除颤监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2022-04-15艾南南东港市中心医院辽宁东港118300
艾南南 东港市中心医院 (辽宁 东港 1183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监护中除颤监护仪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5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90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研究。将2019年1月~10月入院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11月~2020年5月入院患者设为观察组,各组均为45例。入院后对照组接受常规动态监护及心肺复苏治疗,观察组接受除颤监护仪动态监护及心肺复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急救结果、急救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急救期间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率及心肺复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有降低,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除颤监护仪对其心功能进行动态监测,可实现对各类心脏不良事件的有效监测,提升心肺复苏治疗实施效果及临床救治成功率,应用效果显著。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类具有较高临床致死率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可在心脏动脉血管部分或完全阻塞后所致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后诱发此类疾病。该病病情进展快,临床表现具有突发性、剧烈胸痛、心肌生理组织的损伤、循环功能紊乱、缺血性坏死等症状,且可由心肌坏死引发心功能障碍合并症,增加患者死亡风险,急救心肺复苏治疗的开展,虽可起到一定心功能纠正治疗效果,以维护患者生命安全,但受疾病生理性损伤影响,心肺复苏治疗期间仍存在一定心室颤动、心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风险,导致患者死亡,故仍需在急救治疗期间选择相应监护设备密切监测患者心功能变化,成功挽救患者生命[1,2]。既往临床上多采用常规监护,耗时长,且无法密切监测患者的实时病情变化。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医疗设备的研发和应用,除颤监护仪开始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其不仅具有除颤的基本功能,还能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无创动脉血压水平等,在救治患者中应用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本文特通过对照研究方式分析除颤监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回顾性收集本院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现将研究结果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19年1月~2020年5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90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研究。将2019年1月~10月入院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11月~2020年5月入院患者设为观察组,各组均为45例。
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9~76岁,平均(65.54±3.15)岁,发病至急诊就医0.5~3h,平均(1.75±0.48)h;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8~78岁,平均(65.05±3.22)岁,发病至急诊就医0.5~2.5h,平均(1.51±0.42)h。患者基线资料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研究由伦理委员会授权开展;(2)经急诊入院后,家属均在悉知研究内容后确认患者参与研究;(3)入院经急诊诊断后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指征;(4)年龄40~79岁之间,性别不限;(5)发病后6h内入院抢救。排除标准:(1)明确合并其他类型心血管严重疾病者;(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3)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4)合并精神疾病和交流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患者均在再灌注及镇痛治疗基础上实施各组动态监护及治疗。
入院后对照组接受常规动态监护及心肺复苏治疗,即在常规心电监护仪动态监测基础上开展胸外心脏按压、药物复苏及机械通气等临床救治。
观察组接受除颤监护仪动态监护及心肺复苏治疗:即使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体外除颤监护仪(国械准字20183080392,型号Efficia DFM100)完成除颤动态监护。需将仪器五导联电极片正确贴至胸前合适位置后建立正确导联后,对患者心肺复苏治疗期间心电、呼吸、无创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护,监护期间当仪器检出R波时会发出蜂鸣声,并指明放电点,启动电极后,在标记脉冲30ms标准范围内进行电除颤[2,3]。每天更换一次电极片,并观察有无皮肤过敏表现,若有异常需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患者在接受心肺复苏治疗及动态监护期间,工作人员需积极配合医师完成心肺复苏治疗,除此之外,在动态监护期间给予如下护理服务:(1)正确安装除颤监护仪。将监护仪的Ⅰ、Ⅱ、Ⅲ电极分别安装在患者的胸骨右缘第2肋间、胸骨左缘第2肋间和胸前部心尖区。将电极片贴在正确的位置,并仔细检查核对,确保无误。每次查房时观察电极片有无位移情况,及时调整电极片的位置。观察仪器是否正常运行,若有异常,及时发现并快速处理。(2)心电监测。动态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心电图变化常规每小时记录一次,当出现特殊情况时需随时记录。当发现室早5次/min以上或是呈二联律,需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及时予以非同步电除颤。(3)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呕吐、出汗、剧痛、心律失常等都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常见原因。严密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当观察到血压呈进行性下降或低于正常值时,需立即报告医生处理。(4)仪器的监测。护理人员随时观察仪器的运行状态,如电极片是否粘贴牢固、仪器上各个参数是否正常显示等;若发生患者自行揭除电极片等意外情况,需立即为患者正确粘贴电极片,并进行相关注意事项的健康宣教,确保仪器能正常运行。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微调除颤监护仪上的参数指标,确保监护的有效性。
1.3 观察指标
(1)急救效果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心肺复苏率;(2)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在急救期间出现的心脏骤停和心室颤动事件的概率。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得数据资料组间差异性对比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完成,计数数据以[n(%)]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急救效果对比
急救期间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率及心肺复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急救效果对比[n(%)]
2.2 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的心脏骤停和心室颤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见表2。
表2.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n(%)]
3.讨论
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一种相对常见的病症。导致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因素是其心脏的局部血液供应出现中断,并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心肌缺血,发病较为迅速,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3,4]。临床治疗主要是通过血红细胞计数、心电图等方式来对此病症进行检查及诊断,但由于检查耗时相对较久,不能对其实时病情进行监测[5,6]。近年来,随着相关监护设备的发展更新,监护设备连接了电击除颤,并逐渐同步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监护及电除颤中,且效果较好[7,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病情发展急,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大大提高病死率。而在发病后48h内极易出现心律失常症状,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甚至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造成严重损伤,增加猝死的发生风险,不利于改善预后。因此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监护是十分必要的。临床研究表明,急救实施中心肺复苏治疗的开展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患者心脏功能的维护及纠正以降低患者死亡风险,但治疗期间受急性心肌梗死进展仍存在较高心脏骤停及心房颤动风险,需联合临床监护措施积极进行风险预防。传统临床监护工作开展中,各项生命体征监护设备主要以独立运作模式为主,对于此类患者异常生理变化的监测存在较大时效性问题,导致患者或在异常生理变化处理延迟后死亡,增加临床风险性。与常规的心电监护仪相比,除颤监护仪将除颤技术同步到心电监护中,具有集成性的特点,对患者的各类生命体征可实现实时动态化的有效监护,具有及时、高效的特点,节约护理人员急救到发现的时间间隔,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增加可能性。该仪器具有除颤功能,便于在发现患者心脏生理异常后及时除颤,争取临床救治时间[9,10]。本次研究中应用的Efficia DFM100除颤监护仪在使用过程中,能以直观的控制和语音提示引导医护人员完成对患者的除颤治疗,提供AED模式,便于医护人员及时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除颤或起搏治疗,争取救治时间,改善预后。
电除颤是临床上抢救室颤、室扑和无法识别R波的快速型心跳过速的常用方法,其机制是通过除颤仪生成一定能量脉冲电流经过心脏,激活心肌组织,从而促进窦性心律转复,在抢救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骤停中有重要作用。及早开展电除颤治疗也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重要一环。据相关调查发现,每延迟1min开展电除颤,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就会降低7%~10%,而在心跳骤停后的1min内开展电除颤治疗能将存活率提升到90%以上。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监护过程中,应用除颤监护仪既能动态的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血压水平等,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异常变化,及时给予相关抢救措施,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该监护仪具有自动除颤的功能,其在发现患者发生室颤后能自动开启除颤功能,这对于发生心律失常风险较高的患者是十分有利的,能快速促进窦性心律转复,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预后。例如:除颤监护仪在R波出现后响起蜂鸣声,然后开启电极,在30ms脉冲范围内对患者进行放电除颤,操作简单,耗时短。除此之外,应用除颤监护仪有利于减少工作量,也使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工作更加快捷有效,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而传统的方法是采用常规心电监护仪监护,发现患者出现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后鸣笛报警,护士及时赶到病房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术或是普通电除颤,这一过程中时间间隔更长,会影响预后;且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或心肺复苏术的效果不及除颤监护仪。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心肺复苏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心脏骤停和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除颤监护仪的应用能提高抢救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而在应用除颤监护仪的同时,为达到预期的监护效果,还需做好临床护理工作,护理人员需接受专业的培训教育,熟练掌握除颤监护仪的工作原理、使用操作注意事项等,能正确分析监护仪的相关参数、图像,及时根据监护的生命体征等发现患者病情的异常变化,并及早对症处理;同时结合患者的病情变化微调各项参数,保证监护的有效性,充分发挥除颤监护仪的效果,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除颤监护仪对其心功能进行动态监测,可实现对各类心脏不良事件的有效监测,提升心肺复苏治疗实施效果及临床救治成功率,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