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台州市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的建议
2022-04-15台州市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李琼轩
台州市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 李琼轩
一、“无废城市”概述
“无废城市”是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2019年至2020年,全国“11+5”试点城市率先开展了“无废城市”建设,初步探索总结了在一般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领域的管理模式、指标评价体系以及极具地方特色的体制机制,为其他地方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先行经验。2021年国家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持续发力,提出在“十四五”期间推动100个左右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二、台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前期探索
(一)基础条件
台州是浙江省沿海城市,是“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2021年1月至12月空气质量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13位,是全国六个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之一,“防控治”三位一体的台州治土模式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中国先锋榜,是全国首批无黑臭水体城市、浙江省首批“五水共治大禹鼎”“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生态市。
台州市民营经济发达,素有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之称,拥有汽车制造、医药健康、缝制设备、塑料模具等21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和6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台州市常住人口为662.3万人,202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786.19亿元。
2020年至2021年,台州市全域及下辖的县(市、区)及台州湾新区开展了浙江省“无废城市”建设,统筹工业和其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超过36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约40万吨,基本实现市域内产处平衡;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260万吨,实现负增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回收利用率55%以上;建筑垃圾产生量估算在2000万吨以上,综合利用率约70%;农业废弃物保持较高水平收集、利用和处置。
(二)前期工作成果
2020年台州市启动了“无废城市”建设,首先是对照国家和浙江省指标体系进行现状总结和可达性分析,编制相关工作方案,确定4个试点县(市)为试点,先行先试。组建台州市“无废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形成日常管理、定期会议、重点巡视等监督机制,下设“无废城市”创建办公室,牵头协调全市创建工作,强化信息共享,提高政策执行效果;深化部门分工协作,制定规范性文件;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
1.行业绿色治理
实施企业强制性和自愿性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工业固废产生量;实施生活垃圾差异化收费制度;系统开展塑料污染治理;强化绿色消费减量、绿色办公和邮政快递行业包装绿色治理;实施化肥农药源头减量,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进统防统治绿色治理技术;推行以机械化为基础、装配式施工为主要形式、信息化手段为支撑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筑垃圾明显减量。
2.规范分类收运
建设小微产废企业危废集中收运体系,目前已完成县(市、区)全覆盖;以县域为单位逐步建成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分拣中心;督促指导工业企业做好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印发生活垃圾系列文件,系统推动、科学推进垃圾分类;建立农业废弃物回收体系;医疗废物实现应收尽收。
3.资源利用提升
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均完成循环化改造;系统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长效运维,积极推广秸秆利用“五化”技术,有效控制秸秆露天焚烧;系统布局回收网点,培育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推动再生资源行业健康发展。
4.处置能力匹配
重点推进了集中焚烧等危废利用处置项目建设,年新增危废利用处置能力10万吨以上。全面建成运行垃圾集中焚烧设施,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5.数字管理转型
危险废物转运联单和电子运单实现互联,道路运输企业和驾驶员严格落实“安全码”和电子运单查验工作;全面推广应用“全省固废治理数字化应用”;全市所有工地、工程车及停车场、船舶及码头、渣土消纳场、临时消纳场、泥浆固化中心、大型分拣中心等均完成智能监管设备安装,并接入建筑垃圾监管平台。
6.“无废细胞”建设
开展以倡议书、海报、短视频、手机、宣讲活动等为主要形式的“无废城市”建设系列宣传工作,传递“无废城市”理念。积极创建各类“无废细胞”,开展台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巡礼,通过简报、政务公众号专栏等及时通报创建工作动态、成效和亮点等。
三、“十四五”时期台州市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引领,科学统筹推进中长期建设
科学统筹推进国家级“无废城市”创建,制定实施《台州市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强化顶层设计引领,明确目标、任务、项目、责任“四张清单”。将“无废城市”建设指标同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垃圾革命”实施方案、环卫专项规划、静脉产业发展规划等其他规划的相关指标充分衔接融合,协同推进相关工作,促进“无废城市”集成成果产出。建立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责任书和评估考核机制,落实协同推进机制,高质量推进建设任务。
(二)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降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
以亩均效益为导向,协同推进工业全域治理改革,聚焦工业绿色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重点培育资源循环园区、“未来工厂”“无废工厂”等。实施强制性和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在医化、电镀、机加工等典型行业开展源头替代、生态设计、工业固体废物厂区内自行利用等行动,推动实施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建设源头减量项目。高标准实施医化、塑料、机械制造、固废综合利用等产业链提升和绿色转型,推进生产智能化、管理智慧化改造,提高全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水平。
发展再生产业,依托台州市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玉环市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等平台,打造有影响力的汽车制造、机电等再制造产业基地。发展塑料降解材料产业,推动行业重点企业绿色转型,积极布局可降解塑料制品、塑料替代材料等产业,培育发展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降解材料企业。
(三)促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农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深化农业生产源头污染防治,推进养殖业生产清洁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严格落实畜禽养殖禁养区各项规定;以“六化”为引领开展畜禽养殖场改造提升,对存在渗漏风险的处理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农牧对接循环体建设,完善沼液消纳田间配套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供给,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高位;推进“肥药两制”改革,推广应用优质绿色高效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废旧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的有效回收处置;将肥料包装废弃物等纳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推进各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构建动物医疗废物统一收运体系;深化秸秆综合利用,稳步提升收储利用全过程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四)践行绿色生活,推动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创建全国生活垃圾治理示范市,生活垃圾总量保持负增长;深化全域“撤桶并点、定时定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垃圾收费制度,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持续建设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和“三化”处理示范村。
完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回收体系,科学规划回收站点布局,建设标准化生活垃圾回收站点及分拣中心;积极推进环卫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鼓励企业“回收+利用”一体化发展,打造新兴回收利用大产业,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强化塑料源头减量工作。
持续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系列社会活动,通过网络媒体、公众号、报纸、电视台、电台、沿街标语海报、楼宇电子屏幕等广泛进行“无废”理念宣传;鼓励开展机关、社区、商圈、海岛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无废细胞”建设;各类社会单元参与“无废城市细胞”建设,达成全社会广泛的“无废”共识。
(五)加强全程管理,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水平,开展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全面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提高绿色建筑的比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按照全国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有关规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建设大型装配式生产基地。
以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试点(如图1所示)建设为契机,出台有利于城市建筑垃圾、建筑泥浆、建筑渣土等综合利用的政策性文件,鼓励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大型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应用。深入开展建筑垃圾“四个一”行动,进一步提高建筑垃圾消纳能力和资源利用率。
图1 台州市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全景(作者摄)
(六)强化能力建设,切实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
进一步完善小微产废单位危险废物集中收运体系,鼓励平台建设和对接,实现小微企业危废全过程管理;加强实验室废物源头分类管理,统一纳入小微收运体系;推进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体系建设和运行,实现一般工业固废统一收运全覆盖;将动物医疗废物纳入医疗废物处置体系。
开展危废产处分析及设施运行情况评估,定期发布行业发展引导性公告;补齐各类固废处置能力缺口,重点实施废盐、铝灰渣等综合利用项目;推动危废利用处置行业规范化管理优秀企业建设和领跑企业创建;淘汰整合技术装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二次污染和安全生产风险高的企业,推动危废利用处置行业提档升级。
完善生活垃圾配套渗滤液处理设施和飞灰填埋场建设,制定生活垃圾填埋场“一场一策”治理方案,有序推进封场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
加强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管理,完善医疗废物管理,建立完善的医疗机构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将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全部纳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加强长三角危废联防联控。强化问题发现机制,开展危废专项整治等行动,严厉打击各类固废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村(镇)固废网格化巡查,强化行刑衔接、检察公益诉讼联动,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聚焦环保督察等发现的问题,充分压实责任,强化问题检查整改;加大企业日常督导检查和指导帮扶。
(七)健全“四大”体系,深入实施全网改革
立足台州实际开展创新,力争在制度、技术、市场、监管等保障体系方面先行示范,取得更多具有台州辨识度、显示度的“无废”成果。
推进制定环评文件、危废经营许可证“一网办理”制度、危废豁免备案管理制度、机加工行业固废全过程环境管理指南等,建立健全危废利用处置全行业提档升级和评级分档管理体系。技术上推广电镀废水集中治理和“零排放”技术,开展废盐综合利用以及飞灰高温熔融等技术的研究应用。研究开展“以废治废”产业协同联动治理和温室气体与固废“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模式。探索制定废盐等“点对点”定向利用产品团标。以“海洋云仓”建设(如图2所示)为基础,推广将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海洋污染防治领域,打造“无废”海湾。
图2 台州市海洋云仓(作者摄)
积极培育固废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和危废利用处置领跑企业。开展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综合治理服务,规范合作关系。加强重点领域金融资金支持,引导金融机构资金向纳入“无废城市”工程建设项目表的项目和企业倾斜。
健全完善乡镇(街道)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推进跨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
实施“数字智治”行动,进一步完善建筑垃圾监管平台。推广应用“浙里无废”“危险废物在线”等省级固废监管平台,加强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卫生健康、交通运输等部门业务系统数据共享和信息比对,实现危险废物运输转移联单和电子运单互联率互联,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企事业单位普遍注册上网,危险废物“浙固码”全应用和完成年产废100吨以上的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单位监控设备全安装。研究应用“无废指数”及其分指数,及时客观反映工作成效。
注释
①《国际无废城市建设研究》中国环境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