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友善关爱的社会文明风尚
——以深圳关爱行动为例
2022-12-27深圳市关爱行动组委会办公室吕珊
深圳市关爱行动组委会办公室 吕珊
一、背景情况
2003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以构建“和谐深圳 爱心家园”为愿景,策划举办了“深圳关爱行动”。18年来,深圳关爱行动以“党委政府主导、媒体承办推动、企业社团协同、社会公众参与”的创新模式,凝聚社会力量,激发公益创新,切实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助人者最乐,行善者最美”的关爱理念深入人心,成为践行“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和弘扬城市品格精神的重要载体。
2021年,深圳关爱行动列入《深圳市“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清单》。以此为契机,深圳关爱行动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依托成熟的运作机制,围绕“致敬奉献者”“暖民心”“悦心灵”“圳能量”四大主题,动员各界开展了1600余场次关爱活动,将关爱的触角延伸到更多需要关爱的群体,进一步推动建立“弱有众扶”长效机制,进一步培育和引领友善关爱的社会文明风尚。
二、主要做法
(一)致敬奉献者,凝心奋进新时代
2021年,深圳关爱行动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首次推出了“致敬奉献者”系列行动,通过关心关爱特区建设者、老党员、退役军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等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城市奉献者,向他们表达感恩之情,推动形成尊崇、学习英雄模范的良好氛围,为双区建设凝心聚力,激励广大市民接续奋斗,建功新时代,书写特区新辉煌。
关爱老党员,传承红色基因。深圳关爱行动通过关怀慰问老党员、推出访谈节目、红色电影展播、红领巾火炬接力跑等系列活动,展现老一辈共产党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发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其中,“真情关爱送温暖”慰问党员活动在新春、“七一”期间先后上门慰问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及家属、参加对口援建工作的党员或家属等2382人次,支持全市919个挂点联系社区的党支部慰问“一对一”挂点社区党员;专题节目《英雄之“抗联风云”》,通过讲述赵一曼、杨靖宇、冯仲云、李兆麟等抗联先烈的感人故事,重温历史,缅怀先烈;“三代人共忆初心”百场电影进社区活动以“一看二谈三感悟”模式,为红色精神代代传承探索有效路径;“百校庆百年”红领巾火炬接力跑活动组织全市数十万少先队员参与,在青少年群体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将党的嘱托、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薪火相传。
关爱退役军人,激发家国情怀。深圳市关爱办、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联合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筹集善款687万元设立退役军人关爱基金,联合近20家公益组织发起致敬退役军人关爱行动,为他们改善生活居住环境,为健全关爱退役军人服务体系提供有益补充;推出了“口述历史·老兵传奇”系列短片、深圳市关爱退役军人成果展系列活动等,多元宣传战斗英雄保家卫国的英雄故事,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广大青年用“勇担当、乐奉献”的实际行动,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奉献力量。
此外,深圳市文明办、深圳市关爱办组织各区各部门对全市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进行新春慰问,共慰问各类先进典型583人次,发放88.5万元慰问金及一批新春礼包、年货物资、防疫物资等慰问品;举办“为爱点亮”活动,以主题灯光秀的方式,在全城地标楼宇生动展示孙影、陈如豪、吴清琴、陆建新等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宣传“助人者最乐,行善者最美”理念,传播时代文明。
(二)关爱温暖心灵,助力精神“共同富裕”
从物质帮扶到精神关爱,深圳关爱行动不断拓展关爱内涵,开展“悦心灵”幸福行动,通过线上线下织密心理关爱服务网络,以触手可及的常态化心理服务,以及文化关爱滋养心灵,筑牢群众抗疫“心理防线”,积极参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织密线下心理服务网络。线上,深圳市关爱办整合全市231个心理服务机构,以及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关爱活动等资源,推出深圳市民心理关爱地图,并设有快速查找身边爱心驿站、心理咨询专家、专家问询等服务功能,打造多层面、全方位的心理关爱服务网络平台。线下,依托成熟完备的“1+10+N”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在10个区级、652个街道社区以及29个园区楼宇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安心驿站691个,组建高素质基层心理健康服务队伍,把心理健康直接送到“家门口”“公司旁”。
打造精准关爱服务项目。关注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关爱空间开展各种文化康乐、医患和谐等活动超过1779场,服务2.6万患儿家庭;举办“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参与人数达6万余人次;“阳光‘童’路”线上论坛直播活动,覆盖42所学校10万多名学生家长,线上观看人数超110万人次。关注疫情下市民心理健康,“‘疫’路守候”职工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为270余家企业员工提供线上咨询服务1700多小时,服务6800余人次;建立龙华区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区级生命关爱中心,服务7010人次;“深圳湾安心驿站社工服务支持计划”开展驻点服务920班次(超过4600小时),服务出入境居民2万余人次。
以文化关爱滋养心灵。开展美丽星期天、音乐下午茶、粤剧在周末、艺术大观等活动140余场、云赏音乐季80场;举办“到人民中去——深圳文艺家公益360”活动80余场;每月在龙岗发布线上推出未成年人文化菜单,开展“乐享艺术生活”公益文化艺术培训,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歌舞书画等公益课程,丰富市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三)为群众办实事,弱有众扶暖民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深圳关爱行动推出“暖民心”阳光行动,紧扣新形势、新业态,推出贴近民心需求的创新公益项目。同时,深耕品牌,加大关爱力度,优化关爱举措,将关爱之城的温暖不断延续,助力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并将爱心传递到全国各地。
补齐短板,拓展多元公益新视角,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举办“乐龄关爱”重阳敬老周关爱活动,组织全市各区围绕“送温暖·筑健康”“爱陪伴·颂欢乐”“慧生活·享未来”“孝满堂·爱传承”四大主题板块,于重阳节前后集中开展437项孝老敬老活动,带动全社会更多的力量尊重和关爱老年人,助力智享老年生活。推出“E路守护”保障服务项目,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等近3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赠送一年保障期互助保障计划和一年期专属意外商业保险,涵盖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突发疾病身故(猝死)等综合权益保障,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感受到来自“娘家人”的温暖,共享深圳改革发展成果。发起“美丽深圳 微信支付爱心餐”项目,全市6万余名环卫工人每周通过小程序领取一张爱心餐券,每周都能以1分钱,在全市近千家门店享用一顿爱心餐。目前已发放爱心餐2万余份。
持续深耕,构筑来深建设者关爱体系,让深圳奋斗者收获更多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提供疾病救助,来深建设者关爱基金资助1438人次2535.1万元。提供就业帮扶,“就业暖民心”系列服务活动线上线下开展招聘会620多场,发布岗位数41万多个。促进职场提升,“圆梦计划”共帮助3000名职工提升学历、圆大学梦,帮助2000名职工提升技能。促进城市融入,“行走鹏城 感受深圳”惠民活动组织158家企业的青工代表走出工厂,游览深圳人文景点,感受发展“圳”能量。
用深用实,开展“关爱身边人”活动。5·12国际护士节慰问活动为300名护理工作者送上节日的祝福,“‘医’样六一,‘童’样精彩”活动帮助1068名病患儿童实现美好心愿,“情系基层民警”“致敬清水河街道一线战役者”等活动助力基层抗疫,“大爱罗湖”慈善项目筹集722多万元帮扶资助困难家庭、困难学生、重疾患者等,市妇联建立困境儿童家庭数据库并为超过100名困境儿童开展关爱探访、微心愿实现等服务,市红十字会“红色行动”活动有效保障了深圳临床用血需求,关爱基金会“深工有爱·温暖救助”项目为61名确诊重疾、罕见病的困难职工及家属提供医疗救助金133.46万元。
用心用情,开展“爱在远山”系列活动。深圳“募师支教”行动为贵州、西藏、寻乌等地乡村学校,选派了25名支教志愿者,助力乡村教育;“赠书献爱心”先后在四川、内蒙古、西藏、新疆、云南、江西、贵州、湖南等地,捐建近200家“青工书屋”与数百家中小学校图书馆;市卫健委“关爱下一代,妇幼在行动”消除母婴传播义诊活动惠及市民近万人,“勿忘我——爱在连平支援计划项目”为连平400名老人开展认知筛查服务,为200名轻度、中度认知障碍老人发放健脑训练包。
(四)讲好关爱故事,引领文明风尚
涵育美德善行,培育城市精神。深圳关爱行动开展“圳能量”传递行动,宣扬爱心典型感人事迹,让先进典型得到崇高礼遇,弘扬温暖包容、友善互助的城市关爱文化,持续传递温暖人心的公益正能量。
引领城市向上向善。深圳关爱行动每年举办一届“十佳爱心人物”“十佳爱心企业”“十佳公益机构”“十佳创意项目”等系列活动。2021年,第十九届深圳关爱行动系列推选活动评审产生了吴瑞周、胡任重等新一批爱心典型。同时,在各主流媒体推出《深圳关爱行动十佳爱心人物生动演绎鹏城爱心故事 在坚守中传递爱的力量》《了不起的人特温暖的城》等原创报道及评论,在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上重点推送了《谢谢您,吴校长》《这一年,有让你感动的人吗?》《感恩所有的改变》等短视频,短短4天,中央、省、市媒体共刊播报道及评论130余篇(条),全网总推荐阅读量近1亿人次,光明网、南方日报等权威媒体,以及腾讯、新浪等头部平台纷纷报道,立体传播掀起学习爱心典型热潮。市民群众、网民广泛参与话题讨论,并在宣传报道留言区互动点赞,称“十佳爱心人物让我感受满满的正能量”“榜样的力量,鼓励着我成为更好的人”“向他们致敬,为他们点赞”“这才是真正值得追捧的‘明星’”。
打造“指尖上”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阵地。深圳关爱行动推出了“鹏城好人馆”线上展馆,利用3D技术设置“序厅”“好人馆”“典型馆”“互动馆”等多个展厅,展现全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爱心典型等250位楷模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同时注重寓教于乐,展馆融入人文景观元素,以飞行棋游戏的形式串联起各个展馆,提高了展馆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出了罗湖先锋工友故事、创新创业坪山人等新媒体栏目,讲述青工敬岗爱业的故事、名人名家创新创业的心路历程,成为网络“爆款”,激励广大市民争做时代奋斗者。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公益年会”,通过青年未来计划联合活动、梦想大篷车公益计划、青少年公益创投联合行动计划等十余场活动的开展,搭建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合作平台。举办中国公益影像大赛,吸引26个省市416部作品参赛,用影像展现新时代中国公益的风貌,传播友善精神。
三、不足与思考
精神关爱还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机制和模式。接下来,一方面注重系统化推进,通过整合医院、学校、社区、专业机构等多方资源,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拓宽心理关爱方式和路径,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心理关爱服务网络,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满足市民群众多元心理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要注重分众化实施,针对企业员工、机关干部、学校师生、社区居民、青年创业者、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等不同群体不同发展阶段的独特需要,建设一批心理辅导室、心灵驿站、减压工作坊,打造一批心理关爱服务品牌项目,提高心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进一步提升宣传效果,讲好关爱故事,传播关爱理念,营造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浓厚社会氛围。接下来,将进一步升级关爱网、官微和官博,打造关爱行动视频号,深度捆绑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融媒体集群,联合知名央媒、省媒及其他主流新媒体平台,以及爱心企业自媒体,组成“益呼百应”公益传播网络,深度挖掘深圳关爱行动中的公益理念、创新模式、感人故事,通过图文、短视频、H5等创新形式,持续传递温暖人心的正能量,提升关爱行动的辐射力和感召力。
关爱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还要对标先行示范,勇于突破。接下来,要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成果在公益领域的运用,推动公益跨界融合,探索“公益+互联网+N”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益新场景,为市民随时随地参与公益提供便捷渠道,大力推动公益融入市民生活,助力深圳关爱行动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