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康复训练系统结合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2022-04-15程子翠栾春娜孙远标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偏瘫中风康复训练

程子翠 栾春娜 孙远标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易发于中老年人,脑卒中在我国由于高发病率(新发240 万/年),高病死率(110 万/年),高致残率(高达75%),高复发率(3 年复发率>40%),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1],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中风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致死、致残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给国家、社会及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精神负担[2]。系统有效地康复对中风引起的各种功能缺失:如偏瘫、言语障碍、认知能力障碍、睡眠障碍及中风后抑郁等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智能康复训练系统是最近几年发现的一种训练设备,主要通过踏车运动等模式诱发中风患者肢体障碍侧的上肢、下肢功能的重建,从而改善患者平衡能力、肢体活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孙丽等[3]的临床实验发现,联合康复治疗方案有利于增强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从而促使其平衡力提升,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步态,尽可能地增强患者的生活质量。此项研究采取综合康复锻炼配合针刺、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锻练,观察康复智能训练对患者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进一步研究说明,选择综合康复训练法、针刺法、智能康复训练系统等模式有利于中风偏瘫患者的病情缓解。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0 月~2018 年1 月泰安市中医院医院康复科收治的90 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A 组、B 组和C 组,每组30 例。A 组男17 例、女13 例,平均年龄(59.22±11.18)岁,脑梗死21 例、脑出血9 例,平均病程(29.56±17.10)d;B 组男18 例、女12 例,平均年龄(60.75±9.63)岁,脑梗死22 例、脑出血8 例,平均病程(30.72±20.75) d;C 组男14 例、女16 例,平均年龄(61.43±11.58) 岁,脑梗死20 例、脑出血10 例,平均病程(30.35±18.98)d。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神经外科学会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作为疾病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 发病年龄30~75 岁;发病时间≥2 周;诊断符合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病各类疾病诊断要点;经头颅CT 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意识清醒,经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判定没有明显的认知障碍,MMSE 评分≥27 分;患者或家属签署入组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有较重的心、肝、肾及造血系统原发疾病病史;明显的认知障碍;患者病情不稳,如血压指标:舒张压≥100 mm Hg(1 mm Hg=0.133 kPa),收缩压≥150 mm Hg;有严重的肌张力异常及关节挛缩畸形;患者治疗依从性差,不能按要求完成本次疗程的患者。

1.5剔除及脱落标准 剔除标准:符合纳入标准但治疗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规定的治疗方案进行的患者将被剔除。脱落标准:受试者主动要求退出或经医生诊断应退出:不能按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又再次发病,或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不宜继续接受治疗。

1.6方法 三组患者均按神经科对中风进行二级预防的常规措施进行处理(使用抗高血压药物、营养神经药物、抗血小板药物、调节血脂药物、有糖尿病控制血糖水平等)治疗。

1.6.1A 组 选择常规康复模式:全部患者都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早期良肢位的摆放、体位变换、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以Bobath 技术、Brunnstrom 技术、Rood 技术、PNF 技术重塑肌肉张力,不断加强躯干肌、坐位、移动、平衡、下肢负重、重心调整、步行、日常生活等锻炼。

1.6.2B 组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体针,体针治疗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初病只取患侧,久病双侧针刺。主穴取肩髃、肩贞、手三里、足三里、极泉、尺泽、曲池、外关、肩颈、合谷、阳陵泉、丰隆、太溪、风市、环跳等腧穴。每次于患侧施针约12 个腧穴,斜刺针深度约1~1.5 寸,1 次/d,20~30 min/次,8 周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后休息3 d,再进行下个疗程的治疗。在偏瘫痉挛期针灸使用体针进行临床治疗时,取穴宜少不宜多,交替使用这些穴位,这样可避免因对同一腧穴的不断刺激而产生疲劳性,并且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在此基础上再配合辨证施治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

1.6.3C 组 在体针+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以智能康复训练系统。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特点,早期患者需要以卧位式锻炼,在其坐位平衡度≥Ⅱ级的情况下,则需要转变坐位式锻炼。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交给专业治疗师进行指导,按照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具体状态,对其训练力度进行调整,阻力设定范围是l~20 N/m,分为20 级,最低阻力为1 级,即 1 N/m,最高阻力为20 级。按照患者的个人实际病情,设置主动或被动训练模式、训练速度、移动方向等;若患者偏瘫侧肢体不能自主活动的话,则需要选择被动训练方法,其他的都选择主动活动方法。在实施主动锻炼前,需要先进行5~8 min的被动锻炼。在此期间,需要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实施间歇锻炼,间歇时间一般以患者出现疲劳感为标准,训练量一般按照患者锻炼后第2 天反应给予个性化调整,1 次/d,20 min/次,6 d/周,训练8 周为1 个疗程。每次训练期间及结束时,治疗师记录下运动时间、里程及速率等相关运动指数,由此来分析患者肢体锻炼功能,并对其锻炼方案给予优化和完善。

1.7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ADL、BBS 评分。采用BBS 评价患者平衡功能:包括从坐到站起、无支撑站立、无支撑坐位、转移、闭眼站立、上臂前伸、弯腰拾物、双足交替踏台阶等14 项与平衡相关的功能性活动,每项评分0~4 分,最高分56 分,得分越高表明平衡功能越好,得分<40 分,提示有跌倒的危险[5]。采 用ADL 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满分是100 分,其中,≤20 分、21~60 分、61~90 分、91~95 分、≥96 分分别代表着完全依赖、绝对依赖、中度依赖、轻度依赖、完全自理[6]。

1.8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ADL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ADL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ADL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B 组ADL 评 分(63.83±9.87) 分、C 组ADL 评 分(74.33±6.65)分均高于A 组的(51.00±12.46)分,C 组高于B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ADL 评分比较(,分)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ADL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A 组治疗后比较,bP<0.05;与B 组治疗后比较,cP<0.05

2.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BB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BB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BB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B 组BBS 评 分(35.07±4.64) 分、C 组BBS 评 分(45.13±9.98)分均高于A 组的(31.93±4.89)分,C 组高于B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BB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BBS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A 组治疗后比较,bP<0.05;与B 组治疗后比较,cP<0.05

3 讨论

众多临床研究表明:对中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有利于中风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塑,解决功能代偿失衡问题,增强相关功能,逐步完善生活质量。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连续的锻炼过程,尤其是平衡功能受损必然会对日常生活及生存质量等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如何尽可能地改善患者平衡功能,是康复科医护人员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智能康复运动训练模式来说,其属于一个新的康复运动策略,经过既往很多学者的临床实验发现,该训练模式可以使中风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缓解,肌肉萎缩得到改善,肢体肌力提高,提高肢体活动的灵活度,使关节活动范围扩大,避免及防治并发症的出现[7]。吴奇勇等[8]分析发现MOTOmed 康复智能运动训练具有一定的系统化特点,有利于中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重建,确保患者能够进食顺利,并引导患者慢慢达到生活自理。高春华等[9]调查发现MOTOmed 康复训练系统与常规康复模式相结合,有利于增强中风患者的平衡能力。李祖虹等[10]研究结果表明,中风偏瘫患者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之后,还需要联合MOTOmed 康复智能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运动能力。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在运用康复智能运动训练模式、针刺疗法、常规康复训练法等措施综合训练之后,可以使中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得到强化,并逐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通过临床研究能够发现,在遵循盲法、随机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尽量避免个人主观因素带来的干扰,确保研究结论更精准、更真实。以上研究基于常规康复训练的条件下,联合运用针刺、智能康复运动训练系统等,最后得出:患者的BBS、ADL评分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并且,C 组在接受8 周的锻炼之后,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运动能力等与其他两组对比,其优势非常明显,此研究表明康复智能训练系统对增强中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运动能力等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该训练模式利用下肢肢体的反复性、机械化的训练,对整个关节实施有规律、重复性的挤压-放松等刺激,逐步增强患者的本体感知觉[11],并且运用抗阻锻炼能够提高下肢肌群力量,促使患者的下肢总体功能大大增强,确保其平稳性、协调性等得到明显的改善。并且,强制性、反复性、机械性的锻炼模式能够促使患者的脑部应用依赖性脑皮质功能的重建[12]。另外,康复智能训练模式能够促使大脑功能的最大化恢复,不过这需要在临床研究运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实施进一步地验证和探讨。

综上所述,基于常规康复训练的前提下,联合针刺疗法、康复智能训练疗法等,能够大大增强中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确保患者的ADL、BBS 评分不断提升,其临床疗效显著,与任何一个单纯的康复模式相比,都具备明显的优势,通过与其他康复策略的对比,其具有操作直接、设备精简、对患者肢体功能无过多要求、成本实惠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偏瘫中风康复训练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