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螺旋CT 技术诊断脊柱创伤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2-04-15胡佳寿孙金凤
胡佳寿 孙金凤
脊柱创伤为骨科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表现为多发性损伤,在外力作用下脊柱旋转或伸展过度而引起损伤,脊柱椎管内的脊髓走行为上下,若脊柱创伤对脊髓产生累及则有较高的致残、致死风险。因脊柱为支撑躯干的主要结构,且为胸腹腔脏器与脊髓提供保护,因此快速准确诊断十分重要。X 线、CT 均为常用技术,其中X 线受干扰因素较多,漏诊风险较大,易导致患者病情被低估。多层螺旋CT近年来因扫描密度高、速度快、可多方位成像及先进的后处理技术等被广泛用于诊断脊柱创伤,可优良显示骨折线走行、椎管内情况及创伤累及范围等。现选取2020 年7 月~2021 年7 月于本院就诊的脊柱创伤患者50 例,将螺旋CT 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7 月~2021 年7 月于本院就诊的50 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于受伤3 h 内就诊,脊柱局部疼痛,无法深呼吸与站立,表情痛苦且伴随腹部胀痛等;②创伤史明确。排除标准:①合并营养代谢性疾病;②合并神经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③碘过敏史;④临床资料缺乏完整性;⑤不配合开展本研究者。所有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本研究。50 例患者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龄18~68 岁,平均年龄(37.45±10.52)岁;损伤部位:3 例颈椎骨折,25 例腰椎骨折,18 例胸椎骨折,4 例单纯棘突与横突骨折;致伤原因:20 例交通事故,19 例高处坠落,11 例臀部着地致伤。
1.2方法 开展X 线扫描,应用锐科VX3733-SYS数字X 线摄影机。再开展螺旋CT 扫描,应用美国GE LightSpeed VCT 64 层螺旋CT 机,患者仰卧,依据扫描部位决定扫描范围与显示范围。设置层厚与层间隔为2 mm,扫描野(FOV)为25~30 cm,电流为200~300 mA,管电压为120 KV,螺距为1.0,矩阵为512×512,扫描时间为0.5 s。完成扫描后开展多平面与三维重建。使用standard 法1.25 mm 薄层重建法向工作站传送CT 扫描后获取的容积数据,三维法多平面重建创伤部位,多角度逐层放大后开展细致分析与观察,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3 d 容积重建及表面遮盖法为多维重建后技术,重建层厚为2.0 mm,间隔为0.5 mm。处理工作站MXView 软件处理CT 图像,两名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观察CT 图像后做出判断。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图像质量:对两种影像技术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图像清晰度十分高,无伪影存在,可清晰显示骨细微结构,便于临床明确诊断判定为优,记5 分;图像清晰度较高,较少伪影存在,可将大部分的骨细微结构显示出来,能够较明确诊断为良,记4 分;图像清晰度低,质量差,有较多伪影存在,只能少部分显示骨细微结构,无法明确诊断为差,记3分。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②统计骨折检出率。③分析螺旋CT 诊断脊柱创伤的主要骨折类型和椎管狭窄程度:正常椎管为0 度,椎管狭窄≤1/3 为Ⅰ度,椎管狭窄>1/3 且<2/3 为Ⅱ度,椎管狭窄≥2/3 为Ⅲ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种影像学技术的图像质量及骨折检出率比较螺旋CT 图像质量评分为(4.70±0.49)分,高于X 线的(3.52±0.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64,P=0.000<0.05);螺旋CT 图像优良率为96.00%,明显高于X 线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 例患者共81 处骨折,螺旋CT 检出率为98.77%,明显高于X 线的3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影像学技术的图像质量及骨折检出率比较 (n,%)
2.2螺旋CT 诊断脊柱骨折类型与椎管狭窄程度 螺旋CT 诊断的80 处骨折中19 处为爆裂型骨折,27 处为脱位型骨折,21 处为屈曲压缩型骨折,13 处为安全带型骨折。见表2。
表2 CT 诊断脊柱骨折类型与椎管狭窄程度(n)
3 讨论
资料称在全身骨折中脊柱骨折占比约为5%~6%[1],胸腰段为高发部位,因损伤程度重且疼痛剧烈,患者多伴随神经损伤,截瘫风险较大。目前临床对脊柱创伤进行评估并对病变是否对椎管及椎管内脊髓损伤情况予以明确时主要采取影像学诊断技术,有利于临床科学制定手术方案及评估预后。X 线的主要优势在于价格低廉、操作简易及有较低的X 线辐射剂量等,以往为脊柱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可对椎体序列变化予以观察,并了解椎体高度是否变扁、椎弓根间距与椎体横径变宽及棘突间分离等变化,通过上述间接征象判断骨折是否存在,还可对脊柱后凸畸形、椎体脱位及旋转等征象进行观察,还可将部分中柱与前柱等椎体的骨折线直接显示出来[2]。但人的脊柱部位与其周边组织的解剖结构复杂度极高,临床实践也证实X线难以将后柱及部分中柱骨折线等隐匿性骨折显示出来,对椎管内有无骨碎片突入也难以判断,难以评估脊髓神经损伤程度与椎管狭窄程度,导致脊椎骨折的分型不够准确,对于细小骨折即使无明显移位也有较大的漏诊风险[3,4],原因为X 线检查期间影像存在重叠可能。
研究证实诊断脊柱创伤时螺旋CT 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5,6]。脊柱椎体与附件骨折多数隐匿,有复杂的解剖结构与严重的损伤程度,易合并诸多并发症,病情复杂,增加治疗难度。X 线检查除图像互相重叠遮挡导致无法清晰全面的显示骨折情况外,患者因功能障碍与疼痛而只能采取强迫性或被动检查体位,导致X线检查位置缺乏规范性,难以理想显示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增加确诊难度。但螺旋CT 却可对上述缺陷予以弥补,结合患者实际采取舒适体位,将不必要的搬动减少,减轻痛苦的同时尽早开展检查与治疗,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综合而言,螺旋CT 的优点如下:①检查速度快,减少移动避免引起继发性损伤;②将脊柱三柱解剖结构、骨折线走向及骨折部位等清晰显示出来,最大限度避免漏诊,可准确显示脊柱中后柱的骨折情况并了解骨碎片的移位情况等;③螺旋CT 开展横轴位平扫可将关节突骨折或脱位情况清晰显示出来,还可明确骨性椎管形态变化与椎管狭窄程度,将脊髓受压损伤程度良好反映出来;④可将腰大肌肿胀、胸腔积液、椎旁血肿等椎体周边软组织损伤较清晰显示出来,并创造良好条件,便于准确开展骨折分型;⑤后处理技术先进且强大,如多平面重建的灵活性极高,可结合实际所需将需要显示的结构的切面任意调整,保证显示效果最优,故而对细微骨折、深在部位的骨折也能清晰显示,还可判断椎体高度变化,了解脊柱成角畸形与椎体脱位及狭窄程度等[7,8],但该后处理技术缺少立体性,无法将所有骨折线与骨碎片数量显示于同一平面上,此时可通过3 d 图像进行补充;⑥3 d 成像可逼真显示骨折情况,直观展现椎体高度压缩、序列改变、椎体脱位与旋转等情况,将骨折累及程度与范围等真实反映出来,经由切割与旋转将椎骨及椎管内立体图像多方位显示出来,了解骨折会如何影响骨性椎管的完整性,并将矢状面上椎骨关节突移位情况显示出来[9]。
本组结果显示,螺旋CT 图像质量评分为(4.70±0.49)分,高于X 线的(3.52±0.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 图像优良率为96.00%,明显高于X 线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 例患者共81 处骨折,螺旋CT 检出率为98.77%,明显高于X 线的3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报道[10,11]一致,证实与X 线相比,螺旋CT 的图像质量及对骨折部位的检出率也更高。螺旋CT 诊断19 处爆裂型骨折,影像学显示椎体前后缘受压迫后变扁,截面增大但程度不一,前后缘有碎骨片存在,椎体粉碎,椎管内有骨折碎块突入,导致椎管变形、狭窄;27 处脱位型骨折,骨折线主要对脊柱前中后任意一柱产生累及,小关节处于脱位状态,脊椎椎体转位,椎体附件均无正常序列;21 处屈曲压缩型骨折,椎体前部被压迫后出现变形,椎体上部受损;椎体前缘有碎骨片存在,椎弓与椎体后缘较少受损;13 处安全带型骨折,骨折线主要对脊柱中后柱产生累及,骨折从部分椎小关节及横突、棘突、椎弓根等穿过,棘突间有更宽的距离。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展示骨折部位椎管内骨折片移位、大小、形态、来源及相邻解剖关系等,医师可在充分认知的情况下制定治疗方案,实现椎管减压与强化脊椎稳定性的治疗目标[12]。
综上所述,螺旋CT诊断脊柱创伤的临床价值较高,便于临床准确分型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