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小腿内外侧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效果对比
2022-04-15陈仲亮崔军卢建新李达
陈仲亮 崔军 卢建新 李达
难愈性创面也被称为慢性溃疡,会因为多种原因使创面无法得到正常修复。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困难,以足踝部创伤最为常见,一般具有病程长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1]。此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免疫细胞异常,将大量炎性因子激活,释放出大量的蛋白水解酶和活性氧,抑制表皮的形成和修复。足踝部由于覆盖的软组织较少,导致血液供应情况也相对较差,在出现破溃后,会使肌腱、神经、血管等暴露,严重影响皮肤软组织[2,3]。因此,为了探讨更加有效的修复方案,本文对足踝部创伤患者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小腿内外侧皮瓣修复治疗后的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选择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 例足踝部创伤患者,根据修复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 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0 例,女10 例;年龄25~65 岁,平均年龄(40.36±8.85)岁;慢性溃疡10 例,电烧伤5 例,碾压伤12 例,热压伤3 例;损伤部位:足背处16 例,内踝处5 例,外踝处9 例;缺损范围3 cm×7 cm~30 cm×15 cm,平均缺损范围(14.52×5.00)cm2;合并骨外露18 例,合并肌腱外漏12 例。对照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26~62 岁,平均年龄(40.85±3.45)岁;慢性溃疡10 例,电烧伤4 例,碾压伤14 例,热压伤2 例;损伤部位:足背处17 例,内踝处6 例,外踝处7 例;缺损范围3 cm×6 cm~30 cm×15 cm,平均缺损范围(14.45×6.00)cm2;合并骨外露13 例、合并肌腱外漏17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研究经由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审核;②患者均符合足踝部创伤的临床诊断标准;③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溃疡及创面;④患者均自愿加入研究,并签署知情协议。
1.2.2排除标准 ①排除存在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②排除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③排除存在严重认知障碍及语言沟通障碍的患者;④排除存在严重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⑤排除存在严重传染性疾病的患者。
1.3方法
1.3.1观察组 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患者术前进行超声检查,明确腓动脉在外踝后上穿支发出点,基本上选择在外踝尖上的3~10 cm 之间,将此处设为旋转点。将腘窝处的中点到跟腱外踝处的中点设为皮瓣轴心线,在两侧皮瓣处到小腿内外中线处,上到腘窝下,下延长至腓动脉进行穿支。选择逆行的方法对其进行切取。先在皮瓣上方行一横切口,将小隐静脉腓肠皮神经、腓肠神经完全暴露出来,在深筋膜下,将感染程度严重创面中的腓肠肌有效切除,并将蒂部呈逆行方向掀起,设计出长度2 cm 的皮桥,将剩余的蒂部从真皮下层中进行分离,蒂部宽度在4~5 cm。皮瓣面积最大在30 cm×15 cm。供区直接进行缝合,并将植皮进行游离。
1.3.2对照组 采用小腿内外侧皮瓣修复。患者在术前使用超声检查,明确胫后动脉肌皮支及腓动脉皮支,将内外踝处上方7 cm 处设为皮瓣旋转点,并在深筋膜下,肌间隔处找出胫后动脉肌皮支及腓动脉皮支,将皮瓣切除,蒂部宽为4 cm,皮瓣最大切除范围为18 cm×10 cm。供区均进行植皮。
修复术后,两组患者均在皮瓣下置入多点引流,并进行适当加压,降低死腔及血肿的发生率,外固定时间3 周[4]。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足踝部功能评分、手术时间、皮瓣修复情况(皮瓣长度、皮瓣宽度)、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愈合情况。通过踝部损伤功能量表评价足踝部功能,总分100 分,其中差:0~49 分;可:50~74 分;良:75~89 分;优:90~100 分。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足踝部功能评分、手术之间对比 观察组足踝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足踝部功能评分、手术时间对比 ()
表1 两组足踝部功能评分、手术时间对比 ()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两组皮瓣修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皮瓣长度、皮瓣宽度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皮瓣修复情况对比 (,cm)
表2 两组皮瓣修复情况对比 (,cm)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发生感染1 例、下肢静脉血栓3 例、皮瓣坏死2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发生感染0 例、下肢静脉血栓1 例、皮瓣坏死0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0431,P=0.0444<0.05)。
2.4两组术后愈合情况对比 对照组术后愈合18 例,愈合率为60.00%;观察组术后愈合27 例,愈合率为90.00%。观察组术后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2000,P=0.0073<0.05)。
3 讨论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足踝部损伤的情况非常常见[5]。足踝部作为人体重要部位之一,人在行走或站立时,会将身体的全部重心放在足踝部,而且在跑步或跳的时候,足踝部承受的力量要比正常站立时高很多,容易出现创伤。对于年龄稍大和身形肥胖的患者来说,由于承受能力较差,负重较大,更容易出现足踝部的损伤,足踝部损伤一般有骨损伤及韧带损伤两种类型,并且,足踝部由于本身的解剖特点较为复杂,在受到创伤后,容易导致皮肤软组织出现缺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是具有一定难度的[6,7]。在对皮瓣选择的过程中,对皮瓣选择的标准主要是血运比较丰富,同时具有较强的抗感染力,能够有效保护和覆盖深部重要的组织,促进缺损处外观和功能的修复和提高,使其能够获得最大的恢复效果。此外,在选用皮瓣时,应首先进行超声检测,探查其是否存在血管及穿支,并有效提升皮瓣神经营养的支配作用[8,9]。
本研究中,观察组足踝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皮瓣长度、皮瓣宽度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由此可说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伤的修复效果更加显著,明显改善了创面愈合情况,同时此种修复方式具有创伤小、愈合快、成活率高的优势,在患者的功能评分及并发症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作为一种全新的足踝部创伤患者治疗的途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0]。
综上所述,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对足踝创面的治疗效果更好,对比小腿内外侧皮瓣修复术更具有治疗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