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桃形李不同栽培模式对裂果及效益的影响
2022-04-15吴建峰
吴 建 峰
(浙江省龙泉市农业农村局科教与农作物服务站,浙江龙泉,323700)
嵊州桃形李原产浙江省嵊州市,属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其果实心形似桃,平均单果质量41.5 g,成熟果实果面红色,具白色果粉,果肉紫红色,肉质松脆爽口,纤维少,风味甜,有香味,可溶性固形物高达17%以上[1],品质极佳,有“江南名果”之美誉。然而,嵊州桃形李果实成熟转色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此时正值该品种的裂果敏感期,又恰逢梅雨季节,高温晴雨交替,极易形成大量裂果,严重的年份裂果率高达80%以上。裂果发生后,容易被病虫侵染,引起果实腐烂,导致减产减收[2]。因此,探索新的嵊州桃形李栽培模式,防止或减轻裂果,提高嵊州桃形李的产量、品质和效益,成为生产上亟需解决的问题。嵊州桃形李和浦江桃形李为浙江省的两个地方李品种,目前,浦江桃形李设施避雨栽培防裂果技术有研究[3],而关于嵊州桃形李防裂果栽培技术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11年生嵊州桃形李为试材,以露地普通栽培为对照,研究大棚避雨栽培、地膜覆盖栽培、套种绿肥栽培等不同栽培模式对嵊州桃形李的裂果、品质及效益的影响,以期为优化和推广嵊州桃形李高效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园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剑池街道曾家村(东经119°9′、北纬28°4′)嵊州桃形李基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6 ℃,年降水量1 699.4 mm,年日照时数1 849.8 h。基地面积2.64 hm2,缓坡山地,红黄壤土,土壤pH值4.47,有机质含量8.90 g/kg,全氮含量0.06%,有效磷24.25 mg/kg,速效钾160 mg/kg,有效硼0.15 mg/kg。
1.2 试验材料和方法
试验时间为2020年9月下旬至2021年8月上旬。试验材料为11年生嵊州桃形李,水平梯地栽培,株行距4 m×4 m,树体生长良好。试验共设4个处理:处理1:大棚避雨栽培+疏果;处理2:地膜覆盖栽培+疏果;处理3:套种绿肥栽培;处理4:露地普通栽培,为对照。一般大果比中、小果更容易裂果,因此,处理3和对照未采取疏果措施。
处理1:大棚避雨栽培+疏果。棚内嵊州桃形李共70株,面积1 248 m2;阶梯式双卷膜全天窗连栋钢架大棚,长52 m、宽24 m,肩高3.8~4.4 m,顶高5.3~6.8 m,3连栋,单跨度宽8.0 m,树冠顶部距离棚顶1.5~2.0 m。顶膜选用高透光的聚乙烯膜,拱棚每侧双卷膜,分两段安装卷膜装置,两段卷膜均往上卷,打开后全天窗。覆盖时间为嵊州桃形李果实转色前的6月上旬至7月底,采后膜全部卷起。
处理2:地膜覆盖栽培+疏果。覆盖面积1 200 m2,共55株;采前1个月左右,即6月下旬,畦面全部铺盖规格为0.1 mm的白色薄膜。
处理3:套种绿肥栽培。面积0.7 hm2,共338株。2020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嵊州桃形李园套种光叶苕子,2021年5月底光叶苕子自然枯死倒伏,覆盖于地面。
处理4(对照):露地普通栽培。面积1.0 hm2,共479株。
试验方法:各处理分别选择不同方位的中等结果树各10株为调查树,分别统计不同处理株的商品果量、裂果量、不同等级果实所占比例及经济效益情况,计算出平均单株商品果量、裂果量及单株产值、净收益。
成熟期、采摘期。分别记录不同栽培模式果实的开采日期、采收结束日期,比较不同栽培模式对嵊州桃形李果实成熟期及采摘期的影响。
商品果量及裂果量。从6月下旬起每隔5 d,雨后第一天检查不同处理试验树和对照树的裂果情况,分别称量记载,至采收结束时统计裂果情况并计算裂果率。
裂果率(%)=裂果量/(商品果量+裂果量)×100。采摘期隔天采收,统计果实采收情况,同时分级统计各等级果量,计算商品果量、裂果率及各等级果比例。
不同等级果实所占比例(%)=各等级果质量/调查树商品果总质量×100。果品分级按果实大小分为4级:一级果单果质量50 g以上;二级果单果质量40~49 g;三级果单果质量30~39 g;四级果单果质量29 g以下。
品质测定。果实成熟时在树冠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各随机采果实10个,测定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单果质量采用YP3001电子天平称量,可溶性固形物用PAL-1手持数显糖度计测定。
纯收益。调查不同栽培模式嵊州桃形李的种植效益。调查嵊州桃形李产地分级销售价格,一级果30元/kg、二级果20元/kg、三级果16元/kg、四级果7元/kg,根据不同等级果实所占比例计算加权平均单价。统计调查树嵊州桃形李实际商品果量,计算设施折旧费、绿肥种子费、附加管理投入成本及日常管理成本,计算不同栽培模式的纯收益。
使用期:钢架棚搭建后使用期20年,覆盖材料使用期5年,地膜使用期为2年。钢架棚每年单株成本=[(钢架材料费+搭建人工费)/20+(覆盖材料费+盖棚人工费)/5]/株数;地膜覆盖每年单株成本=(地膜材料费/2年+铺膜人工费)/株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裂果率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大棚避雨栽培可有效防止嵊州桃形李裂果,地膜覆盖与套种绿肥可减少裂果,裂果率分别比对照降低38.48%、25.79%和15.01%。大棚避雨栽培果实成熟期比露地普通栽培延迟6~10 d,采摘时间都在14 d左右。
表1 不同栽培模式对嵊州桃形李裂果的影响
2.2 对优质果率的影响
人工疏果对单果质量与优质果比例影响较大,疏果树平均单果质量44.49~46.68 g,比对照高3.32~5.51 g,提高8.06%~13.38%,优质果(单果质量≥40 g)比例70.3%~85.72%,比对照高30.32%~45.74%(见表2)。不同栽培模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可食率没有多大差别。
表2 不同栽培模式对嵊州桃形李果实品质的影响
2.3 对效益、投入产出比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大棚避雨栽培、地膜覆盖栽培、套种绿肥栽培的实际商品果量分别为23.25、21.05、20.15 kg/株,分别比对照高7.5、5.3、4.4 kg/株。商品果平均售价分别为23.97、19.86、18.09元/kg,分别比对照高6.19、2.08、0.31元/kg。大棚避雨栽培平均产值557.3元/株,比对照高277.26元/株,年增加设施折旧成本98.06元/株、覆盖材料及人工成本17.82元/株、人工疏果成本7.50元/株,单株净收益385.88元,比对照提高了66.32%,投入产出比1∶1.25。地膜覆盖和套种绿肥单株净收益分别为348.22元和310.22元,比对照提高了50.09%和33.71%,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5.33和1∶12.49,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表3 不同栽培模式对嵊州桃形李经济效益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裂果情况年度间有明显差异。2021年试验地嵊州桃形李果实采收前20 d降雨天数累计为9 d,以间歇性阵雨天气为主,雨天日平均降雨量22.37 mm,日降雨量在30 mm以上4 d,日最大降雨量62.1 mm;采收期天气晴好,常规露地栽培裂果较重,裂果率达38.48%,主要发生在采收前20 d内。从试验地近5年嵊州桃形李裂果情况分析,裂果的轻重与果实成熟转色期降雨量大小及降雨特点有直接的关系,间歇性降雨时间短、降雨量小,裂果较轻,连续性降雨时间长、降雨量大,裂果相对较严重。
大棚避雨栽培受园地地形的限制,特别是山地。试验结果表明,大棚避雨栽培裂果率为0,单株商品果量比对照提高47.62%,单株净收益增幅66.32%,可有效解决嵊州桃形李果实成熟转色期遇雨造成严重裂果这一技术难题,确保了产量和效益的稳定性。若遇多雨年份,大棚避雨栽培的增产增效作用会更加显著,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受光照、温度的影响,棚内果实成熟期比露地栽培要迟6~10 d,可以延长果实采收期,有利于果品的销售。大棚覆膜时间应在果实成熟转色期和雨季来临之前,覆盖时间以短为好,大棚内光照强度较露地弱,转色期地面覆盖银黑双色反光地膜可增加散射光,有利于树体下部果实转色成熟。大棚避雨栽培投入成本较高,对地形有一定要求,有条件的果园可适度规模推广。
疏果是提高优质果率的重要措施。嵊州桃形李结实率较高,着果过多不仅果实个头小,口感差、品质降低,同时会导致树势衰弱,缩短盛果期年限。疏果定果宜早,一般在谢花后30 d内完成。
地膜覆盖栽培和绿肥套种栽培可减轻嵊州桃形李裂果,是实现嵊州桃形李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有效措施。地膜覆盖栽培投入成本较低、操作简易,适合于山地嵊州桃形李园采用。光叶苕子为冬季绿肥,山地嵊州桃形李园套种光叶苕子,不仅可以以草防草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6—7月地面覆盖着一层干枯的草,具有较好的吸水、水分缓释作用,可减少渗透到根系的雨水量,对减轻裂果具有较好的作用,值得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