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施草莓超高垄省力化栽培技术规程

2022-11-16李金凤李小红狄华涛万春雁陈雪平霍恒志陈丙义张长青王化坤

中国南方果树 2022年2期
关键词:水剂立柱悬浮剂

李金凤,李小红,狄华涛,万春雁,陈雪平,霍恒志,陈丙义,张长青,王化坤

(1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句容,212400;2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郑州,450002;3 金陵科技学院,南京,211169;4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8)

传统的草莓生产用工量大、劳作时间长,需要长时间保持弯腰、下蹲姿势,劳动强度大;大多数年轻人不愿从事草莓劳作,从业者老龄化趋势加重,用工成本日益增加,诸多因素限制了草莓的规模发展和经济效益[1-2],因此,草莓生产由传统栽培模式向省力化栽培模式转型成为趋势。尽管高架栽培省工省力已成功应用于生产,但一次性投入的设施成本相对较高,张志宏[3]、農耕と園芸編集部[4]等报道搭建1 000 m2架台的成本在20万~25万元,糜林[5]等报道的搭建成本为7.5万~9.0万元,这对普通农户而言经济压力较大,投入量有限。为此,笔者研发了超高垄省力化栽培模式。该模式地面直接起垄,土壤肥水利用率和渗透性、扩散性方面均显著优于基质,栽培槽容积显著大于架空的基质槽容积,温度变化幅度也小于基质槽。在达到省力效果的同时更接地气,水肥和温度管理简便,草莓长势好、产量高、效益好。此外,这种模式的成本仅为架式基质栽培模式的十分之一,易于大面积推广应用。现将该栽培技术规程总结如下。

1 场地选择

1.1 场地整理 超高垄由围挡材料、土或基质以及钢管立柱等共同组成,高度为80 cm。选择土地平整、排水良好且有滴灌条件的南北向地块。不受土壤立地条件的限制,盐碱土壤(EC>0.8,pH值>7.5)、戈壁沙滩等不适合栽草莓的地方均可。

1.2 灌溉用水要求 水质中性或弱酸性,纯净无杂质,以不堵塞滴灌孔为度。

2 栽培槽

2.1 栽培槽设计 槽宽34~36 cm,高度50 cm,作业道宽度80 cm,两个栽培槽中心点相距114~116 cm,长度宜在50 m以内,过长易欠压而导致水分管理不便。

2.2 栽培槽搭建 立柱。地面平整后,在栽培槽两端和中段位置,横向间隔34~36 cm,用长1.1~1.3 m、直径2.5 cm热镀锌钢管,地上部留50 cm,其余垂直打入地下;其间间隔1 m用1.1~1.3 m长、直径1.2 cm的螺纹钢或废旧热镀锌钢管(同上尺寸)如前垂直打入地下,用作栽培槽的立柱。

辅助围栏。在立柱内侧紧贴立柱均匀拉4层14#或16#热镀锌铁丝,最上面一层铁丝距离槽口5 cm、最下一层铁丝距离槽底5 cm,其余两条铁丝均匀分布。4条铁丝松紧一致,均匀受力。厚实坚固的围挡材料可不用铁丝,仅立柱即可固定围挡。

两端立柱固定。在两端立柱的反向延长线上,水平距离立柱70~100 cm的地下埋设预埋件,用铁丝分别固定两端柱头,斜向45°缠绕在预埋件上。

放置围挡材料。围挡材料可选用控根器、水泥板、残瓷砖、塑料扣板、石棉瓦等,将围挡材料紧贴围栏内侧围成栽培槽。

横向加固。立柱的顶端用12#热镀锌铁丝横向加固。

2.3 填槽 在距离两边围栏10 cm处,先向下垂直挖出15~20 cm表土,回填到栽培槽;再在沟内施入腐熟有机肥、菜籽饼和硼肥等,用小型旋耕机将肥与沟内土壤拌匀,再向下旋翻10~15 cm,将土壤回填入栽培槽,也可于表面10 cm与基质混用,可根据经济实力自由搭配。

3 灌溉系统

用三通、弯头将主管道垂直延伸到栽培槽顶端,距离栽培槽两边8~10 cm处平行铺设两条滴灌带。

4 定植

4.1 基肥 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1 000~2 000 kg、菜籽饼或清糠100~200 kg,复合生物菌肥200~250 kg,硼肥2.0~2.5 kg。

4.2 定植时间 8月底至9月上中旬,选择适合设施栽培的红颜、章姬等品种,具4~6片绿叶、茎粗0.8 ~1.2 cm、根系发达且无病的健壮苗进行定植。

4.3 定植密度 每垄定植2行,株距15~18 cm,行距20 cm,每667 m2种5 000~5 500株。

4.4 定植方法 呈三角形定植在两条滴灌带外口,距栽培槽边缘5 cm左右;弓背方向朝向槽外,栽植深度以“深不埋心、浅不露根”为宜。

5 田间管理

5.1 植株管理 摘老叶、抹侧芽。及时摘除衰老底叶、弱叶和病果,每株保留10~15片绿叶,弱小侧芽和匍匐茎及早摘除,保留1~2个健壮侧芽。

疏花。将花序理顺到槽外侧,每批花序保留10个左右健壮花蕾,其余疏除,确保养分集中,着果整齐。

花期放蜂授粉。开花时及时放蜂。每个标准棚(300 m2)放土蜂一箱3 000头以上,开花前3~4 d将蜂箱放入大棚,在草莓初花时开始放蜂[6]。注意放蜂期不能使用对蜜蜂有害的杀虫剂或烟熏剂。

清除杂草和植株残体。收获结束后尽早拔除草莓植株,彻底打扫清洁田园,清除田边腐枝烂叶、杂草,远离草莓园集中销毁或深埋,可减少病原菌基数。

5.2 温度管理 温度管理要求。棚内气温尽量保持在20~25 ℃以上,基质夜间温度不低于10 ℃。

增温措施。覆盖地膜,在10月20日左右选用厚度0.001 5~0.002 0 mm的黑色地膜、银黑或白黑双色膜覆盖,破膜放苗,应尽量减少叶柄和叶片折断损伤,地膜宽度应覆盖至沟中。

扣棚增温,当日平均气温降至10 ℃以下时,要及时在外棚覆盖一层薄膜保温;当日平均气温降至5 ℃以下时,在中棚上(间隔外棚30~50 cm)再覆盖一层薄膜保温。

降温措施。当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至20 ℃以上时,应及时拆除架台两侧的保温帘和中棚薄膜,并根据温度变化适时掀起外棚薄膜通风降温,保持棚内适宜的温度。

5.3 水肥管理 相对露地栽培,超高垄栽培水肥流失较多,应相应增加水肥供应量和供应次数。在栽植苗成活前要相应增加滴灌补水次数,以保持根茎部湿润为供水标准。成活后到现蕾前适当控水控肥。显蕾后视苗情酌情增减肥料种类及用量和次数。花果期早上勤检查植株是否吐水,无吐水现象要及时补水。补水掌握少量多次原则,补水量不宜过大,以垄湿沟不湿为准。

6 病虫害防治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合理选择和优化农药应用技术,将病虫害的危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6.1 炭疽病 草莓炭疽病的防治可选用1 000亿活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等1~2种药剂喷雾,或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0%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 200倍液、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等其中的1种喷雾,每隔7 d喷一次。

6.2 灰霉病 选用3亿活孢子/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多抗霉素水剂800倍液、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800倍液或1 000亿活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800~1 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 000倍液等其中的1种进行喷雾,各药剂交替使用,重点喷叶背。

6.3 白粉病 选用1.5 %苦参·蛇床素水剂1 500倍液、0.4%低聚糖素水剂250~400倍液、2%武夷菌素水剂200倍液、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36%硝苯菌酯乳油1 000倍液或25%醚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等喷雾,叶背叶面均要喷雾。

6.4 蓟马、蚜虫 选用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1%印楝素水剂800倍液、5%除虫菊素乳油1 500倍液、10%烯啶虫胺水剂2 000倍液、25%吡蚜酮悬浮剂2 000~2 500倍液或5%啶虫脒乳油1 500~2 000倍液等喷雾。

7 采收

7.1 采收标准 果实成熟的标志是果面变红,并散发出特有的香味。根据季节不同、市场需求和品种特性,确定不同的采收成熟度。鲜食草莓,在12月至次年3月以八九成熟采收为宜,4—6月以七八成熟采收。

7.2 采收方法 采收时以拇指和食指捏住果柄,在距果实萼片处折断,保留果柄不超过1 cm。采收的草莓放入随身携带的容器中,容器要浅且底平,垫上软海绵纸,摆放时注意防止果柄扎破果皮。

7.3 采后处理 冬季采摘的草莓可以直接分级包装销售,春季温度高时要先放入冷库预冷,然后进行分级包装和销售。

7.4 记录 对生产全过程进行记录,生产档案保存2年。

猜你喜欢

水剂立柱悬浮剂
0.5%藜芦碱可溶液剂与20%乙螨唑悬浮剂配合应用 防治柑橘红蜘蛛药效试验
47% 2甲·草甘膦水剂对桃园4种杂草的防效
PC预制立柱安装控制措施探索
25%灭幼脲悬浮剂防治山药甜菜夜蛾田间药效试验
五台山掠影
大量元素水溶肥料(水剂)在烤烟上的应用研究
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问药效试验
一种路边扶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