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治理背景下短视频平台土味亚文化研究
——以抖音平台的部分审丑现象为例
2022-04-15梅振宇
□ 梅振宇
娱乐治理政策和对审丑的理解
社交媒体的娱乐治理背景。随着中宣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娱乐治理内容,娱乐领域治理行动吹响了号角。在有关政策的引导下,社交媒体管理者迅速做出了决策。而短视频平台而言,平台中的“娘炮文化”“审丑文化”都成为了重点整治对象。本文就短视频平台中比较热门的土味亚文化圈层和存在的审丑现象,以及其群体特征和形成原因,在娱乐治理背景下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土味亚文化反映出的审丑概念。随着时代发展,关于“审丑”的定义有较多的理解。总体来说,其定义大概分为两个学派。第一个学派认为审丑同审美一样,都是美学的范畴,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丑的美学》作者德国的罗森克兰兹说:“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作者将美与丑对应起来看,认为丑是一个美学范畴,并且是与审美相对立的一种特殊的美学范畴;第二个学派认为审丑是一种“审美疲劳”的产物,认为审丑不同于审美并体现出相对特点,作者倾向于其与审美的强对立性。本文中短视频平台的审丑指的是大众对于某些使用不同寻常的、怪诞的、不符合传统的非理性的作品产生的喜爱、传播,造成短时间内注入大量流量,引发某些潮流的特殊形式。
土味亚文化流行的理论和实际原因
土味亚文化的群体性狂欢特点。结合土味视频风靡成为文化圈层的信息发出者特性来看,土味亚文化其实是是一种怪诞行为的放大演绎和审丑狂欢。赵勇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总结道:“怪诞身体是亲昵化的要素。”不同于暴力深入统治,怪诞以一种全新方式让人从内心趋向接受,也就是让人感到十分亲切。短视频平台中的土味视频往往拥有草根性和令人感到亲切的形象,同时,“怪诞身体是反叛的标志”。怪诞用近乎平和的形式区别于恐怖、严肃,将反叛演绎得令人同情,令人易于接受。
摆脱了现实的孤单,青年人更接受网络中的狂欢,土味亚文化因其易于理解和怪诞本质,高共情力让用户极易理解、接受、记忆,并转化为链路传播。与现实的疏离感使平台中的社会阶层逐步消解,这也像巴赫金在狂欢理论中说的:“人仿佛为了新型的,纯粹的人类关系而再生,暂时不再相互疏远,人回到了自身,并在人们之中感觉到自己是人。”这些现实因素和群体特征进一步减少了圈层壁垒,使土味亚文化的审丑狂欢得到破圈、跨圈传播,随之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土味亚文化圈层,并成为忠实的亚文化传播者,共同经历、参与、制造这种审丑狂欢。
亚文化的噪音依附和仪式抵抗特点。就土味亚文化圈层和主流文化的对抗和相互作用来看,移动短视频UGC模式的完善和碎片化导致的用户意识觉醒等条件,一方面,短视频亚文化生产和传播权力从传统媒体、精英文化中解放出来。以往“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是权力试图围绕一种一致性生产出一整套意义和社会身份,使其服务于现状。”而新媒体的出现消解了这种权威性,让更多人从接受的观看者变为主动的记录者,不同兴趣领域也形成庞大、繁复的社群体系;另一方面,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作的身份改变表现的抵抗性是一种反的、新的方向的解构,提高参与感的同时带来了快感。
就像霍尔在《亚文化风格的美学意义》中的《噪音》一章中将青年亚文化看作是具有美学意义的表达,亚文化以“噪音”的形式依附于主流文化,以抖音中“迷人的郭老师”为例,其粉丝对待该博主土味视频最大感受是“打破常规”的愉悦感,直接体现的是亚文化依附于主流文化并在其中表现出抗拒美。从宏观来看,人们追捧土味也就是对现实的抵抗,是对现实中的严肃、尖锐问题的逃避和戏剧化看待,并且因为这种怪诞符码需要人物或实物作为载体表演使其具有很强的仪式感。
媒介即信息对于土味亚文化圈传播赋能。对于媒介和内容的论述,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说媒介中的内容被媒介本身能动、积极影响着,而媒介作为信息的集合又对社会、人类价值产生影响,其“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假如人态度的转变来源于媒介内容,那么媒介形式影响的就是长远宏观看法。那人们可以从娱乐治理背景中土味亚文化的媒介原因来挖掘,从而得出媒介在土味亚文化兴起的推动性作用。
首先,媒介本体决定“流量”。随着社会碎片化的加剧,传统的PGC、OGC话语权降低,个人意识型态的觉醒也让UGC、PUGC业态繁荣兴盛,而抖音短视频本身具备了很强的用户自生产属性。不仅让用户低门槛、简单便捷地参与社会讨论、展现自我个性,其独特的推送算法也推动了对兴趣、个性圈层社群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流量池。其15-60秒短视频的碎片化、即时性的特点也导致了用户注意力留存更低,这些原因共同推动了审丑现象和土味文化的发展。
其次,媒介生存推动“俯就”。媒介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碎片化背景下,人们减少了持续注意力和深入思考,抖音充分利用了用户零碎时间和乐于享受甚至近乎懒惰的接收信息方式,降低制作和门槛取得不同阶层受众的青睐;暴露出当代部分受众追求自娱自乐、渴望自我表达的心理需求。这也直接导致了内容生产者的“流量战争”愈演愈烈,内容创作趋向同质化,从媒介生存角度来看这些都迫使抖音平台转换视角、另辟蹊径,从都市时尚、明星大腕转移到质朴归真、凡人常事,俯就“土味地气”。正如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媒介技术促使生产和传播更便利,也决定了草根性、通俗性,但流量竞争压力推动了土味亚文化的的兴起和发展。
主体与受众在仪式中的双向身份认同。发布者与受众共同作用推进审丑无论是发布视频的网红还是观看视频的用户,造成审丑现象泛滥无疑是这两个方面原因的共同推动。本小节内容就从内容生产者本身和观众两个方面来阐述审丑现象背后的原因。
首先,内容生产者寻求展示和抵抗。从内容生产者角度来看,人们可以看出有两种心理因素组成的主观原因。一方面就像前文所说从PGC时代到UGC时代,大量的内容生产者加入了流量战争,这也间接导致了生产者从以前媒介资源竞争转化为面向观众的注意力资源竞争,有一部分草根型的内容生产者因为传播便利而发展起来,但是也有一部分内容生产者为自己贴上了土味的标签,开始融入这种亚文化圈层;另一方面,在主流文化中,美育和传统审美已经在各大媒介传播发展,甚至对于美的概念已经慢慢变成了统一的、同质的规范,就是在这种媒介塑造的主流文化让一部分人感觉到了厌倦,并认同了与审美相对抗的审丑行为的土味亚文化。这种与主流文化的仪式对抗快速吸引一批受众,短时间获得大量的关注,这样的围观让他们感受到了对抗的快感,更进一步让他们更加勇于在网络平台一边对现实的主流文化疏离和对抗,一边又以更新的形式进行怪诞的表演。
其次,观众寻求参与和在场。巴赫金在《谈诗歌》中谈到:“怪诞风格的本质就是现实的各种异类因素的奇妙混合,就是打破世界通常的秩序和结构,就是形象的自由幻想性和‘热情与嘲讽交替’。”这种嘲讽就体现在虽然人们处于道德和法律较为完善的社会,但是人从心理角度无法永远置身在传统意识形态的约束之中,而一方面媒介技术发展让观众能从现实世界疏离,感受到摆脱外界约束和规训的体验;另一方面,观看他人对传统意识形态的对抗和怪诞出演不仅能得到愉悦体验,这种愉悦体验来自于狂欢理论中人们对于“亲昵接触、插科打诨、俯就、粗鄙”怪诞行为的关注和追捧,也自发主观地体验对抗性的快感和疏离现实的自由感。在注意力经济盛行的时代,人们热衷于带着猎奇的心情摆脱曲高和寡的主流文化,以求异的态度追捧土味视频。
而土味视频让人们在接受惯常主流文化环境中打开不同阶层、文化圈层新话语体系,对于渴望参与社会讨论、展现自己的人群而言,创建了独特有效的对话渠道,体现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因此,越来越多观众从观看者变成了亚文化圈忠实的粉丝,成为了土味的传播者,这种突破了本身文化群体破圈进入其他文化圈层,让越来越多的人群看到,逐渐进入主流文化并展开对抗。随着越来越多人熟知,正如“沉默的螺旋”现象,人们也为了避免“被孤立”的局面,被推动着去了解并试图融入土味亚文化,就实现了文化破圈,成为一大部分人的记忆。
娱乐治理下土味亚文化的收编现状
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面临着“意识形态”和“商业”两种收编力量。土味亚文化因本身具有的强穿透性和易接受性,使其收获了一大批来自各个文化圈层的忠实受众,也形成了巨大的网络狂欢传播场。不少商业资本尝试融入土味亚文化圈层,同时人们不难发现,在土味博主直播间总会出现巨额打赏为了其自身曝光的粉丝,甚至不少企业会另辟蹊径、寻求曝光,去主动接近融入亚文化圈层。这样一系列的商业运作和资本注入不仅推波助澜了土味亚文化的审丑狂欢,更促进了商业一步步对土味亚文化进行收编改造。
但是,随着这样的审丑狂欢愈演愈烈,土味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抗越来越激烈,土味亚文化中部分内容出现了影响社会公序良俗的不健康内容等现象,另外一种收编形式就会开始作用了。正如人们所看到的,在娱乐治理的背景下,土味亚文化一旦触碰到了社会价值观的底线,出现了低俗等违反社区规定的内容,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管和处理会带来非常有效的治理效果。
结语
土味亚文化的兴盛,不仅与媒介特点属性有直接关系,也和人们处于的碎片化、注意力经济社会有间接关系,同时,人们长期处于主流文化中出现的叛逆、抵抗心理也是主导这样一个网络狂欢的原因之一。土味亚文化连接了寻求展示和抵抗的主体和寻求参与和在场的受众,正是这样的双向认同感不仅让土味亚文化能突破圈层为各个文化层级的人接受,并能够长期培养主体与受众的粘合度。
但是土味亚文化所具备的“草根性和易接受性”积累起庞大的受众市场,作为一种亚文化,其存在也以“噪音”的形式依附于主流文化,两者存在着一定形式、程度的对抗。在娱乐治理的大背景之下,土味亚文化一旦触及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底线,那么这种仪式性抵抗在娱乐治理的宏观政策规制面前,难以摆脱被收编的命运,最终转向拥抱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