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传媒人才的培养定位及体系建构研究
2022-04-15杨雪梅党洁
□杨雪梅 党洁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当前,正值新闻传播领域的变革阶段,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在全国各地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不断向纵深发展。在此背景之下,培养新时代下的创新型传媒人才,不仅是顺应社会发展、立足国家服务的需要,对于开创高校创新传媒人才的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县级融媒体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传媒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是应对融媒体发展环境下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县级融媒体的不断进步发展,使基层新闻媒体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新闻传媒类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用人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县级融媒体是我国媒体在宏观战略下顺应时代发展出现的产物,是我国媒介融合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它面临着新的使命和挑战,同时折射出对县级融媒体人才队伍的强劲需求;另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更需要从多个维度加快建设、持续推进融合的深度,这都离不开人才力量的有力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高校来说,提升传媒人才的竞争力,积极探索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路径体系,是顺应媒介环境变化、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肩负创新人才和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使命。高校是发展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也是人才输出的源头,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肩负着为国家输送优质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当前,县级融媒体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发挥基本的育人职能,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社会需要,是应有之义也是应尽职责。
在县级融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培育什么样的融媒体人才,是高校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重要问题,需要从源头加强顶层设计,确定创新传媒人才的总的培养目标。在充分契合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高校应当明确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在育人培养、能力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主动对接县级融媒体平台和地方行业,结合传媒类人才应用性、创新性、多样性的特点,形成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在创新理念中培育人才、在创新实践锻炼人才,切实提升传媒人才培养的靶向性和创新性,更好的发挥高校创新驱动中的引领作用。
是推动县级融媒体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助力引擎。尽管县级融媒体的发展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建设过程中人才问题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痛点问题,人才的严重短缺和供给滞后已成为制约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瓶颈”。结合当下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现状,普遍存在活力不足、观念陈旧、技术缺失、难以适应融媒体工作流程等问题,这些亟待破解的难题需要高校在传媒人才的培养体系建构上有意识的进行发力和探索。
在服务社会发展的人才供给上,高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县级融媒体的建设发展在国家战略方针的统摄之下,从高校层面进行前瞻性布局,有助于以较高站位把握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与服务国家的需求相融合,从而对传媒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体系不断升级,以满足对人才创新发展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通过转变思维方式、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自己的人才培育目标和承载能力,有助于形成精准的创新型人才链,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同时,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搭建创设性的人才培育环境和实践环境,也便于总结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以上都可以多方面推动县级融媒体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形成行业的良性循环。
县级融媒体建设背景下创新传媒人才的培养定位
了解县域县情,提升县级融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传媒人才。舆论引导功能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属性,也是县级融媒体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基层传播的重要载体,自上是传播党的声音的“传声筒”,自下是表达民意呼声的“领唱员”,肩负着坚守舆论阵地、构筑良好舆论环境的使命。这就要求县级融媒体从业人员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机制,重视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有效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县级融媒体作为地方基层媒体,它的特点是根植于当地,因此在新闻舆论引导工作上,县级融媒体从业人员要对县域县情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地方县域的经济发展、地方特色、公众文化等制定符合地方的舆论引导方案,强化县级融媒体的定位和特色,同时要考虑群众的信息需求和认知态度,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角色定位进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引领,构筑稳定的舆论引导磁场。
拥有创新思维,活化县级融媒体内容生产的传媒人才。内容生产是县级融媒体建设的关键要素,也是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手段。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语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对于内容生产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融媒体理念下开展内容生产,从业人员在参与新闻生产的过程中,要掌握融媒体的发展逻辑,通过生产内容、传播内容使县级融媒体中心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从业人员需要转变传统思维,主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内容生产机制和生产流程上,发挥媒体资源的整合优势,借助媒体的多介质运作来创新内容形式和产品形态,带动内容生产变革;另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传播渠道和媒体角色上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业人员需要逐渐转变为以服务聚焦受众,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尤其在县域内容生产中要注重贴近本民情、凝聚共识,通过贴近民众的本地化原创内容、基层故事为用户实现信息下沉,满足受众对优质内容和贴近性信息的需求。
具备数据治理能力,创造数据价值聚合资源的传媒人才。县级融媒体中心既是基层舆论宣传的阵地,也是县级行政区域内的综合服务平台,这样的属性使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但拥有广泛的基层群众基础,而且能够汇集到各方数据和资源。在这样的天然优势下,培养具备数据思维和数据价值创造的人才,能够满足县级融媒体中心对数据人才的多元应用需求,有助于构建县级融媒体人才发展新格局。
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浪潮下,县级融媒体中心也面临着数字化的转型发展,县级融媒体作为新型互联网传播平台蕴藏着巨大的数据价值,引用具备数据治理能力的媒体人才,有助于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一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型媒体,融合了“报、网、播、微、端”等全媒体矩阵,通过平台间的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能大大提升报道资源的利用效能。二是县级融媒体在全媒体立体传播的模式下,承载着庞大的用户群体,通过数据治理展开精准化、多样化的信息互动,能够调动民众的多元参与,在内容传播、内容生产、交流对话中打造县域的信息枢纽。三是数据资源的共享融通,有利于县级融媒体中心打破信息间的壁垒,提高科学决策和基层的治理能力。比如,与舆情检测系统实施信息联动,就可以在面对突发事件和负面舆情时及时研判、快速处置,为舆情的研判和预警提供参考。
除了以上,县级融媒体在数据价值的创造上还有更多空间,整合县域范围内各类数据,借助新媒体平台的技术和资源,将有助于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重要的县域信息枢纽。
拥有服务意识,衍生服务创新管理的传媒人才。县级融媒体作为基层媒体,与民众有着很深的贴近性,同时也肩负着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功能。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群众基础发挥好服务功能,需要以具备服务意识和创新管理水平的新媒体人才作为保障条件。
县级融媒体中心呈现的发展趋势正不断趋向于形成区域内的综合服务智慧平台,通过引用相应人才,整合平台的服务功能,使用灵活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方法,有助于为县域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媒体延伸服务。比如,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地域特色,在县级融媒体平台开放民生类的服务端口,设置气象服务、交通出行、生活缴费、社保医疗、信息查询登记、线上学习资源等板块,服务于经济与民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可以配合政府的防疫举措,提供防疫常识、核酸检测机构和检测结果查询等内容。另外,县级融媒体中心还可以发挥媒体沟通协调的功能,收集民情民意,畅通政民互动的通道,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都需要有较高服务意识和民生取向的人才做支撑,发挥媒体衍生服务的创新源动力。
“既专又通、一体多用”的跨界型、复合型传媒人才。媒体融合的发展日益深化,媒介技术的更新步履不停,这样的转变对传媒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人才结构和现状,打破传统的人员设置格局,通过培育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来适应融媒体传播的新需求,是高校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共同发展的协同路径。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与人才队伍有着紧密联系。在融媒体内容的业务流程上,需要在策划、采集、分发、传播等各个环节实现一人多岗、一岗多能;中央厨房作为县级融媒体的“标配”,媒体人员要掌握多种软件、数字设备的技术应用。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推进,媒介的传播模式、运营机制都在发生变化,需要领域内的稀缺人才注入新的能力。
在当前环境下,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创新进展的如火如荼,增强竞争力、提升媒体影响力和商业价值,同样离不开人才的加持。这意味着,县级融媒体中心需要兼具媒介前沿理论、新闻专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等一体化的融媒体复合型、跨界型创新人才,以适应媒介新生态和传播发展的新形势。
建构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传媒人才的体系策略
搭建以“县级融媒体”应用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科体系。强化“县级融媒体”的学科建设,以专业应用为导向开展学科建设,有助于实现县级融媒体创新传媒人才的“精准式培养”。在县级融媒体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上,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统筹规划和“个性定制”,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案。包括在短期目标、职业规划、发展方向上都要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科学的实施路径和策略,同时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搭建中,将各种相关的能力要素进行模块化的组合和合理配置,以实现人才培养的设计和具体实践。
以专业应用为导向进行构建创新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在内容生产、技术创新、资源整合、建设理念上引导学生转变姿态、创新思维、提高技能,激发学生主体活力,从而强化学科特色,凸显专业优势。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趋势之下,精准把握高校传媒类人才的目标导向,对夯实创新传媒人才基础,以及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通过“跨”和“融”,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的传媒专业建设。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人才培养中,用“新文科”作为培养思路和路径指引,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传媒人才。县级融媒体中心对复合型人才尤为需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要着重体现专业建设的“跨”和“融”。
首先是“跨”,只有跨过院系和学科之间的屏障,破除原来固有思维模式的壁垒,才能够建构并拓展院与系之间,学科和学科之间、专业和专业之间的“跨界”培养体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和学科布局,构建基于县级融媒体专业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系统。其次是“融”,在县级融媒体学科建设的牵引下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科学谋划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实现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比如,在应对新兴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与计算机、数字媒体、软件工程等专业交叉相融,让学生对4K、5G、大数据、量子通信等前沿信息技术有好的理解应用。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不断推进传媒专业的发展建设,探索新的方向,有助于县级融媒体人才实现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为县级融媒体创新人才的培养输送后备力量。
建立“导、学、践、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有助于形成专业人才的发展合力。构建“导、学、践、创”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指以目标为导向,学为基础、学践相长、以践驱创”,通过校内校外结合,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内驱力,通过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导”上,以县级融媒体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瞄准需求育人,突出目标的导向性,在育人的过程中根据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精准靶向施策,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岗位人才的精准匹配。在“学”上,以县级融媒体行业发展为基础,培养传媒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牢固的基本功。“践”是学践结合,以学为先、学践相融,真正地将所学变为学用,通过建立保障性的校内校外的实践环节,为县级融媒体的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创”指以实践驱动创新,让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大胆求新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打造“校、县、媒”融通对接的共创式实践体系。围绕县级融媒体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要以实践育人为载体,搭建保障性的实践体系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打造“校、县、媒”的共创式实践体系,高校要做好资源和平台对接,与各县政府、县级融媒体中心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共建共创机制。一方面,高校可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立培养模式,让县级融媒体中心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骨干人员参与到学校传媒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同时还可以建立媒体导师制,让学生深入到县级融媒体一线,通过帮带机制,让学生全面了解、参与到县级融媒体中心工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成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智囊库,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智力支持,为县级融媒体中心输送高素质的融媒体的人才。
探索科学多维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建构来说,搭建科学、多维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的良性发展。建构创新传媒人才的能力评价体系,应该基于科学的评价做出判断,形成一套综合评价方法。在这个评价体系的建构原则上,要突破狭窄守旧的价值认同,把一维评价为多维评价,趋向多元化的培养成效上,使评价体系更加符合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拓与成长。此外,选择指标时应当对不同学生的擅长领域和业务能力,建立分类化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学生的能力和经验,在传媒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完成质量、效果呈现等方面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激发自己在传媒能力上“多才多艺”的潜能,发挥优势、各展其能。
在创新人才能力指标评价层次上,尤其要多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能力体现,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性评价,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评价的目的和作用,自我驱动成长。此外,还需要及时关注在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干预,确保创新人才能力指标体系真正发挥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