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拯造福岭南

2022-04-15善俊

清风 2022年5期
关键词:端砚包拯西江

文_善俊

提到包拯,大家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开封府的“包青天”。少有人知的是,包公在成名之前,还曾有过一段峥嵘的岭南岁月。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年逾不惑的包拯由天长(今安徽天长)县令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端州位于西江干流的中下游,也是岭南地区最早建制的州县之一。

然而,当时的端州仍然相对落后,加上路途遥远,官员都不愿意到端州任职,不少地方官都由当地人临时代理,有些地方甚至长期缺官。但包拯接到任命通知后没有犹豫和抱怨,义无反顾地前往端州赴任。

虽然经济落后,但端州有一样东西却很值钱,那就是砚台。端州的石砚质量上乘,堪称名贵,早在唐代,端砚便已闻名遐迩,并被列为朝廷贡品。

一个地方有名优特产本是好事,但端州的历任大小官员中,却有不少在砚台上动了歪心思的。端砚既是贡品,就得定期征收;但以往的地方官员每次都层层加码,征收数量竟远超贡额标准数十倍;这些多征收的砚台被送给了京城的达官显贵,端砚俨然成了贪官污吏敲开富贵之门的“敲门砖”,老百姓苦不堪言。

包拯查知此种陋习,于是一上任便下令端砚“只征贡数”,决不加码,对手下违规收取贡砚的人,严惩不贷。包拯的做法无疑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

除了吏治腐败,当时端州的民生积弊还源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其中,水利设施不足的问题尤为严重。当时西江水患频繁,一遇到洪水,低洼处的田地就会变成一片泽国。在察看了山川地理情况后,包拯组织百姓将西江河道北岸的众多小山丘用堤围连接了起来,从而把西江干流堵截在南边的主河道上。这样,堤围的抗洪能力增强,可供百姓耕种的土地也增多了。

有了新的土地,如何开发也是个问题,包拯因地制宜,组织百姓修筑沥渠,并在新田地上发展水田、鱼塘复合式农业,开创了桑基鱼塘式农业之雏形。为了将收获的粮食存储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包拯还主持修建了储备粮食的 “丰济仓”。

吃的问题解决了,饮用水的安全问题也很令人头疼。当时端州经常出现瘴疠疫情。包拯经过多方排查,终于“破案”,原来疫疾源于饮用了不干净的河水。于是,包拯带领端州百姓打了七口水井,让百姓们用上了安全干净的井水。

此外,为了改善端州的交通状况,包拯还主持了端州驿的迁址,并增建临江码头,将端州打造成为西江之上的水陆交通枢纽。正是从包拯治理端州开始,端州作为港口城市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都得以大规模建设,而端州百姓的日子也随之越过越好。

除了硬件设施,当时端州的文化建设同样相对落后。于是,包拯带头捐钱设立了星岩书院,这是端州的第一所书院。

北宋庆历二年(1042 年),包拯返京任职。在端州任职近三年光阴,包拯走的时候,却连当地的“土特产”——砚台都没有带走一方。

后来,包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并担任过开封知府,成为扬名天下的“包青天”。但包拯依然心系岭南,他曾多次上疏,提出“远民困重,尤在得人”等建议,请求朝廷改善吏治,选派德才兼备的人到岭南任职,促进岭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青天”有着“明于断案,执法如山”的含义,但更指清廉与清正。包拯在岭南廉洁奉公、两袖清风,造福一方百姓,真无愧于“青天”的美誉。

猜你喜欢

端砚包拯西江
端砚:润色先生 文房珍宝
西江千户苗寨
包拯的脸是怎么变黑的
西江千户苗寨
航拍貴州西江千戶苗寨
端砚,古老产业的传承与重生
包拯智擒偷锅贼
传承端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包拯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