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端砚:润色先生 文房珍宝

2022-01-06何宇翔

中华瑰宝 2022年1期
关键词:残片端砚砚台

何宇翔

它曾是皇家贡品,千般开采,万般雕琢,方才从一块石头变为一件珍宝;文人更是离不开它,就连宋代大文豪苏轼也忍不住为它著铭。它就是端砚。

1995年,考古人员在广州市老城中心的中山四路西段发现了一处遗址。后经证实,该遗址是西汉南越国和五代南汉国两个地方政权的都城王宫所在地。2004年12月17日,工作人员又在该遗址中离地面2米的地方发现了一枚不起眼的端砚残片。虽然只是一枚残片,却意义非凡。

此枚残片只残存砚额和砚首部分,宽约20厘米,砚首刻有如意形的卷云纹,是端砚早期的雕刻工艺,正面自右向左刻有“端砚”二字。考古工作人员根据当时出土的一些器物以及有纪年的材料判断,此枚端砚残片的年代应不晚于元朝;从造型、纹饰和工艺来看,其年代应为宋代;从残存的结构推测,这可能是一枚双池砚部件。

广州市南越王宫遗址所发现的这枚端砚残片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目前国内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且刻有“端砚”二字的端砚实物。关于“端砚”这一类砚台,唐代文献已有所记载,但当时只称之为“端州的紫石砚”“端州石砚”或“端溪紫石砚”,从未有“端砚”一说。“端砚”这一叫法是在宋代开始出现的,当时的小说和笔记等文献有所记述,宋史和元史也多有涉及。此枚残片从考古的角度印证了史料所记载的内容。

端砚在中国历史悠久

在中国古代,砚台被称作“润色先生”。它既是实用器,又是艺术品,同时也是文房四宝中最经久耐用的一宝,其历史相当悠久,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而砚台的普及与墨的使用分不开。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因制墨技术的发展,人们已可做出墨锭,使用时,将墨锭直接在砚石上磨出墨汁。鉴于此,当时的人对砚台的石质极为重视,因而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砚石,如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河砚、山东的红丝砚、山西的澄泥砚等,皆是上佳的砚石。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起墨快、发墨好的端砚。

端砚产自广东省中西部的肇庆。肇庆古称端州,故此地出产的砚台被称为“端砚”。端砚的制砚史可追溯至唐代。唐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兴盛,书法和绘画取得巨大成就。又因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士人阶层人数增多,对于著书作画的需求也随之大增。这一切,都为文房用品在唐代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代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载:“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端砚的使用在唐代已相当广泛。当时的端砚形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箕形砚,形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簸箕;还有一种是风字形砚,形如“风”字。这一时期对砚台的要求以实用为主,砚面大、盛墨多。

到了宋代,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实行重文抑武政策,文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在这种风气下,文人学士们对文房用具的实用性和审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端砚的形制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唐代流行的箕形砚演变为抄手砚。所谓抄手砚,是指将砚台下面挖空,以减轻它的重量,方便使用者可直接拿起清洗。当时的抄手砚多为方形,追求大方正气,没有繁杂的雕刻,主要以素砚为主,但在形制和线条上多有讲究。

广州市的南汉二陵博物馆内陈列着一枚南宋时期的抄手砚,它是目前广州市考古出土的唯一一枚保存完好的宋代端砚。这枚抄手砚在2004年出土于广州市北郊的一座南宋时期的墓葬,其形制美观大方,制作精良。出土时,该抄手砚随葬于男主人的头部一旁。中国人事死如事生,从此端砚的随葬位置来看,它很可能是一件墓主人生前十分喜爱的文房珍宝。

明清时期,除了实用功能,人们还赋予了端砚新的意义。这一时期端砚不仅形制更为丰富,而且更富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制作上运用多种雕刻技法,如浅雕、深雕和立体雕等。端砚工艺在清代早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时的文人墨客不只是在用砚,更多是在赏砚,他们还把自身的感悟刻写在砚台上。清代乾隆皇帝有一枚宋代端砚,上刻有兰亭集会场景:曲水环绕间,文人们尽兴畅谈。乾隆帝得到此硯后非常喜欢,在砚上题写诗文“宋时端溪已艰致,刻绘兰亭更韵事”。为了厘清宫里砚台的数量,乾隆帝还命令大臣专为砚台编纂了一套书,名为《钦定西清砚谱》,全书共24卷,收录砚台200枚,其中端砚就占一半以上。

端砚是如何传世的

在清代,人们除了使用、鉴赏端砚之外,还把它当成传家宝珍藏并代代相传。

广东省博物馆里收藏有3枚清代的传世砚台:千金猴王砚、喦华四象砚和九晕太极砚,均是国家一级文物。这些端砚都是清代光绪年间开坑采石并制作,且有着同一个主人,名叫何天闲。

何天闲是清代广东番禺人,他将自己的3枚砚台分别传给了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这3枚砚台随着新主人各奔东西。没想到多年后,这3枚砚台又从不同的渠道先后来到了广东省博物馆,重聚在了一起。

千金猴王砚,因砚堂中有大片鱼脑冻(端砚名石之一)花纹,形似猕猴侧蹲回首,故被称为猴砚。1951年,千金猴王砚被当时中山大学教授商承祚收购,后入藏广东省博物馆。喦华四象砚,因砚堂中石品花纹形似白鹤,又被称为鹤砚。广东省博物馆的入库凭单显示,1960年2月19日,鹤砚被其主人何天闲次子的太太出售给广东省博物馆。而九晕太极砚是何家于2019年无偿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的。这枚九晕太极砚,为长方淌池式双面砚,砚堂有大片鱼脑冻,砚边刻有卷云纹、夔纹,价值极高。

九晕太极砚砚边刻有“水归洞”三个字。行家看到这几个字就会明白这一端砚的价值,因为这意味着这枚端砚来自肇庆的老坑矿。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端砚就被列为皇家贡品,而进贡到皇家的端砚砚石几乎都出自肇庆的老坑矿。这个矿洞自唐代中期开采以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代时称下岩,宋代时称水岩,明清时改称老坑。一般来说,端砚石的矿脉厚度大概只有30厘米,开采的坑洞不可能太大,因此老坑坑洞的高度也只有约80厘米,人只能爬进去进行开采。宋代苏轼的《端石砚铭》诗很形象地描绘了老坑的开采情形:“千夫挽绠,百夫运斤……”而且,老坑洞只有在每年秋季时才能进行开坑采石。开采时,需先排水,坑道阴暗潮湿,矿工在里面开采相当艰难,故有“老坑一斤,价值千金”的说法。

由于端砚砚石是不可再生资源,2000年,为了保护砚石资源,肇庆市政府全面封闭砚坑。除了将坑洞封起来之外,还有一个保护端砚原石的做法,既能让人们近距离观赏矿石又不至于破坏它们,那就是建立端砚原石风景区。七星岩是肇庆市著名的风景区,位于城市中心,端砚的原石就产自这里。

此外,广东省端砚协会的工作人员还耗时10年,奔赴国内外20多个城市,搜集整理了端砚文史资料1200多件,涉及全球58家博物馆的382枚端砚,最终在2020年出版了《中国端砚图典》,清楚详实地梳理了端砚的前世今生。端砚终于可以向世人诉说自己的故事。

猜你喜欢

残片端砚砚台
如何鉴别砚台
我有一个梦寄存在老火车站
端砚,古老产业的传承与重生
传承端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端砚的美学价值研究
砚缘
一方砚台散墨香
墨锭和砚台
古瓷残片是否有收藏价值?
莫桑比克发现的飞机残片来自马航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