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学视角下俄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内容设置与路径研究
2022-04-15丁艳菊
丁艳菊
摘 要:加强应用学视角下俄语专业翻译课程内容的研究,对推动学科发展和理论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优化专业发展进程,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文章在应用学视角下从俄语专业翻译课程内容设置的现状入手,进一步阐述了俄语专业翻译课程内容设置的实用性原则、导向化原则、多样化原则、专业性原则,结合实践研究探索实现路径:转变思维认知模式,拓展翻译课程比重;设置特色课程模块,提升内容选择空间;注重翻译基础建设,抓好人文底蕴建设;熟悉辅助翻译软件,提升专业翻译质量,力求为推动相关领域发展进行有益的尝试及探索。
关键词:应用学视角;俄语专业;翻译课程;内容设置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8-0022-04
一、应用学视角下俄语专业翻译课程建设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为稳定世界格局的重要基石,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世界经济下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作用下,中俄两国关系得到了全方位发展。目前,两国在文化、卫生、教育、旅游、电影、体育、媒体等领域的合作持续加深,多次互办“语言年”“国家年”“旅游年”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两国交往的深度和质量。随着中俄两国合作不断加深,语言成为交流的重要工具,对增强文化互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回顾历史,我国在2006年本科专业中增加翻译专业,而俄语本科翻译专业于2010年纳入课程体系,经过各大院校的不懈努力,取得的教育成果斐然。目前,我国已有59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开设俄语专业,每年对外输送俄语专业毕业生多达12000余名,其中翻译专业占比约为37.8%[1]。我国俄语专业翻译课程起步相对较晚,在内容设置与实践路径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尤其以应用视角为切入点的课程内容设置,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应用学视角下俄语专业翻译课程内容设置现状
目前,国内部分普通高校已经设置了俄语语言教学课程,形成相对完整、成熟的教学体系。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以听、读、说、写、译等技能训练为主,如俄语阅读、听力、实践、写作及口语等;专业课程一般以语言学、文学、俄语国家概念等为主,如俄语语法、俄罗斯文学及概况等;通识教育一般以“三观”教育为主,保证学习者能够均衡发展,如计算机、道德修养、体育等。但随着中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两国产品流通力度逐渐加大,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国内高校审时度势,加强了专业翻译课程体系建设,但从实践推动来看,仍然是“换汤不换药”,学校的俄语教育目標、原则、环境、生源、内容都没有发生变化,翻译专业的重要性和独立性难以体现,导致专业翻译培育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目前,尽管国内约七成设置俄语专业的学校都增加俄语专业课程比重,以期能够培养更多的应用翻译人才,但每年输出具备基础翻译能力的人才仍寥寥无几。
翻译类教育仅仅在教学计划、内容上进行倾斜,师资力量及实践方法改变不大,亟须从应用视角下,加强俄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内容建设和实践推进,以提升人才输送效率。
三、应用数学视角下俄语专业翻译课程内容设置原则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教育部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对外语人才的特征加以明确: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明确应用学视角下俄语专业翻译课程内容设置必须要遵循特定的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对俄语专业翻译课程内容设置而言,应突出课程的实用性,课程内容设计都应体现出实用价值,按照“最快、最好、最全”的要求进行设置。基于国内俄语专业翻译人才缺口较大的问题,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应从实用视角出发,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追求最大的效益,向社会输出更多的人才。
(二)导向化原则
提升俄语专业翻译体系建设进程,需要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突出导向化原则,按照市场供需关系,走“订单式”培训道路,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的人才,并且按照定向输出模式,做到“毕业即就业”,让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俄语专业翻译队伍中。除了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外,各省市也可以参照“定向生”模式进行培养,增强俄语专业翻译领域的发展速度[2]。
(三)多样化原则
随着中俄两国伙伴关系不断加深,中俄合作已经渗透到政治、旅游、科技、新闻、贸易等领域,传统翻译人才素质能力已经出现局限性,高校必须从专业建设视角入手,培养各个领域的专精翻译人才。简而言之,俄语专业翻译课程内容分科应更加细致以适应不同岗位(翻译、文秘、助理、导游等等)、不同领域(旅游、生产、贸易、文化等)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国内高校的教学底蕴,打造俄语专业翻译的特色课程体系。
(四)专业性原则
俄语专业翻译课程内容设计要体现出专业属性,在基础教育完成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研究方向。从语言发展来看,短期内培养全科人才是不现实的,但短期培养单领域人才却是可行的,比如针对旅游业、国际贸易、文化交流等领域,除需要学习俄语语言外,还要了解相关领域的专业术语,以便更加精准地分析和翻译,做到领域专精,否则学生的翻译能力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一旦涉及复杂领域内容时很难适应,甚至无法完成翻译工作。
四、应用学视角下俄语专业翻译课程内容实现途径分析
高校应基于应用学视角,加强俄语专业翻译课程设计,突出其专业性、均衡性、创新性、适用性,以期快速提升俄语翻译的数量和比例,为需求群体提供全方位的翻译支持。
(一)转变思维认知模式,拓展翻译课程比重
首先,加大专业宣传力度。高校应提升社会群体对俄语专业翻译课程的认知水平,为俄语专业翻译培养提供支持环境。比如转变传统的“教学翻译”思维,将其上升至“翻译教学”层面,“翻译教学”是指专业技能课程,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高校要进一步优化大纲思维,在俄语语言学习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翻译能力,但现有的大纲设计以培养俄语人才为目标,而不是以翻译人才为目标,但“翻译教学”主要针对翻译类学生而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因此得到教学领域的广泛关注[3]。
其次,拓展课程领域。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指出,“规范和指导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建设,保证翻译本科专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翻译专业设置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翻译技巧与能力,一般包括笔译、口译等内容,由于俄语文化涉及内容较多,翻译越多则接触的文化史料越多,翻译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数据显示,文学作品翻译内容仅占俄语语系的5%左右,所以俄语教学内容要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开设俄汉新闻翻译、外交翻译、俄汉时事翻译和俄汉会议翻译等课程,通过多领域的学习,确保学生的翻译能力得到持续性加强。
最后,熟悉俄语专著。俄语教育领域也有很多著作,费奥多罗夫(Фёдоров,1953)在《翻译理论概要》中,从语言学视角分析俄语语言翻译问题及现象,指出俄语翻译有着不同的场景和区分,认为从词素层、词组层、音位层、词层、话语层、句子层等方面进行翻译。因此,在俄语翻译课程中加入语言学相关内容是极为必要的,教学应当以应用为中心,选择日常应用的内容进行教学。部分学者认为“翻译是一种相对复杂的跨语言交际能力,其实际不是译者的语言行为,而是一种极复杂的跨语言交际行为”。因此,开设文化与翻译、俄语翻译案例分析等课程有其必要性,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俄语翻译能力。
(二)设置特色课程模块,提升内容选择空间
在俄语翻译课程设计上,高校应加大特色课程开发力度,确保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根据兴趣和专业进行思考,最大限度适应就业需求[4]。目前,部分院校都设置“专业+外语”课程,因而在俄语翻译课程上选择特色化设置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是可设置“俄语+商务”模块,在教学课程中增加商务内容,如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商务信函写作、商务俄语、市场营销等,重点针对商务领域的需求进行教育,实施定向培养,确保培养达到预期的目标。二是设置“俄语+旅游”模块,在内容上增加导游实务、旅游俄语、导游礼仪等内容,重点针对俄语系国家游客的旅游需求进行培养,以期满足俄语系国家旅游的需求。三是“俄语+翻译”模块,讲授俄语的笔译、口译技能、翻译技巧、俄语系国家文化等,重点培养“俄译汉”或“汉译俄”的人才,以期能够增强两国的文化交流。四是设置“俄语+法律”模块,重点开设俄语法律文书写作、俄语法学概论、法律文献导读等,确保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国家法律,并且能够参与相应的法律实务流程。俄语翻译类的课程要区别于传统的“理论型、研究型”课程,专门针对俄语翻译进行设計,重点突出实践要求,一切内容都从实践视角出发,避免传统教学理论的长篇累牍。加大教学实践融合力度,提升教学课程比重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高校可在课程中增加实习、实训、技能及毕业设计等内容,确保实践类课程达到70%左右,专业特色课程内容不低于35%,真正将特色课程的特色展示出来,让其在推动俄语翻译课程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5]。
(三)注重翻译基础建设,抓好人文底蕴建设
首先,培养“杂家”。俄语翻译人才必须是专业性发展的人才,不仅仅会说、会谈、会译,还要考虑到服务领域需求,要成为精通各类知识的“杂家”,做到“精通专业的,熟悉本职的,掌握相关的,了解其他的”,高校应培养领域发展的专家。我国《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指出,“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翻译类人才必须熟练掌握翻译技巧和原则,能够将政治、经济、法律、外交、商务、科技及管理领域中等难度文章翻译成汉语;反之,也能够将国内相关文章翻译成外语。在培养俄语“杂家”中,“术语”才是领域拓展的关键,很多俄语文章无法翻译的根源就在于对术语掌握不全、不深、不细。
其次,注重人文底蕴。从文化发展来看,所有国家的人文情感都是相通的,比如沟通、交流、情感、责任等,但需要找到不同体系中的文化差异,才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译文中的情感要素。我国的人文素质课程要突出多样化目标,在法律、军事、语言、体育、计算机、贸易等方面有所侧重,国内翻译人才在进行口译或笔译时,必须将文章或文献放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解读,才能够做到情感契合。人文教育要针对国内文化发展和创新不断优化,做到同步发展、同频共振。应用学视角下俄语翻译课程设计必须符合中俄政治、经济、军事走向,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考量和设置,以突出实效性、针对性和时代性[6]。
最后,区分母语与俄语关系。应用学视角下俄语翻译课程内容设置必须要考虑到“母语”差异,实践发现,部分学生已经充分了解俄语原文的句意,但在翻译行文表达上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能够感知俄语文章的全部内容,但却无法与母语达成原意交换,因而需要在俄语翻译专业中增加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古代汉语等内容,逐渐将母语与俄语的语境、语义及内在情感关联在一起,实现原汁原味的翻译。高校可以增设俄语原著的阅读与翻译相关课程,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和掌握俄语语系国家之间的语言内核。
(四)熟悉辅助翻译软件,提升专业翻译质量
目前,国内大量的翻译平台推出相关的App软件用于俄汉互译,拥有速度优势,借助于大数据AI功能可以快速完成翻译工作,可以将此过程理解为“粗译”过程。学生可在翻译平台或App翻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翻译水平进行“细译”,将所有的翻译代入到不同的语境、情感当中,增强专业翻译的质量。这种翻译比较适合大批量的翻译材料,能够提升翻译速度和精准度,因为翻译过程中,软件会对生疏的单词进行翻译,确保不会出现“卡壳”现象,提升翻译的质量。黑龙江大学在俄语翻译教学当中,主动向学生传授使用软件的技巧,培养软件应用习惯,以期提升翻译的速度和精准度,如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简称CAT)来完成,虽然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能够提升翻译的速度,但在最后定稿时必须要由译者决定,只有实现“计算机+人工”的完美配合,才能够更好地提升翻译的质量。
目前,各大翻译平台都存在类似的辅助软件,比如百度、金山、有道、SDL等,不仅能够提供计算机智能系统辅助翻译功能,还能够提供专业的在线人工服务。从应用效果来看,CAT能够提升翻译速度、精准度,其中的精准度是指对单词的理解和应用,人的記忆力是有限的,对某些词汇的把握可能会出现偏差,但系统不会,而系统冰冷的翻译需要由人工补充其人文和情感内核,才能够做到完美翻译。所以,应用学视角下俄语翻译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必须结合翻译工具使用相关内容,以期提升学生借助外力的能力,对于翻译工作而言,灵活高效地使用外力也是其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语
随着我国与俄语系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交流逐步加深,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开始向融合化方向发展,在黑龙江哈尔滨有很多的欧式建设,比如中央大街、太阳岛、索菲亚教堂等,这些都是中俄文化交流的产物。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俄罗斯人才交流日益频繁,使得大量的文化产品进入流通领域,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进行翻译,才能够了解俄语系国家的文化产品、贸易文书、产品说明、操作规程等,而这些必须专业翻译人才去完成。因此,加大应用视角下的俄语翻译课程内容设置,采取积极有效的促进措施,对提升国内俄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男. 2022全国开设俄语专业有哪些院校[EB/OL]. (2002-01-18). http://www.gaosan.com/gaokao/185756.html.
[2] 李磊荣. 以服务外宣工作为导向的俄语专业翻译课程体系改革[J]. 中国俄语教学,2021,40(02):89-95.
[3] 董红晶,吴丽坤. 俄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1):156-160.
[4] 张昆群.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定位与改革[J].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20,17(01):90-92.
[5] 班婕. 新文科背景下对高校俄语专业传统教学的反思——以华东师范大学俄语系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0(39):203-204.
[6] 王加兴. 基于《指南》的俄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J]. 中国俄语教学,2020,39(04):1-6.
(荐稿人:李志丹,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