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塘套养青蛙生态养殖技术
2022-04-15汪文忠
汪文忠
河蟹和青虾都是深受消费者青睐的水产品,蟹塘套养青虾可发挥水体资源优势,提高蟹塘综合养殖效益,成为越来越多养殖户的选择。结合蟹塘套养青虾的一些成功实践,现将蟹塘套养青虾生态养殖技术和方法总结如下。
池塘建设
池塘条件:池塘面积1~2公顷,东西向为好,长宽比6∶4。选择水质良好、周围没有污染源、进排水方便、不易遭遇洪水和内澇的区位。距离池埂下沿2m修整开挖环形沟,沟上口宽6~8m,下口宽2~3m,沟深70~80cm,边坡要平缓。同时,利用小型挖掘机修整环形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压实池埂,避免引起池埂塌陷和水土流失。
进排水口:坚持高进低排的原则,分别设置进排水系统,进排水口设置在池塘对角线上。进水口应设在池塘一端的最高处,用规格为625μm的筛绢双层包扎过滤,以防敌害进入;排水口在池塘另一端的最低处,排水口也用高目筛网包裹,并用不锈钢网罩等覆盖加固,防止河蟹等外逃。
防逃设施:河蟹攀爬逃逸能力很强,能支撑攀越,所以要在池塘四周设置防逃墙。防逃墙距地面净高0.4m以上,可用抗氧化的塑胶板、钙塑板、石棉瓦等材料制作。底板材料埋入土中20cm并压实,板间不能留有缝隙,每隔1m左右在板的外侧用桩支撑,并在板上打孔,用细铁丝将板和桩固定,转角处要做成圆弧形。
增氧设施:有条件的尽可能在蟹塘安装微孔增氧设施,若条件不具备,可安装水车式增氧机,结合池塘大小沿环沟四周布置。
放养准备
池塘清整消毒:通常在每年秋冬季排干池水,清除池塘表层10cm以上的淤泥,经过2个月左右的冬季冻晒。在蟹种放养前30天,每667m2用生石灰80~100kg,加水化浆后趁热全池泼洒(水深控制20cm左右),随即均匀翻耕底泥,以杀灭病原体、改善池底底质。清池后持续曝晒至池底干裂,从而加速有机物氧化,改善土壤通气条件。生石灰清塘是水产养殖生产中性价比最高的改底措施。
早期施肥:早期肥水的作用是促进藻类繁殖,培育浮游动物,为蟹种提供天然开口饵料;促进水草生长,抑制青苔发生;藻类可帮助虾蟹避免阳光的直射,调节水体透明度。①施肥方法。放水前一般要施基肥,主要是发酵肥和复合肥,不可直接投放未发酵好的畜禽粪肥,投放30天后视水质肥瘦情况追加生物肥。②投放螺蛳。放养螺蛳不仅可以吸附水中浮游生物和有机质、净化底层水质,还可以为河蟹提供丰富的动物活饵。螺蛳一般采用2次投放法:清明前,每667m2投放活螺蛳150~200kg;在7~8月,可根据情况每667m2补放螺蛳100kg左右。
水草栽培
蟹塘中种植水草,可提供虾蟹栖息、避敌的场所,作为部分青饲料来源,还可增加溶氧、净化水质,提高虾蟹成活率。蟹塘内一般栽植伊乐藻、轮叶黑藻和苦草,其种植比例约为30%、50%和20%。沟内底部间隔种植伊乐藻并控制其密度,板面条块种植轮叶黑藻、苦草,以轮叶黑藻为主,每10m间隔3m预留空白区。距离环沟内侧约3m,在蟹池中央区域设立围护区,用围网隔开,限制蟹种早期进入,用于培育中后期水草,待6月中旬前后轮叶黑藻、苦草长成后再撤除围网。
伊乐藻:伊乐藻叶片柔嫩,适口性好,具有发芽早、长势快等特点,还可以用于早期建立人工蟹巢。在水温5℃以上就开始生长,作为早期水草进行种植,一般在放苗前种植,时间为12月至次年2月。栽植时先将伊乐藻切茎分段栽插,每667m2用草量10kg左右,间隔全池栽插。伊乐藻的主要缺点是不耐高温,一般作为高温前过渡性水草品种。当水温达到30℃时,生长基本停止,此时底部容易腐烂,导致水质败坏,增加水质管理的难度,需要及时进行清除。
轮叶黑藻:俗称“节节草”,喜高温,生长期长,适口性好,再生能力强,被河蟹夹断后能节节生根,不会破坏水质,是一种高温期的优质水草,作为中后期主要水草品种。一般农历谷雨前后种植,深、浅水均适宜生长。
苦草:俗称“带子草”,耐高温,不坏水,但易浮出水面形成“封塘”,容易造成塘口缺氧,因此,应限制种植面积,一般占塘口面积的20%~30%,以条带状种植为佳,一般在3~4月种植。
苗种投放
蟹种投放:挑选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附肢齐全、无病无伤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蟹种,主要品种有“长江1号”和“长江2号”,放养密度为每667m2投放700~900只,种苗规格为120~160只/kg,放养时间为1月下旬至2月底,水温5℃以上。
为降低养殖风险,新养殖户尽量选用可靠、信誉好的苗种基地。由于本地苗应激小,适应能力强,损苗少,下塘成活率高,因此,应尽量选择本地苗。
青虾投放:放养时间为2~3月,每667m2放约1000只/kg的青虾苗5~10kg。若条件许可,也可在上半年青虾捕捞上市后,于7~8月二次投放虾苗,每667m2投放规格为1000~2000只/kg的虾苗5kg。
配养鱼种投放:为了充分利用水体上层空间,增加养殖产量,提高养殖效益,可在池塘内搭配放养部分鲢、鳙鱼种。一般在4月中旬每667m2分别投放10~20尾/kg鳙鱼5~10尾、鲢鱼3~5尾。鲢、鳙鱼担负水体“保洁员”的职能,保持养殖池水的鲜嫩洁爽。此外,5月中、下旬每667m2可配养4~5cm鳜鱼5~10尾,用于清除水中野杂鱼。
上述苗种入池前需用2%~3%的食盐水浸浴消毒5~10分钟,以杀灭体表细菌及寄生虫,促进河蟹第一次蜕壳。
日常管理
水质管理:①重视早期肥水。保持良好的藻相和菌相,避免水质过瘦导致青苔滋生。3~5月水的透明度保持在30~40cm,6~9月水的透明度可控制在40~50cm,保持水色呈茶褐色或草绿色,水面有光泽,无浮膜。②要适时调整水深。一般5~7天注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10~20cm,特别是在河蟹蜕壳期。在3~4月保持环形沟水满,在5~6月保持田面水深50~70cm,在7~8月保持田面水深80~100cm,在9月下旬水位可适当下降,保持田面水深70cm即可。如遇蓝藻暴发、水质恶化等特殊情况,应及时换水。③注重生物改底调水。在5~9月一般每隔10~15天用微生物制剂进行一次水质改良,每月改底一次。注意要根据水质变化灵活调整时间间隔和制剂用量。
投喂管理:一般先投喂青虾饲料,再投喂河蟹饲料,确保河蟹、青虾正常摄食。5~9月应根据池水溶氧和天气情况适时增氧。蟹种下塘开口后第1个月需全程投喂配合饲料,之后可逐步增加辅料。为减少病害,改善水质,也可在7月底前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后期再添加冰鲜鱼、玉米等。通过加强投喂,增强河蟹体质和抗病能力,确保河蟹顺利渡过增重育肥期。青虾喂养以专业配合饲料为主,日投喂量为池虾体重的2%~3%。
水草管理:日常加强巡塘,要及时打捞水面漂浮断草和腐烂水草,去除过多过密水草,在中后期整塘覆盖率控制在50%~60%。伊乐藻在高温季节到来之前要打头,结合水位调控保持在水面下20cm,严防水草疯长。
病害防治:坚持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以防为主的原则,坚持生态养殖,科学投饵,生态调节,科学合理用药,积极预防和控制各类病害的发生。此外,还要注重通过丝状防鸟设施及水位调控减少水鸟对蜕壳期河蟹的危害。
灾害应急管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预防,避免和减少大风、降温、高温、暴雨、闷热等灾害天气带来的损失。
成品捕捞
青虾捕捞:一般采用单季放养模式为主,采用地笼捕捞,捕大留小。在6月之前将大规格青虾起捕销售,小虾留塘养殖,在年底清塘捕捞,达不到上市规格的,也可于暂养池暂养用作次年虾苗。
河蟹捕捞:池塘养蟹的捕捞时间通常可适当提前,成熟蟹比例达80%即可用地笼捕捞。捕捞时间一般为9月中旬至11月上旬,以10月捕捞为好。若延迟到10月底或11月初,性成熟的河蟹往往会因为性腺激素影响而躁动,到处乱爬。
以套养青虾为主的生态混养模式,只要放养密度适宜,管理得当,效益稳定可观。这种养殖模式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充分发挥池塘的生态调节功能,减少饲料投喂量,降低尾水排放压力,是值得广泛推广的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有利于促进农民致富,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