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住区儿童友好型室外活动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2022-04-14叶诗怡

华中建筑 2022年4期
关键词:住区组团道路

叶诗怡 卫 红

儿童友好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中提出来的。1996年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国际儿童友好城市方案》(Child Friendly City Initiative,CFCI),儿童的权益至此得到了全面和根本的保障。当前全球已经有近400多个城市成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其中代表性的项目如英国的“步行巴士“、美国西雅图的儿童友好医院等[1]。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席Carol Bellany表明:“儿童不仅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我们的现在,是时候认真倾听他们的需求了。”目前我国在住区规划设计中对儿童的考虑依然欠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大多被遗弃,或者被当作杂物堆集的处所,设计缺乏系统性和可行性研究,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2]。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个舒适且有趣的空间能让儿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在这样的空间场所中,能充分释放儿童的天性,更自由地同群体接触和交流[3]。本文从儿童使用舒适的角度考虑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在总结当前国内住区儿童友好设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参考儿童行为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形成一套系统的且适应于住区儿童友好型室外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最后运用该策略进行设计实践探索。

1 国内住区儿童友好型规划的问题

1.1 住区室外活动空间缺乏

在实际的居住区规划项目中,为保障充分的住宅建设用地,开发商往往会将住宅、公建设施、道路系统作为关注的重点,由此住区室外活动空间在整个规划过程中便处于劣势地位。开发商在保障基本的绿地率要求的同时,硬质的室外活动场地被安置在“拐弯抹角”的位置,且更多的室外活动空间位于楼与楼之间的“灰色区域”,难以获得较长时间的自然光照射,人们在这些空间中活动也很难获得较好的体验感受,所以留给儿童室外活动的场地更少之又少[4]。

1.2 缺失精细化个性化设计

在国内近年来快速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商品房市场的开发规模与使用需求日益扩增,开发建设的速度也随着市场竞争而被不断提速。从而留给规划设计者的市场调研与居住人群等前期分析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少。由于在规划前期,设计者很难深入了解本地居民的现实需求与想法,加之对地块周边的环境要素、交通干扰等情况也知之甚少。并且公众在规划建设中严重缺乏参与度,由此所引发的业主将房地产商告上法庭、小区原本规划的绿地被建成硬质停车场、窗外风景被遮挡等新闻总是层出不穷地出现[5]。同时,居住区的规划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近七成的城市建设用地被使用于居住区建设中。因此,做出有深度、有特色的精细化设计是当今时代发展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品质追求的必然要求。

2 住区儿童友好型室外活动空间规划设计方法

2.1 活动区域布局

一般意义上的住区室外活动空间占地面积并不大,当居住区面积不大时,可考虑在中心位置布置一片集中的活动空间(图1)。一方面能够产生人群的聚集效应,另一方面,对于小区内部居民的使用距离也较为均衡。当住区面积较大时,可采用多中心的结构(图2),划分为居住组团及单元,并在组团中心设置室外活动场地。

图1 单中心模式图

图2 多中心模式

此外,由于儿童尚处于未成年阶段,在玩耍的同时往往需要有监护人陪同,由此要求每处的室外活动场地要有休闲区与活动区两部分构成(图3)。休闲区可以为儿童的监护人提供舒适的环境,同时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在划分休闲区的时候,要保证面向活动区视线的通透性,通常采用绿篱或栅格网作为分隔界面,空间片区的划分则可以通过地面铺装、标识牌等设计元素进行区分[4]。

图3 活动单元设计

2.2 道路与活动场地关系

(1)场地步行引导性

从规划的层面来说,凯文林奇提出过正交的、强化形状的道路交叉口很容易被居民感知。因此有必要在道路相交处设置一定数量的标识来引导居民活动。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平均每年有3万名儿童因道路交通事故受伤甚至是死亡,其中44%为儿童步行者,因此要提高到室外活动场地的步行引导性,尽可能地减少人车相遇的情况,明确划分居住区内部的主次道路。

(2)道路与场地连结关系

这里的道路主要是指小区级道路或组团级道路,在住区内部具有重要的交通联系与紧急疏散的作用,场地为室外儿童活动的场所,道路与场地间不同的连结关系,对儿童游憩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第一种为依附型关系(图4),场地A的边界紧临组团路,具有较好的可达性,易于形成视觉聚焦点,也有利于社区居民的休闲集聚。而且我国存在大量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紧凑型的活动场地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通过将住区内闲置空间零星布置,并通过道路进行串接,联系成为完整的休闲系统。但反观儿童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种“一目了然”的空间布局很容易让他们产生疲惫和厌倦。第二种道路与场地的连结为穿插型关系(图5),场地B被组团路穿过,公共活动空间位于道路两侧,场地内的活动类型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场地与场地之间既紧密联系又彼此独立,空间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居民提供更均质的公共空间。但这种布局模式也有着明显的弊端,易形成贯穿通道的人流,儿童的监护人需格外当心在道路上疾驰的电动自行车或者正在倒车、调头的私人轿车。第三种为分离型关系(图6),C处的儿童活动场地与组团路完全分离,并通过园路或步行轴线等处理手法使其相连,人行流线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形成“欲扬先抑”、“小中见大”的空间变化,形成连续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受,引导居民穿越园路进入开敞的室外活动空间。

图4 依附型关系

图5 穿插型关系

图6 分离型关系

2.3 安全性规划设计原则

(1)场地安全性

奔跑、嬉戏和打闹是儿童天性使然,这要求设计者要尽量预见设计方案中潜在的风险。例如亲水平台及驳岸围栏的设计要以安全性为前提,根据《公园设计规范》GJJ48—92,供儿童使用的戏水池最深处要小于35cm,驳岸在选择材料时,要尽量避免光滑且易脱落的材料,可以采用沙滩或石堆的形式。活动区域的地面要注意雨天防滑,最好能采用质地较软的彩色树胶地面,以防儿童打闹中不慎跌倒摔伤。其次,场地内部应尽量平整,避免出现矮小的石台,且石台的边缘不得采用尖锐的边石。若要考虑加入微地形的设计,地形的高差应采用缓坡,不宜在坡面上布置有锋利棱边的山石[6]。

(2)植物安全性

在植物的种植方面,由于儿童的自我防护意识较弱,且对有些外表鲜艳的植被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表1指出了一些常用的景观树种,这些植物的一些部位存在毒性(表1),对毒性较大的树种需要格外注意,由此在室外活动场地及其周边应尽量避免种植相关树种。

表1 常见的有毒植物

2.4 小品设施的选择

据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当儿童无法在游戏中感受到环境带来的新鲜和刺激时,他们就会把视线转向其他更富挑战的场所或设施。因此,在设计儿童室外活动空间中的小品与构筑物时(图7),应选择参与感强,能激发儿童动手动脑的装置。并且要充分照顾到各年龄阶段儿童的游戏需求,场地内部最好能定期活化与更新,鼓励高校、企业等社会团体开展临时性娱乐游园活动[7],为长期生活在一个社区中的儿童提供便利,足不出院便可体验到更为丰富的游戏体验和宝贵的社交平台。

图7 儿童活动游乐场地设计

2.5 室外活动空间的舒适性

(1)物理环境的舒适性

这里所说的物理环境是指室外活动场地及其周边的声、光、热、湿等环境,物理环境是人体在空间内舒适性最直接的感官体验。《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住宅(住区)》中指出,在规划设计阶段的室外热环境日平均热岛强度≤2℃即可满足行人热舒适要求[8]。对于住区风环境要通过量化分析,优化住区的风环境设计,防治风危害及风污染事件的发生,有利于建筑夏季和过渡季自然通风,确保无污染死角。对于光环境,要保证必要的日照要求,室外照明的规划设计要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且不造成光污染。住区的儿童室外活动空间要尽量采取隔离或降噪措施,也可以通过建筑的布局形式,降低外部主要噪声源对活动场地内儿童的干扰。在空气质量方面,要控制住区污染排放和扩张[9]。

(2)趣味的丰富性

儿童对造型新奇、颜色鲜亮的事物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可以在通往儿童游戏场地的通道上,设置颜色鲜明的标识物或者设计成彩虹慢跑步道,让儿童更易到达相应场地,提升其独立活动、独立社交的能力。另外,可以把道路设计成为曲线或折线,适当增加视线遮挡,增强穿越通道过程中的神秘感和趣味性。

3 案例应用

3.1 活动区域的布局

本次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室外活动区域采用多中心布局的方式,以城市公园为主要中心节点,南北两大片区内部分设组团级中心活动场地(图8)。

图8 室外活动区域的布局

3.2 道路与活动场地关系

道路和室外儿童活动场地之间均采用分离型关系(图9),儿童活动场地与组团路完全分离,并通过园路结合步行轴线的处理手法使其相连,人行流线上具有丰富的小品景观和空间变化,形成“欲扬先抑”、“小中见大”等空间变化,形成连续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受,为身临其中的儿童提供梦幻般自由玩耍的户外场所空间。

图9 室外道路场地布局

3.3 安全性考虑

出于安全考虑,本次住区设计并未设置集中连片的景观水池,一方面不便于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另外一方面,戏水池的设置对儿童的生命健康安全易造成威胁。场地内座椅、玩具、栏杆等细部设计均在考虑范围之内,从物件的尺度方面,参照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分门别类地进行合理布置,从物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出发,避免存在尖锐的棱角棱边,玩具及栏杆的间隔也严格控制在11cm以内,降低儿童不慎卡住头颈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4 小品设施的选择

在小品设施的选择方面,选用颜色欢快明亮的装置,合理布置微地形,设置滑梯、攀爬设施等,激发儿童的挑战欲和探索精神(图10)。

图10 小品设施设计意向

3.5 室外活动空间的舒适性

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等手段,合理设置居住区楼间距,打造贯穿东西—南北的通风廊道,有利于建筑夏季和过渡季自然通风,确保无污染死角(图11)。对于光环境,要保证必要的日照要求,并将各组团内部的集中活动场地,布局在阳光丰沛且没有建筑遮挡的位置(图12)。

图11 通风廊道设计

图12 阳光活动场地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详细阐述了住区儿童友好型室外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对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优化有着积极的作用,为后期更为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本文研究的空间范围为封闭住区环境内的室外活动空间,但涉及到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由于笔者的学识有限,再加之受制于实际调研中的种种困难,本文的研究深度和细致度还存在不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活动场地材料的配置、绿地植物配置、应急救援设施等方面还需要在儿童友好性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探索。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绘制、拍摄。

猜你喜欢

住区组团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社会力量如何“组团”——蓝田推行“六融六共”
基于CPTED视角下的住区场地空间安全性研究
兵器组团“打雪仗”
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浅析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