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 洪武赶散 ” 到 “ 阊门寻根 ”
2022-04-14顾小平
◎顾小平
(江苏 苏州 215000)
长久以来,在长江以北的泰州、扬州、盐城、淮安一带,很多人都说“祖籍阊门”,将自己的祖先说成是明朝初年从苏州阊门移民而来。因为故乡在苏州,数百年来一代代的移民后裔都有着苏州故乡的情结,至今苏北民间都把睡觉说成“上苏州”。而苏州城西的阊门相传是苏州移民被集中移送出去的地方,因此,阊门成为数百年来苏北民众心目中的移民圣地,江南移民们心中的家、永远的根。
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古苏州城八门之一,地处通往城西北虎丘方向,因取“天通阊阖风”而得名“阊阖门”。“阊”,神话中的天门(或皇宫正门),通天气,意为吴国得到天神保佑而日臻强盛。元末,张士诚据苏后,重建阊门楼并筑月城,曾题额“金阊门”,但因“吴人呼阊门已久,不能遽改,名之如故”。阊门在苏州历史上久负盛名。明清两代,这里已经是商贾云集,店肆林立。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的《阊门即事》诗描述了阊门一带繁富盛况:“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曹雪芹的《红楼梦》,誉其“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邻近京杭运河,是古代江南最重要的码头之一。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古代,阊门是江南通往江北的理想出发地。元末明初,这里因临近的寒山寺等几座大寺院,具有接待并临时安置来自苏、松、杭、嘉、湖等地众多外迁民众的条件和可能,阊门自然便成了移民的集中地。
元朝末年,以贩私盐为生的张士诚与李伯昇起兵反元,并逐步发展壮大,占领富饶的苏州作为都城,张士诚自称为吴王,与南京的朱元璋相抗衡。后朱元璋对张士诚发动攻势,一定要除掉张士诚。张士诚所占据的苏州是粮食产地,又有鱼盐之利,人口众多。朱元璋调动20万大军,先攻占被张士诚控制已久的高邮、淮安等地,又在湖州、杭州消灭了张士诚的主力,然后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五月下檄讨伐,十一月主将徐达、常遇春等领兵将平江城围困。在割据苏州的12年内,张士诚对吴地人民休养生息,苏州百姓已相当知足。因此在朱元璋所部大兵压境下,苏州全城百姓支持张士诚,苏州城坚守了10个月,直到第二年(1367)九月才破城,张士诚被俘至应天(今南京)后自缢而死。
对张士诚的战事,朱元璋一直牢记在心中,他认为苏州人支持张士诚是“大逆不道”。破城后,他发誓要屠苏州城,后被宋濂、刘基等文臣劝阻,才放弃屠城计划,但朱元璋对苏南一带富户的戒备之心却一直没有消减。今天苏州有个方言词“讲张”,讲的就是明初为了防止张士诚的“臣民”不服统治,聚众谋反,官方禁止人们议论张士诚,一看到有人交头接耳,就生怕在“讲(谈论)张(士诚)”。为了巩固政权,也为了惩罚苏州城内那些原来支持和拥戴张士诚的富贾绅士,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徙天下富豪于关中的做法,想出了把苏州百姓分散的办法。他下令没收他们的田地、家产,并且罚他们到外地开垦荒地,而且要全家徒步到乡下,大批的苏州城里的士绅一下子在兵士的押解下,离开了苏州城,到了人烟稀少的荒野垦地。洪武初,朱元璋迁江南民14万户于他的老家凤阳,此外还有相当一批江南人迁往苏北。这些迁往苏北的江南移民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盐城、泰州、兴化、东台、大丰、泰兴、宝应、淮阴、涟水、响水、滨海、建湖、射阳、姜堰等地。明代这些地方或是在海边或是水荡地区,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至今,这些地区的众多百姓声称其祖先是从苏州阊门迁过来的,但和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样,苏州阊门仅是江南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并不代表这些移民过去就住在阊门或苏州。
这些被赶出去的移民坚持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其中部分还是身怀技艺的工匠,他们凭着自身的能力生活了下来,相互通婚,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今天,这一带的许多风俗生活,与苏州有很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婚嫁习俗如出一辙:都要经过请媒人、提亲、访亲、合八字、相亲、定亲、节礼、通话、送日子、忙嫁、布新房、发嫁妆、迎娶、开脸、花轿、迎亲礼仪、争上风、捺性子、拜堂、入洞房、婚宴等。每一个程序中的细节也都是一模一样的,如发嫁妆这个环节:发嫁妆的日子一般是喜期的前一天或者是当日。嫁妆的丰俭、多少、厚薄都能体现出嫁女子家的社会身份和经济实力,也是一种财力的展示。大户家女儿出嫁的陪嫁有奴仆、丫头跟着一起陪过去,成套成批的红木家具,还有首饰佩戴、衣衾细软、各类器皿等,也是应有尽有。什么樟木箱、大衣橱、梳妆台、穿衣镜、屏风、衣架等硬件木器,软件的像被褥、绣花枕头、帐幔、床帘等用品与四季的衣服,甚至还有镜匣、梳子、脸盆、脚盆、浴盆、尿盆、洗衣盆、马桶,还有餐具、茶具、茶壶、茶盂、油灯、铜壶、脚炉、花瓶、果盘等;平民之户嫁女就没有这么多的物品了。女方父母出于骨肉亲情、家族体面以及确保女儿嫁到男家后的地位等种种原因,大都会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为女儿备办一份丰厚齐全的嫁妆。俗话说“陪不尽的女儿,办不尽的年”,可见旧时婚礼耗费对男女双方都是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婚俗所用的物品和仪式与苏州都一样的,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他们在儿女婚姻大事上,仍按照祖辈传承下来的特色,以此教育下一代千万别忘了家乡。
由于苏北人“祖籍阊门”的说法流传甚广,进入21世纪后,从苏北到苏州阊门寻根问祖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每年的清明节,阊门一带更是人山人海。苏州阊门已经成为江南移民后裔心目中的“根”。
2009年9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中国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圣地”的文章,将“苏州阊门”与山西洪洞大槐树、江西瓦屑坝、湖北麻城孝感乡、山东枣林庄、广东南雄珠玑巷、福建宁化石壁村、河北小兴州列为中国民族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圣地。2010年,苏州市金阊区政府决定:对阊门山塘街白居易纪念苑东部至沿河区域进行设计布展,在苏州老城区阊门城楼下古运河畔,中国名街七里山塘历史保护区起点处沙金潭,策划建设“阊门寻根纪念地”,相继修建了 “望苏埠”“寻根驿站”“朝宗阁”和“阊门寻根纪念碑”等纪念性建筑。
“望苏埠”设置在金阊阁东侧护城河水码头,其对岸为苏州古城门之一的阊门。在沿河码头附近设置“阊门水码头”一石,设“洪武迁徙碑”一方,依水而立。择沿河绿化带中一树命名为“思乡树”,以便阊门后裔们将阊门水码头和阊门城楼为背景,在此选景留影。
“阊门寻根纪念地” 清明祭祖仪式(王建中 摄;图片来源:视觉江苏网)
“寻根驿站”设置在一座两层楼房内。一层馆内布展:驿站前言、洪武迁徙地图、后裔杰出人物、方言和戏曲演变、电子影像等,同时展示“阊门寻根”图书、图片、工艺品、土特产等。二层为休闲茶座包厢,建成各地方厅,如泰州厅、盐城厅、淮安厅等。建该驿站旨在与寻根旅游者建立互动交流平台,增加其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朝宗阁”设置在原金阊阁内。将两层的金阊阁稍加整修,通过“洪武赶散”主图和组图等来为寻根者提供一个朝宗场所。亦可登高远望阊门城楼,以慰思乡之情。通过几组楹联(如“阊门祖籍流芳远,华夏儿孙世泽长”)、匾额(如 “寻根祭祖”)营造氛围。同时,将阊门水码头至金阊阁石板路改建成“朝宗路”,镌99个不同字体的“根”字,寓意其祖先当年从阊门水码头迁徙离苏,如今从阊门水码头走上“朝宗路”到“朝宗阁”寻根。朝宗阁既是寻根者的朝宗场所,同时也是“洪武赶散”移民文化的展示馆,内有阊门寻根组图、《迁徙线路图》、姓氏图腾展板、大型磨漆画《洪武赶散图》等。
“朝宗阁”的布展是重点,主图和组图为重中之重。主图《洪武赶散图》,场面宏大,气势震撼,人物众多,表现出当年阊门迁徙移民的悲壮场景。主图展示在朝宗阁二层南墙,供寻根者瞻仰,观《洪武赶散图》,望阊门城楼景,以慰寻根之情。“瞻望阊闾”四个大字金光闪闪,上下左右的楹联清晰明亮,记载着姑苏移民的浓厚乡愁和厚重史迹。撰文有:“苍茫岁月教本溯寻千枝源分九派,邈远云山数阊闾情怀万里梦系三淮”“万队朝宗源溯当季平鹤望追怀德泽,三吴读史脉传异地动龙吟后乐仁声”。阁内所收藏展示的宗谱族谱越来越多,主要有盐阜周氏宗谱、孙氏族谱、李氏宗谱、崔氏宗谱,还有移民文化、寻根问祖研究史料等。
“朝宗阁”一楼展示碑刻线描组图二十幅,分别为:《共守苏城》《集散阊门》《登舟北漂》《迁徙江淮》《寄思花树》《沧海盐仓》《围垦江滩》《运河名城》《风续俗延》《三绝才子》《峻笔著书》《宰辅后人》《一门五督》《训诂双峰》《绵延世泽》《望族名门》《焚香九四》《赛神集会》《书香杏坛》《盱眙范祠》。二十幅组图以连环画的方式,从张士诚守苏城开始,到迁徙者集中阊门、登舟北上,再到定居后绵延世泽,为江淮大地作出的贡献,等等,都作了全面、概要的反映,力求能表现出洪武赶散这个历史事件的全貌。组图由顾增平先生创作设计,天平戈氏掌刀镌刻,笔者策划配文。
中央花坛四周的石柱上雕刻有“阊门寻根”古体字,两株香樟树下立有醒目的“思乡树”红字石碑,如今根壮枝粗绿叶满冠,还悬系着红色的飘带,以此慰藉阊门后裔问祖之心,共圆世人报本溯源之愿。游子沿阊门码头处拾级而上,至朝宗阁大门前的地面上欣赏着刻有99个各种书体的“根”字,寓意“九九归一”,以及来此寻根溯源的拳拳衷情。
“朝宗阁”是寻根纪念地的主体标志,在它的南边还有寻根驿站酒楼餐饮,“寻根驿站”四个大字方方整整的砖刻标志嵌在墙面上,在这里能吃到姑苏明清时期传承下来的乡土风味特色佳肴,让阊门走出去的后裔在此一解乡愁,祈祝先祖永远安康,苏州蒸蒸日上。
再向南走,靠近的码头河边,立着一块寻根纪念地碑记:
元末,群雄纷争,吴王张士诚据姑苏,常遇春溺吴军精兵于阊门外护城河之沙盆潭,破阊门而入,吴王遂大败。及洪武改元,明太祖先后徙苏、松、嘉、杭五府数十万户于江淮,朝代更迭而移民不断,遍及淮、扬两郡所属各州县。姑苏为东南都会,阊门居陆要冲,于是江南移民多自此出发,沿运河北上。从此,别梦依稀,故土难忘,口耳相传或风诸文献者,皆以阊门为记认,遂成为中国寻根问祖朝圣地之一。
岁次庚寅,政府顺应民意,以阊门寻根为题,爰发起寻访移民后裔之行动,行程上万里,踏访近百处。彙集资料、发掘文史而外,旨在阐明中华同宗同源之理,大江南北无分畛域也。更就阊门外沙盆潭旧址建阊门寻根纪念地,以慰移民后裔问祖之心,亦可圆其报本溯源之愿也。
2012年4月,“阊门寻根纪念地”正式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它慰藉了600多年来离开苏州故土的海内外儿女们的思乡之情。“洪武赶散”赶不散姑苏乡亲,阊门寻根寻的是祖籍血脉。阊门寻根纪念地彰显了中华民族同宗同源之理,华夏文明因吴地文化而传承大江南北。作为成为全国寻根问祖朝宗的圣地之一,每年来此仰谒的阊门后裔和游人越来越多,其中尤以兴化、盐城、泰兴、东台来苏州务工创业的年轻人居多,游人络绎不绝,拍照留影,参观展品,餐饮休憩,最多的一天达到三四千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