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村建设探索实践及评价指标研究
2022-04-14王丽霞李姜丽陆婧文
王丽霞,尹 超,李姜丽,刘 丹,陆婧文
(1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 100034;2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34;3国石网络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将“乡村振兴”写入党章,系统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举措,确立了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最终目标[1]。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乡村功能的拓展,乡村不仅是粮食生产者,还是自然景观和传统人文景观的维护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人们舒适生活和休闲旅游的好去处[2]。近年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辐射带动性强、受益面最广的旅游方式之一,是促进中国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3]。因此,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劳动力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4]。
一些乡村还是重要的地质遗迹的产出地,特别是重要古生物化石的产地,这些自然资源可以作为乡村旅游的吸引物,在交通和基础设施完善的情况下,具备实现经济价值的可能[5]。借助自然资源开发旅游的前提是做好保护工作。在探索在保护的基础上,笔者试图挖掘乡村化石资源的科普教育和旅游资源功能,旨在带动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1 化石与乡村振兴
1.1 化石与化石保护
化石是远古生命留在地层中遗体或遗迹,是研究生命起源与进化,对比划分地层和找矿的重要材料,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6]。化石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科普价值和美学价值,在生态文明建设、研学旅游和文化艺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能成为乡村振兴依托的资源和抓手[7]。
2011年1月1日《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正式颁布施行,成立了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是中国化石保护事业的新里程。在10年的保护工作探索中,开展了全国化石保护规划研究,重要工作内容包括化石保护利用、化石产地生态修复和化石文化产业开发,这为拥有化石资源的乡村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1.2 化石保护促进乡村振兴
(1)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化石旅游,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化石旅游通过让观众参观化石产地,亲自体验寻找和采集过程,宣传化石科普知识,弘扬化石文化,是一种集参观、体验、学习和娱乐于一体的研学方式。在拥有化石资源的乡村开展化石旅游,有助于改善民生、增加就业岗位,而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化石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2)通过化石科普研学和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博物馆、地质公园和科普基地的建设,为乡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实现化石资源的科学保护、认真规划和合理利用。这也是实现化石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8]。
(3)通过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合作研究,开展面向国际旅游者的研学游。化石对于乡村宣传作用日益显现,特别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国内化石产地与国外科研、旅游机构的互联互通,为乡村振兴打开国际渠道。
(4)化石作为研究古地理和古生态的材料,可为研究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演变提供科学依据。用化石进行科普教育,使人们正确认识和了解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发展、消亡规律,认识到保持生态平衡、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能够更好地珍惜和保护绿色地球家园,让人们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热爱自然[7]。这种教育功能对于乡村的生态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2 化石村的建设实践
化石村是具有化石资源产出、保护基础和乡风民俗的自然村镇,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化石保护研究硕士班成立的“海百合小组”发起、组织单位、社会团体或化石爱好者认领并支持建设的村落。建设目的就是提升化石保护意识,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建设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推动产地经济发展。依托化石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始于2014年,以中国化石第一村——湖北远安落星化石村的揭牌为标志。7年来共认领建设了20个化石村镇,积累了化石村镇建设的经验[9]。
2.1 湖北远安落星村的建设
2.1.1 远安化石村的前期建设 远安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山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却拥有丰富的化石资源。200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汪啸风团队进行化石发掘,并在发掘现场建立了一个100 m2的保护屋[10],保护留存在石板上的约10具化石。2007年,远安县政府在城关建立了一个小型地质博物馆,远安化石群省级地质公园实现了成功申报并在2008年顺利揭碑开园。随着《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出台,远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被明确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化石,各级政府部门也进一步加强对该地化石的保护。2014年远安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11]。这些工作为远安中国化石第一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1.2 远安化石村的落成 为贯彻落实《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切实做好化石保护,在湖北远安落星村建立了全国首个村级化石保护站。村长或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保护站站长,每一位村民都是化石保护员,真正实现了“保护化石,人人有责”。
2014年6月20日,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化石保护工程硕士班学员认领,远安市落星村化石保护站揭牌仪式举行,标志着中国化石第一村正式落成。在落成仪式上,认领方和受助合作方签订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职责:认领方将提供政策法规与专业知识的咨询服务,积极开展化石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并捐赠化石标本、相关书籍和宣传用品;受助合作方则积极为活动提供场地和人力上的支持,配合建设化石村实习基地和科普基地,并在保护站悬挂牌匾。这种合作模式是由志愿者组织、自愿地参与化石保护和宣传,发挥其在化石保护技术、科学研究以及科普教育宣传等方面优势,为化石产地的保护与宣传献计献策,同时能够利用当地的化石资源优势开展实习和科普活动,具有自发自愿、互利共赢和优势互补等特点[9]。
2.1.3 远安化石村建设成效 远安化石村落成7年来,在化石保护和村镇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落星村的全面发展,是化石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
(1)确保国家重点化石得到有效保护管理。化石村落成后,县主管部门迅速行动,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要领导担任落星村第一书记,县地质博物馆馆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全面加强了对落星村化石保护利用工作的组织领导;编制了系列宣传材料,制作了科普视频,广泛宣传化石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的古生物学知识,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推动远安北部贫困山村产业振兴发展。2016年,落星村获得企业投资,进行了乡村旅游景区打造。通过3年多景区建设,落星村的主要对外交通公路全部铺设成柏油路,并建成了旅游景区大门与停车场、小型化石展览馆、户外卡丁车赛车场、跑马场、滑草场、采摘园等10余种旅游项目,号召村民自主改造民房,增加农家乐住宿餐饮点10余处。2019年5月景区正式开业运营,五一长假游客量超过2万人,旅游旺季不少农家乐每日接待超过20桌,部分村民家月收入增长过万。化石村景区的建设还带动了当地原本销路不佳的香菇和红李种植、特色畜牧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2019年,通过景区建设及运营,支持及带动当地村民就业20~30人次,农家乐建设10余家,旅游人数达10余万人次,实现景区经济收入1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余万元。
(3)吸引科研院所前来考察研究和资金支持。围绕化石村的科学研究和化石文化名片塑造,湖北地质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调局、北京大学、加州大学(美国)、米兰大学(意大利)、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国内外机构、团队、学者等多次应邀前来,投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和省地质调查专项资金、扶贫资金等。例如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古生物科研团队对远安相关化石点、含化石剖面进行了实地调查,同时开展了化石抢救性发掘,对化石标本进行精细修复研究,帮助化石村建设化石文化墙科普牌等工作,不断推动化石科研科普和创新利用。
2.2 化石村品牌推广
2.2.1 化石村建设规划 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经有20个化石村签订了认领协议,还有多个化石村在积极筹建中。海百合小组拟组织社会力量在全国建设认领100个化石村、100个化石保护站、100个化石科普馆,积极推进乡村振兴。
对于化石村建设,未来有如下规划:(1)开展化石村化石资源普查,对于化石点采取工程保护或抢救性发掘,同时要收集村落的历史文化信息,保护村中的文物古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2)打造“五个一”工程,即一村一馆(化石科普馆)、一村一站(化石保护站)、一村一品(化石文化品牌)、一村一游(化石产地研学旅游)、一村一乐(化石村农家乐)。(3)组织海百合演讲团走进化石村,积极促进化石村研学旅游和科普教育发展。
2.2.2 建设丝绸之路化石科考驿站 20世纪20年代就有国内外科学家和考察团沿丝绸之路沿线进行化石科考。20世纪初美国中亚科学考察团、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20世纪中期中国-苏联古生物考察团、20世纪后期中国-加拿大恐龙计划等在中国境内,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发现了大量恐龙化石,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12]。在丝绸之路北方线上的黑龙江嘉荫、辽宁朝阳,西北线的甘肃永靖、陕西延安,南方线的云南禄丰和四川自贡地区,草原线的内蒙古二连浩特、巴彦淖尔以及海上线的浙江新昌都不断有重要发现。
位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含有化石的村落,可以借助化石打造一带一路科考驿站。2015年9月15日,以“保护鄯善新疆巨龙,建设丝路最美化石村”为主题的认领化石村签约仪式在新疆鄯善县七克台镇举行,同日启动了丝绸之路化石科考。之后,鄯善县人民政府积极推进七克台化石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筑公路、建立鄯善恐龙博物馆、成立鄯善化石保护研究中心。2016年5月4日首届化石文化周以鄯善主题日开启,在《掀起你的盖头来》歌声中揭幕嘉宾缓缓揭开鄯善新疆巨龙的面纱,这成为鄯善打造品牌的亮点事件。目前鄯善已经成为古生物学家和爱好者重要的科考驿站、网红打卡地,很好地促进了鄯善经济的发展。
2.2.3 建设化石田园综合体 2017年2月,“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措施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目的是通过旅游助力农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建设田园综合体更加强调主导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乡村田园社区建设。
化石田园综合体将“化石+旅游”的新理念促进乡村振兴,即以化石为载体,以旅游业为推手,实现信息互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农业劳作和旅游娱乐的完美衔接,构建欢乐无穷的具有独特化石资源的农业体验场所。如云南禄丰以恐龙资源为依托,通过建设世界恐龙谷,打造的恐龙旅游文化节,带动乡村旅游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禄丰城镇化进程,化石田园综合体的模型已初步建立。
2.2.4 推进化石特色小镇建设 中国特色小镇是具有地方特色,集休闲旅游、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于一体的美丽宜居村镇,其目的是增强小镇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挖掘优势资源,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特色小镇重在“特色”,重在“综合”,重在“发展”。以化石为特色,开启乡镇综合发展模式。例如黑龙江青冈德胜镇,紧紧围绕猛犸象特色村镇建设,着力培育研学、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体系建设,重点打造英贤化石村研学旅游项目,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水泥硬化路面20 km,在15个自然屯实施自来水入户项目。同时,借助青冈申报国家化石产地和地质公园的契机,打造北方冰雪化石文旅品牌[13]。贵州清镇依托大学城校区打造了国内首家恐龙特色小镇。
3 化石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化石村的建设既涉及化石保护,也涉及旅游开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涉及到认领方开展科普活动及教学活动,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问题。要避免化石村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需要建立化石村指标体系,使标准化成为乡村振兴工程的自觉行动,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14]。
3.1 同类评价体系研究
化石是一种地质遗迹资源,同时化石村的建设涉及化石的保护管理。因此,建立化石保护管理和地质遗迹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化石村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参考。
对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是对研究区域内各种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开发潜力等方面的评价[15]。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采用分项计分办法,分为自然属性(60分)、可保护属性(20分)、保护管理基础(20分)3个部分,总分100分。刘佳等[16]运用多元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国内35个国家地质公园的自然价值、生态价值、科研科普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区位经济价值等6个价值因素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方世明等[17]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地质遗迹评价指标体系中,资源景观价值所占权重最大(0.7),说明景观价值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开发价值;开发利用条件的权重为0.3,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对资源开发价值影响较大。刘晓静等[18]从科普旅游资源、科普旅游实践和管理、科普旅游开展的辅助条件3个方面构建了30余个评价指标。罗伟等[19]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地质遗迹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体系中,自然属性所占权重最大。吴一洲团队[20]针对特色小镇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将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估体系分为4个维度,即产业维度、功能维度、形态维度和制度维度。
上述研究及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本研究一级指标的确立具有重要参考。(1)资源性是一个重要的参照指标。国内的相关评价体系不仅将资源作为一级参照指标,而且占比和权重很高。(2)保护管理状况也是重要的参照指标。国内相关评价体系大多将保护管理列为一级指标,而国外生态旅游评价体系中保护管理的内容更加细化,占比更大。(3)地方的基础设施,区位性也大多纳入指标体系中,但在国内的指标体系中很多为二级指标,且权重不高;但是国外的生态旅游评价体系中,这部分占据的权重很大。
3.2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1 综合性 建立的指标要充分反映化石村的资源性、保护性以及科普和旅游开发价值。其中科普和旅游开发价值要通过资源、基础设施、区位3个方面衡量。
3.2.2 科学性 建立的指标必须科学准确、概念明确,能够较好地反映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可以量化。
3.2.3 可操作性 指标体系中的数据应容易获得、容易理解,便于计算分析。
3.2.4 系统性与层次性 所选的指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并且可以细分到3级,同时又要避免重复和繁冗。
3.2.5 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 指标既要反映化石村的限制,也要反映其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3.2.6 适用性 易于操作和推广应用,有利于保护和管理部门的掌握和操作。
“我说后悔,你们就能放过我不成?”易平安无奈地反问,“是能让我直接当个锦衣卫百户,还是能让我脱下这身衣服去考个功名?”
3.3 化石村评价指标系统的建立
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化石村发展建设,资源保护、科普宣传、文化旅游均为化石村建设的目的,并且三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参照已有相关研究指标,笔者初步建立化石村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本研究建立的化石村评价指标体系
4 结论
本研究旨在探索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指导下,如何利用化石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研究基于笔者多年的化石保护工作和科研科普的实践经验,得出如下结论:(1)化石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同时也具有科学普及、研学旅游和生态建设的功能。此外化石保护是自然资源部的重要工作之一。这些都为借助化石资源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能。(2)湖北远安化石作为第一个建立的化石村,是振兴乡村的一个典范,其经验值得推广。以其为样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化石村建设切实可行。(3)建设化石村要避免盲目开发、重复建设,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估,为此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化石村建设指标评价体系。
5 展望
化石村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建设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和评估。湖北远安化石村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但是全国其他化石村的建设依然参差不齐。因此以化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化石村的建设,有如下展望:
(1)乡村旅游的概念不仅指旅游地点在乡村,还要具有乡村性[23]。在化石村建设过程中对当地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也至关重要。
(2)随着教育部等部门推进落实《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4],化石村将成为中小学研学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如何打造适合学生研学的教育基地是化石村建设思考的另一方向。
(3)要借鉴国外地质公园管理的模式,对化石村中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之能更专业、更有效地传递的科普信息,并通过科普增强游人对于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25]。
(4)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服务等创新技术,扩大化石村品牌影响力,提升化石村知名度,带动农副产品市场开发。
(5)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三化联动”,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提升”,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休闲业“三产联动”的道路,初步构建具有化石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化石村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