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视野下中国精神电影气质的重构探究

2022-04-14刘远卓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电影产业国际视野中国精神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强势崛起。而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国际化的媒介产业,在全球化时代下,重构中国精神电影气质对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有着重大作用,有利于中国电影更好地走向国际舞台。笔者放眼国内外电影产业的现状,立足于国际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相关电影理论对中国精神电影特征进行挖掘,探求国际视野下重构中國精神电影气质的新路径。结果表明,针对目前中国精神电影孱弱的现象,重构中国精神电影气质须沉入民族文化之河,在电影中融入传统的文化、共通的情感、独特的精神和具有中国文化的人生思想等,关注源于自身传统和审美习性的民族电影伦理、电影美学的构建,创作出尽显本土精神的中国化影像,并且要利用本土化获得民族认同,以国际视野完成跨文化传播。

关键词:中国精神;电影;国际视野;文化传播;电影产业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2-0243-03

一、研究背景

从“后冷战”时期开始,国家间的竞争重心渐渐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转化成涵盖价值观的文化。在当下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塑造中国精神气质、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是重大的使命,电影作为最具国际化的媒介产业,任重道远。电影包含了艺术与商业的双重力量,不仅有审美和生活上的文化意义,也要携带价值观的思想,从而更好地走向国际舞台。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时如是说[1]。“骨气和底气”对应着刘勰的文史名著《文心雕龙》中所映现的“风骨”。风骨在中国文艺美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必是我国电影精神主体性构建的基本符码。在创作中国电影时,必须呈现属于中国特色的风骨,完成中国精神气质的重构。

二、现状

当代电影也像其他大众传播形式那样纳入了全球化话题。在深度国际化的历史现场,人们大多会从适应性角度,分析影片融入世界影坛的可能性。似乎只有使民族电影成为大国镜像的渐近线,才是国际范电影的标准像。而中国电影若想有所建树,不能仅靠模仿国外电影佳作,而是要沉入民族文化之河,创作尽显本土精神的中国化影像。这里就凸显出开放观念下,本土精神电影的重构问题。富含独特的电影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是一国电影在吸取与拒绝博弈中的深刻自省,也是逐步确立自身电影观念与特性的能动过程,它本质上是一国电影真正的魅惑所在。

然而,影片中中国精神气质的欠缺,始终是中国电影在成长过程中的弱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好莱坞戏剧影响,一些小说与好莱坞类型电影结合,形成都市银幕光怪陆离的鸳鸯蝴蝶电影风潮,和剧烈震荡的社会现实形成极鲜明反差。百年中国电影的演变史,也被太多的模仿史占据了篇幅,甚至电影理论也常常是国外某个电影学说的转译。

显然,中国电影几乎是不断地纠结电影本体的找寻、艺术方法的高端以及电影技艺的炫酷,希望能取得与时代一致的先进性,却疏于打通电影和本土文化之间贯通的血脉。电影是影像的现实和历史。中国电影应当植根于中华大地,携裹古老哲学、宗教和艺术的情愫。这要求中国电影艺术家纵观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它蕴藏着中国人从古至今传承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以及重要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

三、中国精神电影气质的特征

(一)传统的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写意,无论是舞台上的唱念做打,还是中国水墨画的留白等,共同构建了充满意境的东方美学。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与民族风格融会贯通,紧跟时代形成的独具匠心的中国电影艺术风格是中国精神气质影片的最佳诠释。它以水墨写意的方式展现中国电影的人文主义与传统文化。中国电影常常在传统艺术方式中找寻灵感。在创作电影时,第四代导演广泛汲取优秀古代传统艺术的精华,与《诗经》“赋比兴”的美学特点相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同时,中国精神电影善于通过诠释文化符号来构建群体意识。为了在电影中传达中国精神,要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和审美体系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特征,构造民族文化认同。电影《小城之春》中,小城的城墙和废园象征着以礼言为代表的旧时代知识分子深沉的苦闷。小城同时又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与民族的反思,沉淀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电影《白蛇:缘起》通过传统民间故事进行改编创作,引用晚唐时期建筑风格,影片中的服饰、发型设计等都运用了传统文化符号,营造出中国观众熟悉的文化氛围,增强集体记忆,也带给国外观众提供了具有中国气质的视觉盛宴,大大提升了影片的接受度和传播度[2]。

(二)共通的情感

构建具有中国精神气质的电影,首要的是共通的情感经验,深刻的民族集体记忆。纵观21世纪的古装电影,多是描绘刻板的中国形象,与中国历史的真实关联性不大。近些年兴起的一些新主流大片,大多依旧是照搬好莱坞电影模式,崇尚商业模式,与民族文化传统与集体记忆背道而驰。

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共通性,即人之为人的共同情感。中国精神气质电影的根本目标,不是让世界观众来做中国的猎奇者,而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不能仅仅局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而要通过中西文化的通约性表达,在与世界的对话中表达真情实感。享誉世界的电影杰作,无一不在探究人类生存中的永恒的情感母题,表达共同情感,从而为东西方的理解与沟通搭建了电影的桥梁。《三峡好人》《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佳作,虽然只是用电影语言记录中国基层人民的酸甜苦辣,却总会让人眼前浮现《乱世佳人》《偷自行车的人》等世界名片,这些成功案例时刻提醒创作者,全球化时代下,人类已经形成了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三)独特的精神?

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向全世界成功传播了美国精神与美国梦,美利坚由于电影的包装,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拥有独特的民族精神,电影创作者要通过挖掘本土化题材来表达。《白蛇:缘起》取自民间小说《白蛇传》,拥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电影创作者在影片中营造了恬淡虚无的氛围,展现出东方禅修的独特意境。中国传统精神也包含了人文关怀这一点,这种传统深挚久远。电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将小人物与大时代相融,把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浓缩成一个百姓人家的变迁。刻画出了艰难困苦中人性的变与不变,富含传统民族伦理,撕扯着观众的心,凸显出独特的精神张力。这部电影将“影以载道”贯穿始终,以社会性的深刻理解和挖掘,是中国电影深度的现实主义,融合了诗意和家国情怀的体现。

此外,在中国文化中,“江湖”二字非常有味道。在传统的民族叙事中,只要提到江湖,就会让人充满想象和期待,静待一个具有鲜明丛林法则的奇幻空间。贾樟柯深入民族精神与血脉深处,找到这个词,来构建故事并寻求这个故事背后的人性。在《江湖儿女》中,导演在赵巧巧身上融合了中华文化元素中的大爱与大义,展现了江湖的本质——道义、信用和对过往美好事物的坚持。贾樟柯并非单纯在讲情感,而是在讲社会中下阶层民众的生活现实,如在葬礼上跳国际式半洋不土舞的荒诞场景,以此完成对历史的真实描述,深挖国民性。影片地理与空间选择的符号隐喻性也如此,公交车、麻将馆、歌舞厅等场景细节的现实构建,实现了对国情的深入普遍揭示。

(四)差异的文化

电影是影像的现实和历史。植根中华大地,蕴含五千年文明,携裹古老哲学、宗教和艺术的情愫,中国电影应当是别具风格的,应当富含主体性的构成。好莱坞电影是梦工厂,侧重电影想象和故事的完整构建,欧洲艺术电影更多从哲学的视角、个性的视角来确立自我观察的眼光,两者和中国电影的主体能动性有巨大的不同。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王岳川提出“发现东方”并非东方主义话语下的他者文化,而是一种自我发现与自我表述。尹鸿则提出“中国电影需要用现代文明的理念观照现实,让传统文化在以人性、人权、人道为基础的现代文化中呈现出新的活力”这一观点[3]。中外文化的差异和现代传统,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电影工作者不断研究传统文化的影像化呈现。我国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民族叙事和文化表现能够被认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展现了一个有独特个性的传奇东方国度。

(五)具有中国文化的人生思想

中国古代并没有西方所谓的自然界、社会等概念,更多的是组成社会的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相互呼应,是中国民族特征的独特表达[4]。

钱穆曾提出过,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过去的人们还由此拓宽了命运观和刚健有为的观点,这是中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与中国的精神温度。人对自然的依赖是天人合一的主要内容。电影《黄土地》中,天地占据的画面空间很大,小小的人处于皇天后土之中。求雨场景中,农民在画面的底部,他们虔诚地鞠躬跪拜,仰望天空,希望得到老天爷的垂怜。这些场景的描绘表现了人们面对天地时的无奈,也体现出了人们对天地的依赖。天人合一还要求人与万物和谐共处。在电影《狼图腾》中,狼也是腾格里的一部分,与人类是一样的。因此草原上的人们即使受到狼的攻击和报复,也不会互相残杀。电影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凸显出天人合一的内涵。

命运观是天人合一的延续。上天所命予人的便是人性,只要人类顺从自然,也就是遵循了天道。儒家重视以人文的方式来顺从天道,道家重视的则是自然。电影《小城之春》遵从儒家的天命观。作为旧时代的女性,周玉纹身上虽然有对个性的追求以及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可她身上肩负着的中华文化凝结成的道德底线和家庭责任使她不得不选择走儒家的道路,抑制住欲望和冲动,保持传统文化中的贤良淑德。电影《红高粱》展现的是道家的命运观,表现了自然天性的回归,歌颂了自由生命的真谛,激发了自然天性的呼吁,脱离了教条主义的条条框框。这两种不同的观念来源于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都明确具体地展示出了天命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刚健有为的精神气质最好的注解。刚健有为这一精神包含两点:第一,不断前进的精神是革新的基础保障。第二,真正的前进之心,是超越功利主义的,是正义的素材。20世纪,正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电影人要求唤醒民族精神,不怕强权,团结一致进行反抗。他们以电影为武器,开启左翼电影运动,表现出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精神态度,展现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自信与傲骨。电影《孙中山》中,孙中山纵然有多次失败经历,也不会磨平自己的意志,反而越挫越勇。这些电影艺术展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力,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精神气质。

四、中国精神电影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借鉴启示

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主要有两个向度:一是落地,即送达的问题;二是入脑,即传播实效的问题。中国精神电影的文化传播,如何落实到位?有以下几方面借鉴启示。

(一)用本土化获得民族认同

民族文化营养的提取是电影艺术发展的必修课。在国内外,成功的电影往往有不同的国家特色。将传统的民族文化符号运用到电影中,不仅可以让本土观众感受到群体情感,还可以让外国观众在更好地理解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欣赏中国文化的美。为了在文化交流中有更好的效果,中国精神电影要更加立足于本土化。《白蛇:缘起》影片中使用留白的手法,给予观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遐想,将中国水墨画艺术的空间感充分展现出来,创造出具有意境美的艺术氛围。电影创作者在题材选取上引用典型的中国历史文化故事,塑造典型的中国人物形象。表现形式上选择水墨、皮影、剪纸等传统艺术,在内容上采用佛教儒学、诗词歌赋等。这将有助于加深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二)以国际视野完成跨文化传播

电影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中国电影若想要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得到世界的认可,应以国际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此外,也要注重对于共同情感的运用。创作者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风格样式,融于具有本土精神的电影创作中。《白蛇:缘起》融合了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同时又运用传统艺术元素来构建民族文化认同感。所谓的国际视野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将世界电影发展的经验作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前提,提取出精华,从而实现中国电影的审美性提高;其次是促进和发展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加强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主题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联系[5],使得中国精神电影能够在国际环境下蓬勃发展。

五、结语

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精神是民族电影之魂,是电影赖以生存和借力擢升的基石,是获得世界认可的基础。在国际视野下从精神和气质、内涵和风格上充分涵养具有中国精神气质的电影,确认国族镜像的本土话域、人文理趣和审美情态,是中国电影能够蓬勃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4):2.

[2] 刘桂华,张梅芳.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白蛇:缘起》的叙事策略与文化传播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9(4):100-105.

[3] 尹鸿,梁君健.中国电影发展的“第四次高潮”:论新世纪以来的电影创作[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5):70-78.

[4] 王海洲,袁雅瑄.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电影的价值表达[J].当代电影,2021(9):4-11.

[5] 罗艺军.致力电影民族化研究 建立中国电影理论体系[J].当代电影,2008(8):85-87.

作者简介 刘远卓,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传媒。

猜你喜欢

电影产业国际视野中国精神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如何提高我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向分析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互联网+”模式下用户思维对电影内容的影响张才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困境分析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