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电视政风行风类节目的创新探析

2022-04-14王琦王玲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电视创新

王琦 王玲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老百姓对公共事务参与度和公共信息知情权都有了更高要求。在这一大前提下,政风行风类监督节目应运而生,至今已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较强的权威性、针对性、服务性,使其很快成为很多城市广播电视台的王牌节目。这类节目的出现,畅通了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沟通渠道,为百姓搭建了参政议政的平台,成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及作风转变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中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多个省市的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都开办了政风行风监督类节目,将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请到现场,在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信息科技支持下,还会与现场或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面对面方式或微信、QQ、热线电话等方式进行互动,充分发挥传媒优势,打造了联系政府和群众的公共话语平台。文章主要立足于电视政风行风监督类节目,探讨在面临新形势、新技术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实现这类节目的创新,赋予其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电视;政风行风;节目;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2-0173-03

从1997年河南省洛阳市开通全国第一档政风行风监督类节目《行风热线》以来,政务服务热线类节目已走过了20多年。由于受众面广、互动性强,并能和政府职能部门面对面沟通百姓最关心的话题,受到广大受众的肯定和好评。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对广播的关注度逐渐下降,这类节目又经历了由广播节目到电视栏目的转变。随后,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开启了电视、广播、公交移动、网络直播四位一体的传播渠道。这样的转变不仅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也打开了全媒体平台的入口,并收获了稳定的收视群体和良好口碑。近年来,随着社会进一步转型,技术、大众品位均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实现这类节目创新发展,是摆在媒体从业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政风行风监督类节目的重要作用

当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对政治、经济、教育、公共安全等问题进行报道时,会让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同时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对媒体所发表的新闻或观点予以支持和响应,让新闻舆论表现出强大的民意力量,并起到对公共事务的监督作用,即新闻舆论监督。由此可见,新闻媒介是人们认识、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同样,以新闻媒介为载体的新闻舆论监督,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行政管理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国家政务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为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和政府公信力,政风行风建设是关键,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都能支持且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政风行风监督类节目就是将舆论监督和风气建设相结合,在党的领导下诞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也是新闻舆论在监督政府行政行为上的有益尝试,并在该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类节目以为民排忧解难为己任,邀请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上线,直接面对群众的投诉、求助,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并对后续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公开反馈,有效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在群众和媒体的双重监督下,相关部门、行业主动自查自纠,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推动自身行风建设,遏制了不正之风的蔓延。电视节目本身传播速度较快,覆盖面也广,广大受众可以通过节目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现了自身的民主权利,还能密切和政府间的联系,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有助于密切党群关系,解决社会矛盾,监督政风行风建设,展示党和政府形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政风行风监督类节目为广大人民群众搭建了意见交流和对话平台,实现了和政府部门间的顺畅沟通,为舆论监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在公众借助大众传媒参与地方治理的过程中,也增强了人们的道德感和参政意识[1],真正做到了还政于民。

二、政风行风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0多年来,政风行风类节目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在政风行风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出于种种原因,仍存在一些问题,这类节目必须顺应时代和公众需求,与时俱进,实现创新式发展。

就目前来看,政风行风类节目主要存在形式程式化、回答問题内容敷衍或理论化、追责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在当前新媒体影响下,受众群体维权渠道越来越多样,可通过论坛、微信公众平台等维权,并得到及时反馈[2]。这就会导致传统的广播、电视类热线节目受到冲击,主管部门的相关应对能力也逐渐减弱,如果受众群体对节目反馈频率下降,可能还会造成节目中的冷场情况。一些节目为提高收视率,“营造”一定现场效果,不惜找“托”,暗中设计问题和答案。

而参与节目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对群众所提问题的回复,普遍存在让受众不满意的现象。一方面,一些负责人回答问题态度敷衍,答非所问,并没有正确对待受众所提问题,或者由于对业务不熟悉,无法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另一方面,不少官员秉承少说错话的原则,尽量给予原则性、理论化的回复,这样一来,看似官员针对受众提问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新闻媒体也完成了监督任务,但对于受众群体来说,仍听得一头雾水,不知道具体如何操作。

此外,对于结果反馈的跟进方面,不少节目组没有制定健全的制度,即使受众通过电视节目向有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反映了问题,但在节目录制结束后,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却没有形成可行的方法和对策,而政府相关部门是否切实关注和整治了这类问题也无从考察,后续处理结果往往缺乏跟进,这就会让受众群体对政风行风监督类节目所能起到的实际效果产生怀疑。

三、新媒体时代电视政风行风类节目创新措施

(一)直面百姓关心的问题

在政风行风监督类节目直播过程中,主持人不仅要做好现场节奏的把控,还须具有敏锐的视角、较强的分析能力,促成现场嘉宾和受众间的沟通,避免冷场。由于这类节目本身就是政府部门和百姓间平等沟通的桥梁,主持人也须保持中立态度,不偏不倚,做到不躲避、不挑选问题,并应敢问、愿问,让相关职能部门和受众认识到双方的平等关系。对于百姓反映的问题,应做到具体询问,包括个人一般资料、整个事件详情和个人诉求,从而作出针对性回答。同时,主持人也应依靠扎实的政策法规理论基础去辨别所反映的问题是否合理,是否属于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是不符合政策法规的问题。节目组成员应清楚当下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安排专职记者跟踪报道,并让记者进行街采,让节目更接地气。政风行风监督类节目,让政府有了展示自身形象的良好渠道,媒体尽到监督职责,百姓也获得了提出诉求的平台。

(二)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政风行风监督类热线节目,须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前文所述,一些职能部门负责人虽然参与了节目,但对群众热线反映的问题时常有搪塞、应付甚至不闻不问的情况。即使有一些部门负责人在节目中给予明确答复,但在后续执行过程中,由于单位业务众多,很可能将节目中反映的问题搁置,也就没了下文,这容易引发受众的不满,也会给节目本身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失去受众的信任。所以,这类节目除了要求主持人在直播现场直面群众反映的问题,并引导职能部门负责人给出针对性回答外,还需要建立起追责制度,加强和职能部门间的沟通,持续跟进问题的解决进度。节目组可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深入采访,对其展开深入挖掘,并作出连续、深度报道,通过舆论的压力促使问题尽快得到解决。参与节目的职能部门也应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尽快了解清楚问题的实际情况、产生原因,明确相关责任,并进行内部讨论,得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督促落实,之后再将解决方案、落实情况及最终结果及时反馈给节目组,由节目组在后续的系列报道中向大众公布。对于一些在直播节目中不能当场给予答复的问题,节目组应加以整理并以函件的形式上报当地纪委、监委等部门,督办相关单位落实,让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此外,节目组还须完善回访机制,对一些已解决的事件也要做到定期回访,了解后续有无出现不良之风反弹的情况,真正起到监督作用。

(三)考核参与单位,为节目创造良好环境

开办监督类节目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政风行风的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但实际操作中,问题被搁置、没有得到合理解决的情况仍较多,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监督力度不够,相关部门没有感受到压力,往往会继续忽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或者对问题答非所问,随意敷衍。针对这种情况,节目组可以对每年参与节目录制的单位进行考核评价,统计“一把手”参与率、现场答复满意率、后续反馈满意率等,对其进行综合评测,并分别于季度末、年底的总结性节目中进行排名和通报,将上述结果反馈到行风办和各参与单位,在各大媒体平台公布,让各职能部门在公众的监督下进行整改,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同时,电视台应对这类节目大力支持,建立严格的制度,杜绝违规收受礼金红包的行为,以免节目组编辑、主持人等主要人员故意偏袒相关单位,对待群众反映问题有失偏颇。电视台还需要建立一系列保障性制度,给予最大限度的经费支持,由台长直接负责这类节目,减少对节目组其他人员的压力和影响,组建律师团为节目提供法律保障。此外,还要建立暗访小组,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对相关选题的看法、观点,确保选题能真正从群众利益出发,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方式,营造良好的节目氛围,确保节目的公正性。

(四)坚守新闻人的底线

新闻工作应从广大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传递客观、真实的信息,挖掘事实真相,做好新闻舆论监督,促进政风行风建设。在这一前提下,政风行风监督类节目须时刻关注群众思想动向和利益需求,处理广大人民最重视的问题;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唱响主旋律,宣传国内已经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此引导正确的舆论;明确节目方向,避免拿着话筒或录音笔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事无绝对,政府职能部门在办事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纰漏,反映问题的群众也未必全都无辜,所以,节目组应坚持媒体人的操守,站在客观的立场来看待事件,对问题性质作出最正确的判断,以免出现一味为政府做正面宣传或一味偏向于投诉者的情况,须客观、公正地对待问题。

(五)将内容建设作为节目的立身之本

电视政风行风监督类节目,应始终将内容质量作为根本任务来抓,用高质量的节目增强受众的认同感,扩大节目自身的影响力。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公共事务参与、公共信息知情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因为信息传递渠道不够畅通,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应付性公开现象,无法满足百姓对信息公开的诉求,不少受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不满,质疑政府行为,对社会、对政府都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政风行风监督类节目应督促政务公开,并对具体的政策条款,尤其是和民生相关的政务信息作出详细解释说明,让公众完全理解政务内容,为人民监督、批评政府创造条件,让政府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在节目直播中,参与者多为职能部门领导甚至“一把手”,又多怀着展示形象、做好宣传的目的,因此需要节目组把控好现场气氛。为避免出现内容相似,也为了增强节目的可视性,栏目编导须提前安排,对参与直播的单位进行全面、立体的了解,通过各種渠道了解观众的反馈和真实评价,深入调查分析,掌握最详细的第一手资料,确保节目现场所说的内容更有针对性,让节目更加充实。

(六)通过全媒体传播,提高传播力

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传播力是主流媒体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新闻传播实效的能力,更是实现其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基础[3]。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在各个领域的普及,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各类新闻资讯的传播效率,全媒体成为传播行业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为进一步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监督政府行为,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政风行风类节目也不可用狭隘、故步自封的思维单打独斗,而需要和新媒体融合,整合相关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提高传播力。例如,可立足电视节目本身,在创建电视台官方网站的同时,和微博、微信、抖音等多个平台合作,在电视直播的同时也在多个新媒体平台进行转播,形成全媒体矩阵,通过传统媒体留住老受众,利用新媒体吸引新生代,使传播力获得飞跃式的提升。直播结束后,还可以针对直播中的热点问题,结合市民关心内容进行重新编辑,以碎片化、行进式的方式发布,以满足不同类型受众的需求,提高节目的影响力[4]。同时,可以加强节目和受众之间的互动,从热心观众提出的问题节目解决思路中选取可行的方案,提供给相关部门,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四、结语

政风行风监督类节目在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和政府公信力,为人民排忧解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各地电视台应直面百姓关心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考核参与单位,通过舆论压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坚守底线,加强内容建设,并充分利用新媒体提高自身传播力,真正做到监督政风行风,还人民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霞,党祺.浅谈如何保持政风行风监督类节目的生命力[J].西部广播电视,2018(19):50-51.

[2] 谢治桂.融媒时代如何继续办好政风行风热线栏目[J].新媒体研究,2018,4(6):78-79.

[3] 何庆庭.进一步做好政风行风热线节目提高新闻舆论“四力”[J].记者观察,2021(6):100-102.

[4] 高菲.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议[J].新闻战线,2018(13):116-120.

作者简介 王琦,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学。王玲,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电视创新
电视新闻摄像实验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案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