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媒体战“疫”全媒体报道的策略探析

2022-04-14程婕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全媒体时代策略

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新闻媒体以此为主题持续进行了海量报道。在传播手段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如何顺应媒体融合的潮流,在战“疫”一线报道中成功突围,又如何在后疫情时代的报道中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性和影响力,从而记录大时代,唱响主旋律,这是值得行业媒体认真思考的课题。文章以《中国民航报》对首都机场T3-D航站楼国际航班专区的报道为例,梳理其作为行业媒体在战“疫”一线全媒体报道中使用的策略和积累的经验。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可以以“事件意义+行业特色+群众关切”确定报道选题,以“人物故事+现场体验”架构形式内容,以“全媒体思维+产品包装理念”搭建多维度输出平台,让行业媒体的战“疫”一线报道更加鲜活、准确、高效,并在持续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此同时,文章也为行业媒体未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行业媒体;全媒体时代;一线报道;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2-0133-03

2020年初,因COVID-19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各级媒体持续关注,在战“疫”一线推出了大量报道,见证了我国疫情防控工作从应急状态到常态化防控的全过程,对信息及时高效传播、弘扬社会正能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从运送医护人员和防疫物资,到接回海外滞留同胞,从支持各地复工复产,到坚守国门严防境外输入,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民航业发挥了“先锋队”的作用。作为立足于民航的行业媒体,《中国民航报》深入一线,报道和记录了民航业参与战“疫”的全过程。在信息传播手段不断创新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在众多同题材报道中脱颖而出?《中国民航报》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文章以《中国民航报》对首都机场T3-D国际航班专区的报道为例,聚焦和梳理行业媒体探索战“疫”一线全媒体报道的路径和经验。

一、以“事件意义+行业特色+群众关切”确定报道选题

如何抓取合适的选题是报道成功的基础。一个好选题,可以直接影响报道的立意高度、采访深度、表现角度、讨论热度和社会影响度。在突发公共事件中,选取影响力大、意义重大、群众最为关切的“点”作为报道选题,是媒体的天职和本能。对于行业媒体来说,则要在秉持全局视野的基础上,发掘本行业在该事件中承担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在报道中充分体现出专业态度和行业特点[1]。也就是说,不仅要做好,更要突出个性、做出特点。

纵观疫情防控工作的不同时间和环节,处处都有民航从业者坚守和奉献的故事,可以说不缺吸引人的好选题。但是,在一些热点选题如民航运送医护人员和防疫物资、支持各地复工复产等已经被充分报道之后,如何继续挖到“富矿”,避免千报一面、千篇一律,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这需要下一番功夫。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外防输入逐渐成为疫情防控工作重点的背景下,《中国民航报》敏锐地选择了当时北京防输入最“前线”——首都机场T3-D航站楼,进行了独家采访。

从选题意义角度看,随着疫情防输入形势愈发严峻,为了从空间上实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航班旅客的隔离,防止机场内的交叉感染,首都机场T3-D航站楼一度堪当重任,被改造成为国际航班停靠专区,成为北京防输入的最前线。对于疫情防控这场大考来说,彼时的T3-D航站楼就是事关防控成果的最后一道大题;对于行业媒体来说,彼时的T3-D航站楼就是最重要的民航战“疫”新闻现场。然而因为防疫等种种原因,媒体在当时很难涉足其中,因而并没有太多来自那里的声音。也正因为如此,更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好奇心。

从行业特色角度看,国际航班量骤增和入境流程频繁变化让T3-D航站楼的防疫和保障工作面临巨大压力,海关、地面服务、公安等现场工作人员还会面临感染的风险,那么T3-D航站楼内部的保障流程是怎样的?国际旅客到达后如何安全地离开?如何做到闭环避免交叉感染?内部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又如何保证?这些疑问都需要来自民航业内权威媒体的专业解读。

从群众关切角度看,外防输入逐渐成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后,国际航班和国际到达旅客一度成为舆论热点,而临时改造为国际航班停靠专区的T3-D航站楼更成了网络热词。运行初期,有网友发布的现场旅客拥挤的照片和视频片段甚至一度引发了舆情(事实上,只是旅客较多且流程烦琐,需要等待较长时间)。在当时,国际到达旅客的真实状况究竟如何?现场保障是否有序到位?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官方媒体的解答。疫情发展瞬息万变,相关政策措施也在不断变化。《中国民航报》对T3-D航站楼的报道及时传递了信息,回应了群众关切的热点,平息了负面舆情的蔓延。

二、以“人物故事+現场体验”架构形式内容

确定了报道选题之后,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依次是如何协调资源让采访成型?如何架构采访过程中获取的资料和素材?如何选择合适的呈现手段和表达方式?

即便选题再“热”、再重大,如果不能深入一线“抓活鱼”,而只做二手资料的加工,依然不能捧出“热气腾腾”具有现场感与生命力的报道作品。新闻报道要与读者共鸣,首先就要接地气,要下基层、去一线。这也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媒体采编能力和践行“四力”的集中体现,诚如摄影记者卡帕最著名的话——“如果拍得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但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时期,所有媒体前往疫情防控一线采访都需要克服更多困难,做更多准备,协调更多资源。

《中国民航报》记者联系采访T3-D航站楼的过程同样曲折。特殊时期,大多单位对于新闻报道的态度较为谨慎,出于对记者健康和安全的保护,采访规定和报批流程也颇为严苛复杂。最终,在不断地沟通和协调下,《中国民航报》独辟蹊径,争取到了采访首都机场公安局境外输入疫情防控突击队副队长路涛的机会,并得以跟随他进入T3-D航站楼,以“曲线救国”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最典型的民航战“疫”现场。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每天都在见证历史”,但历史不是一串串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经历的故事。因此,除了尽可能快速、直观、全面地传递出疫情防控一线的真实信息外,在内容方面,仍应将“人”放在第一位,用平民视角着力呈现特殊时期“人”的处境,讲述“人”的故事,再通过人的故事见证大的时代,透视身后的社会。这样的报道才不会变成说教式的空中楼阁,或是空泛的自说自话。

找到了合适的采访对象,报道就成功了一半。在《中国民航报》对T3-D专区的采访过程中,首都机场公安局境外输入疫情防控突击队副队长路涛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采访对象。经过事前了解,路涛所带领的突击队为整个T3-D专区提供警务保障,他不仅非常熟悉“状况内”的国际到达旅客保障流程,同时要应对很多“状况外”的突发警情,连介于“状况内外之间”的旅客情绪问题,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从某种角度看,路涛是疫情期间在T3-D航站楼里既能纵览全貌、又能偶遇“故事”的人[2]。记者通过他的讲述,结合现场探访的所观所感,将关于T3-D专区保障的点、线、面一一复原。

在采访现场,记者会获取到足够多的新闻素材,同时如果记者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以及与采访对象的互动等“采访外的因素”特别鲜活生动,也有助于报道主题的表达,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新闻素材充实到视频和文字报道中,甚至可以直接做成体验式报道。此时,记者不仅是报道的采访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和组成部分。比如《中国民航报》在对T3-D航站楼的视频报道中,摄像记者以拍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下文字记者采访的全过程,其中记者随干警们一起穿防护服、在隔离区内与刚下飞机的国际旅客对话等互动画面,极具现场感;在文字报道中,记者则加入了路涛因处理突发情况而一再推迟电话预采访的时间,以及采访结束后给记者分享与女儿视频等互动细节[3]。记者的适时闯入,反而让读者在读文章或者看视频时会有更强的代入感。

三、以“全媒体思维+产品包装理念”搭建多维度输出平台

宣传工作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疫情之下,传统纸媒的新闻生产方式再次受到冲击,内容更多地向两微一端以及其他新媒体平台倾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行业媒体要抓紧机遇,主动作为,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加速磨合和调整,把握媒体业态新风口。此次对T3-D专区的实地探访就是《中国民航报》在全媒体报道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在采编部门、视频部门与网站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共同完成了一个6分钟的视频短片——《独家探访|我们守着T3-D》,第二天就在中国民航报微信公众号及相关新媒体平台上及时发布。两天后,深度人物报道——《你见过凌晨4点的T3-D吗?》,也先后在微信公众号和报纸上发表。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采访是官方媒体首次以视频形式披露T3-D内部的真实运行状态,在民航业内和普通旅客中都引起了较大反响[4]。通过实践,文章对如何更好、更高效地包装一件全媒体作品总结出以下三点。

一是要提高对“全媒体报道”概念的理解。把纸质内容简单电子化或是配合纸质内容做视觉化表达,是尝试媒体融合初期的做法。但事实上,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新媒体平台的受众都有独立于纸媒文字报道的全新需求,媒体融合正走在从新旧简单叠加到深度融合的路上,要尝试以融媒体思维,借助圖片、视频、动画、H5、语音等更具视听冲击和互动性的创新表现手段,开展全媒体报道,并不断拓展新媒体发布渠道和平台,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抖音、快手、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传播矩阵,把握行业最新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全媒体转型前期,行业媒体还可以以视频报道为抓手,根据不同主题,既可以原创“大片”,也可以精剪“小品”,还可以尝试以秒为单位的短视频创作。但是不论哪种形式,好的内容永远是媒体赖以生存的根本源泉。比如《独家探访|我们守着T3-D》就是故事线索完整的原创专题片,独立于一同采访的文字稿件,由专业人士摄像、编辑,品质精良,与战“疫”精神高度相呼应,因此快速吸引了受众的注意。

二是要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打破业务壁垒,在选题策划、采访拍摄、后期制作、包装发布等不同环节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专长,并通过分配机制予以鼓励。由于视频报道是传统媒体进行全媒体转型的突破口,因此,视频部门更应积极地参与到全媒体报道的前期策划中来。同样的采访,视频呈现和文字呈现本质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创作思路,不应囿于传统纸媒文字记者的主导地位,让视频部门只完成摄像和后期剪辑等辅助执行工作,而应充分发挥视频部门的编导才能,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成为视频报道的主导人。基于此,采访前期文字记者和摄像记者的沟通非常重要,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同步采访背景、主题,在采访形式和表现形式上充分讨论并达成共识,还要对未知情况和采访难点做出相应预案,这样在现场遇到问题时才可以随机应变,快速决断。

三是要打造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全媒体记者团队,尤其是文字记者要转换自己固有的角色,加强学习和实践,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考很多操作层面的问题:文字记者是与摄像剪辑人员共同成为编导,还是仅承担出镜主持或者沟通联络的功能?如果文字记者更多地考虑视频拍摄,又如何同时获取深度文字稿件所需要的更丰富的采访素材?可采取的方式是,文字记者与摄像记者共同成为视频作品的编导,同时在拍摄前后留出充分的单独采访时间以满足撰写文字稿件的需求。这也意味着文字记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且需要采访对象的理解和配合。总之,大部分全媒体报道需要多部门协同,形成联动机制,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此外,在一些条件有限的采访中,尤其是对于行业媒体来说,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记者还要具备单兵作战的能力,树立全流程意识,可以快速处理采、写、拍、编、播等多重任务,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新媒体产品。

疫情防控形势瞬息万变。《中国民航报》对首都机场T3-D航站楼国际航班专区的全媒体报道发布后不久,民航局等五部门就发布了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航班从指定第一入境点入境的公告,将调整部分国际始发客运航班从指定第一入境点入境。这也意味着T3-D航站楼的保障压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其使命也随之改变。《中国民航报》的及时报道也因此有了更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目前,因COVID-19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未结束,国内也将较长时期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媒体对战“疫”一线的报道仍将继续。对于行业媒体来说,两年多的探索和创新,为未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线报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了可复制的策略,尤其是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等融合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实践告诉我们,唯有锐意创新,大胆转型,行业媒体才能拥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才能在宣传报道中真正地展示行业形象,传播行业声音,讲好行业故事。

参考文献:

[1] 孙凤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2] 《北京青年报》编辑部.加强国际合作 做好国际航班疫情防控[N].北京青年报,2020-03-20(A03).

[3] 梁士斌.守卫首都机场T3-D的卫士[N].法制日报,2020-04-13(02).

[4] 张真齐.民航业多措并举提升服务质量[N].中国青年报,2021-07-22(011).

作者简介 程婕,硕士,记者,中国民航报社要闻评论部记者,研究方向:媒体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事件全媒体时代策略
基层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能力建设探讨
从辅导员角度谈高校校园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对工作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试论新闻记者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正能量的传播
Passage Four
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