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新闻伦理失范问题思考

2022-04-14张馨文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智媒时代

摘要:文章立足媒介技术的革新对新闻伦理造成的影响,并通过剖析智媒时代典型新闻伦理失范案例,深入探究新闻伦理失范现象背后的特征,对智媒时代新闻伦理的践行作出新的思考,进而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新闻伦理建构策略。希望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在传播方式不断革新的当下,新闻工作者能够完成对新闻伦理和新闻专业精神的守望,既能以不变应万变,又能随机应变,更好地承担起智媒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智媒时代;新闻伦理失范;新闻专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2-0109-03

在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商业营销的推动下,在智媒时代,万物皆可成为媒介。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媒体融合日益成为当今智媒时代最显著的新特征,媒介技术的迭代发展,媒体生态的全新变革,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进而影响到了媒体、人以及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算法新闻的产生带来技术与人文的冲突,注意力经济的追逐伴随着责任意识的消解,多元媒介的信息处理挑战着新闻专业精神。文章旨在呼吁智媒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伦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时,立足新时期新闻伦理的实践和研究,积极探索与之适应的新闻伦理发展新方案。

一、智媒时代新闻伦理面临的新挑战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媒介技术的进步,媒介技术的进步带来传播方式的变革,进而与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伦理道德产生日益密切的交融。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由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构成的新闻伦理,引导和帮助新闻工作者在日常新闻生产和分发的任务中快速作出与伦理相关的决定,以自律的形式规范新闻传播活动[1]。特别是在数字媒体技术与传播活动不断深度融合的智媒时代,既要密切关注和平衡数字技术与新闻伦理之间的交融关系,更要重视技术发展给新闻伦理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2020年9月22日,央视记者王冰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段实地讲解“草”科技的直播视频引发了全网关注,这段视频在B站获得了500多万的播放量,成为央视新闻开设B站账号以来播放量排名第二的视频。智媒时代各类信息都被放置被在放大镜下进行审视,时时刻刻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监督。这种通过立人设、贴标签的IP化路径抢占受众注意力的策略也悄然埋下了舆论风险。

(一)数字技术的冲击与扩散

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驱动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不断提升,大众的信息接收渠道更加丰富多元,新闻报道也不再受传统时空和载体的局限,每一个智能终端都是一个可以随时接收全球信息的窗口。尤其是基于智能终端衍生出的多类别社交平台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线上信息交流渠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由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转变为信息的主动生产者。而这也给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新闻伦理带来了冲击。被赋权的公众成为传播主体,即原先新闻伦理关系中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相应的,新闻伦理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2]。

新闻传播活动中传受雙方的严格界定逐渐模糊,发表言论的门槛不断降低,自媒体创作领域不断创新,传播者的媒介素养和约束管理成为新的挑战。涉及个人隐私或涉及侵权的信息一旦经由网络媒体平台扩散开来,便会对当事人造成极大危害,甚至在舆论发酵的过程中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即便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新闻信息的数据处理,在信息的收集、编辑和传播过程中难免掺杂主观性偏差,进而导致在舆论场中产生“沉默的螺旋”等不良效应。王冰冰在B站、微博、豆瓣等社交媒体成为“意见领袖”,其个人隐私容易成为某些个人或团体出于利益进行造谣的工具,乃至在信息舆论场中出现晕轮效应的消极影响。

(二)海量信息的核实与认定

在智媒时代,即使是专业新闻生产也不再是以往单一的专业新闻媒体把关模式,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信息筛选、处理和传播的过程是大众共享和协同参与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处理不当就很容易造成新闻信息失实等问题。数字技术的进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信息的来源,但海量信息背后隐藏着的真实性“危机”却时刻考验着新闻工作者们。

即使是专业的新闻媒体在海量的数据信息中不懈地追求真相,但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多元的信息渠道中还是会衍生出各类问题。例如,王冰冰作为专业的新闻从业者,也是通过B站这类短视频社交平台才走进公众视野的,说明在智媒时代,注意力经济已经愈发受到重视,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传播流量,这些信息平台也成了滋生虚假信息和偏向性信息的温床。

(三)新闻报道的专业与公正

首先,在智媒时代,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数据算法使得传统的新闻把关机制逐渐失位,个性化推荐使得把关的权力让位于算法。看似更加高效地满足了不同信息平台的用户对新闻报道的需求,在实质上只是依赖数字技术对受众的选择性心理进行强化。这种心理机制久而久之会培养受众的“信息惰性”,让其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数字技术搭建起的“陷阱”中。

其次,在智媒时代,新闻工作者如何坚守新闻专业精神也是不可回避的挑战。新闻专业精神要求新闻要遵循新闻伦理普适性原则,新闻的编辑与报道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也要发挥其积极作用与价值[3]。例如,王冰冰作为央视新闻的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后,如何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观点、表明态度来正确发挥新闻信息的价值?新时期的洪流中衍生出了新闻报道专业与公正的新变化和新方向,新闻伦理正在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值得所有新闻工作者重视和思考,以更加专业的视角和严谨的态度去面对。

二、智媒时代新闻伦理失范的特征

从2022年1月10日开始,央视记者王冰冰“塌房”成了网络热议话题,迅速登上新浪微博热搜。缘由是某些“粉丝”利用网络技术扒出她早年的个人资料,其中包括她的早期的感情生活以及学习经历等。一时间众多网友纷纷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留言表示心中的女神“塌房”,加之各类营销账号的推波助澜,此事在短短几天内迅速发酵。王冰冰是专业的新闻媒体从业者,其带有的职业属性也使得该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新闻伦理问题受到关注。笔者认为,这是一起非常典型的智媒时代新闻伦理失范案例,激烈的舆论交锋背后恰恰反映出了新时期新挑战下新闻伦理失范的特征。

(一)隐私权与知情权的争衡

在信息传播活动中,个人隐私的私密性和新闻媒体的开放性之间具有天然的矛盾,隐私权与知情权历来都处于一种此消彼长、在冲突中寻求平衡的状态。然而在智媒时代,这对矛盾又有了新的内涵和推动力。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发展如日中天,每个人都处在社交网络的洪流之中,但凡接触网络媒介获取外界信息,必然留下个人使用痕迹,因此个人信息的安全很难得到完全保障。另一方面,在网络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对个人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已不再是难事。数字媒体时代的个人隐私作为一种稀缺、易得且几乎免费的信息资源,成为资本利用和消费的对象。

回到王冰冰事件中,百度贴吧曝光的帖子不仅公开了疑似她早年间新浪博客的记录,甚至还挖出了疑似她读书期间四级考试的成绩以及涉及婚姻状况的结婚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所有曝光的信息都并不能够佐证完全属于王冰冰,但数字媒体时代开放的舆论场并没有首先从信息的真实性出發,而是迅速捕捉热点并发酵,一时之间这些所谓的“负面新闻”成为网友们对王冰冰进行声讨的“武器”。

网友愿意相信这些并未与公共利益产生较高的关联度的隐私内容,并随意在网络空间中发表言论,这也反映出了在数字媒体时代,大众对知情权和隐私权的边界认知逐渐弱化,这正是数字化时代隐私权与知情权矛盾更加突出的症结之一。

(二)新闻专业精神和市场消费主义的博弈

新闻专业精神作为新闻专业从业人员的行为宗旨和准则,无论是技术发展对传统媒介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还是现实社会中大众对全面、真实、准确、客观的深度报道的需求,都表明在社会转型、媒体变革的智媒时代新闻专业精神的不可替代性。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媒体融合等技术对新媒体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影响不断加大,新闻媒体工作者更应恪守新闻专业精神,赋予新闻新时代的全新生命力。

无论是最初的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对王冰冰个人隐私的公开,还是后来澎湃、网易、搜狐等新闻媒体平台对其个人隐私的故事化建构,都在短时间内达到了吸引受众注意力以及制造舆论焦点的传播效果。例如,“王冰冰遭人肉曝光隐私塌方事件”“果然,‘央视女神’王冰冰还是出事了……”“王冰冰‘离婚事件’始末”等,实质上是对隐私权的又一次市场消费。网络信息技术对传媒人乃至传媒业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但这并不是将新闻专业精神置于市场消费主义之后的理由,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更应逆风而上,尊重他人与生命,恪守新闻精神,坚信新闻伦理必将在技术发展的浪潮中焕发新的活力。

三、智媒时代新闻伦理失范的重构路径

智媒时代,新闻伦理面临着一系列全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全新的传播生态和格局下,新闻伦理失范问题造成的网络信息空间乱象已经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和警觉。因此,在重视新技术与传媒业高度融合的同时,构建网络信息空间的法制化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引导数字技术在传播活动中的正确伦理导向迫在眉睫,恪守新时期新闻专业精神是大势所趋。

(一)构建网络信息空间法治化监管体系

一元体制二元运作下,不少新闻机构往往要通过各类商业经营活动维持运营,媒体机构为了尽可能满足各类受众的需求,争取最大范围的受众市场,会因追逐网络信息空间的“注意力经济”而出现新闻伦理失范现象。因此,构建网络信息空间的法治化监管体系对其进行监督和规制是必需的。

针对网络信息空间中出现的侵犯公民隐私、信息真实性混乱、大众网络理性和媒介素养较低等新闻伦理失范问题,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不能仅仅进行警示和整改,而应该完善网络信息空间各领域的法律法规,并通过立法确立行之有效的惩戒机制,将法律法规与监管体系高度融合,切实遏制住乱象的源头。建立网络信息空间监管法治化的长效机制,转变监管逻辑,联合规制把关行为,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防范”和“常态化管理”。

(二)利用数字技术引导正确的新闻伦理导向

数字技术与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活动的高度融合也是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缩影。智媒时代,科技与新闻传播活动密不可分,尤其是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大众喜爱乃至信任从中获取各类新闻信息,并将其作为自身与外部世界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渠道。这些依赖算法程序推送的新闻信息实则带有一定的刻板性,很容易在“注意力经济”的推动下,未经严格审核把关,就将具有猎奇性的各类内容推送给受众。恰如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出的通过利益驱动和技术复制而产生的大众文化。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被困在个体本位的“信息茧房”里,看似以受众为本位进行更高效的传播,实则禁锢了受众进行批判性思维和选择的可能性。

因此,针对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各项新闻伦理失范问题,要从观念和技术层面进行正确引导。要从观念上认识到应以科技向善为追求动力,同时要将人的批判性创造价值与技术发展有机结合。例如,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优化把关机制,创立“技术+人工”的协同模式,提升有价值、有深度的内容的输出比例等。针对算法的个性化推送,也可以在把关过程中对缺乏真实性以及同质化严重的内容进行初筛,从而在后续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有效推动正确的新闻伦理导向,促进真正的科技向善。

(三)开拓践行新时期新闻专业精神

从最初的连入互联网,到通过数字化技术处理后的各类新媒体的诞生,再到智媒时代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等新突破,数字技术在给传媒格局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的同时,也带动了新闻业的数字化,而这无疑也给传统新闻业和新闻工作者的固有价值理念造成了冲击。无论是受众的流失还是发行量的下滑,都表明整个传统媒介生态已经逐渐进入寒冬,早期以“内容为王”而自豪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也开始主动加入媒体融合的浪潮,但如何保持新闻伦理不偏差,新闻价值不丧失,便是智媒时代坚定践行新闻专业精神的新考验。

首先,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新闻专业精神是行为宗旨和追求的目标,当处于传播者泛化且边界模糊的新媒介生态中时要时刻警醒,以理性客观的角度直面技术发展带来的各种变动和问题,拥抱媒体融合带来的新机遇和新可能,同时新闻工作者要在新闻实践中自觉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自觉遵守各个层面的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并自觉监督其他网民的违规行为。其次,要不断提升整个新闻业的标准,增强践行新闻专业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防止新技术垄断新闻传播的话语权,建立以真正高价值、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传播为使命的互联网信息生态,才能使智媒时代的新闻专业精神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结语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格局也给传统新闻行业和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在传播时代的更迭中既要以不变应万变,也要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是指要坚持新闻专业精神和新闻伦理道德的永恒理念价值,永远以专业的视角和严谨的态度对待新闻事业,引导网络信息空间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随机应变则指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面对新闻伦理失范的困局,用积极包容的态度应对技术挑战,方能破茧成蝶,建设新时期更优质的传播生态。

参考文献:

[1] 黄瑚.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0.

[2] 陈昌凤,雅畅帕.颠覆与重构:数字时代的新闻伦理[J].新闻记者,2021(8):42.

[3] 方嘉.人工智能出版环境下的新闻自由与伦理失范现象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1(11):81.

作者简介 张馨文,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

猜你喜欢

智媒时代
智媒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冷思考
智媒时代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探索
智媒时代灾难新闻的生产变革
关于“智媒时代”的几点思考
试论智媒时代传媒从业者的职能转变
智媒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构建自己的生态圈
智媒时代下六堡茶文化在“双创”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后移动互联时代走向智能媒体的广播
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智媒时代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