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中的大丰支前干部和民工
2022-04-14戴文华
戴文华
渡江战役船工宣誓大会
在渡江战役中,江苏省臺北县(今盐城市大丰区)共出动5万余人(约占当时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一),还有220条民船,46部牛车,251辆手推车参加运输军粮。大丰县委成立了民工总队部,县委书记沈堃兼任政委,县长张锋兼任总队长。全县民工编为11个大队,88个中队,共有1.7万多名青壮年被编入常备民工序列。县、区、乡干部带队,三批共出征民工5985人,支前盛况空前。
写渡江战役中的大丰支前干部和民工,我想起了我的祖父。我的祖父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任台北县泰丰乡乡长。他曾带领支前民工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小时候,他常给我们讲渡江战役支前民工的故事,如“民工在枪林弹雨中送军火”“乡干部胡友德江中救战友”,等等。我们兄妹4人特别喜欢听祖父讲革命战争故事,我还把他讲的故事情节记录下来,写进作文,得到了老师的好评。
长大后,我经常去苏南。每次乘汽车经过长江大桥,我总要站起来,朝窗外远眺,看波光粼粼的江面,看滚滚东流的江水,看江面上的百舸争流,我仿佛看到了祖父讲述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观场面……
1995年9月,我和阜丰小学老校长曹桂盈(当时已退休)、双喜小学教师邓惠芹被镇党委抽调编写《群英谱》,主要写大中镇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和普通老百姓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我镇是由两乡一镇(大道乡、大兴乡和大中镇)合并的大镇,这项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量大。在老校长曹桂盈的带领下,我们跑市党史办、档案馆,深入到各村(居)委会、企事业单位了解情况,掌握长期流传于人们口中,深藏在群众心中的英模人物。
我们在市党史办查阅资料时,发现我镇有2名船工在渡江战役支前中立功,一位是一等功臣张荣高,另一位是二等功臣王玉山。但在档案资料上只查到他们的姓名和奖励情况,却查不到他们的家庭住址和具体事迹。
大中镇有22个村、16个居委会。张荣高、王玉山究竟住在哪个村,哪个居委会?为了摸清情况,我和曹校长、邓老师一个村一个村打听,一个居委会一个居委会走访,每天骑自行车数十里,早出晚归,有时中午也不休息。
经过努力,终于在离县城5公里的德西村找到了张荣高的家。可是,村里好多人都不知道他是渡江战役支前的一等功臣。村里人告诉我们,张荣高已去世一个多月了。我们只好通过他的亲属和同事了解具体情况。
寻找王玉山,我们跑遍了全镇所有村和居委会,都没有找到。我想,王玉山是船民,很有可能是市航运公司的老船工。几经周折,我们在航运公司水上一村找到了他的家人。可他的家人说,王玉山已于1964年病故。
通过采访渡江战役支前功臣的亲属和同事,我们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几经采访,多次修改,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完成了22篇英雄人物小传,其中渡江战役支前英雄人物小传3篇,全部被1998年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采用。
支前民工领队、泰东乡支部书记胡友德
修桥筑路,迎接大军南下
祖父生前告诉我,淮海战役后,大批部队南下,扫除了长江以北的残敌,各级地方政府配合部队,积极做好渡江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支援部队南下渡江,台北县各区、乡组织干部群众修桥、筑路、疏浚河道,准备各类物资,从各个方面做好接待和后勤保障工作。
苏北的南北交通主要靠公路和内河运输。日军和国民党军队占领后,由于连年战争,公路、桥梁、河道遭到严重破坏。所以,修复公路、桥梁,疏通河道是迎接南下部队的当务之急。据《大丰人民革命斗争史》记载,1948年10月,东台城解放,台北和东台两县立即组织了3400名民工、木工,并调集木料、钢铁、棉麻、粮食等大批物资,修复从台北县大团至东台县安丰段的通榆公路。民工们在“修桥筑路为打仗,迎接大军南下打老蒋”的口号鼓舞下,干劲倍增,群情高涨。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日夜施工,赶工程进度,体现了主人翁精神。经过两个月的奋战,终于将这条75公里长的公路修复。
苏北东部的黄海公路(亦称陈李公路),也是部队南下和沿海物资运输的一条重要通道。其中台北县境内龙王庙(今三龙镇)至潘家丿段,全长61.65公里,由台北县民工承担修筑。第一期工程是从龙王庙到南阳镇,共动员1477名民工,只用了8天时间就完成了任务。第二期工程从南阳镇到潘家丿,为了保证按时竣工,民工人数增加到4158名,突击11天,提前完成了任务。
在修路的同时,动员大批民工疏浚台北通向东台、兴化、盐城的内河及出海的王港、斗龙港,保证了水陆交通畅通。
为做好南下部队的生活服务工作,台北县政府在草堰设立了渡江战役支前办事处,由县政府支前科科长朱养秀任主任,接待路过的部队。为解决南下部队的吃住和物资供应问题,县政府还在通榆公路沿线的大团、小团、白驹、界牌头、草堰等地设立茶水供应站,并在白驹区和草堰镇贮存11万斤大米及其他物资。凡部队经过的地方,道路两侧站满群众,夹道欢迎,好多群众主动送水、送干粮,慰问人民子弟兵……
为保证前线的粮棉供应,台北县全面开展了预借粮棉运动。1948年12月,台北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布置支前和借粮、借棉任务。各区、乡、村接受任务后,也相应召开干部和积极分子会议,落实各项任务。接着,各村召开村民大会,全面进行借粮、借棉动员。各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自报互评,确定数字。截至1949年1月15日,全县共完成借粮16983.57担,比规定的1.5万担任务超额11.32%;完成借棉1979.39担,比规定的1800担任务超额9.97%。
为确保渡江战役的粮草供应,台北县委于1949年2月底召开扩大会议,确定了“全党全民动员起来,全力支援前线”的总方针。全县紧急动员,共出动5万余人(约占当时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一),还有220条船,46部牛车,251辆手推车参加运输。万盈区王港乡接到上级的运粮通知后,因离船码头太远,只有3辆牛车,运输赶不上。于是乡干部带头,广大群众跟上,挑的挑,扛的扛,背的背,抬的抬,十分热闹。经过努力,王港乡很快完成了任务。
全县上上下下还掀起了磨粮、运粮、运草的支前热潮。据当时统计,1949年3月份,全县集中公草356万斤,运草59万斤,运粮14.7万斤(运往东台、泰州),磨粮185万斤(超过任务35万斤)。人口仅有1.8万人的沈灶区就磨粮50万斤。
在支前工作中,妇女除完成运粮、磨粮任务外,还担负起繁重的做军鞋工作。泰丰乡泰西村妇女主任、共产党员卢琴带领妇女们纳鞋底,三天两夜未合眼。1949年2月,全县妇女共纳鞋底5.18万双。这5万多双鞋底是广大妇女在油灯下熬了不知多少个通宵的成果,一针一线,情义深长。
同年5月,台北县又在各主要集镇开展了献粮运动,所献粮食为支援江南新区和保证解放大城市的供应工作。县长张锋在县委扩大会上传达了地委对当时财经工作的意见,布置了献粮任务。会后,主要集镇成立了献粮委员会。献粮委员以身作则,带头献粮。南阳镇献粮委员会主任、商人杨锦标献杂粮共计3625斤,大中镇商人施耀明献粮2610斤。在各献粮委员会的宣传和带动下,全县很快掀起了献粮热潮,只用了10天时间,便超额完成任务。全县共献粮11.44万斤,超过任务的90%。
为了做好渡江战役中的支前工作,台北县政府于1949年颁布了《整理后勤组织实施细则草案》,县委成立了民工总队部。按部队体制,总队设总队长、政委、副总队长、参谋长,总队部下设工程部、供给部、政治处等工作机构。县委书记沈堃兼任政委,县长张锋兼任总队长。全县常备民工编为11个大队,88个中队,共有1.73万名青壮年编入常备民工序列,全力以赴,等待出征。
1949年2、3月,全县掀起了动员组织常备民工的高潮。当时的动员口号是“一切服从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群众支前的热情十分高涨,出现了党员干部带头,妻子动员丈夫,父母送子参加支前的动人场面。
南团乡干部崔茂才已经50多岁,仍坚持带民工出征。白驹区的邓长保已准备好在农历二月十七日结婚,但他坚持要报名。双方父母都说:“你们的婚日已定,怎么办?”而他却说:“过去我们穷人吃了苦,幸亏共产党来了才翻身,怎能忘掉这个根本呢?我出征6个月,再回来结婚不迟。”他说服了长辈,坚决地走上了前线。
为了使出征民工无后顾之忧,区、乡、村积极帮助出征民工家庭解决各种困难。川港区石港乡对出征民工作出四点保证:家里不荒一分田;帮助收割耕种;把肥料挑下田;帮助民工家属解决烧草和吃水困难。
每次民工队伍出征,各区政府都要组织热烈而隆重的欢送仪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参加常备民工出征的光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自觉参加欢送队伍。
沈灶区欢送民工的仪式别具一格。花船、花鼓、花担的文娱队伍有500多米长,载歌载舞,步行4公里,从沈灶区一直欢送到小海区,热闹非凡。
由于党员干部带头,广大青壮年积极报名应征,在渡江战役前的1949年3月,台北县就完成了三批长期民工的出征任务。第一批由县委委员、县政府秘书李朝干,垦南区委书记丁彩松,西团区区长汤大荣带队,有2267名民工出征。第二批由县委民运部部长王殿斌和白驹区委书记朱彩青带队,有民工1770人。第三批由朱养秀和西团区副区长吴九阳带队,有民工1948人。三批共出征民工5985人。
据《大丰人民革命斗争史》记载,1949年4月21日,县民工团随29军从江阴江北一带渡江,解放了江阴、无锡、苏州后,经过休整,又于同年5月解放上海。29军的任务是攻打吴淞的月浦。台北县民工团团长丁彩松,政委李朝干,副团长兼参谋长汤大荣,指挥台北、泰县、如皋3县联合民工团,冒着生命危险,在炮火中抢救伤员。100多名民工受伤,不少民工牺牲。敌人飞机扔下的一枚重磅炸弹,就在现场指挥民工的副团长汤大荣身边不远的地方爆炸。汤大荣头部受伤,被炸成严重脑震荡。
在渡江战役中,朱养秀带领民工团工作突出,荣获集体荣誉奖,个人荣获三野后勤部、军械部政治处颁发的奖章、奖状。
台北县还有大批民船参加了渡江战役,有的民船运送部队,有的民船装运物资。渡江战役中有多名民工立功,有一等功臣丁享旺、张荣高,有二等功臣王玉山、陈德才、陈广德,有三等功臣钱万富、丁书旺、夏德全、宋明宽等。丁享旺长期帮助部队运军火、运粮食,作出过重要贡献。陈丕显在功劳簿上题词:“在战斗中立功是今天的主要目标”。管文蔚的题词是:“你为人民立下不朽功勋,人民将永远不忘记你”。
胡友德,1909年5月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大中镇双喜村人,194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泰丰乡、泰东乡党支部书记。1949年4月,胡友德带领泰东乡民工队参加渡江战役。4月21日凌晨,渡江的号角吹响了,胡友德所带民工队的船只紧紧地跟在渡江大部队后面。当船队靠近江南岸快登陆时,敌机投下了一颗炸弹,溅起两丈多高的水柱,有一条民工船被炸坏,船上的8名民工全部落水,其中有3名不會游泳的民工。胡友德一边高喊:“赶快救人!”一边跳下江,向不会游泳的民工游去。在民工唐得明、李福贞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3位民工救上了船。
王玉山,1902年10月出生于船民家庭,大丰航运公司水上一村人,以运送物资为业。1949年4月21日,早已做好准备的民工团终于接到了随部队渡江作战的命令。当晚,王玉山驾驶着10吨大木船,从八圩港扯满征帆,直驶江南。船接近南岸时,王玉山船上的30多名指战员都在紧张地做登陆准备。一名战士因求战心切,不慎将一挺机枪掉进了滔滔江水中。失枪的战士一声惊叫,不知如何是好。水流很急,敌人火力又猛,大家急得满头大汗。“别急,我下去捞。”王玉山镇定自若地说。指战员们把目光齐聚到了王玉山身上,王玉山不顾个人安危,脱去外衣,将纤绳扣在腰上,跳进滔滔江水中。4月的江水还是冰凉的,王玉山脸冻得发紫,船上的战士连忙帮他擦身穿衣。那位失枪的战士紧紧地握住王玉山的双手,流下了感激的泪水。渡江胜利后,在评功大会上,王玉山被评为一等功臣。他谦虚地坚持将一等功让给别人,最后荣立二等功。
张荣高,1922年11月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大中镇德西村人,船民。张荣高有18吨木船一条,从1946年至1947年,在今方强乡的引水沟一带为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1947年1月改称为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被服厂装运军服、军鞋等军需品。1948年10月,张荣高在淮阴一带替华野第11纵队装运军服等物资。1949年4月,张荣高的船被编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后勤部军械处运输炮弹和枪支的船队。张荣高被选为船队队长,分管20多条民船。4月21日凌晨2点多钟,张荣高接到上级带领船队过江的出发命令。船到江边,张荣高仔细检查各船上的行驶工具和伪装、值勤等情况,然后指挥船队从七圩港出口驶入江中,张荣高的船一直行驶在最前边。正在此时,国民党飞机投下照明弹,照得江上一片通明,还不时投下炸弹,掀起一股股水柱。张荣高鼓励大家说:“为了解放全中国,我们要不怕苦,不怕死。”他驾驶着船,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向前,船队始终跟随纵队前进。渡过长江后,张荣高的船队又辗转常州、苏州、上海等地,运输枪支、弹药,保证部队军火供应。上海解放后,船队回苏州评比,张荣高被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后勤部评为“渡江支前”一等功臣,并荣获“光荣支前”奖旗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