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是传播雷锋精神的“第一人”

2022-04-14尤立峰

党史博览 2022年3期
关键词:沈阳军区学雷锋毛主席

尤立峰

采访报道雷锋的“第一人”

据佟希文和李健羽讲述,1960年10月,沈阳军区《前进报》的编辑胡敏在整理读者来稿中发现一篇稿子,表扬一名叫雷锋的战士给灾区寄去l00元钱,胡敏感到雷锋的事迹比较有特点,便把这一情况向报社总编辑嵇炳前及时做了汇报。嵇炳前随即找来新华社驻沈阳军区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当即研究决定,派他们共同前往沈阳军区工程兵部队,对雷锋进行采访报道。

那天,雷锋应邀到沈阳师范学院作“忆苦思甜”报告。为了深入了解雷锋,佟希文和李健羽二人跟随雷锋到了学校。当时,雷锋给他俩的第一印象是矮小的个头、精明的神态和清秀的面孔,讲起话来丝毫没有一点紧张的感觉。雷锋在台上讲起了自己苦难的童年,父母和哥哥是怎样受万恶旧社会的折磨,讲到动情之处,声泪俱下。两位年轻记者的情绪被深深地感染了。

雷锋所在团是独立工兵团,在抚顺执行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雷锋在沈阳作完报告后,乘火车返回抚顺。佟希文与李健羽便与雷锋一路同行。次日,佟希文和李健羽来到雷锋的住处,开始正面接触和采访雷锋。

时至今日,佟希文还清晰地记着那次采访的情景。在采访中,雷锋从书包中掏出几本日记,请他们提意见,与他俩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对部队生活的感受。经过几天的采访,他们感到雷锋不是一般的宣传典型。回沈阳后,两人很快合作写出了长篇通讯《党的好后生》,送到沈阳军区副政委杜平的案头。杜平仔细阅读了这篇通讯,亲自写了按语,并把标题改为《毛主席的好战士》。

1960年11月26日,沈阳军区《前进报》在一版头条发表了署名为张峻(时任工程兵机关摄影报道干事)、赵克华、佟希文、李健羽的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同时配发社论《不忘过去,奋发图强》。这天的报纸还发表了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授予雷锋“模范共青团员”的称号,号召大家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消息。《毛主席的好战士》发表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辽宁日报》等多家报纸都予以转载,很快新华社还发了通稿。从此,雷锋的名字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乃至国外。佟希文、李健羽离休后,两人还在写有关雷锋的文章和宣传雷锋的图书,并且经常到沈阳市的大中小学作关于雷锋事迹的报告,直到离世,从未停歇。

书写雷锋故事的“第一人”

“一生只做一件事,笔耕不辍写雷锋”是军旅作家陈广生一生的写照。1960年初,作为雷锋所在团的俱乐部主任,团领导让他组织筹备欢迎新战友入伍大会。第一次与在大会发言的新战士雷锋接触,他便感到这个湖南籍小战士与众不同。由于雷锋的湖南地方口音很浓,陈广生听起来很费劲,竟把“雷锋”听成“雷亨”。开大会这天,天气很冷,雷锋在台上手拿发言稿讲了几句,索性把稿子收起来,脱稿发言。

新兵入营不久,陈广生便深入到新兵连。在一次连队组织的文艺晚会上,他又听到了雷锋表演的诗朗诵《解放台湾》。晚会之后,陈广生问雷锋:“小雷,你朗诵的作品很感人,诗的作者是谁?”雷锋答道:“是我自己写的。”陈广生感到这个新兵很不简单,随即向政治处主任力荐雷锋参加文艺宣传队。新兵生活结束后,雷锋被调到团俱乐部的文艺隊。作为文艺队负责人的陈广生,与雷锋朝夕相处了一个多月。在这一个多月中,雷锋给陈广生留下了一生难忘的印象。

有一次,雷锋把自己积攒的100元钱寄到遭受水灾的辽阳,附带一封自己写的慰问信。团领导得知此事后,让陈广生了解一下情况。经过调查了解,陈广生写了一份《雷锋同志模范事迹材料》送到团政委韩万金的案头。韩万金看后,把雷锋叫到办公室,进行核实。雷锋看过这份调查报告后,把《雷锋同志模范事迹材料》这个题目勾掉,改成《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这个醒目的标题,给陈广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他感到,这名新战士对党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快板《学雷锋》的作者朱光斗

通过与雷锋的几次接触,爱好文学创作的陈广生决定,一定要好好写写这个入伍不久的战士。在团领导的支持下,陈广生很快写出了一篇3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向阳坡上长劲草》。刚刚完稿,陈广生就被调到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参加电影《地雷战》的创作,因此这篇报告文学未能及时发表。一年后,陈广生从北京返回部队,得知雷锋已成为团里的典型,当上了班长,入了党,并当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和军区共青团大会的特邀代表。陈广生准备继续写雷锋。当他把这一想法向雷锋说明之后,雷锋说:“陈主任,最好别再写我了,我是一名驾驶员,又是班长,经常外出执行任务,容易给工作带来麻烦。”陈广生把这一情况及时向韩万金作了汇报,韩万金指示,一定要把雷锋这个典型培养好,而且要宣传出去,并把这项任务交由陈广生来完成。从此,陈广生开始着重搜集雷锋的素材,以便尽早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当时,团里在营口有个留守处,陈广生便到那里准备静下来认认真真地写雷锋。在途经沈阳时,陈广生听说雷锋被沈阳军区工程兵部队选定进北京参加国庆13周年的庆典,他为雷锋而激动!因为雷锋与毛主席同是湖南人,他的家距毛主席的家乡只有几十公里,并且雷锋向陈广生说过,自己盼望能见到毛主席,连做梦都梦见过毛主席!

1962年7月中旬,陈广生开始写作。8月15日,团里的一名干事给陈广生打来电话,让陈广生立即返回抚顺,参加雷锋的治丧工作。听到雷锋牺牲的噩耗,陈广生万分悲痛,放下电话,火速返回团里,当晚在太平间里见到了雷锋的遗体,随即奉命开始布置灵堂,投入到雷锋的治丧工作中。陈广生对雷锋的成长过程了如指掌,曾13次到雷锋的家乡湖南望城和他工作过的地方辽宁鞍山采访。他成了宣传雷锋的大忙人,并为此忙了大半辈子。自从与雷锋相识,他用58年的时间先后写作了各种体裁的雷锋专著17本,其中《雷锋的故事》发行量达2000多万册,有的还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出版发行。

用快板“说雷锋”的“第一人”

“竹板不离手、雷锋不离口,台上说雷锋、台下做雷锋”的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朱光斗,曾三次见过雷锋。第一次是在沈阳八一剧场,聆听雷锋作报告。第二次是在沈阳军区工程兵部队党代会上,作为特邀代表的雷锋被授予“模范共青团员”荣誉称号。朱光斗被雷锋的事迹所感动,连夜创作出快板《雷锋苦难的童年》。第三次是在沈阳火车站候车室和雷锋相遇。雷锋主动和他打招呼,告诉他部队在铁岭山区施工,自己来沈阳出差,办完事就回去。不承想,这竟是他和雷锋的诀别。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沈阳军区文工团准备搞一专场演出。朱光斗怀着对雷锋的崇敬之情,仅用一周的时间,创作完成了全面概括雷锋事迹的数来宝《学雷锋》,并在沈阳军区八一剧场演出。他运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讲述普通一兵雷锋的感人故事,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学雷锋》成为朱光斗艺术生涯的代表作,雷锋的形象也牢牢地印在了朱光斗的脑海里。此后,学雷锋,写雷锋,说雷锋,做雷锋,成了朱光斗一生的追求。快板《学雷锋》也随着雷锋的影响,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此后的40多年直到离休前,军区部队、省市区机关、企事业單位和大中小学校的舞台他跑了个遍,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打起竹板唱雷锋,有时也讲雷锋的故事。2003年,朱光斗为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题词40周年,创作了快板《雷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演出后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这个快板还在全国老年文艺调演中获得了金奖。他曾被沈阳军区评为“学雷锋标兵”,荣获金质“学雷锋荣誉章”,受到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饰演雷锋的“第一人”

原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演员张玉敏,曾在话剧《雷锋》中成功地饰演了雷锋。这台话剧首次把雷锋的形象搬上艺术舞台。毛泽东观看话剧后,径直走到台上,与剧组人员合影留念,并亲切地与张玉敏握手。

在1963年文艺界元宵晚会上,周恩来提议抗敌话剧团应当把雷锋的形象搬到舞台上,用舞台形象来宣传雷锋。时任军区话剧团团长的贾六接受了这一重大任务。回到沈阳后,他与话剧团的创作和演职人员仅用七天七夜的时间就完成了剧本的创作,并进行了舞台排练。军区首长审查这台话剧后感到人物刻画得不够准确,要求全体演员要用雷锋精神学习雷锋、演雷锋。张玉敏用最短的时间体验生活,尽快进入角色。很快,他在舞台上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张玉敏在话剧《雷锋》中的剧照

1963年7月上旬,解放军总政治部通知《雷锋》剧组到北京为首都人民和驻京部队汇报演出。张玉敏清晰地记得,那一天周恩来、陈毅、罗瑞卿、邓子恢、薄一波、谭震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他们的演出。周恩来看完演出后,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并与大家合影留念。周恩来说,这台话剧写得好,演得也很好,能在短时间里把剧本写出来,演出这么好的效果,是很不容易的。

演出结束后,张玉敏心想,如果毛主席能来看演出该有多好!雷锋生前有三个愿望:一是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二是加入中国共产党;三是能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张玉敏想,自己若能为雷锋圆了梦,也让九泉之下的雷锋瞑目了!

7月下旬,剧组奉命到中南海演出。大家盼着毛主席能来看演出,但接到中央警卫局工作人员通知,毛主席工作很忙,不能来看演出了。于是剧组又遗憾地从怀仁堂撤了出来。7月31日晚,中南海又紧急通知剧组到怀仁堂准备演出。一切准备就绪,警卫局领导通知团长贾六,今晚毛主席来看话剧。不一会儿,张玉敏隔着大幕听到台下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大家用眼神相互传递着这令人激动的信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座后,开演铃声响起,帷幕拉开。毛主席聚精会神地看着话剧,有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有时放下手中的香烟沉思。据当时在台旁的剧务人员王德英统计,毛主席观看了整场话剧,与观众一起40余次开怀大笑,舞台上下气氛十分活跃。

演出结束后,大幕拉开,演员正要谢幕,毛主席站了起来,全场观众也站了起来。毛主席走上舞台,与演员们亲切地握手。由于张玉敏个子矮,被演员们挤到了后面。这时,毛主席向四周寻找着什么,突然看到了张玉敏,伸出手把他拉到身边……

几十年过去了,生活在干休所的张玉敏被人们誉为“小雷锋”,因为他有着饰演雷锋的特殊缘分,因为他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诺言,向雷锋学习,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雷锋的生命在他们身上延续

在沈阳军区干休所里,为何如此多的老干部与宣传雷锋有着特殊的缘分?在深入采访中,我们得到了答案。这些老干部20世纪60年代时大多在军区政治机关从事宣传文化工作,他们以特有的职业敏感性和历史责任感挖掘雷锋事迹、宣扬雷锋精神。除上述的老干部外,还有十几位与宣传雷锋有关的理论工作者和艺术家。李治,离休前是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离休后主持编辑出版了有关雷锋的图书几十种之多。其中《回顾学雷锋的起源发展》汇集了毛泽东题词、雷锋事迹报道、雷锋日记和故事以及学雷锋活动的重要史料。罗木法,原是沈阳军区政治部副秘书长、军区党委办主任。离休后,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他仍坚持悉心研究雷锋,编写了《雷锋精神新论》一书。表演艺术家贾六,离休前是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曾率团到中南海向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光荣地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并与毛主席、周总理合影。田呐,1963年参加导演了话剧《雷锋》,离休后用诗歌和楹联的形式宣传雷锋精神。王德英曾参加话剧《雷锋》的创作,他常年用作报告、讲传统的形式宣讲雷锋事迹,传播雷锋的钉子精神。作曲家曲仁荣,离休前曾参加军区前进歌舞团演出的《雷锋组歌》编曲工作。老干部吴振军、张矢、江波都是话剧《雷锋》的剧组人员。画家柳青参加过宣传雷锋的美术创作,他创作的油画作品《雷锋忆苦》被军事博物馆收藏。王笑竺组织过“雷锋事迹展览”,并亲手收集整理了雷锋的每一件遗物。老摄影家董哲曾跟随雷锋到过旅大市(今大连市)及海军某部等地采访,又拍摄过大量雷锋生前学习、训练、生活和作报告的照片。歌唱家顾威曾是歌曲《像雷锋那样》的首唱者……

周恩来与话剧《雷锋》中饰演雷锋的演员张玉敏握手

从戎大半生,执意颂雷锋。这些老干部倾注毕生心血,以真挚的情感写雷锋、演雷锋、讲雷锋、做雷锋,把宣传雷锋看成自己的一项事业。他们有的虽然已经离去,但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下一代传承了红色基因。200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人民日报》(第439期)情况汇编上批示:“要宣传这些老同志的‘雷锋情。”3月29日到31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17个国家级新闻媒体记者来到干休所,对老干部们进行了深入采访,各新闻单位分别进行了突出报道。

历史在前行,时代在更新。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见证了雷锋精神的强大历史穿透力,也经历了学雷锋不平凡的风雨历程,始终身体力行、无怨无悔地弘扬雷锋精神。我们不应忘记,也不会忘记这批与雷锋有着特殊情缘的“第一人”!

猜你喜欢

沈阳军区学雷锋毛主席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解放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简介
军媒何以展“雄风”——从沈阳军区《前进报》“我是东北虎”专栏说开去
他们二十四年学雷锋
学雷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