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方式探索
2022-04-13王洪坤羊琴霞聂晶杨尚霖杨旭海
王洪坤,羊琴霞,聂晶,杨尚霖,杨旭海
(石河子大学 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
课程考核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结果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尺度,也可以作为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依据[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指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2],进一步明确了要加快推进过程性考核方式,扭转不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考核方式仍然是以课堂表现和期中、期末考试为主的结果式考核为主。考试为主的结果式考核存在课堂效果差、课后成效差、考前突击性、 考后遗忘性等问题,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亟待开展多元化过程性的考核模式研究与探索,强化“教”与“学”两个环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度。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以培养电力系统需要的继电保护技术、管理、建设、服务人才为主要目标[3],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二次部分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检修的专业基本技能、灵活运用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就业关键课程[4]。本文构建了“双主线+四阶段+七类型”的“247”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方式,有效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促进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 我国课程过程性考核的研究现状
课程过程性考核方式适应我国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强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的考核,是对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素养的评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获得学习成绩以外的收获,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课程过程性考核理论最早在20 世纪8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他认为过程性考核以一种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反馈的系统性、 综合性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考核应区别于结果式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及课程目标的达成[5]。2000年左右,我国就已经出现有关课程过程性考核的研究,当时主要集中于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等课程考核环节。2009年,针对职业教育形势发展的需求,参与过程性考核的研究学者的研究范围扩大至职业教育领域。2018年开始,课程过程性考核处于爆发阶段,本科高等教育领域的学者积极研究及实践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过程性考核的研究成果还不多。不同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同,其教学过程和阶段也有很大的差别,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学需求和目标,探索和研究过程性考核,因此亟须开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过程性考核的探索与实践,提升课程考核的透明度,改善课程的教学质量。
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目标的设置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输电线路的电流保护、距离保护、高频保护的基本原理,了解自动重合闸装置的基本知识;掌握发电机、变压器保护的基本配置及主要保护的基本原理、母线保护的基本原理;掌握电流保护、距离保护的整定计算原则;熟悉功率方向继电器、阻抗继电器的实验方法。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其系统构成的基本原理、接线图、整定计算和调试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实验等环节,使学生获得分析和解决继电保护有关问题的初步能力和实验技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继电保护方面的运行、设计、制造、研究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情感目标,培养品德高尚、专业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 务实创新富且有社会责任感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人才。
教学目标:掌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基本原理及整定原则。包括掌握常用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选择及校验,单侧电源网络的相间短路的电流保护,电网相间短路的方向电流保护,零序保护,距离保护,高频保护,变压器保护的配置原则及要求,为从事继电保护的设计、运行、调试打下坚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能力目标:具备电力系统中一、二次设备的运行、维护、安装及调试能力,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能看懂有关继电保护设计的相关图纸,具有继电保护运行、操作与维护,故障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崇尚科学的精神;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情感目标: 培养严谨、 规范的工作态度的职业精神,发挥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 生动化的有效的教学载体,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3 “247”多元化过程性考核
3.1 “247”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总体思路
继电保护原理课程组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构建“双主线+四阶段+七类型”的“246”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方式,形成动态、过程、多元的课程评价方式。课前通过雨课堂开展课前预习,课中通过课堂测试、课堂讨论、期中考核,课后通过课后作业、课后讨论、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加强课程实验实践过程的操作考核,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5%,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5%。“247”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总体思路如图1 所示。
图1 “247”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思路
“247” 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打破了过去传统考核方式,扩展了考核的空间和时间维度。实践教学环节突破过去传统方式只依靠实习报告的单一考核,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过程性学习,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考核过程包括实验预习、实操打分和实验报告三部分,分别占实践总成绩的1:4:5。在实操打分部分,结合实验分组情况,由小组长负责为每一个成员进行打分,任课教师根据小组完成效果,为本小组打完成分,结合两部分的打分形成每名学生的实操成绩。理论教学环节加大了课堂测试和期中考试的频次,课程组在实践过程中,一般每一小节增加10min 左右的课堂测试,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开展3-4 次的期中测试,每次测试时间不超过30min,均为随堂考试。采取这样多元动态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压力与关注度,而不是通过一次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双主线的成绩示例
实践环节成绩构成比例和登记表如表1 所示。其中在实操部分各小组长严格按照评价标准为每一位小组成员进行评价打分。
表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实验成绩打分表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理论环节的多元动态考核的平时成绩构成登记表如表2 所示,表内的数据表示各部分所占成绩的占比。
表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平时成绩登记表
4 过程性考核的实施成效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247”多元动态过程性考核改革探索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8级1 班和2 班组织实施。分别与同年级的平行班和2017 级的进行对比多维对比,对比结果如图2 所示。从图2 中可以发现,通过动态多元过程性考核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升,优良率均提升了11%,平均分分别提升了9.6 和4.6 分。实施班级的3个课程目标达成分别为0.773,0.738,0.858,均超过预期值,达到了预期目标。
图2 “247”实施效果对比
5 结语
构建多元动态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可以有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6],本文提出的“247”课程过程性考核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过程学习,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通过“247”动态多元的过程性考核方式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程目标达成均有提升,对于工科学院的专业课程的考核改革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