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师动物学教学探究

2022-04-13林小植潘琳欢李冬梅王瑞旋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动物学专业课育人

林小植,潘琳欢,2,李冬梅,王瑞旋

(1.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2.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广东 汕头 515041)

“课程思政”是指依托与借助专业课和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及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大思政”理念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呈现。专业课教师作为实施主体,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实践程度,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1]118,[2]。动物学内容广博且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畜牧兽医以及医学等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3]123,是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教师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科学素养、自主探究学习、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4]178,[5],也是生物类相关专业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自上海部分高校试点德育课程创新改革以来,各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6]1051,[7]203,[8]。师者自己要明道和信道,作为培养中学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培养师范生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让其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为促进动物学的隐形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将从动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整体教学设计、大纲制定、思政元素挖掘、思政维度规划、教法设计以及考核方法设计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探讨,为生物类课程开展大思政理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课程思政是动物学专业学习和价值引领的必然选择

(一)动物学是隐性思政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高校既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须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10]。高校课程可分为显性思政课程和隐形思政课程两类,动物学是生物科学类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属于隐性思政课程,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的重要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培养出有专业素养、人文情怀和美好道德情操的高素质人才[11]。

(二)动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1.课程思政是高师院校守好动物学课堂育人的重要渠道

课堂教学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课堂育人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也是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专业课教师必须深化责任意识,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搭建和维护好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于一体的课堂教学主渠道[6]1052。动物学有64 学时的理论课,60 学时的实验课和2周的野外实习,课时和学习时间较长,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有着深远影响,也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动物学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为青年学子打牢思想根基,又能增强自身的德育意识,从一名授课老师转变成一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由此可见,在课堂这个主渠道中,需凸显专业课的育人导向。

2.课程思政改革是完善动物学课程育人体系的需要

动物学以动物演化与适应为主线,由低等到高等,系统地介绍原生动物到哺乳动物各类群动物的形态、进化、分类、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12]。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可生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目标,根据目标丰富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和创新课程活动方式,完善课程育人体系。如透过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价值,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在讲授动物生命活动与环境关系时,有机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逐渐养成保护生态环境和爱护动物的良好习惯。通过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以课堂讲授、实验、野外实习以及课外科研等多样化的课程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育人质量。

3.课程思政是实现当代高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学校师范专业以培养践行师德和掌握教育规律,有较高学科素养的师范人才为目标,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师范生的教师品格塑造起熏陶作用,教师要注意用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和人格魅力等全方位地感染师范生[13]。在动物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关注师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应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在动物学这门高度专业化的理科类课程中,科学与人文相辅相成,从科学知识里面找出人文的内涵,也可不留痕迹和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元素,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于一体,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彰显思政教育的导向功能,弘扬优秀教师的典型培养作用。

二、动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

(一)教学大纲的顶层设计和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课时分配等。落实课程思政,先应进行教学大纲的顶层设计,对照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确立课程思政融入后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应加入尊师重道,弘扬科学家的爱国精神,感受生命繁衍的伟大,增强对祖国和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动物学发展历程中树立文化自信。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运用专业知识辩证看待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培养科学思维;能运用专业技能独立进行科学探究,并有团队沟通合作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将动物的抗逆机制转化为锤炼抗逆品质的动力,形成坚毅、乐观的生命观念。德育目标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能立足国际视野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形成支持、倡导和弘扬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

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总体设计,将思政教育理念和中学生物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大纲,进而下行到具体章节教学目标的逐步细化、教学内容体系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优化动物学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二)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内容的构建

课程思政元素的选取因课而异,融入则因课而宜,在动物学这门课程的话语体系和理论逻辑里,可以从理论课、实验课和野外实习三个方面挖掘和提炼出家国情怀、抗逆品格、科学精神、生态文明、文化自信以及全球视野六个维度的思政元素,再对教学内容进行挖掘与设计。以下梳理总结了部分课程思政融合案例,详见表1所示。

表1 动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内容的构建

续表1

动物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案例的内容体系可归纳为爱国爱家相统一,厚植家国情怀。在逆境中求生存,锤炼抗逆品格和乐观包容的处世素养。辩证实践与认知,培养科学精神。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生态文明;深化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立足整体大局观,开阔全球视野。此外,培养学生对中学生物学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和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养成,为将来成为中学教师做好准备。

(三)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与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思政元素采用不同的融入方式与教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4]。经过近年课程思政教改的学习和实践,以下教学方法可行。

1.情境融入法

采用讲授法创设故事情境,将家国情怀与国情观念等融入科学史的讲授过程,如讲述陈世骧和江静波等学者的爱国事例。动物学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将提炼出来的元素与专业课知识有机结合,水乳交融,把道理融于故事,避免上课过程中像插播广告一样生硬突兀。采用任务驱动法创设探究情境,引领科学精神,如布置小组作业,探究节肢动物多样性高原因,小组成员收集资料后进行汇报。采用演示法,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如学习珊瑚礁生态系统时,展示珊瑚礁白化照片,直观感受过渡捕捞、疾病和环境污染等对海洋的生物多样性造成的负面影响。

2.案例融入法

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案例进行教学。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社会更加关注野生动物保护,在涉及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知识点时,就“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或是人工饲养野生动物”让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发表看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牛蛙解剖实验中结合农业法规政策,对禁止牛蛙非法养殖和关停牛蛙养殖场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做好讨论后的小结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养殖观念,坚持绿色发展。在讲到珍珠的形成时,类比到人生遇到坎坷和困难,学生讨论如何对待挫折,进行挫折教育和培养乐观包容的处世素养。在讲到生殖洄游时,列举鳗鲡降河产卵洄游的例子,就亲代繁殖后代的艰辛与伟大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3.实践融入法

采用实验法,在讲解对虾附肢的解剖技巧时,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对虾附肢的解剖顺序,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动手能力,促使学生养成抓住重难点解决问题的习惯。在观察草履虫生命活动时,收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学生对观察草履虫的实验方法进行改进,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实验操作规范、尊重事实和数据可靠,有助于遵纪守法和诚实可信品质的培养[7]204。在野外实习环节,采用实践活动法,结合潮汕特有保护生物设置主题活动,如调查潮汕生物多样性,参观潮安凤凰山自然保护区等,在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进行价值养成和品格塑造。

(四)调整评价机制和完善考核方式

为反映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对过去以期末笔试为主的评价机制做出相应调整,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过程性评价所占的比重,对学生过程性作业、提问、回答、讨论和发言记录予以考核,体现思政元素和维度的亮点给予赞赏和引导,作为评价依据。实验实践课程,不单独考试,而把每一次实验当成一次过程性学习评价,重视平时的实验操作过程,特别是善于从专业知识中挖掘思政德育的感悟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的评价。野外实习时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专业实践、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表现,随机考核学生对常见动物的认识情况和生态文明意识。期末考核增加对动物相关热点问题的判断和理解,进行实例分析及论述[3]124,对能融合积极和正能量的思政元素的观点、见解和理解给予肯定与引导。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和改革必须继续探索、深化和完善,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且要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1]117。基于课程思政的高师动物学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提升育人意识,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理念和问题,系统谋划思政建设方案,结合师范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筹划,积极探索、加强研究、灵活施教和及时总结,使隐性思政进入到专业课程,与显性思政同向同行。课程思政营造了大思政氛围,各类课程形成教育合力,拓宽思政课的边界,丰富专业课的内涵,更好地发挥高师动物学课程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动物学专业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浅谈大学动物学与初中生物教学能力要求的衔接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动物学
动物学
动物学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