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以《红楼梦》研读课为例
2022-04-13李大博张景业
李大博,张景业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选修课作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落实通识教育目标的重要使命,但高等院校中的通识选修课却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率低下以及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结合多年开设《红楼梦》研读通识选修课的经验,力图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高等院校通识选修课的教学中,以切实提高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效率,更好地落实大学通识教育的育人目标。
在新红学发展的百年历程中,红学本体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版本学、曹学、脂学和探佚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何将《红楼梦》这部经典文本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在教学视域下研究《红楼梦》,是红学研究中非常薄弱环节。现阶段,学术界在教学视域下研究《红楼梦》的视角之一是将《红楼梦》架构在基础教育语文教学视域下展开研究,包括《红楼梦》在语文教育中的接受过程研究[1_4];选篇特点与解读策略研究[5_6];选篇分析与教学策略的运用[7_8];整本书阅读研究[9_10]。另一视角是将《红楼梦》架构于高等教育的视域下展开研究,包括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的角度入手研究《红楼梦》[11];从高等院校通识选修课的角度入手研究《红楼梦》[12_13]。总体而言,在高等院校通识选修课的视域下研究《红楼梦》,研究相当薄弱,即便有也是基于教学经验的总结,未能涉及教学模式的探究。本文以“翻转课堂”为切入点,以《红楼梦》研读课程为例,系统分析“翻转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为高等院校通识选修课带来全新变革,为《红楼梦》从学术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开拓新的路径。
一、“翻转课堂”整合于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翻转课堂”最初产生于美国高等院校的理工科教学中,后在欧美和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得以推广。作为大数据时代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新型教学模式[14]。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的特点在于将学习的内容置于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通过视频、网络和慕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产物,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与教学程序的调整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深度参与意识。基于对“翻转课堂”概念的不同解读,国外学者提出了三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两阶段型、综合活动型和混合型。两阶段型是将学习过程分为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课前观看视频和有针对性地练习,课中进行知识的内化与必要的讲解;综合型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活动为展开形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体验参与、概念探索、意义建构与展示应用四个阶段,其中体验参与与展示应用是发生在课堂上的,而另外两个环节则是发生在课堂外的[15]。混合型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充分利用网上的慕课资源,针对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材料。本研究涉及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局限于以上三种模式中的某一种,而是综合三种模式的优长,依据教学内容灵活设置。
为什么要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高等院校的通识选修课教学中?其根本原因是高等院校的通识选修课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如课程资源的占有不够丰富、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教学时空环境单一、学生的主体性弱化以及教师导学能力受阻等问题,致使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流于形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可扩大高等院校通识选修课教学对教学资源的占有量,突破传统教学时空过于单一的现状,唤醒师生的主体意识,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红楼梦》研读通识选修课实施“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当下,我国高等院校中的通识选修课,课程数量众多,体系庞杂,几乎涉及高等教育中的各个学科,每所高校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要求不同。作为高等院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曾连续多年为本科生开设中国文学类的通识选修课,其中开设频率最高和讲授时间最长的是《红楼梦》研读课。以下将结合开设《红楼梦》研读课的体会,分析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高等院校通识选修课教学的可行性。
(一)经典研读课需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保障
中国文学类的通识选修课包括多种类型,《红楼梦》研读课属于典型的经典研读课。所谓经典研读课,即通过研读某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感悟力和传统文化素养,强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对经典研读课来说,课程实施的立足点在“研”,而“研”的前提又在于“读”,不阅读文本就难以展开研究。由此可见,阅读文本对经典研读课的教学至关重要。因传统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性,阅读文本的过程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即便任课教师提前布置阅读任务,也会由于缺乏监督机制而使学生的阅读过程流于形式。阅读过程的缺失必然会使课堂教学中文本研读的环节缺乏针对性,最终导致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弱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可在课前将阅读任务发布在“雨课堂”或“超星学习通”等教学软件上,并通过教学软件有效监控学生的阅读过程。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则可通过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而开展有效的文本研读。不难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保证经典研读的观念前提——阅读文本这一环节的完成度。此环节的有效展开,为经典研读类通识选修课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红楼梦》的文本特点适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红楼梦》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小说,其思想内蕴之精深和艺术成就之高妙毋庸赘言,“曹作高续”的文本特点更是引发了学术界持久的争论。自新红学产生以来,经俞平伯、周汝昌和梁归智等红学家的考证,《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乃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为程伟元、高鹗的补续,且程、高的续书在思想层面、美学层面与曹雪芹的原著相去甚远,这已成为目前红学界的共识,《红楼梦》也因此形成脂批本和程高本两种版本系统。将《红楼梦》引入教学视域的时候,必须严格区分脂批本和程高本两种《红楼梦》。开设的《红楼梦》研读课是以脂批本为研读对象的。脂批本的文本特点在于: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曹雪芹《红楼梦》的原貌,但八十回之后的部分不可见。它犹如断臂维纳斯为后世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永久与可供我们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脂批本《红楼梦》的这种文本特点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提供了重要前提。八十回后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既是研读《红楼梦》无法绕开的话题,又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填补的艺术空白。在教学中关于八十回后某些重要人物、重要情节的研读,以“任务单”的方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展开研究,进入课堂教学后再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分享给教师和其他同学,最后通过讨论的方式修正学生的观点和认知偏误,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感知与体认。毋容置疑,《红楼梦》“断臂维纳斯”式的文本特点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提供了可行性。
(三)课程资源的广泛性需要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红楼梦》是迄今为止中国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作品,自产生之日起便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受众,红学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孕育和成熟。从脂砚斋、张新之、王希廉到王国维、胡适、俞平伯、鲁迅,再到周汝昌、李希凡、何其芳以及蒋和森,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将红学推向了“新国学”的高度,时至今日,红学研究的热度有增无减。学术研究的广泛开展为在教学视域下研读《红楼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新红学产生以来,出现的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论文、专著和读物无法计数。可以说,《红楼梦》研读课拥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性是其他通识选修课无法比拟的。如此丰富的课程资源,远远超越了传统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度。只有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才能实现对课程资源的科学与合理的利用。“翻转课堂”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将师生对重要课程资源搜集、占有与内化的环节推至课堂教学之前,为课堂教学中深度研读活动的展开提供重要前提。课程资源的广泛性需要《红楼梦》研读课适时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对课程资源的合理与有效利用。
三、《红楼梦》研读通识选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为大数据背景下高等院校通识选修课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理想的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个体指导为主的教学风格;教学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课堂教学多维目标的达成[16]。基于以上特征,不同的施教者尝试提出多种教学策略。但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是同一课程的所有章节都适合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须充分考虑课程的特性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因课而异和因时而异。
(一)利用慕课资源实现翻转
所谓慕课(MOOC),就是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是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慕课行动宣言》统计,截至2020年8月,中国已有12 500 门慕课上线。慕课的群体性、开放性和跨时空性为线下实体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前提。翻转课堂的实质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学习和知识内化的顺序进行调换,即将知识学习的过程置于课前,而课上主要通过质疑、讨论和成果展示的方式实现知识的内化。慕课的大规模上线为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提供了重要条件。2019年由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教授主讲的“《红楼梦》经典章回评讲”和“走进大观园”两门慕课分别于中国大学MOOC 平台和学习强国平台上线,在教学中利用这两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以尝试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翻转”。
自2019年秋季开始,作者所在高校的《红楼梦》研读课开始尝试引进慕课资源建构“翻转课堂”,具体来说,是采用“观看慕课+在线讨论+实体课堂讨论与讲解”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提前一周在雨课堂上发布教学任务,指定学生自主观看慕课中的某一章节;然后通过微信群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讨论;最后在线下实体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面对面地质疑与讨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教学实践表明,慕课的融入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实现“翻转”,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参与意识明显增强。针对慕课在微信群里进行的质疑、讨论也非常热烈,新颖而有见地的观点举不胜举。考虑到线上讨论往往缺乏场域效应,针对学生在微信群里讨论比较热烈的话题,在实体课堂上组织学生继续展开谈论,促进学生进行必要的深度学习。第三回针对黛玉的肖像描写,“含露目”与“含情目”哪个更好?第三回中作者借宝玉的视角对林黛玉的肖像进行了描写,不同的版本有差异:甲戌本和列藏本作“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甲辰本和程高本则作“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认同前者的同学认为,林黛玉为绛珠仙草转世,眼泪还债是其重要使命,“泣”“露”形象地展现了黛玉的这一使命,也凸显了她泪眼欲滴的诗人气质。认同后者的同学则认为,第三回为宝黛初见,聪明的林黛玉在初见宝玉的时候出于礼节的考虑一定会面露喜色,但不能过度,只能“似喜非喜”,而“情”则巧妙暗示出宝黛二人会成为一对情人。针对这一争论,在课上适时引导学生注意这段文字的叙事视角。作者是以宝玉的视角来观照黛玉的形象气质,所以这一句虽是描写黛玉的,但表现的是宝玉初见黛玉的直觉感受。神瑛侍者转世的贾宝玉与绛珠仙草转世的林黛玉在仙界有一份情缘,宝玉作为黛玉眼泪还债的对象,自然会感受到黛玉泪眼欲滴的气质,这是“证前缘”的需要。经过引导,学生感受到了前者的妙处,而这种感受恰恰是通过比较、思考和争论获得的,自然是深刻的。
仙界可卿和世俗可卿是不是同一形象?针对秦可卿这个人物,在学生的线上讨论中形成了两种观点:仙界可卿和世俗可卿为同一形象;仙界可卿和世俗可卿为两个不同形象。通过实体课堂的讨论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仙界可卿与世俗可卿的名字完全相同,这是一个重要暗示。第五回中作者明确指出仙界可卿的乳名为“兼美”,即兼有宝钗、黛玉之美;而第五回中宝玉在翻看金陵十二钗正册时,首先出现的是宝钗、黛玉的判词,最后出现的是秦可卿的判词,如果从后往前数,则秦可卿居于首位,宝钗和黛玉居于最后,这种结构安排是在巧妙暗示读者,世俗可卿同样兼有宝钗、黛玉之美。仙界可卿是引导宝玉领会“意淫”之妙境的“性启蒙者”;世俗可卿则是与贾珍有着肉体关系的“淫者”,前者重于“情”,后者重于“淫”,正如秦可卿的判词所云“情既相逢必主淫”,即秦可卿形象的突出特点在于“情淫融合”。为此,仙界可卿和世俗可卿实为同一形象。在争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获得相对统一的认识,这正是利用“翻转课堂”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利用学习任务单实现翻转
在关于《红楼梦》的慕课资源还不够丰富的情况下,还可尝试利用学习任务单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翻转”。所谓学习任务单就是教师于课前布置给学生用于其自主学习的目标、任务以及相关资料的总和。针对《红楼梦》研读课,学习任务单一般包括任务名称、达成目标、需要阅读的文本、可共享的资源以及研究视角等要素。课前将学习任务单抛给学生,目的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方向和目标,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翻转”奠定基础。在2020年春季学期的教学中,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在教学中确立了“利用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线上直播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利用学习任务单实现翻转,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策略。表1 为笔者针对《红楼梦》的第三十三回设置的一个学习任务单:
表1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学习任务单
同时要求学生在中国知网上查阅相关论文,搜集学习任务单以外的课程资源,形成解读文本的独特视角。再通过直播课让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单展开讨论,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质疑和辩论。这一过程不仅是教学主体之间语言与情感碰撞的过程,更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提升。最后附以教师的归纳与总结,传统课堂教学便实现了巧妙的“翻转”。
(三)利用专业课资源实现翻转
“翻转课堂”的实施,在遵循这种教学模式的共性规律的同时,也会因课程性质与教学对象的不同而表现出某种个性化的特征。《红楼梦》研读课是为笔者所在高校的全体本科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作为一所外语院校,特殊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对象决定着本课程可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课资源实现翻转。高等院校的通识选修课属于非专业课的范畴,如前所述,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主体性弱化、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学生的目光会聚焦在专业课程上,对通识选修课不甚重视。面对通识选修课教学中这一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学生的专业课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翻转。在2020年秋季的《红楼梦》研读课上,采用了“学期任务单+线上线下混合研读+成果展示”的“大翻转”教学模式。所谓“大翻转”就是在本学期的首堂课上将学生需要完成的最主要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这一任务是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然后利用教学软件和实体课堂引导学生在线上和线下研读文本,最后抽出几堂课的时间让学生代表进行成果展示。表2 是在2020年秋季学期的教学中为学生布置的“学期任务单”:
表2 学期任务单
学期任务单的设置为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的过程中设置了一个宏观目标,这个目标恰恰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相连,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之后的线上线下研读文本的过程又是将这个宏观目标细化为若干子目标的过程,学生通过完成子目标,达成学期任务单中设置的宏观目标;成果展示环节是学生的总结、升华过程和修正认知偏差的过程,至此,“大翻转”的教学模式最终达成。这种教学策略的优势在于,将本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融合,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除了以上策略外,还可尝试利用《红楼梦》的文本特点实现“翻转”。脂批本《红楼梦》是一部未完的小说,八十回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是一个巨大的意义空白,将探究八十回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作为一种任务抛给学生,激发学生细读文本,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翻转策略。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翻转课堂”作为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和补充。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相整合,既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高等院校通识选修课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翻转课堂”不仅代表着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最大程度上唤醒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最经典的作品,《红楼梦》研读课作为中国高等院校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通识选修课,以其为例来探讨高等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以期为高等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