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D 内外部支出与创新绩效
——基于知识存量的门槛回归

2022-04-13张泰梓唐玲玲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内外部外部性存量

张泰梓,唐玲玲

(1.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北京 100037;2.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

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将自主研发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我国自主研发投入逐年提升,2009 年以来,我国R&D 投入年均增长 14.43%,2019 年我国自主研发投入22 143.6 亿元,占我国生产总值(GDP)的2.23%,以国内专利授权量为2 474 406 件,年均增长18.4%。可见我国专利数量实现了急剧增长,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然存在着问题,第一,2019 年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3.3件,与主要发达国家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第二,我国核心技术专利不足,专利质量亟待提高。第三,创新绩效区域差异显著,2019 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自主研发投入分别占研发投入总量的66.0%、17.5%、16.5%,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总量的70.2%、15.2%、14.6%。创新活动及创新绩效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由此导致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尽管长期以来知识基础差异被认为是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不同的原因之一,但由于知识基础不同导致的自主研发内外部投入配置效率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19 年我国创新主体用于自身创新活动的R&D 内部支出为20 509.3 亿元,占自主研发投入的92.6%,外部支出1 634.2 亿元,占自主研发投入的7.4%。自主研发内外部支出是如何受知识存量调节的?创新主体如何更有效率地配置自主研发内外部支出?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国内外创新形势的愈发复杂、国家对自主研发愈发重视,研发投入的逐年快速增加,研究知识存量不同水平下自主研发内外部支出的关系以提高创新绩效与创新能力就具有现实且长远的意义。

1 文献综述

研发为基础的内生增长理论强调R&D 投入在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奠定了R&D 投入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基础。后续针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倾向于将R&D 视为整体,例如郭秀强等[1]针对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研发投入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其中企业自主研发投入比财政资金支持产生更好的创新绩效;俞立平等[2]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分析自主研发对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影响,发现自主研发对创新数量的贡献大于对创新质量的贡献,并对创新数量的贡献表现出规模经济特征;陈恒等[3]同样利用高技术产业的数据发现自主研发受限于区域知识积累,知识积累越多自主研发越可以显著促进创新绩效;方文中等[4]利用上海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分析自主研发两面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出于增加吸收消化能力时,R&D 资本可以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见,R&D投入可以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针对R&D 内外部支出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中,部分学者认为R&D 内部支出与外部支出存在互补关系,只有当外部知识与内部研发活动相结合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最大[5-7]。但R&D 内部支出与外部支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同。Peters 等[8]在分析比利时R&D 内外部支出的产出差异时发现,R&D 内部支出比外部支出倾向于产生更多的专利。Beneito[9]利用西班牙的企业R&D 内部支出和合作研发数据分析了内外部支出对专利产出的异质性影响,发现内部支出比合作研发(外部支出的一种方式)更有效率。刘克寅等[10]利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分析自主研发内外部支出的关系以及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并且R&D 外部支出对创新绩效的贡献小于R&D 内部支出。此外,只针对R&D 外部支出方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时学者们也进行了研究。Arvanitis 等[11]利用荷兰和瑞士的企业R&D 外部支出数据分析外部知识获取方式“购买(buy)”和“合作(cooperate)”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二者对创新有积极影响,但针对瑞士企业的分析中还发现同时进行“购买”和“合作”时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效应。张秀峰等[12]以广东省省部项目为例,发现产学研合作(外部支出中的合作研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在创新链的不同阶段受到企业所有制的影响。张羽飞等[13]从微观层面分析产学研融合程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影响,发现产学研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显著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提高,产学研融合频度则对企业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

创新主体的创新投入密度[14]、地理空间的人口集聚程度[15]、创新链中不同创新主体的能力差异[16]、成本收益的感知[17]等因素是影响创新主体R&D 内外部支出的重要因素。但创新主体的知识吸收能力[18]、知识溢出的程度[19]、外部知识的价格[20]是影响外部知识获取模式的决定因素。而这背后的本质是知识存量的差异,由于知识的扩散受地理范围的限制,知识的本地化集聚就成为影响创新主体自主研发投入方向的决定因素之一。

综上可以发现,针对R&D 与创新绩效的研究十分丰富,而针对R&D 内外部支出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的研究时学者们倾向于分析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的产出差异,而我国学者倾向于外部支出方式尤其是合作研发(产学研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鲜有文献从内外部支出的角度分析自主研发的配置效率问题。同时从现有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在研究自主研发内外部支出时,也很少有文献将知识存量纳入其中分析知识存量、内外部支出与创新绩效三者的非线性关系。

鉴于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知识存量纳入分析框架,研究在不同知识存量水平下自主研发内外部支出策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深入分析知识存量对自主研发内外部支出的不同作用,为创新主体合理分配自主研发投入方向,提高自主研发效率提供决策依据。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将自主研发分为内部支出与外部支出,系统地分析内外部支出对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影响;第二,将知识存量纳入分析当中,研究不同知识存量水平下内外部支出的配置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第三,为创新主体提供了合理分配自主研发投入方向的重要依据。

2 机理分析

技术知识的产生可以描述为一项集体事业的结果,这项事业受到当地知识来源的可用性以及组织和开展互动方式的强烈影响[21]。知识存量水平的多少意味着知识可用性的程度,同时影响着知识的价格和获取知识的难易程度,因而成为决定性的影响因素。从自主研发内外部支出的视角来看,内部支出主要用于自身创新活动,即通过自身研发行为来获取新知识的手段,而外部支出包括合作研发、委托研发等,其本质是自主研发过程中知识的购买行为。

2.1 知识存量水平的增加通过货币外部性的作用可以降低创新主体的创新成本,促进外部支出转化为创新绩效

创新主体的创新绩效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知识储备,而且越来越取决于创新主体通过各种机制从外部获得互补知识的能力[20]。创新过程的实质是知识的生产行为,知识的创造需要两种基本的投入即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知识存量的规模成为影响创新主体获得外部知识成本的主要因素。由于知识存量的本地化集聚效应,其规模越大越受货币外部性的影响,意味着创新主体获得外部知识的价格越低[22],以低于均衡价格的价格获得外部知识会显著降低创新主体的创新成本,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另外,知识存量规模的增加,代表创新主体可选择和利用的知识增加,加之这种有目的的知识购买行为,可以提高创新主体创新过程中知识的匹配度和利用效率,降低了创新活动的风险性,促进外部支出转化为创新绩效。也就是说,知识存量的规模效应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价格调节作用降低了创新活动的成本,提高了外部支出的转化效率。

2.2 知识存量水平的增加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可以刺激创新主体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内部支出转化为创新绩效

知识溢出(纯知识外部性)指知识无目的、自然的扩散行为,每位创新主体都想因为“在场”而获益,其前提就是提高吸收、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即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内生性取决于创新主体自身技术能力,而自身技术能力的塑造又取决于创新主体R&D 内部支出的积累。创新主体为了利用竞争对手溢出知识,保持第二行动者的优势地位,通常在研发过程中会在有限的内部支出条件下最大化提高学习能力,应对竞争对手的知识溢出,更好地利用潜在的广泛的知识成果,以减少自主研发的风险和成本,提高创新绩效。同时,研发具有两面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反过来提升内部支出的产出效率,即在相同研发投入情况下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最大化研发产出,促进内部支出转化为创新绩效,这也是研发的根本目的。可见知识溢出程度的大小影响R&D 内部支出的绩效。由于知识存量规模对知识溢出具有显著影响,在知识存量规模大的地区其知识溢出效应越强[23],一方面可以激励创新主体增加内部支出,提高学习能力,以利用外部知识溢出,增加创新绩效;另一方面,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以提升自身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促进内部支出转化为创新绩效。

2.3 知识存量水平的增加通过知识外部性影响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效率,进而影响创新绩效

综上分析,知识存量的规模效应致使知识外部性(包括货币外部性和纯知识外部性)扩大,进而导致创新主体创新成本的降低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创新绩效的增加。只是知识存量的规模效应导致的知识外部性不同,对研发投入产出的影响不同。货币外部性的强化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促进创新主体外部支出成本的降低,纯知识外部性即知识溢出效应的强化通过刺激创新主体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其内部支出的转化。在知识存量达到一定规模以后,二者对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产出共同起作用,影响着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绩效。

3 样本选取与模型构建

3.1 变量测度

本文选取2009—2019 年我国28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西藏、青海、海南和港澳台地区因为数据缺失被剔除。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EPS 数据平台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表1 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1.1 被解释变量:创新绩效(Inp)

创新绩效指创新主体在采取创新行为以后获得的产出,从创新的结果端来看,创新产出主要指专利,从市场端来看,创新产出主要指(高度)改进产品、新产品销售收入。由于新产品销售收入主要针对激进式创新产生的绩效[24],(高度)改进产品的销售收入主要针对渐进式创新产生的绩效[25],如若采用其中一种方式衡量其结果不具有全面性。无论激进式创新还是渐进式创新,从创新端来看,其结果往往是专利的增加,由于专利类型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这些专利的类型往往是创新主体进行激进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的结果。文中采用每年各区域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国内授权量表示创新绩效。

3.1.2 解释变量:R&D 内部支出(Rie)和R&D 外部支出(Ree)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定义,R&D 内部支出指为开展R&D 活动实际用于本单位内的全部支出;R&D 外部支出是指委托外单位开展R&D 活动所实际支付的费用。在统计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时,为了避免重复计算,统计口径为R&D 活动执行方的研发支出。因而,文中内部支出利用R&D 内部支出额与外部支出额的差与就业人口的比值衡量,外部支出用外部支出额与就业人口的比值衡量。如图1 所示。

图1 2019 年我国各省份R&D 内外部支出情况

3.1.3 门槛变量:知识存量(Kls)

知识存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地区的知识拥有量,是一个存量的概念。目前衡量知识存量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专利授权量或专利申请量,例如李达等[26]、侯建等[27]的研究。由于专利申请量还包含知识价值低的专利,因而很容易夸大地区知识存量水平,而专利授权量表示知识存量时,由于不同类型的专利含有的技术知识数量不同,单纯利用专利的授权数量指标难以反映专利内含有的真实知识价值。第二类是采用人力资本水平,例如Wright 等[28],Wright 等[29]指出知识存量是指企业员工拥有的人力资本池,包括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文中采用人力资本水平即高等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衡量知识存量。如图2 所示。

图2 2019 年我国各省份知识存量水平

3.1.4 控制变量:集聚经济(Agg)、市场化水平(Mar)和经济规模(Gdp)

集聚经济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已经有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集聚经济对创新产出[30]、创新效率[31]和创新行为[32]等的影响。集聚经济分为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二者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并不相同,在专利生产方面,受知识溢出、技术相似度、匹配效率的影响,本地化经济对专利生产的影响更显著[30]。文中利用各省份就业人员与区域面积的比值来衡量集聚经济水平[20]。

市场是创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较高的市场化水平意味着市场主导资源配置、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较低的政府干预[33]。市场化水平越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越高,在相同研发投入的情况下,价格信号可以引导创新资源流向效率更高的领域,促进创新产出的增加。文中利用个体和私营就业人数与各区域就业总人数的比值衡量市场化水平。

经济规模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第一,经济规模的大小影响技术需求,规模大的经济体其总体技术需求旺盛,需求导致技术供给方更愿意从事创新活动,从而导致创新绩效的增加;第二,经济规模影响研发过程的创新投入,总体来讲,研发投入与经济规模正相关,经济规模的增加可以促进研发投入的增加,进而促进创新产出的增加;第三,经济规模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潜力[34],所谓创新潜力即创新主体获得的技术机会和所能达到的技术前沿,经济规模为技术商业化提供了土壤,可以刺激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增加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文中经济规模利用各省份GDP 增长率来衡量。

3.2 模型设定

理论分析发现,自主研发的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存在知识存量门槛效应。自汉森提出门槛模型以来,学者纷纷采取其设定的模式,进行结构突变问题的研究,文中将模型设定如下。

内部支出单一门槛模型设定为:

内部支出双重门槛模型设定为:

同理,外部支出单一门槛模型设定为:

其中,Inp表示科技创新产出,i和t分别表示时间和地区,表示个体效应,表示外部支出,I表示指示函数,表示门槛值,Kls 表示门槛变量,x表示控制变量,包括集聚程度、市场化水平和经济规模。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门槛效应检验

门槛效应检验的目的是检验R&D 内外部支出影响创新绩效的知识存量门槛个数,并据此确定模型的最终形式。在自抽样300 次的情况下,具体结果如表2 所示,内部支出中,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2 个门槛变量;外部支出中,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2 个门槛变量。

表2 变量门槛效果检验

门槛估计值及95%的置信区间如表3 所示。内部支出中,知识存量存在双重门槛值,分别为0.027 3 和0.027 9,置信区间分别为[0.027 7,0.027 9]、[0.027 0,0.027 9];外部支出中,知识存量存在双重门槛值,分别为0.025 3 和0.027 9,置信区间分别为[0.025 2,0.025 4]、[0.027 3,0.027 9]。

表3 变量门槛估计值及置信区间

为了确定知识存量的门槛值是否真实存在,文中进行LR 检验,其结果如图3、图4、图5 和图6所示。可见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的知识存量门槛估计值与95%的置信区间,内部支出模型中门槛值为0.027 3 和0.027 9(如图3 和图4),外部支出模型中门槛值为0.025 3 和0.027 9(如图5 和图6),可见两个门槛值均通过了LR 检验,即两个门槛值真实存在。

图3 R&D 内部支出模型中门槛的估计值与置信区间

图4 R&D 内部支出模型中门槛的估计值与置信区间

图5 R&D 外部支出模型中门槛的估计值与置信区间

图6 R&D 外部支出模型中门槛的估计值与置信区间

4.2 结果分析

根据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文中分别对模型(2)、模型(4)进行估计,得到如下结果(见表4)。

表4 实证结果

在内部支出影响创新绩效的门槛模型(2)中,知识存量低于0.027 3 时,内部支出的系数为39.83,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内部支出增加1 个单位,创新绩效增加39.83 个单位;知识存量介于0.027 3 与0.027 9 之间时,内部支出的系数为76.61,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内部支出增加1个单位,创新绩效增加76.61 个单位;知识存量高于0.027 9 时,内部支出的系数为12.53,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内部支出增加1 个单位,创新绩效增加12.53 个单位。内部支出的系数由39.83 增加到76.61,增长了92.3%,而后降低到12.53,降低了83.6%,系数先递增后递减的变化,表明随着知识存量的增加,内部支出对创新绩效的边际回报先递增而后递减,同时系数的差异性也表明门槛效应的显著存在。控制变量经济规模的系数为-4 460.07,但不显著;集聚经济的系数为-812 000,在1%的水平下显著;市场化水平系数为86 914.35,在1%的水平下显著。

外部支出影响创新绩效的模型(4)中,在知识存量低于0.025 3 时,外部支出的系数是282.22,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外部支出增加1 个单位,创新绩效增加282.22 个单位;知识存量介于0.025 3 与0.027 9 之间时,外部支出的系数为596.57,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外部支出增加1 个单位,创新绩效增加596.57 个单位;知识存量高于0.027 9 时,外部支出的系数为32.52,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外部支出增加1 个单位,创新绩效增加32.52 个单位。系数的递增(增长了111.4%)而后递减(降低了94.5%)的变化及明显差异性,表明存在显著的知识存量门槛效应,同时表明随着知识存量的增加,外部支出的边际回报先递增而后递减。控制变量经济规模、集聚经济不显著,市场化水平在1%的水平下显著。

综上R&D 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都存在显著的知识存量门槛效应,R&D 内外部支出促进创新绩效提高的程度均取决于知识存量水平。在外部支出转化为创新绩效的过程中,知识存量位于临界值0.025 3与0.027 9 之间时,其边际回报最大;在内部支出转化为创新绩效的过程中,知识存量位于临界值0.027 3 和0.027 9 之间时,其边际回报最大,可见无论R&D 外部支出还是R&D 内部支出,在知识存量低和高的地区R&D 的边际回报较小,在知识存量中等的地区R&D 的边际回报较大,也表明在知识存量高的地区存在显著的知识存量回弹效应。随着知识存量的增加,即一个地区由低知识存量升级为中等知识存量时,内外部支出的系数递增,正如前文所示,知识存量增加导致的外部性增加,进而提高了研发投入的转化效率。然而当知识存量越过中等水平后,R&D 边际回报递减,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第一,自主研发转化为创新绩效的过程中,不仅受到知识存量规模的影响,还受到知识存量构成的影响。Antonelli 等[35]发现知识的复杂性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在创新过程中知识的复杂性虽然可以增加可用知识的组合,在相同预算下可以增加潜在的知识产出量,对上游知识生产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知识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创新过程中知识利用的难度,阻碍技术的生产,进而对下游创新绩效产生消极影响。在知识存量越高的地区由于知识复杂性高往往越容易面临二者的权衡,因而表现出自主研发的边际回报递减的情形。第二,高知识存量地区自主研发的边际回报小于中低知识存量地区,并不是代表高知识存量地区产出的专利少,而是高知识存量地区倾向于更少申请专利。我国知识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好的对应性[36]。高知识存量地区普遍为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企业出于竞争与保密的需要会将许多创新产出束之高阁而不会申请专利[37]。第三,专利生产过程还受到协调成本、交易成本、选择成本的影响,在知识存量高的地区,可供选择和利用的知识增多,造成成本的增加,降低了自主研发的转化效率。

4.3 扩展分析:分地区的门槛回归分析

由于资源禀赋差异的限制,我国中东西部经济发展与知识存量差异显著,研发投入对知识存量水平反应的敏感程度不同,有必要分地区分析知识存量门槛回归空间差异性。分组回归具体结果如表5、表6、表7 所示。

表5 东部地区实证结果

表5(续)

表6 中部地区实证结果

表7 西部地区实证结果

在内部支出影响创新绩效的模型中,由于东中西部处于中等知识存量地区的样本量不足,故均将样本分为两类:低知识存量地区和高知识存量地区,并对此进行估计。可见东中部地区的回归结果与全国层面的结果基本一致,西部地区存在差异。由东中部地区的结果来看,第一,内部支出的系数均为正,并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内部支出的增加可以显著促进创新绩效的增加,知识溢出在内部支出转化为创新绩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内部支出的系数均表现为递减,因而存在显著的知识存量门槛效应和知识存量回弹效应。在西部地区,内部支出的系数表现为递增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存在显著的知识存量门槛效应,同时表明随着知识存量的增加内部支出的边际产出递增。这主要在于2009—2019 年西部地区研发投入占全国投入总量的比重均值为12.32%,研发创新能力及研发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因而更有成本意识开展R&D 活动。此外,西部地区知识存量普遍不高,与中东部地区形成显著的知识差距,内部研发投入主要用于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活动,由于具有可依赖的成熟技术路径,因而其研发投入的产出更大。

在外部支出影响创新绩效的模型中,中西部地区处于中等知识存量地区的样本量不足,故将样本分为低知识存量地区和高知识存量地区进行分组回归。从实证结果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全国层面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西部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东部地区,外部支出的系数表现为先增后减,表明存在知识存量门槛效应和回弹效应,货币外部性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高知识存量地区的系数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知识复杂性程度高、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高抵消了货币外部性的作用,也可能是东部地区竞争激烈,企业申请专利的意愿降低造成的。在中部地区,外部支出的系数递减,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存在显著的知识存量门槛效应与回弹效应。在西部地区,外部支出的系数也出现了递减的变化,但在高知识存量地区其系数并不显著,表明可能并不存在知识存量门槛效应。在外部支出转化为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受货币外部性的影响,而货币外部性主要受技术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2019 年西部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总额的15.07%,由于西部地区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对知识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致使货币外部性的作用不显著。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标志着我国的创新方式转到以自主研发为主的路径上来,那么合理分配自主研发投入方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就尤为重要。本文在衡量我国知识存量的基础上,将其纳入分析框架,通过构建知识存量门槛效应模型,分析自主研发内外部投入在不同知识存量水平下对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自主研发投入的空间差异性,为合理配置自主研发投入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自主研发投入转化为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存在显著的知识存量门槛效应,内外部支出的边际回报随着知识存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减,因而可能存在着知识存量水平增加导致的知识外部性增加带来的效率提升和竞争、交易成本、协调成本、知识复杂化增加导致的效率降低之间的权衡。(2)在全国层面来看,知识存量规模效应引致的知识溢出和货币外部性在自主研发转化为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在中等知识存量的地区,知识外部性的作用最大,低知识存量地区次之。(3)在地区层面来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知识存量门槛效应。内部支出模型中,我国中东部地区与全国层面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西部地区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外部支出模型中,中东部地区与全国层面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西部地区可能不存在知识存量门槛效应。

据此本文得到如下政策启示:(1)自主研发投入方向应综合考虑地区知识存量的门槛效应,依据知识存量的不同差异化配置自主研发内外部支出。研发投入资源可优先向中等知识存量地区倾斜。(2)我国中等知识存量的地区数量甚少,鉴于知识存量在研发投入转化为创新绩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应采取措施如人才引进、合作研发、加强教育等增加地区知识存量,尤其重点关注低知识存量地区,使其升级为中等知识存量地区。(3)外部支出与货币外部性对创新绩效的作用不容小觑,由于知识、技术交易的媒介是技术市场,外部支出受技术市场调节,一方面要完善技术市场,尤其完善西部地区技术市场,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知识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可适当增加外部支出的比例,发挥货币外部性的作用。(4)发挥知识溢出的重要作用。促进高知识存量地区的产业向低知识存量地区转移,尤其加快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发挥知识溢出效应的优势。同时可以加快知识密集型产业集聚,发挥同一产业集聚、多样化产业集聚带来的企业内、产业间知识溢出的作用。

猜你喜欢

内外部外部性存量
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与应用研究
某军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外部环境分析及启示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油田企业内外部综合治理及生产要害部位的治安防范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污水检测的内外部质量控制分析
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日元走势
吉林存量收费公路的PPP改造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
腐败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