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岳崇拜观念下的仙都名山发展变迁历程探究

2022-04-13朱远娜

中国园林 2022年3期
关键词:仙都龙洞山岳

朱远娜

金荷仙*

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存在山岳崇拜[1-3],中国作为一个多山的国家亦不例外,柳诒徵更是认为“吾国文明,实先发生于山岳”[4]。在原始社会,中国先民便对山岳产生了崇拜之情,认为山岳是神灵居住或始祖诞生之地。山岳崇拜观念的产生源于精神层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山岳崇拜观念不断改变,逐渐从精神层面走向物质层面,并与道教融合,建立起以山岳为主体的洞天福地体系[5]。

仙都初闻于世源于山岳崇拜,并在山岳崇拜观念与道教思想的协同作用下快速发展,成为洞天福地体系中的一员,而山岳崇拜亦是道教起源之一,可以说山岳崇拜是推动仙都发展变迁的根本因素之一。

目前关于仙都发展变迁历程的研究大多基于史料或考古发现。如浙江省缙云县黄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王达钦对仙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基础性研究:从仙都山山名起源、更改的角度考证了仙都的开发过程;论证了黄帝祠宇自东晋至明清时期的兴衰过程,介绍了当代建设的具体情况;探讨了道教、黄帝炼丹飞升传说与仙都的关系;考证了仙都人文景观兴废与变迁、历代道士等内容[6-7]。此外,黄彩红基于出土文物简述了仙都道教的发展情况[8];卢敦基根据史料记载时间推测了“仙都山”“鼎湖峰”与轩辕黄帝事迹传说形成的过程及原因[9]。这些研究大多基于文献资料进行史实性考证,未就其发展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基于前人研究,结合地方志、名山志等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从山岳崇拜观念角度出发,探究其如何推动仙都发展。

1 仙都简介

仙都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内,发迹于轩辕黄帝,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仙都指道教洞天福地中的仙都山洞,又称仙都山,为道教第二十九小洞天,名仙都祈仙洞天,属赵真人治之,现一般指仙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仙都景区。目前相关学者大多认为仙都山即是对仙都整个范围的统称,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鼎湖峰”就是“仙都山”,未对仙都山的具体位置进行详细的考证。经过查阅文字、版画等史料记载,结合实地考察,笔者认为仙都山是仙都内的一座山,原名缙云山,唐玄宗赐今名,仙都以仙都山得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洞天福地中的仙都,即仙都山洞,为了便于理解区分,文中的仙都山特指山,不包含仙都山洞。

2 仙都发展变迁历程

秦汉时期山岳崇拜现象已较为明显。最早关于黄帝与鼎湖峰传说的文献记载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因此仙都的发展早在东汉以前便已萌芽。东汉以后,道教逐渐发展,带动了山中建筑的建设,也推动了山岳崇拜观念的物化。唐末五代时期,洞天福地理论系统化,洞天福地体系正式定型,仙都成为其中一员并在该体系下发展;宋朝历代皇帝对仙都宠爱有加,仙都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元朝仙都的发展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动,而清以后,朝廷重佛轻道,仙都的发展大不如前。

因此,在山岳崇拜观念的影响下,仙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山岳崇拜观念的产生阶段,即仙都发展的萌芽期;第二个时期是受山岳崇拜观念物化影响的发展期;第三个时期是山岳崇拜观念延伸为洞天福地后的成熟期。

2.1 仙都山岳崇拜观念的产生——萌芽期(东汉以前)

山岳拥有神的灵性及恩惠于人的特性,是山岳崇拜观念形成的根源[10],在原始社会阶段,山岳高耸入云,难以攀登,先民无法接近,山岳充满了神秘感;但山林拥有丰富的物产,是原始农业生产生活资源的主要来源[11-12]。在当时的科学认知与原始农业生产需求的影响下,先民对山岳既恐惧又依赖,山岳崇拜观念随之产生。仙都满足山岳崇拜观念产生的基本要求,即山峰高耸拥有神的灵性,物产丰富可恩惠于人。

仙都的神的灵性主要体现在鼎湖峰。鼎湖峰有天下第一峰之称,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单体石柱,“屹然干云,高二百丈”①,是自然中的“台”,“高显出于众山之上”②,至今仍无路可攀登。鼎湖峰下治理前的好溪(原名恶溪)溪水急湍,“道间九十里,而有五十九濑”[13],增加了通往鼎湖峰的难度。因此,从形态和可达性而言,仙都满足了山岳崇拜观念产生的要求(图1)。鼎湖峰亦是轩辕黄帝驭龙升天的地方,据《史记》[14]载:“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黄帝乃人文始祖,在炎黄子孙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龙去鼎湖”的传说为仙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赋予了神的灵性,增加了先民对其的崇拜之情,也体现了“台”的原始功能,即“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15]。

图1 高耸入云、难以攀登的鼎湖峰

已有研究表明,河流弯曲度与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16],好溪蜿蜒九曲,为仙都丰富的物质资源奠定了基础。历史资料记载中的仙都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药物资源。据《仙都志》[17]载,有“寿松古柏”生于鼎湖峰之顶,“木皆合抱,四时长青可见”,其中《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草本植物达180多种,这些草本“虽非土产,亦不广生”。“珍草藿靡而含滋润兮,珠茵葳蕤而吐润”“灵草奇葩,兽蹄鸟迹,参错纠棼,奇诡怪特”③,物产丰富的仙都使先民得以繁衍生息,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仙都凭借其优渥的自身条件及黄帝传说的加持,成为先民心中具有崇高形象的神山,山岳崇拜观念应运而生,仙都的发展进入萌芽期。

2.2 仙都山岳崇拜观念的物化——发展期(东汉至中唐)

仙都山岳崇拜观念的物化主要表现在山岳祭祀行为的物化上,而山岳祭祀行为的物化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山岳祭祀是山岳崇拜的衍生行为,也是自然崇拜中的最高礼节[18]。先民尊山岳为祖先神[19-20],并选择富有神性的地方进行祭祀活动,这些地方多地貌优越、自然山水优美且植物景观丰富[21]。东晋时期,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政治中心南移,为了缅怀先祖轩辕黄帝,同时统治者为了巩固其政治地位,需要寻找新的祭祀场所以求精神寄托。同期也是道教产生和确立的阶段。道教在其建立之初,出现了黄帝崇拜与方仙道结合的现象,并奉轩辕黄帝为道教始祖[22]。黄帝为仙都道教与山岳崇拜之间架构了一座桥梁。位于南方的仙都是轩辕黄帝修炼得道的地方,自然环境优美、山水神秀,在以山岳祭祀为主的山岳崇拜观念和道教思想的影响下,仙都毋庸置疑成为祭祀轩辕黄帝的最佳选择。

早期的山岳祭祀以原始自然祭祀为主,后期逐渐发展为通过建筑实体来祭祀。“时山居修道者皆居山洞,即于旁筑有馆舍”④,馆舍是道教宫观的早期形态,在道教修仙人士的影响下,山中开始出现建筑。这一现象影响了山岳崇拜观念,加之社会思想的变化、建筑建造水平的提高,古人对山岳的崇拜逐渐发生转变,通过实体进行敬仰和信奉,坛、楼、阁等建筑便是山岳崇拜观念物化后的产物[23]。

仙都亦随着山岳崇拜观念的物化相继出现了缙云坛、黄帝祠宇等建筑。“缙云堂(坛),黄帝炼丹处,晋成帝作”⑤,东晋时期,仙都“祭山林丘陵于坛”,通过筑土为坛的方式祭祀轩辕黄帝。到了隋唐时期,山岳祭祀大多“就山立祠”“有司致祭”。唐天宝年间,仙都山忽现“彩云仙乐、山呼万岁”之瑞,唐玄宗感慨“真乃仙人荟萃之都也”,并“敕封仙都山”,“建黄帝祠宇”[24],安排“道士七人”在此奉香火。

缙云坛、黄帝祠宇等山岳祭祀建筑吸引了众多百姓到此缅怀先祖,带动了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仙都优美的风景也吸引了谢灵运等文人名士到此游玩,推动了仙都从神山向原始型旅游的风景名胜区发展,呈现出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的特点。

综上,仙都以黄帝为纽带,在道教的影响下,山岳祭祀行为从自然祭祀转变为通过缙云坛、黄帝祠宇等实体建筑祭祀,使山岳崇拜观念发生了物化,由此推动了仙都的发展。

2.3 仙都山岳崇拜观念的延伸——成熟期(晚唐至宋)

道教在发展中不断吸纳、利用并完善山岳崇拜观念[25-27],推动了山岳崇拜观念向理论化、神圣化及宗教化发展[28],山岳崇拜观念亦在道教的基础上延伸,进一步推动了洞天福地的形成[29]。至唐末五代时期形成了系统化的洞天福地体系,仙都为第二十九小洞天,名仙都祈仙洞天。

此时洞天福地体系虽已定型,但相关内容、建设并不完善[30],随着洞天福地理论的不断发展,仙都于宋代达到成熟时期。

在洞天福地理论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道士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升仙”“登仙”转变为“修仙”。修仙道士会选择风水好、环境优美的场所进行“修仙”,这个场所即是洞天福地,也是他们心中理想的仙境[31],并通过模拟的方式将仙境缩移至修炼的小空间中。道士修仙及洞天福地的建设过程,实质上是仙都通过道教对山岳的探索与利用以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

据《云笈七签》载,“洞天”即为通天之意。仙都即仙都山洞,仙都祈仙洞天则是仙都中的一小部分,是指仙都山洞中可用于“通天”的山洞。对于仙都山洞的洞天所在,前人大多认为仙都山洞就是指现在的仙水洞,仙水洞是仙都最主要的山洞,即洞天所在,并以此进行相关分析[32-33]。但本研究认为,金龙洞才是仙都山洞的洞天所在地,即金龙洞为仙都祈仙洞天,原因如下:首先,在《仙都志》中明确记载“金龙洞……道教谓洞天即此也”,指明了金龙洞是洞天;其次,洞天即“通”天,可通达上天的洞室,都隐于山岳之间,既远离凡间,又离天更近。仙水洞位于山麓,而金龙洞位于山巅,离天更近,更有可能“通天”。再次,宋代皇帝曾多次投金龙、玉简于金龙洞,从侧面反映了金龙洞的地位。此外,前文提到修道者会在山洞旁修筑馆舍,刘隐真曾在金龙洞修炼,并在其上修建了道观,得到了宋元两朝皇帝的青睐,这也是仙都山洞中唯一依洞而建的道观。然而,以上所述均未在仙水洞出现,因此相较而言,金龙洞可能更受统治者、修道者的重视,是洞天的可能性更大。故本研究皆以金龙洞为其洞天所在,探讨这个时期的仙都是如何利用山岳资源实现自身发展的。

2.3.1 利用地理空间连通性支撑仙都山洞建设的合理性

陶弘景认为洞天福地之间存在地下通道,洞天不仅有纵向上的通天,还有横向之间洞天与洞天的互相沟通,住在山洞中的神仙可通过地下通道相互往来,即为“通气”。因此“通气”是仙都作为洞天福地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

洞天福地之间的地下通道在地表上也是相互串联的[34],即实现“通气”需要在地表上具有连通性。与仙都山洞连通的有括苍山洞和以赤城山洞为主的天台山洞[35]。从地理上看,仙都山洞处于天台山脉、括苍山脉走向的轴线上。仙都山洞顺着天台山、括苍山的山脉走势与天台山洞、括苍山洞连通在一起,实现了“通气”,支撑了仙都山洞作为洞天福地建设的合理性(图2)。

图2 地理上仙都山洞与天台山洞、括苍山洞之间的连通关系(底图引自星球研究所)

2.3.2 利用完美山水格局开展仙都祈仙洞天的选址建设

仙都祈仙洞天的选址建设是基于山水格局展开的,对自然山岳资源的利用,使得仙都祈仙洞天的位置处于风水宝地,又具有怡人的小气候,满足修仙的生活环境需要。

仙都(仙都祈仙洞天)所处的位置龙脉止聚,背靠仙都山,面临好溪,是风水中适合点穴的位置(图3)。仙都山与步虚山夹峙的堑道及向内弯曲的好溪,构成了“豁口+走廊”的布局模式(图4),这种布局模式是原始人心中理想的栖息环境[36],既可防御,又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是满足道教修仙者“出世、入世”兼行的最佳地点。因此,通过利用仙都山岳与水系所形成的完美山水格局,满足了修仙炼道的选址要求。

图3 仙都山洞风水图(底图引自Google Earth)

图4 仙都“豁口+走廊”的布局模式(底图引自https://www.mapbox.com/gallery/#swiss-ski)

仙都处于丘陵地区,其气候受到山脉与河谷的影响较大。仙都祈仙洞天与仙都的主要建筑处于两山夹峙的山谷区域,山谷会形成山谷风,山谷风可改变某一地区某一季节的主导风向,仙都山受到山谷风的作用,形成了全年与河谷方向平行的东北偏东风[37]。仙都山与步虚山所形成的峡谷朝向西北,有效避免了冬季风的影响,而山谷风通过自我循环形成往复式的环流,利于山谷内部空气流通,达到藏风聚气的效果,满足修仙所需的怡人小气候。

2.3.3 利用山洞的神秘色彩烘托仙境氛围

除金龙洞外,仙都还有众多用于修炼的山洞,这些山洞沿好溪两岸分布,背山面水,临近但不紧挨好溪,其所处位置光线充足、视线通透,满足日常生活对水源的需求,同时能免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图5)。

图5 仙都山洞主要山洞分布(底图引自Google Earth)

用于修炼的山洞还富有神秘感。如仙水洞“洞顶常年滴水……虽久旱不竭,味清冽甘醇”,双龙洞“洞中有清流,常年不竭”,天堂洞“洞壁有两石穴,右者水清常溢,左者水浊常枯”,响岩洞“遇足迹、人声,则必响应”等。“修仙”是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行为,山洞作为修仙人士的修仙场所,若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存在有异于普通山洞的奇特现象,乃锦上添花,增加了山洞的神秘色彩,亦让修仙人士认为该洞可通“仙境”。

2.3.4 利用仙都山山岳形态实现天路历程布局模式

天路历程是山岳崇拜观念与道教信仰结合的产物,也是道教名山特有的空间布局模式[38]。天路历程通过对昆仑山的模拟建立空间序列,以“朝天”思想为中心,从“人”界出发,经过“地”界,最终到达“天”界。“天”界即山岳与山麓的分界线,“天”界以内为整座山岳,山岳的顶部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并将重要的宫观建筑建在山顶以突出对天的崇敬之意,在洞天福地中,则大多以洞为“天”。

在仙都中,金龙洞乃洞天所在,位于仙都山山巅,是仙都天路历程中的“朝天”目标,此外,仙都山山巅有依附金龙洞而建的宫观,得宋僖宗赐名为仙都观,后宋英宗赐改其为妙庭观,巩固了金龙洞为“天”的地位。仙都山麓的黄帝祠宇在宋英宗时期更名为玉虚宫,后宋徽宗因建筑朝向风水不佳而重建。建成后的玉虚宫占地面积超20 000m2,建筑规模宏大,是“地”界重要的宫观建筑,成为通往“天”界的重要门户,增设的仙都山门也起到了划分“人”界与“地”界的作用。

综上,仙都的天路历程以仙都的地貌和山岳形态为基础,以金龙洞为朝天目标,呈现出“仙都山门—玉虚宫—金龙洞(仙都观)”的天路历程布局模式,形成了“白云浮足下”“玉笛弄樽前”的仙境景观(图6)。

图6 仙都山洞天路历程布局模式(版画引自乾隆《缙云县志》[39]《仙都百咏》[40],底图引自Google Earth)

宋朝时期仙都不仅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还受到了文人墨客的青睐。朱熹、赵抃、沈括、王十朋等留下了众多关于仙都的诗词[41]和摩崖题记[42]。好溪两岸的好山、小赤壁、芙蓉峡等自然景观得到了进一步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山岳资源的利用。最终仙都以金龙洞、玉虚宫为点向外发散,与周围景观共同构成中心区域,并形成了周回三百里⑥的山川环境(图7)。这也奠定了仙都“九曲练溪,十里画廊”的空间格局,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清朝时期(图8)、现在的仙都景区皆保持着这个格局,因此该时期的仙都发展已经达到了成熟期。

图7 仙都核心发散点、中心区域及整体山川环境(底图引自Google Earth)

图8 仙都中心区域图(底图引自光绪《缙云县志》[43])

山岳崇拜观念延伸为洞天福地后,其不再是早期的信仰、祭祀山岳,而更多的是探索、利用山岳,并形成以道教“修仙”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赋予山岳崇拜观念以实际意义。修仙道士利用仙都的山岳资源以满足“修仙”活动所需的物质需求和心灵慰藉:怡人的气候环境、充足的食物水源等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基础,而云雾缭绕、瑶草奇花、绿树清溪等仙境特征也向修仙者传递仙都有仙迹神踪,居此修炼可通达上天、得道成仙的讯号。仙都亦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在三十六小洞天中排名虽靠后,却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的关注,成为众人向往的隐逸修炼之所,文人墨客足迹遍布,推动着仙都快速发展并达到鼎盛。

3 结语

在原始社会诞生的山岳崇拜观念在发展中不断融合本土道教、黄帝文化,并在皇帝巩固统治地位、道士修仙炼道和文人墨客寄情山水需求的影响下,发生了物化与延伸,从而推动了仙都的发展,这实质上是从畏惧到信奉再到利用山岳的过程。原始社会,由于对山岳的认知有限,仙都因其独特的山形、黄帝驭龙升天的传说,被认为是神山,充满神秘感,所以先民对仙都的畏惧感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仙都有了深入的认知,信奉仙都山中有祖先神,视其为缅怀轩辕黄帝的心灵寄托场所,从而推动了仙都山岳崇拜观念的物化。在道教及洞天福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山岳是为道者的必需品,可用于修仙炼道,是人间通往天界途中的仙境。因此,在山岳崇拜观念的推动下,仙都经历了“神山—缙云坛、黄帝祠宇—仙都祈仙洞天”的变化(图9),极大地促进了仙都山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仙都亦因此跻身于洞天福地之列,成为全国重要的道教活动中心之一,是全国名山大川体系中的重要一员,也为现代风景名胜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9 仙都“神山—缙云坛、黄帝祠宇—仙都祈仙洞天”的变化(底图引自https://www.mapbox.com/gallery/#swiss-ski)

无论是黄帝驭龙升天的神山、山水绝佳的祭祀宝地,还是仙境般的洞天福地,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仙都的发展过程亦是古人对仙都美好生活环境发掘、建设的过程,践行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我们当代人应传承古人智慧,建设好新时代的风景名胜区。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注释:

① 引自谢灵运《游名山记》。

② 引自晏模《齐地记》。

③ 引自郑汝壁《仙都赋》。

④ 引自《晋书·许迈传》。

⑤ 引自刘澄之《山川古今记》。

⑥ 《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中记载的仙都山洞范围为“周回三百里”。

猜你喜欢

仙都龙洞山岳
只信仙都有此奇
——陈树人绘画作品展
人间仙都
东山寺
南京山岳风景与城市关系历史研究
仙都美照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浅谈山岳救援中T型救援法的使用
动物派对
First Man
孽龙洞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