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活态传承思路下的岫岩满族剪纸图谱化建设思考

2022-04-13岳涵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满族图谱剪纸

岳涵

剪纸艺术源于人类最初的民间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是人类非物质化的精神信仰的物质化呈现。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族通过最初的鱼皮、树叶、苞米叶等介质进行了早期的原始宗教及信仰活动。2009年岫岩满族剪纸作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中国剪纸”的代表之一,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体现和风俗文化的承载,但近年来随着代表性的传承人日益老去,年轻的传承者羽翼未丰,出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作为我国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活态传承的思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中认可度较高的一个方向,而设计学领域的学者也积极介入其中,通过对当前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和科学的数据分析,课题组发现了该研究领域从理论指导到设计实践之间的研究空白,即较少有学者对设计实践环节之前的基础性的资料进行谱系化建设,进而到剪纸与设计结合的研究领域则更加难以看到此类思考和实践,因此可以假设出现有关于剪纸或满族剪纸的现代化传承和演化的相关资料和文献中的设计实践内容可能存在较高的主观性意志。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发现和假设下进行的研究,并初步提出了对岫岩满族剪纸进行图谱化建设的思考。

岫岩满族剪纸;图谱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1.设计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活态传承

1.1 设计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主要是指由各族人民传承和保存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和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或区域内历史和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和组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遗定义为被社区群体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社会性实践、观念、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承载物,其世代相传并在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及与自然、历史的互动中,进行着不断地再创造,并为社群提供持续的文化认同感,进而增加文化的多样性。

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每个国家对非遗的具体分类并不完全一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遗的分类基本上涵盖了各国的基本的情况和特征,即(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实践;(5)传统手工艺;(6)文化空间。由于我国国情中多民族的特殊性,学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具体的细分,其中王文章提出的13类分法在业界的认可度较高,分别是:“(1)语言;(2)民间文学;(3)传统音乐;(4)传统舞蹈;(5)传统戏剧;(6)曲艺;(7)杂技;(8)传统武术、体育与竞技;(9)民间美术、工艺美术;(10)传统手工技艺及其他工艺技术;(11)传统的医学和药学;(12)民俗;(13)文化空间。”此分类涵盖了几乎我国现有的非遗产项目。

为了更加直观和科学地了解我国设计领域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现状,笔者使用VOSviewer对CNKI(中国知网)的文献数据进行了数据化计算和视觉化呈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设计”两个名词作为关键词汇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数据检索,并选择中文文献后,共收集文献数据2428条,数据收集时间为2021年7月5日。将数据打包后导入VOSviewer运算后获得非遗相关研究和关键研究方向的脉络图(图1—图4)。通过图1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当下国内的主要研究方向、相关的关键词汇及它们之间关系。在整个文献数据包中“产品设计”“剪纸”“数字化保护”“文创产品”“非遗传承”“新媒体”“虚拟现实”“手工艺”等出现的频次最高,达到了24次,说明在设计介入的非遗传承与保护领域,这些方向是学者们研究相对较多的内容。但相对于整个数据包的数据数量,这个频次显然较低,说明该领域未出现明显的主干研究方向。图2显示出设计领域在2016年前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进行介入和研究。当前最新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创产品领域,其中主要涉及开发策略、创新发展模式以及传统工艺美术再设计的话题。而较早的“生产性保护”“文化遗产的知识产品”“非遗博物馆”等话题并未与新方向形成直接性联系。通过图3进行的话题热点分析可发现,设计领域对非遗研究的介入过程中还未形成较热的研究点和方向,这也验证了图1显示的结论。图4展示了在活态传承的子方向下,与之相关联的内容有“传统手工艺”“非遗传承人”“生产性保护”“文创设计”“数字化”“再设计”“展示空间”等,为进一步进行活态传承研究提供了清晰、科学的已有研究数据分析支持。

图1 设计视角下的非遗研究的关键词关系脉络图

图2 设计视角下的非遗研究的话题年份及关系脉络

图3 设计视角下的非遗研究话题热点分析

图4 设计视角下的非遗研究中活态传承关键词的关系脉络

1.2 活态传承方向下的思考

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中将人类群体划分为初级和次级。所谓初级群体主要是指群体根据亲缘、地缘以及其他强情感连接而形成的人类群体。而次级群体则主要指由共同利益或特定目标指向的人类群体聚合。活态传承在本质上是将原有的初级社会关系群体扩展为次级关系群体。隐性的文化要素随着利益相关人群网络关系的扩张而进行传承和迭代。

日本民艺大师柳宗悦认为,民艺应该是以实用性为本质基础的工艺和技艺,应紧贴生活文化的本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意义。王齐霜、徐世玉在进行川西羌族刺绣的活化开发研究时发现,建立在对当地人生活和日常行为研究之上的商业开发,有助于打造出更加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的新型艺术范式。而许平教授则坚持避免对非遗进行“开发”,而建议使用“融合设计”的思想去进行非遗的当代活化与传承。范圣玺、邓碧波则更加具体的提出“由点—— 及线—— 构面——筑体”的立体式的、渐进式的、以设计创新促进和实现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非遗活化传承都已经完成了理论角度的范式构建,而缺乏具体的、系统的实践验证。清华大学的“宝马非遗项目”和湖南大学的“新通道项目”是目前国内已知的较有影响力的实践案例,而Wanlin Zhang博士仅在进行河南、湖南、湖北三省的民间手工艺的调研中就发现了大量亟待设计介入的民间手工艺项目。如何在活化传承的思路和大框架下,探索设计学视角下更具普适性意义的方法和研究范式成为当下设计研究领域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2.岫岩满族剪纸源流与现状

2.1 岫岩满族剪纸起源与分类

岫岩满族剪纸起源于17世纪初,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发展史。原岫岩文化馆馆长骆岫生认为岫岩的满族剪纸与满族人对岫岩的管理以及人口迁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岫岩志略》中也记载了满人进入岫岩地区时与当地人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景。在此期间岫岩的满族剪纸开始产生并逐渐发展和演变,通过农家妇女的口口相传进行着实践和传承。由于融合了山东、河北等地的剪纸和皮影戏的艺术特色和形式,岫岩满族剪纸的形式较为多样和创新,与同宗的医巫闾山剪纸、长白山剪纸形成一些差异。按照使用途径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分为民俗礼仪剪纸、岁时节令剪纸、刺绣花样剪纸和观赏剪纸四个品类。按照剪纸的题材来进行划分又可以分为五个主题,即原生态剪纸题材、传统吉祥文化题材、满族历史文化题材、神话传说和戏文故事题材以及现实社会生活题材。每个主题都有相应的侧重。如原生态剪纸题材主要反映满族及萨满教的起源和祭祀活动,体现出氏族社会中的女性崇拜;传统吉祥文化题材主要采用带有美好寓意成语的表达;历史文化题材则是反应满族历史文化起源人物传说方面的如《长白仙女》《满族起源》等;神话传说和故事戏文则主要使用我国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西游记》《水浒传》等;而现实社会题材则主要是剪纸者根据社会时事而进行的剪纸创作。

2.2 岫岩满族剪纸现状

2008年岫岩满族剪纸被文旅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岫岩满族剪纸与全国另外52种剪纸合并为“中国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收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其同时入选的还有中国篆刻、中国书法以及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等项目,充分体现了剪纸在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自信的重大影响。

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可以看到官方公布的对岫岩满族剪纸的现状介绍:“岫岩农家妇女刘吉英、赵秀芝等都是岫岩剪纸创作高手……具有较高的民间美术研究价值。目前由于老一辈艺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又缺乏学习传承的兴趣,岫岩满族剪纸日趋衰微,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进一步加强保护。”

面对这样的现状,岫岩文化馆多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传承和保护措施。不仅积极发掘和推荐省、市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还建立剪纸学校和实践基地培养更多的剪纸实践和传承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岫岩满族剪纸衰微和失传的风险,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和作用,但基于地缘关系形成的传承方式依然未超越查尔斯·库利划分的“初级群体”的概念和范围,如何将利益相关群体从初级群体扩展至次级群体,成为岫岩满族剪纸能否成功活化和传承的评判标准和关键。

3.研究缺口的发现

通过对前文中数据包的运算分析和视觉呈现以及对岫岩剪纸现状的了解和文献资料查询,课题组发现通过设计介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下的一些现状、特征和研究缺口。

(1)岫岩剪纸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面临着失传的窘境,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是摆在学界的首要问题;

(2)从设计的视角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论文发表主要集中近5年间,虽然发文量较高,但还未形成主干性的研究方向和角度;

(3)在设计视角的活态传承方向下,文创设计是目前较为新颖的话题和方向,但在理论思想和设计实践之间没有相应的方法和范式进行科学的指导和操作方法研究,理论和实践之间出现了研究空缺。

4.图谱化建设及思考

4.1 什么是图谱化建设

根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给出的释义,“图谱”主要是指“系统地编辑起来的、根据实物描绘或摄制的图,是研究某一学科所用的资料。”这里主要强调的有三个点:首先是系统性,主要是将研究领域内的知识进行系统性梳理,发掘隐性知识并视觉化,使其与显性知识一起形成结构关系,从而构建出相关知识的系统;其次是“数字性”,主要指将研究物进行描绘和摄制,从而进行原始资料和素材的采集工作,就现在的设施和采集方式来看,主要是以电子设备采集并进行计算机数字化处理为主;再次是“研究性”,主要是指图谱化建设的初衷是进行系统性研究,图谱就是深入研究的前期资料库建设,就本研究而言,则主要是为岫岩满族剪纸收集一手资料并建立谱系,从为进一步的设计实践开发和研究奠定基础。

4.2 为什么进行图谱化建设

对岫岩满族剪纸进行图谱化建设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剪纸本身具有不易保存的特征,且由于其特殊的使用功能和材质,剪纸的时效性较短,因此很难形成具有时间脉络的收藏和留存,具有年代性的一手实物资料较少且十分珍贵。同时由于民间艺人的宣传能力有限,且年轻一代受到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传承手工艺的意愿相对较低,很多地区的民间剪纸面临着失传的现状,因此将其谱系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是从研究的角度看,图谱建设是谱系化的必经之路,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的研究基础。再次是从国家政策的角度看,“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乡村”都要求我们发掘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而从设计学的角度看,图谱建设就是未来进行文创产业发展的基础。活态化传承的基础是活力化,而这种活力化是与对区域内生文化的发掘和系统化建设密不可分的。因此对岫岩满族剪纸进行的图谱化建设就是在系统性的建设和梳理以满族剪纸为介质的满族文化的系统性建设和支撑的基础。

4.3 如何进行图谱化建设

乔柯·穆拉托夫斯基在《给设计师的研究指南——方法与实践》一书中强调,每个设计项目的核心都只有一个问题,而理解这一问题的能力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制定一个严谨的研究计划,又可以被称为“Research design”(研究设计),即对研究过程和步骤的设计。而对岫岩满族剪纸的图谱化建设同样需要进行相应的研究设计。如图5是整个课题的研究框架和具体路径的图示化表达,具体分为四个步骤,即收集、提取、建设和转化。本次研究主要集中在前三个阶段。收集阶段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资料和文献的收集、田野调查、文化持有者访谈,以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一手资料和相应的口语研究,以最大限度的收集相关元素和属性含义。提取阶段则是在收集工作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甄别和归纳。其中主要有三大部分的内容需要整理:一是对岫岩满族剪纸类型的整理,如使用动物、植物、人物或以原始宗教、满族传统、当代生活等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二是纹样构成分析,即岫岩满族剪纸中构成角色和图形的主要纹样和创作元素的提取和归纳;三是寓意提取,即角色和图形的寓意和对应关系的整理和归纳。通过收集和提取阶段的工作,可以为建设阶段奠定基础。在第三个阶段中,主要进行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展示印刷文件库的建设工作,即在数字化和电子化保存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性脉络关系的展示,并为线上、线下的宣传、展示和推广工作做好充分数据支撑,最终为其转化阶段进行铺垫。由于本次研究内容并未涉及第四阶段的相关内容,本文不进行更加深入的介绍和阐述。

图5 课题研究框架及具体路径

5.课题研究重点与未来思考

本研究重点在于将满族剪纸这类具有强烈文化属性的人类成果,进行数字化收集、保存以及现代化呈现,将岫岩满族剪纸从产生至今的图案、纹样、渊源进行统一的整理,图谱化整理并进行数字化储存与管理。在纹样元素收集整理以及图谱构建时纳入“文化持有者”协同工作,参与图谱收集、整理、构建以及数字化过程,确保纹样所表达的意义内涵的准确性。同时适度把握及协助设计工作者进行图谱的现代化设计转化。在图谱构建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现代性、国际化潜能的文化主题进行IP形象的设计,将岫岩满族剪纸打造成独立体系的知识产权体系,进而扩展“次级关系群体”范围,发展当地的文化和经济。

注释: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10月。

[2]宋丽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问题解析与体系重构》,《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年第87页。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4]龚诗尧:《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研究》,《今传媒》2019年第8期,第21-24页。

[5]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6]柳宗悦:《工艺文化》,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王齐霜、徐世玉:《商业开发背景下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以川西羌族刺绣为例》,《攀枝花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第96-100页。

[8]许平:《非遗活化• 扶贫开发• 融合设计》,《群言》2017年第10期,第4-7页。

[9]范圣玺、邓碧波:《设计创新视角下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设计艺术研究》2020年第2期,第4-8页。

[10]ZHANG W.Design for the Sustainment of Traditional Making Practices:A Research Study in Central China.The Design Journal,2020,24(1): 137-47.

[11]高开升:《岫岩满族剪纸 盛开在满乡山野的艺术奇葩》,《鞍山日报》2012年2月3日,论坛A05版。

[12]徐德元:《风格独特源远流长— 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的剪纸艺术》,《美术大观》1998年第10期,第3-5页。

[13]王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之成功个案——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发现、挖掘、传承保护研究》,《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61-69页。

[1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剪纸(岫岩满族剪纸):http://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20169.html,2008.

[15]骆岫生:《岫岩满族剪纸》,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年。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17]谭志喜:《从“乡土中国”到“美丽乡村”: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与路径调适——恩施州个案调查》,《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2期,第161-168页。

[18]荣树云:《“后‘非遗’”时代手艺新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以潍坊杨家埠村为个案》,《民族艺术研究》2020年第6期,第145-153页。

[19]孔秀丽、罗康隆:《乡村振兴背景下民间信仰的当代价值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20年第12期,第77-83页。

[20]张魏:《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模式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5期,第127-133页。

[21]吉琳玄、马知遥、刘益曦:《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民族艺术研究》2020年第4期,第137-143页。

[22]田川流:《乡村振兴中多维度文化的构成及其价值实现》,《民族艺术研究》2020年第2期,第94-101页。

[23]闫国:《文化内生视野下的乡村文化振兴和发展》,《民族艺术研究》2020年第2期,第117-122页。

[24]乔柯·穆拉托夫斯基:《给设计师的研究指南——方法与实践》,谢怡华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年。

猜你喜欢

满族图谱剪纸
“植物界大熊猫”完整基因组图谱首次发布
精武门的武术图谱与徐悲鸿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大嘴蛙学剪纸
图表
手工剪纸
剪纸
剪纸
中国知名官方智库图谱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