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艺术形式效应分层论的灾害信息图形化设计研究

2022-04-13彭麦福张通顾群业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图形化直觉灾害

彭麦福 张通 顾群业

本文从艺术形式效应角度分析灾害信息图形化设计中的信息传递规律和特点,从而归纳信息图形化设计原则,探索灾害传播类信息图形化设计的方法。文章结合人的生理、心理特性及图形图像的信息传达规律,通过分解灾害信息图形案例,从生理感知、视觉心理、社会喻义三个方面,剖析灾害信息图形化设计中的视觉分层现象,认为图形化设计要想满足快速、准确、易懂的要求,必须构建从生理本能到心理联想,再到社会文化的依次递进的视觉传达结构,形成感知、联想、隐喻三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视觉层级,有效地提升信息图的易懂性、准确性和传播的高效性,满足灾害信息的快捷、精准的传播要求。

形式效应;信息图形化;视觉直觉;视觉心理;视觉隐喻

引言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一幅作品从观看到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艺术形式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形式成为表达内容、思想情感的语言,通过形式引发视觉刺激、概念联想和社会意义的关联。我们把这一现象总称为艺术形式效应。艺术形式效应是分层次的,在认知艺术作品过程中存在着依次递进的层次关系。研究艺术形式如何发挥作用,就需要一层一层地分解开来。只有理解不同层面的特性及相互作用,才能最终认识它的整体。这就是形式效应分层论。灾害信息图形化设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借用了艺术形式的信息传递方式,其核心是灾害信息传播。当前,传统的文字信息形式远不能满足灾害信息应急性的特点,迫切需要更为直观、易懂的信息传达方式。信息图形化设计在表达形式上注重简明性,去粗取精,尽量将复杂信息简单化,简单信息明了化。基于其直观、跨语言、易于理解的传播优势,在近几年的灾害信息传播中信息的图形化设计也开始大量出现。简洁直观的表达方式,使人们摆脱长篇累牍、枯燥无味的数据信息,同时避免了语言传递的误差,成为更便捷的获取数据信息的手段。优秀的灾害信息图形设计,是通过对数据、信息进行图形化转换和逻辑编码,使混杂的突发性信息变得直观化、秩序化,同时能把受灾分析、灾害成因、灾害避险等专业化信息变得通俗易懂,对复杂的灾害信息层层剥离,通过视觉直觉、视觉心理和视觉隐喻三个层面,以分层递进的形式构建成一个简明的信息图形化的传达系统。

1.生理感官层面的形式效应

在艺术形式效应中,第一层面的形式效应是引起人的视觉生理反应,这是一切艺术效应的基础。在这一层面人不需要经过联想或思考,仅通过生理感官的本能就可以获取视觉信息,在视觉直觉中就可以做出“愉悦、喜欢”或是“反感、排斥”等判断。这一层面的信息传递无须经过思考和推理,信息传递最快捷、最直接,可以称为视觉直觉效应。灾害信息是伴随着灾害的发生而产生的诸多信息的集合体。由于大部分的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预知、突发性、不可控性的特点,所以灾害信息传播中往往需要快速、直观,利用图形做出指令,便于受灾者和救援者快速做出“逃、避”或“防、救”的应急反应。因此,灾害信息的图形设计首先要满足人的视觉直觉。信息图的视直觉表现在形态、色彩和逻辑三个方面。

1.1 利用图解图示制造视直觉

直觉是一种本能,无须经过大脑的加工即可做出反应。利用人的本能进行信息传递将会是最为快捷有效的方式之一。图解、图示的核心要求就是用最直接的形式快速准确的传递信息,所以在灾害信息图形化设计中,可借用图解、图示设计范式激发、调动人的视觉直觉。这需要做到三个方面:首先图形元素要通俗常见,涵盖大多数人的经验常识,这样才能激发人的本能记忆与联想;其次,图形要以象形图为主。象形图是文字的替代,是语言的图形化补充,可以节省空间、缩短阅读时间。利用象形图将信息单纯化,用图形语言跨越文化层次与国别,人在看的过程中无须思考,仅靠生理本能就可以做出相应的反馈;再次,设计语言要简洁,直达语义,不描述、不赘述。比如云南鲁甸地震速报图解以最常见的“绷带”和“花圈”来传达“受伤”和“死亡”之意,充分利用人的常识,无须思考。在图形处理方面,以象形图为主,概括凝练整体形象,剔除图形中的无关细节,强调“受伤”后的细节和状态,非常好地做到了直观达意。人在看到图形时,几乎靠本能就可以作出解读,不需要经过思考和推理,也不会受到文化层次和文字语言的限制。

1.2 借用随类赋彩强化视觉直觉

色彩依附于造型,但是它往往比造型更加具有吸引力。南齐谢赫在中国绘画中提出“随类赋彩”的设色方法。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随色象类,可以解作彩色与所画的物象相似。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山、水、天、云的色彩呈现都来自于我们的视觉知觉和常识。儿童画中即使没有老师的指导,小孩子凭借自己的直觉也会在其涂鸦中如此设色。由此可见,灾害信息图的设计中,要想在色彩方面利用人的视直觉效应,增强传达效果,则需要遵循“随类赋彩”的原则,图形图像的色彩当须依附于自然之色、常识之色,尽量不使用主观色,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人的本能直觉。

1.3 精简图形表达逻辑,产生视直觉

灾害信息具有爆发性、数据量大、繁杂且专业性强等特点,灾害的产生原因、受灾范围、危害形式、受灾状况、避险方法、救援进展及计划等各种信息点常常是交织在一起,逻辑混乱。在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想要表述清楚,就需要用到大篇幅的文字,这会导致此类信息传递效率低、传播效果差。灾害信息的图形化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就是要把内容逻辑化繁为简,以图代文,以图示替代文字说明,以指示符号呈现逻辑关系。比如箭头符号,这种箭头符号对于指引方向和表现次序有着极高的效率。如图1日本地震速报App中的地震预警原理图,针对地震预警,利用图形、箭头符号把复杂的预警机制和原理直观简明地呈现出来。通过读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获知。地震波分为两种P波和S波,分别用白色箭头和黑色箭头指代。其中P波传播的快危害小,S波滞后,但S波危害大,所以地震预警原理就是利用感应器首先捕获P波,在S波到达之前发布地震预警,争取十几秒的应对时间。一张图可以在很短的时间看明白预警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图1 地震预警原理图示

图2 应急供电标识

图3 云南鲁甸地震的信息图形化设计

总之,第一层面的视觉直觉效应与人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没有太大的关联,通常也不具备社会层面的内涵意义,可以直接为视觉所感知,具有极高的传递效率。因此灾害信息的图形化设计第一步就需要达到重图形、强视觉、简逻辑的要求。

2.视觉心理层面的形式效应

视觉心理层面的形式效应是由视觉直觉引起的心里反应,是形式效应的第二个阶段。对于成年人来讲,视觉心理效应与视觉直觉不容易区分,因为,我们几乎不可能清除掉已有的视觉经验。心理学的实验得出,只有刚出生的幼儿因为完全没有生活经验,所以对于形体和色彩不会产生视觉心理效应,是一种完全纯粹的感觉,这是有生活经验的人无法做到的。人在成长中会通过自己的视觉经验认知新事物,比如,当我们看到雪花会想到冬季、寒冷,看到红色,则又会想到火源、温暖等。通过艺术形式可以感知厚重与轻柔、激烈与平静等抽象信息。与感觉层面的视直觉相比,这是我们解读艺术形式、创作艺术作品的更深的一个层面。这一层面的形式除了具备高视觉度以外还有导向性,作品的表现形式存在诱导作用。这一层面的形式感受像是一种直觉,实际上融入了“预先”介入的视觉经验,是将观察所得同以往经验相互验证的过程。

2.1 视觉心理中的联想性特点

视觉心理效应对信息的准确、快速的传达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图形联想,结合生活经验,以此传递准确信息。笔者主持设计的地震应急救援标识符号中,应急供电标识图形设计见图4。应急供电和普通供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发电设备不同,同时应急供电还具有临时性、灵活性及地点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应急供电标识设计时利用电池作为主体形象,以强调电源的非常规性,利用电池和车体或车轮的形象组合,体现供电的临时性和灵活性。在电池形象的基础上加入了可移动的汽车形象,强调“机动性”,以此强化应急概念。整个标识以图为心理联想的接入点,把生活经验跟信息进行关联,非常准确地传递了应急、临时、供电的信息。

图4 灾害信息标识符号设计

2.2 视觉心理中的接近原则

在视觉心理效应中还存在着特征相似、色彩接近、风格相近的形式因素更容易被看作是一个整体的现象。这非常有利于用图形位置、版面设计归纳信息逻辑、构建视觉层次。将复杂的数据信息,按照不同的逻辑分类排序,再组织到一起,为读者寻找信息提供一个清晰的路径,对于灾害信息图形化设计,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研究和实验验证,接近性原则中距离的接近,比起色彩和形状的近似,更容易被人所认知。即使是特征完全不同的元素,只要它们足够靠近,人们也更加倾向于认为这些元素是相关的。在笔者指导学生设计的云南鲁甸地震的信息图形化设计中,受地震破坏的建筑物信息部分,首先按照不同的建筑结构对信息进行分类,图与文采用接近原则,分组摆放,清晰准确地展现了在此次地震中不同建筑结构的房屋受损情况,既保证了信息图视觉上的整体、简洁,也保证了信息传递的清晰、准确。

由于灾害信息数据繁多,在设计过程中要按照目的进行筛选,屏蔽掉多余的、重复性的信息数据。同时要把图形和色彩等视觉要素分类、分层归纳,用较少的图形和鲜明的色彩传达信息。这样可以利用人的视觉心理,减少阅读者的视觉和脑力的负荷,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3.具有社会意义的形式隐喻效应

作为形式效应的第三个层面,艺术形式效应体现出的是形式的社会化或符号化。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本身被弱化,同时被赋予了新的社会意义或象征意义。可以说形式在这一层面只是被作为一个载体或者是某一概念的触发点。

3.1 喻义触发点

在设计作品的分析中经常会提到诸如红色代表热情、兴奋、暴力、革命等等,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色彩本是一种生理感官对自然的反应,本身并不具备此类意义或概念,是在社会的发展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抽象认知,通过某种形式上的关联,红色成为这一概念的代言人。在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中经常出现的“五福临门”等纹样,同样是借用了蝙蝠的形态和谐音来体现“福”的概念。在图形信息化设计中应急医疗的标识符号统一采用了红底色,以此诱发受伤、流血、紧急等概念的联想和暗示。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十”字图形,来体现“应急医疗”的概念。

3.2 概念的容器

还有一种形式隐喻表现为形式与概念本体并无关联,而是完全依靠社会力量把信息附加到形式中。在我国封建时期,颜色在很多时候成为权力、阶层的象征,黄色只有皇帝皇室才能使用,紫色、红色等都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层级。又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纹样,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则代表了四个不同的方位。戏曲中的脸谱图案也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寓意,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社会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脸谱形象。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形式仅仅作为一个载体使用,其表达的概念则完全是由社会赋予的,与形式本身并无直接关联。这也就导致了形式喻义的不确定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个形式可能有不同的社会喻义。比如中国的万字符“卐”是一个寓意美好的图案,但反转后同一个形状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从这个层面上看,形式和意义是可以变化的、分离的。

3.3 形式隐喻效应在灾害信息图形化设计中的应用

在灾害信息图形化设计中,这两种隐喻形式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大多数的符号除了其本身的特质以外,往往具有触发社会寓意的功能。在灾害信息中经常会有“死亡”“受伤”等字眼,这也是灾害信息中被高度关注的一部分。笔者主持设计的地震救援标识符号中,对于被埋压人员的标识符号设计了两种状态,一是被埋压且已经死亡,还有一种是有生命仅被埋压。在区分两者时采用了骷髅这一符号,利用骷髅作为死亡的触发点,结合社会文化中骷髅的喻义,体现死亡这一概念。摒弃文字,以图示意,既能强化视觉度,又可以跨越文字、国界,使信息图成为简洁明了的跨国语言。

形式与寓意分离是灾害信息图形化的优势所在,因为符号化的形式一旦成为承载社会意义的容器,就可以把复杂的信息按照约定俗成的社会共识归纳到符号中,省掉大篇的描述性文字,使信息变得简明易读。例如北京市地震局发布的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绿色的图底,白色的人物图形。其实绿色本身并没有安全这一属性,但在我们的生活中,绿色被赋予安全的社会意义,因此在信息符号的设计中就充分利用这一社会寓意,绿色即表示安全区域,人跑到此区域即可安全,以传达遇到危险后可以前往此处避险。

4.结语

对艺术作品的解读离不开形式效应的这三个层面。形式是作品的语言,不具备视直觉效应的作品是缺少吸引力的,没有调动视觉心理效应的作品是苍白的,缺少形式隐喻的作品则会变得空洞肤浅。同样,以准确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灾害信息图形化设计,则要借用这三个层面的形式效应作为基本的设计原则。对于急需传播的、枯燥晦涩的灾害信息,首先利用象形图形置换说明性文字,以图代文,提升信息的视觉度。然后借用形式的心理效应,把信息归纳整合附加到一个具有特定指示意义的图形,实现复杂信息的简洁化和传达逻辑的秩序化。最后通过形式隐喻效应,对灾害信息中的某些约定俗成的信息、概念或行为进行符号化设计,使符号成为信息概念的触发点,省掉了繁杂的文字描述,以达到灾害发生时信息传递的快速、直接、准确要求。艺术形式的分层效应在灾害信息图形化设计阶段,要分解开来,进行逐层的设计,以保证信息的视觉、逻辑和内涵在视觉呈现方面的合理性。但在灾害信息图的信息传播中,这三个层面的形式效应实为一个整体,各层互为支撑共同发挥作用。

注释:

[1]王令中:《艺术效应与视觉心理学》,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2]房婷:《信息图形设计的表现形式辨析》,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3]胡迪:《数据信息的图形化设计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王令中:《源于同一基础分理多层效应——美术形式效应审美论纲》,《东方艺术》2004年第4期。

[5]樱田润:《信息图表设计入门》,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24页。

[6]唐笑非:《色彩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及情感表达》,《包装工程》2017年第4期,第39页。

[7]唐欢:《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浅谈紫砂作品“玉兰壶”的和谐之美》,《陶瓷科学与艺术》2020年第4期,第26页。

[8]王令中:《源于同一基础分理多层效应——美术形式效应审美论纲》,《东方艺术》2004年第4期。

[9]彭麦福:《地震公共信息标识符号的规范和设计方法》,《包转工程》2017年第4期,第193页。

[10]彭麦福、李中扬:《地震应急救援标识设计研究》,《包装工程》2015年第4期,第36页。

2021年12月16日,中国文联十一届一次全委会选举产生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届主席团成员名单。铁凝连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当选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副主席。

12月17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闭幕。

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会议代表认真听取并深入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审议并通过了李屹代表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国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修订了中国文联章程,选举产生了中国文联新一届领导机构。

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在致闭幕词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希望新要求,发出了新的号召,为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前途。

铁凝说,五年来,中国文联第十届主席团为文艺事业和文联工作创新发展不辞劳苦、鞠躬尽瘁,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奉献了宝贵的智慧,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团结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不懈努力和突出贡献。接下来的五年,新一届主席团将尽心竭力、勤勉工作,为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营造更好的氛围,为文艺家创作耕耘创造更好的条件,为文联工作创新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铁凝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第十一次文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努力开创文联工作新局面,创造文艺事业新辉煌,以更加饱满的创作激情、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猜你喜欢

图形化直觉灾害
基于Arduino图形化编程的教学应用研究
浅谈图形化编程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巧用“直觉”解数学题
你的直觉靠谱么?
灾害肆虐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Mixly米思齐:优秀的国产创客教育工具
昆虫料理,你敢吃吗?
如果你想,就可以做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