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密度对乌江中华倒刺鲃仔鱼摄食、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2022-04-13胡兰李忠利张同平韦尚青肖梦王梅余
胡兰,李忠利,张同平,韦尚青,肖梦,王梅余
(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的基础是苗种,苗种培育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苗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的生产过程。尽管每个种类的生活习性、培育方式、培育环境可能不同,但苗种繁育的生物学原理和育苗技术一致。在早期的鱼苗培育过程中,合理的放养密度对其生长和存活十分重要。放养密度过高,鱼苗会因空间、水质等因素而出现生长缓慢、存活率下降等问题;若放养密度过低,尽管鱼苗生长快、生活率高,但会浪费水资源,增加生产成本。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隶属于鲤形目,鲤科,倒刺鲃属。有关该鱼苗种的放养密度问题,周华书报道了鱼种的池塘混养技术,提出每667 m放养50~100 g 的大规格鱼种800~1 200 尾(约1.5 尾/m),同时不宜混养食性相近、抢食凶猛的鱼类。金灿彪等通过不同培育密度试验,分析了不同温度、不同体长阶段的个体生长情况,得到了不同阶段的适宜培育密度。现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中华倒刺鲃仔鱼摄食、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探讨提高仔鱼生长和存活率的方法,为规模化鱼苗种生产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的获取和暂养
试验鱼由乌江彭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站提供,亲鱼为放流站通过人工驯化的野生个体,取同一对雌雄亲本,人工注射催产剂(HCG 和AHRH-A混合剂),干法受精,微流水孵化。产生的初孵仔鱼带回实验室,暂养于100 L 水族箱中。
1.2 试验分组
仔鱼约6 日龄时开始平游,随机挑选体表正常且游泳能力强的个体放入水族箱中(35 cm×32 cm×20 cm,盛水20 L)并分组。参考金灿彪等放养密度,结合本试验的微充氧培育条件,试验组放养数量分别设置为 50,100,200,300,400 和 500 尾,编号为 G、G、G、G、G和 G。
1.3 饵料的投喂
仔鱼约8 日龄时肠道贯通,此时开始投饵。饵料为经24 h 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其粗蛋白约50%,粗脂肪约20%,粗灰分约10%。每天08:00 和18:00 各投饵1 次,投喂时用胶头滴管吸取卤虫后逐滴缓慢加入到水族箱内,投喂量以仔鱼不再抢食为准,并记录实际投喂量。
每天早上投喂前换水1 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3~1/2,并用虹吸法吸除水族箱底粪便和残饵等。早晚各测量1 次水温,做好日常管理和仔鱼死亡记录。
1.4 仔鱼生长指标测定与计算
试验时间25 d。各试验组每隔5 d 测量1 次仔鱼全长和体质量,测量时间选择在2 次投喂之间,测量时先用MS222 麻醉仔鱼,吸水纸吸去体表水分。每个水族箱随机抽取10 尾仔鱼,用游标卡尺测量全长,体质量用电子天平称量3 次,每次取10 尾称总质量,全长和体质量数据分别精确到1 mm 和0.1 mg。饵料系数的观测时间同仔鱼生长指标的测定时间一致,并选择未做测量的个体,以减少测量对个体摄食的影响。
初次摄食率(%):初次投饵时已摄食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百分比。
饵料系数(%):相对时间内投饵质量占鱼体质量增加的百分比。
g=(lnM-lnM)(/t-t)。式中:g为全长特定生长率,%/d;t为试验时间,d;t为试验开始的时间,d;M和 M分别为 t、t时间点的全长,mm。
g=(lnM-lnM)(/t-t)。式中:g为体质量特定生长率,%/d;M和 M分别为 t、t时间点的体质量,mg。
摄食强度用饱满指数表示。饱满指数(%):摄食的饵料质量占鱼体质量百分比。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养殖密度对仔鱼摄食和死亡率的影响
各试验组摄食率与死亡率统计结果见表1。由表1 可见,仔鱼几乎全部摄食,各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有个别仔鱼在捕捞时出现机械损伤,后即时更换,保证了各试验组的仔鱼在试验开始时摄食情况相同。饱满指数统计结果显示,G与G、G与 G、G与 G两两饱满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试验组之间的差异都显著(P<0.05),整体上,仔鱼饱满指数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出现减弱的趋势。各试验组饵料系数统计结果显示,G、G和G3 个试验组间及G和G2 个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试验组之间均出现了显著差异(P<0.05),整体上,仔鱼饵料系数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统计各试验组仔鱼的死亡情况,结果显示,G仔鱼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剩余 5 个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表1 试验组的摄食率与死亡率统计 %
2.2 养殖密度对仔鱼全长生长的影响
各试验组仔鱼全长生长的变化趋势见图1。由图1 可见,6 个试验组的全长生长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G。试验结束时,试验组G—G仔鱼平均全长分别为(17.4±0.2),(16.9±0.2),(16.6±0.1),(16.0±0.2),(15.4±0.1)和(14.8±0.1)mm,6 个试验组间仔鱼平均全长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养殖密度的增加仔鱼平均全长呈下降趋势。
图1 各试验组仔鱼全长生长的变化趋势
2.3 养殖密度对仔鱼体质量生长的影响
各试验组仔鱼体质量生长的变化趋势见图2。由图2 可见,6 个试验组仔鱼体质量生长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G。试验结束时,试验组G—G仔鱼平均体质量依次为(22.5±0.2),(21.1±0.2),(20.6±0.1),(19.0±0.2),(18.2±0.1)和(17.5±0.1)mg,6 个试验组间仔鱼平均体质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养殖密度的增加仔鱼平均体质量呈下降趋势。
图2 各试验组仔鱼体质量生长的变化趋势
2.4 养殖密度对仔鱼生长率的影响
各试验组仔鱼全长特定生长率的变化曲线见图3。由图3 可见,6 个试验组仔鱼全长特定生长率呈下降趋势。试验期间,试验组G—G仔鱼全长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017±0.003),(0.016±0.002),(0.016 ±0.003),(0.014 ±0.002),(0.013 ±0.002)和(0.011±0.003)%/d。G、G和 G3 个试验组间仔鱼全长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G和G仔鱼全长特定生长率差异也不显著(P>0.05),但G较 G及 G较 G试验组仔鱼全长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整体上,仔鱼全长特定生长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图3 各试验组仔鱼全长特定生长率的变化趋势
各试验组仔鱼体质量特定生长率的变化曲线见图4。由图4 可见,6 个试验组仔鱼体质量特定生长率都呈下降趋势。试验期间,试验组G—G仔鱼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056±0.005),(0.053±0.003),(0.052±0.007),(0.049±0.004),(0.047±0.005)和(0.046±0.003)%/d。G、G和 G试验组间仔鱼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G、G和G差异也不显著(P>0.05),但 G较 G仔鱼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出现了显著下降(P<0.05)。整体上,仔鱼体质量特定生长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
图4 各试验组仔鱼体质量特定生长率的变化趋势
3 讨论
3.1 养殖密度对仔鱼摄食的影响
在鱼类人工养殖中,放养密度将直接影响鱼类摄食。Ribeiro 等在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养殖试验中发现,放养密度和投饲频率会对尖吻鲈仔鱼生长状况、鱼体大小分布和摄食造成影响。同时发现,不管如何改变投饲频率,放养密度增加都会加剧同类相食,且通过增加投饲频率和减小放养密度可明显降低鱼体规格差异。现通过饱满指数分析了不同养殖密度下中华倒刺鲃仔鱼的摄食强度,结果发现,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仔鱼抢食能力逐渐减弱,个体摄食量降低,摄食强度出现减弱趋势。
3.2 养殖密度对仔鱼存活率的影响
在鱼苗的早期培育过程中,合理的放养密度对其成活非常重要。Hiroki 等研究发现,鲻鱼(Mugil cephalus)仔鱼初始放养密度和存活率成反比(相关系数r=-0.58,P<0.01),并得出了该鱼最佳的初始放养密度,当放养密度超过培育环境的极限收获量时,个体生长将受阻。本试验也得出相似的结果,当仔鱼放养密度增大时,相同放养环境下的群体存活率会明显降低。马国庆等在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研究中认为,仔鱼放养密度过大,会造成生活空间减少,水中代谢产物增多,从而抑制个体的发育生长,同时养殖水体污染也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中华倒刺鲃喜欢水质较优的生长环境,因此在培育过程中还应注意水质。引起鱼苗死亡的原因除鱼病、缺氧和机械受伤等因素外,还应注意养殖水面的高度,中华倒刺鲃喜跳跃,应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仔鱼跳出水体而死亡。
3.3 养殖密度对仔鱼生长的影响
仔鱼的放养密度除了影响其成活率外,也直接影响其生长。金灿彪等进行了中华倒刺鲃水花到鱼种的室外培育试验,各试验组全长、体质量的生长随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弱。本试验在实验室水族箱条件下,也得出相似的结果,当仔鱼放养密度增大后,一方面会造成种内竞争,同一培养环境下仔鱼因饵料缺乏、空间减小,个体生长逐渐减缓,同时也给日常管理带来困难。在实际生产中,放养密度根据饵料和供水条件而定。此外,放养密度还与养殖环境、鱼苗规格密切相关,金灿彪等认为中华倒刺鲃早期苗种的放养密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分类考虑,并指出鱼苗全长<2.0 cm 时,室外培育池的放养密度约为150 尾/m。具体放养密度应根据各自的培育条件、管理水平及出苗规格等情况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