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策略
2022-04-13王冬梅
王冬梅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下,学生的语文阅读语感也是在慢慢提升的,而通过使用高效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提升文化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语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效果是比较好的。本文就以在小学的语文学习中开展阅读教学为切入点,研究如何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阅读学习,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在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也在不同的进行改革变化,2011年推出的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的教育也在进行改革,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科目内容,教师就更应该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语文学习中开展阅读教学,既能帮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也能让学生对人文知识进行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强化教学引导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习,强化学生各项能力,确保学生在阅读中能独立思考,进而保障学生具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使其在阅读中具有更高的能动性,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在小学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以及语言的感知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阅读语感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敏感性。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科学的文字感知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设计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听力、表达以及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出现的问题
(一)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严重
现实教学中,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约束,在很长一段时间,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的教学缺乏一个较为全面的教学观,在教学时将教学重点主要集中于课文思想内容的重点分析,忽略了学生对其自身语言能力和使用技巧方面的培养,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和文字材料方面的深度理解和欣赏,语感的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直接导致语文教学出现了误区。尤其是从课程改革实施后,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没有深入分析,体现在对学生语感能力和学生素养的培养,依然坚持理性分析的原则,体现在教学上则是“坚持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以讲解为主体,学生只要做好对于知识的吸收”,这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学生对理论的学习,而轻视了学生的积累练习。而语感差体现在学生身上,则是学生对一些文章的朗读不够通顺,不能够正确理解文章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意义,尤其是在个人或群体朗读时,出现了严重的“唱读现象”,对一些具有美感的课文,没有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切身地体会,只是简单地逐字阅读,极大地限制了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对这种“事倍功半”的教学,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
(二)学生缺乏阅读方法
出现在小学阅读教学语感培养上的另一个问题,主要是学生缺乏阅读方法引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对教学语感的规定,其中指出对教学尤其要重视对学生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而“读”从字面意思上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式。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首先是建立在多次的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不断阅读领会语段中的具体含义和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感,但结合小学阶段的学生特点来说,对这一要求显然很难达到。小学学生缺乏良好的自制力和专注力,尤其是对语文阅读这种需要较好的耐心才能深入学习,所以就要做好对他们在阅读方法上面的教学,通过不同的阅读方法去贴合不同的学生需求,才能为他们营造一个阅读环境,他们也能在这种适合自己的阅读环境中不断进行深入的阅读,达到“其义自见”的观点,但从目前的教学中来看,许多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专门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上,通常都是一看而过,没有真实地走入文章中所塑造的环境中,更不用提对环境思想和人物情感的理解,加之一些学生对语文在认识尚缺乏正确的认识,觉得语文属于母语范畴内,从小到大都会学习,所以在学习上也不会拉开差距,因此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学习。
此外对语感的培养还应依托日常的积淀,才能做到真正的提升,但对一些学生在这一要求上很难达到,他们在个人的性格和对待语文的态度上有着极为明确的态度,觉得语文只需要会写字、会组词、造句就行了,不用进行语感的培养,表现在日常的作业完成上,通常都是“草草了事”,根本不会真正完成教师布置的专项作业,而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在语感培养上面的“滚雪球”的出现,由于时间的增长,对语感上面的缺失会一步一步体现在他们日常交流和个人素质以及文学涵养的提升,最终等待这些学生意识到语感的重要性,时间上已经来不及。而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他们未来的三观树立和个人品格素养方面的提升也有阻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运用个性化阅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语感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只有强化学生阅读兴趣,才能使其在学习中具有更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通常包括状物、绘景、记事、写人等方面,具有形象生动,内容具体的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养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也是学生深入持续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能力。其中,设置问题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童年的发现》时,笔者抓住题目中的“童年”二字,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这一发现是‘童年’的发现呢?生活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呢?请同学们回答。”令人想不到,前一会儿学生还是七嘴八舌地议论,刹那间很多学生开始托着下巴,耷拉着耳朵,无神的双眼告诉笔者,他们无法回答。
在学生成长中,教师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所以,教师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发展,教师要对其教学观念进行合理更新,强化自身榜样作用。首先,教师要强化学习,关注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高度重视阅读教学,在具体开展教學活动时,引导学生感知文化,在讲解文章时,对其文化魅力进行有效突出,确保能实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增强,引导学生综合分析阅读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还要强化实践应用,确保教材知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动心相对较强,所以,教师在具体进行教学时,可以将课堂讲解与生活现象有效结合,确保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更高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在《丁香结》一课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学生展示丁香花,确保学生在观赏中可以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为了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提升课堂质量,教师首先就要改善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通过个性化阅读教学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后,就会主动寻求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质量。而要想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首先就要利用好现有的教材,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摘选自文学名著里面的,这些作品都是国家部委精挑细选出来专门给学生学习成长的,文章也通过了一定的改编以便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一下课文,因为学生如果不提前预习课文,直接开始讲解,学生的思路就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状态都不一样,可以说每一个学生对同一篇文章都有着自己的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勇于发言,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能让学生了解到其他不同的学习思想,最后教师可以组织班级集体讨论,使学生的思想自由发挥,由教师进行最后的收尾总结。学生的阅读发言越多,自身的阅读语感也就会越来越熟练。比如,在进行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少年闰土》教学中,可以先在课前默读,然后讲解,文章的开头对闰土的外貌以及闰土刺猹的动作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教师可以依据这些让学生对闰土生活的家乡环境进行猜想讨论,大胆猜测闰土在平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最后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大声的朗读,这样在文章学习完毕后,学生通过朗读更能加深文章的印象,对语感的把握也就会更加深刻。
(二)利用群文阅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语感
在课堂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前其实已经完成了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故事的了解。因此,教师要关注的重点是通过一些课外阅读资料的补充,提升学生的阅读语感,而这不仅可以从教材本身上开始延伸,还可以结合教材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找到对应的课外阅读材料。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最根本的还是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补充,让他们形成阅读的新鲜感,然后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阅读学习以及语感培养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下。以《景阳冈》武松打虎的故事为例,故事的提纲比较简单,就是武松打老虎这个主线。但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小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现状,因此要在阅读教学中丰富阅读的材料,不断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大纲,了解武松打虎的气势。而在阅读的引导阶段,教师可以补充《水浒传》的部分素材,让学生能进入武松打虎的课堂阅读氛围。先从文章大意了解到文章的语境,而当学生在课前学习了关于武松、水浒传、施耐庵等《景阳冈》课文的背景基本知识后,阅读起来就没有那么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传授这些课外的知识,重点是要给学生介绍武松打虎的过程,这也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能让他们深入阅读的语境,掌握正确的语感。例如,适当引入老虎的具体形象,因为文中介绍的一般就是老虎的“三板斧”只有扑、咬、剪,对这个学生,可能不太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定的音视频材料,介绍老虎的捕食方式以及技巧,重点是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老虎的凶猛,进而对比出武松的英雄气概,然后在文章的阅读中就能体会,閱读文章的时候就能有正确的语感。所以让学生通过对视频材料的观看和对文本材料的细化认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阅读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武松的生平故事,包括武松上梁山等,进一步丰富学生在《景阳冈》课文阅读学习中的认知,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
(三)利用文本细读的阅读教学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语感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以及阅读的文字感知能力,就要让学生采用细读的方式,不断深入挖掘文本内容,体验文本的情感。而通过细读,能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到正确的语境,从而深化文本的个体体验以及自身对文章的认知结构,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在给学生进行人教版的《七律·长征》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由于当代的学生都生活在比较平和安逸的生活环境中,无法真正体会那个时代向死而生的感情,而文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诗词就十分形象地写出来了当时的环境之恶劣以及形式之危急,而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两个句子的语境并深刻感受这两句诗词的深刻内涵,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直观地给学生展现金沙江江水的险恶,然后顺势为学生介绍一下长征这个十分悲壮却又壮烈的历史资料背景,等到学生了解了文章背景,掌握了文章的语境,在阅读的时候自然就会带有一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掌握语句的用法。并且教师还可以对四渡赤水以及井冈山的胜利会师等主要革命历史事件展开详细的介绍。与此同时,还可以以文中的几句“逶迤”“乌蒙”“磅礴”等字词,让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讲解,然后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具体诗的语境,从而深刻地感受到毛主席及当时的红军战士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样就能达到感染学生的情感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的目的,也能锻炼学生的语感,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结合以上教学方法可以发现,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以及教学的具体要求,为学生找到更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最后通过多种教学的途径加强学生的阅读语感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的语言敏感性,也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阅读理解学习,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 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小学生语文语感培养中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S[2020]GHB4107)的研究成果。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