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04-13曹玲
曹玲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分层教学理念被提出并得到重视,传统“大班制”“一言堂”课堂模式不再被提倡,尊重学生差异并按照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组织教学已然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新选择。但是由于尚不了解分层教学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作用以及具体指导方法,大多数教师在当前实践中做得还不是十分理想。面对该情况,深入研究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和方法迫在眉睫。
一、分层教学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作用
就增强学习动力来说,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分层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更加体现了“一视同仁”的教育理念。通过划分学生层次并落实差异化指导,教师向每一名学生都表达了自己的关心和尊重,在按照更加适合他们的方式讲解知识。如此,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地位得到了充分重视,他们逐渐摒弃“我不行”“教师不关心我”等错误思想,学习动力自然增强。此外,由于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他们,他们也更容易紧跟教师思维思考问题、探究数学知识。如此,学习效率得到保证,个性化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二、小学数学教学落实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关注,落实隐性分层
基于小学数学课程应用分层教学,首先应了解不同学生分别处于哪一层次。反之,若教师对班级不同学生分别处于哪一层次不够了解,在分层指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时,教师极有可能选择、应用不够科学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表现的关注,根据对他们的紧密观察和客观分析确定其所处层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与“显性分层、直接告诉学生他们处于哪一层次”相比,“隐性分层、暗中划分学生层次”更能起到保护学生自尊心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更积极参与分层学习活动。对此,教师应该做好分层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紧密关注、客观地划分学生层次,在隐形层次上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分层教学与学生需要相符保护,保护学生自尊心,从而使学生愿意积极学习顺利实现课程总目标。同时这也提醒了教师,想要在小学课程活动中落实分层教学,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合理进行隐性分层。
(二)预习分层设计,有效促进教学
预习是高质量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关注的一项内容,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课前预习。这也就意味着,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强对课前预习的关注,主动根据学生所处层次设计不同预习任务,鼓励他们提前对新知识展开自主探究。教师直接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新知识,应积极设计分层预习任务。使学生提前了解、熟悉新知识,并在课堂上以分层手段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提升课堂效果。所以说,为了更好地推进不同层次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高效学习,教师有必要设计并布置不同层次的预习任务,指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水平选择任务并完成。这样一来,学生提前了解即将要探究的内容,他们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进入课堂分层学习活动,学习效果必然更加理想。
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前预习内容。比如,针对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的预习作业可以是自主探索20以内加法的计算规律,根据教材所给出的“凑十法”计算原理进行加法练习,并且可以尝试寻找其他的加法计算方式。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在设置预习作业时,要更加注重教学材料中的知识,让他们尽量理解什么是“凑十法”,如何使用“凑十法”。最后,针对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所设置的预习作业要更加简单,同时,要能够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例如,让这类学生找寻与加法相关的故事,或者找寻能够帮助他们简化加法计算的道具,如小木棒、方块纸等,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教师通过创建分层预习模式,有效降低了小学生预习的压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预习的效果。
(三)课堂小组学习,分层探究新知识
分层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这与“小组合作”目标不谋而合。由此出发,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落实分层教学,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处于相同层次的同学划分至同一小组,引导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新知识。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活动中,可以将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在一起,向处于不同层次的小组布置差异化任务,要求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在小组交流中,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以及思维结构拓展更新。因此,为将能在合作探究中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小学生在课堂分层学习活动中有更好的表现,教师一定要注意将其与小组合作结合在一起,鼓励处于同一层次的同学合作探究新知。
在学习“找规律”这节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创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找出事物变化的规律,对此,老教师可以根据“求同存异”的原则创建学习小组,把综合实力相近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合作小组中,然后再把与小组综合能力相符的几何图形或具体事物展示给学生,并引导他们通过分析、讨论、研究等方式自主探究出不同事物的变化规律。比如,对综合实力较强的小组,教师可以为他们创建数字排序问题,先把单数和双数混乱摆放,然后再让小组成员按照从小到大的规律进行摆放。学生通过摸索和尝试能够更快速地找出数字排列的规律。由此可见,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既能激发小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还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四)分层互动提问,助力知识理解
过往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践之所以会出现低效表现,在极大程度上是因为忽略了课堂分层互动的重要意义。简单来说,由于所处层次不同,不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对新知展开的简单讨论、对不同类型互动的参与存在一定差異。而只有让他们参与适合自己的课堂互动活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堂新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反之,若互动环节的设计缺乏合理性,学生无法在适合自己的讨论活动中交流讨论新知,其学习效果和积极性均会受到消极影响。然而就目前来说,上述问题依然存在于小学数学课堂上。大多数教师都是根据自身喜好或学生一般发展规律提出互动问题、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上交流新知。在这一模式下,综合素养处于较低层次的同学难以真正参与其中,其对新知的思考和理解受到阻碍,学习自信甚至也会降低。这又一次说明了,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践,应根据学生层次设计互动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围绕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如此,不断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加强学习思考,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必然能够提高。
在学习“条形统计图”这节课时,数学教师可以创建分层式的互动问答活动。本节课要求小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并且认识到条形统计图的重要性,同时,要通过观察统计图、绘制统计图的方式明白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相关的数量表示方法,另外还需要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应当设置带有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究性问题,并做出解决方案。比如,针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小学生,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老师手中的这幅图片是从星期一到星期日的天气预报,同学们需要根据上述数字制作出条形统计图,并且通过观察统计图分析出近期天气变化的规律。”这部分学生通过绘制条形统计图,进一步巩固了统计图的数量表示方法以及制作原理,并根据图片的内容快速找出了气温变化的规律。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联性的数字表格,然后让他们根据某些规律进行绘制。而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教师则需要直接给出一幅条形统计图的图片,然后讓他们对这幅图进行分析,找出条形统计图上的重要数字,并说出他们所代表的含义,从而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结构特征的理解和认知,使其能够真正掌握这节课的基础性知识。教师通过创设分层互动式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各层次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践行分层激励,增强学生自信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往往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知识探究表现,进而决定着学习结果。因此在小学数学课程活动中落实分层教学,教师还应该着眼于教学激励方面,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其具体表现进行激励,以此增强其学习自信。但是纵观当前课程活动,教师不注意激励学生、激励条件和方式与学生需要不符等问题比比皆是,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信心的形成。面对该现象,改变势在必行。教师应先根据自身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了解,确定适合他们的激励方式。如面向处于较低层次的学生,应更多地培养其基础知识探究自信;面向处于较高层次的学生,应更多地培养其钻研高难度知识的自信。在低层次同学出现积极主动的基础知识学习表现后,及时表扬并鼓励他们,激励其积极学习行为;在处于高层次同学主动钻研课外拓展的高难度内容并取得一定收获后,以激励性语言鼓励他们。长此以往,在教师的分层、有效激励下,每一名学生的数学知识探究自信都能出现明显增强。这无论对其当前学习还是后续探究其他数学知识来说,都大有帮助。
(六)随堂测验分层,了解学生情况
分层教学与小学数学的结合,还可以落实在随堂测验方面。数学具有解决问题的重要功能,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课堂测验的意义由此凸显。此外,通过及时的随堂测验,根据学生的解题反馈,教师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而根据其知识实际掌握情况优化设计下一步教学方案。综合二者来说,为在课堂上有效落实“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设计科学的随堂测验环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基础水平不同,不同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完成的随堂测验任务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设计随堂测验环节时,教师必须融入分层理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测验内容并完成。然而在现阶段的课程实践中,师生在该方面做得也不是很好。一些教师忽略了对随堂测验的分层设计,既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设计不同题目,也没有主动提醒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完成。在该状态下,学生面对单一、刻板的测验题目,通常难以提起解答兴趣,其“在学中用”实践受到限制、发展因此受到影响。所以说,为更好地发挥随堂测验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和实践运用的积极意义,教师一定要注意设计分层题目,同时学生完成自身所处层次相关题目的情况分析。
在对“多位数乘一位数”这节课开展随堂测验时,教师需要遵循分层教学的原则,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设置不同的测验习题。比如,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数学应用题,让他们边理解文字含义边进行数学计算,同时,还要要求他们用多种不同的算法解题。如“小丽、小明同学要做30份贺卡,他们为此买了3盒水彩笔,每盒水彩笔里有12支,请问,他们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可以使用?”同学们通过分析可以列出“12×3”这一计算公式,并最终得出“36支水彩笔”这一结论。还有的同学列出了“12[×]3=36”这一公式,具体的解析方法是“因为12=9+3,所以12[×]3=9[×]3+3[×]3=36”。对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教师只需要他们能够用其中一种方式解出答案既可。而针对学习水平较差的同学,教师就需要设置更直观、简单的随堂练习题,如“20×4、13×6、12×3、24×8”等明确的数学计算公式,从而降低他们测试的压力,同时有效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七)分层布置作业,巩固拓展提高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小学数学课程活动中的分层教学,还离不开层次化作业。这是因为,小学生记忆能力尚不成熟,他们极有可能在课堂学习结束后遗忘某一些知识,从而使整体教学有效性降低。而作业的合理设计和布置,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巩固、复习所学内容,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降低他们在日后遗忘知识的可能性。同时,由于基础素养存在差异,不同学生能够完成的作业任务量、解答的作业题目难度均存在一定差异。若忽视了对作业的差异化设计,一味地向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低层次学生无法完成作业、高层次学生轻松完成作业并产生骄傲自满心理等问题,于整体教学无益。因此,为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并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特点设计差异化作业。久而久之,持续在“做作业”中巩固知识,学生还能形成良好的“学后复习”习惯,这可以很好地加快其走向新层次的脚步。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合理应用,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对提高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效率和质量大有裨益。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明确于此的基础上,积极通过隐性分层划分学生层次,同时将分层指导灵活渗透在课前预习、课堂授课、互动指导、随堂测验、作业布置等环节,时刻践行分层理念,以适合不同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探究数学知识,帮助他们逐步走向更高的学习层次。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