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理念下医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构建及探索路径
2022-04-13王玥宋锦璘蒋丹蒋琳
王玥 宋锦璘 蒋丹 蒋琳
“新医科”理念是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医学教育改革至关重要。教师作为体系核心要素,其专业系统能力的发展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主要职能密切相关,所以新医科理念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构建、发展和创新显得非常必要且重要。
“新医科”理念下医学院教师
教学发展中心的时代背景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起源于美国学术委员会的一项教师发展决议案。它是由高校依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或依据本校未来发展目标而自行建立的。[1]美国的高校教发中心始于20世纪60年代密歇根大学。而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部分高校设置了教师发展机构。[2]英国大学教发中心于20世纪60-70年代逐步建立,80年代后快速发展。[3]日本大学的教师发展机构则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4]许多高等学校都建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旨在为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系列的计划和服务。例如,美国哈佛大学针对院系教师、研究生和教学研究人员、学校教学共同体(Teaching Community)三类教职人群,相应提供不同的教学能力提升服务。
近年来,教师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焦点问题,国家重要文件中屡次强调“提高教师质量,提升教师能力”。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5]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教师專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6]中强调了“完善教师培训与激励体系。加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重点提升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等”。
“加强新医科建设”是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4号)[7]中提出,“新医科”作为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要主动适应新要求,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着力培养大批卓越医学人才。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医学教育改革至关重要。而教师作为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其专业能力整合发展、创新改革理念动力值得关注,“新医科”理念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构建、发展和创新显得非常重要。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立需求
由于部分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这类机构设置的缺失,体系不够系统完善,一些职能也并未很好实现。“新医科”理念下,立足医学学科专业,结合教师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优秀实践经验,构建具有特色教发中心基本体系,真正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对重庆医科大学教师发布《教师职业发展主观满意度和教师培训意愿》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3份。问卷结果中发现:86.71%的教师们乐意或很乐意接受教师发展相关的培训,而目前来看39.3%的教师对学院提供的培训并不满意;更多的教师愿意接收基本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改革、信息技术方面培训知识,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医学生创新创业、临床技能、教学研究这几方面培训知识的需求上比较均衡。在培训形式上,教师们更倾向于系列课程和讲座、专题研讨会、教学观摩等形式,对工作坊、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的形式需求少;72.26%的教师对教师价值实现表示很满意或满意;46.82%的教师具有明确的五至十年职业规划,一半以上教师目标不太明确,这也体现了教师发展中心建立的必要性。此次调查对目前教师对学院培训及自身教学能力发展的感受有了全面的了解,也是今后教发中心工作开展方向的依据。
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构建
1、组织结构
通过调查发现国外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国内教师发展示范中心,组织架构各有差异,但在设计上有相似之处。行政管理岗位一般由教务或人事部门人员负责,学术决策机构为专家委员会,将骨干教师引入教发中心,以骨干教师优势划分团队,助力教发中心职能的完善及创新发展。同时设置培训部、评估部、咨询部、研究部,多为国内教发中心必需业务机构,承担相应的职能,由相关工作人员兼职承担。培训部负责教学技能及其他教学方面培训,评估部对教与学效果评估,咨询部为教师教学提供咨询服务,研究部负责教学产品、教学创新研究等。
2、保障制度
一是思想建设,逐步转变传统观念,提高认识是教发中心构建的内在需要。由于教发中心是新事物,很多高校的教发中心建立时间短,并未构建完善,导致教师对教发中心认识不足,并且有的教发中心人员数量不足,工作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实质作用,使得教师对其认同度低,阻碍教发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学院应该提高对教发中心的认识和地位,加强中心指导思想建设,要转变“教师培训”到“教师发展”的观念,树立教师教学发展理念,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各项工作。二是制度保障,需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对应开展的各项工作,使教发中心建设工作规范、科学、制度。
3、队伍建设
(1)管理队伍,岗位设主任、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干事、教学秘书等。分工明确,负责教学教师发展各类项目的全面实施,安排和管理行政或学术事务。中心主任由分管教学院长兼任,副主任可考虑教务部或人事部部长兼任,各分工组由本身负责相关工作的人员承担具体工作,教学秘书作为各项工作助手进行工作支持保障服务。
(2)专家队伍,作为教师教学发展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身份为教师,更是“教师的教师”。所以专家队伍不仅需要专家内涵,还需要教育者内涵。是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扎实学科知识,并兼备出色教学教育工作能力和创作性研究能力的群体。专家队伍一般为学科带头人,是各学科发展引领者,学科资源整合者,各学科教师指导者,具有核心作用。医学院专家队伍考虑由学术委员会及教学督导专家两支队伍组织,既保证了专家队伍的学术性,又具备教育教学督导督促的教育性。
(3)骨干教师团队,指在一定范围教师群体中,职业素质相对优异,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支撑、表率、指导的作用,对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做出较大贡献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是初级教师教学发展的中坚力量,能更快更好接受先进理念,并可将新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他们一般具有特质,其成长和发展能起到很好的宣传和激励作用。由各教研室推荐1-2名在教学方面有特长、有兴趣、有想法的教师,分方向分层次成立骨干教师队伍,预计每批次为15-20人左右,可按年限更新补充新鮮师资资源。
4、环境建设
教发中心环境建设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展示性质特点和形象的平台。通常包括硬件建设、平台建设和文化建设。最终都是为教发中心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服务。环境建设需要联合多部门,如党办(文化建设)、信息中心(平台建设)、硬件建设(后勤)等部门,共同为教发中心构建助力。
医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探索路径
1、新医科理念引领
新一轮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使得医学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顺应知识从分化到整合的发展趋势、满足“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以及社会对交叉融合医学人才的需求,新医科应运而生。新医科理念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要求医学教育需要变革,所以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也应顺应时代需求。就医学专业而言,教师教学能力除覆盖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具备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医学创新问题的能力,思考“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医疗”等更多方面的发展,新医科理念是教发中心发展方向引领。
2、多层次专家队伍护航
由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督导专家组成的专家队伍。在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研究、质量评估、教学资源建设等重要教发中心职能上发挥作用,兼顾专业性和教育性内涵特征,专家队伍是教发中心发展的核心力量。
3、多团队骨干教师队伍主导
根据学院骨干教师特长或兴趣,划分多种骨干教师团队(如教学技能教师团队、教学改革研究团队、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临床技能教师团队等),按团队参加各类教师培训,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活动,推动项目运行,带领和影响其他教师,骨干教师团队是教发中心发展的中坚力量。
4、助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对外合作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学院将会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充分交流合作,特别是目前已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美国爱荷华大学、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等,推动师资培训、进修学习、联合办学等系列工作,从中全面提高我院教师的教学能力。与高水平大学合作交流是教发中心发展的助推力。
5、完善机制保障
逐渐探索完善基本机制保障教发中心的运行和发展。
(1)多元合作机制:搭建起以专家队伍、教学督导、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年轻师资等多元化教师学习共同体,开展包括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圆桌会议、名师工作室、一对一帮扶等促进合作交流的共享活动,建构教师合作文化机制,帮助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逐渐由“边缘化”向“中心化”靠近。
(2)绩效评估机制:结合学校和学院教学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绩效评估机制,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优化调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途径,从而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3)个性化服务机制: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个性化咨询,帮助、辅导教师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形成有效的个性化服务机制。各项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教发运行和发展的保障。
总 结
通过对医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构建和创新思路的梳理、探讨,本文为医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构建提供策略,并结合医学专业及教师自身特点,探索教发中心的创新模式,最终开展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各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教师教学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教学效果,着力培养新医科时代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中向.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的新探索——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5-9.
[2]林杰.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组织化历程及机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49-56.
[3]孙惠敏.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发展机构的建设思路——基于比较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2(7):74-78.
[4]施晓光,夏目达也.日本“大学教师发展”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名古屋大学的个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79-85.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946/fj_2018/201801/t20180131_326148.html.
[6]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7]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7952/201810/t20181017_351901.html.
作者简介
王 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七级职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研究
蒋 丹 通讯作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牙体牙髓病学、口腔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