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带学生感受语文最美好的样子

2022-04-13唐晶晶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文情感语文

唐晶晶

诵读是集阅读、语言表达、情感体会、志趣感受为一体的语文学习方式,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点实践的教学方式之一。

“语”,论也,通俗地说就是人说的话,这是《说文解字》中的阐释。文自然是文字,两者结合构成了语文。一千多年前《三国志》就已经记录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再反观现在的校园,早晨是否都回荡着郎朗的读书声呢?甚至在教学内容完成后要求学生背诵默写古诗词,学生问我“我能只默写不背诵吗?”“会默写会考试不就好了吗?”学生的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语文学习的诵读去哪里了?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由此可见,诵读应该是初中语文课堂中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是训练阅读、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最重要的方法,同时,诵读的方法也是由目标课文选择的。

那么初中语文教学究竟该如何实践诵读教学,带领学生感受语文最美好的样子呢?

一、让读书真正“读”出声音,“读”出感情

说到校园,“朗朗读书声”这样仿佛孪生兄弟一样的存在,如今却不常见,不得不说这是语文老师们共同“选择”的结果。在重视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甚至每个学校都有“英语角”供大家读书交流,我们的语文诵读也应该一如既往,发扬光大。

朱熹曾说,“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也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古人的教训是我们万万不能丢的,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谨记于心。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校回归两千年前稷下学宫一样学生们真正“读”书的地方呢?老师们可以利用课上的时间,尤其早读课,带领学生读课文,一字一句,怀着崇高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读出响亮的声音,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意蕴,读出情感,在诵读中读出自己的体会。

二、选择合适的篇目强化诵读

众所周知,古诗词古文虽然篇幅小,文字少,但单音多,韵味长,含义深远。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识记,而且充分发挥了古诗词古文朗朗上口、音韵优美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

比如八年级上册的《记承天寺夜游》,初读给人的感受仿佛一篇无关紧要的游记,短短84个字,学生相对容易记住,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内容的理解和识记上就失去了这篇短文最精髓的部分。结合文章背景,作者苏轼被贬黄州,境遇非常困苦,晚上无法安然入眠,到承天寺找好朋友张怀民,两个人一起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一切仿佛信手拈来,仔细品味却字字真情,其中18个字写景描绘出的诗情画意更是凸显了苏轼的艺术才华和豁达的胸襟,而这些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呢?不妨试一试带着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尝试体会苏轼从最开始的困苦无聊,到后来庭中漫步的清闲豁达,通过诵读音调高低、节奏快慢、情感轻重的调整去把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遍遍的诵读不仅可以带领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由此可见,诵读在古诗词古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现代文的阅读中更加不应该忽略诵读。虽然现代文篇幅上多较古文长,但现代文更加符合学生平时的表达习惯,所以诵读起来并不比古文困难。相反,没有了生僻字活用字词的理解障碍,学生甚至可以在课文预习的时候自己完成诵读任务,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师再通过课上示范诵读,学生对比诵读,加深大家对诵读方法的把握,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如八年级上册选入的文章《白杨礼赞》,关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部分课本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文章段落没有非常难理解的生字词,但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背诵,学生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中。细心的老师会发现,课文提示中也标明了“这篇文章特别适合朗读”,这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完成背诵段落的任务,课文诵读会是很好的铺墊和辅助呢?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我在课文导入的时候就邀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学生一开始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大声朗读。学生读完我提问:“你诵读后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吗?”朗读作者描写白杨树象征意义部分的学生很自信地回答,没有不合适,并且在诵读的过程中仿佛真切感受到了白杨树在西北高原傲然挺立、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我再追问:“你是通过怎样的诵读方式感受出来的呢?跟之前读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想了想回答:“声音上更加洪亮,感情更高亢。”看,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不仅体会了文章的感情,也自己摸索出了诵读的方法。但朗读作者初见白杨树部分的学生却提出,这个部分大声朗读感觉不对,于是我邀请几个同学分别以自己觉得合适的方法去读,大家一起感受几个同学的朗读区别在哪里?哪个更合适?最后大家总结出来,要以相对缓慢的语速和沉稳的语调铺垫作者见到白杨树前的“恹恹欲睡”,而见到白杨后的“惊奇”,包括之后对白杨树精神的总结要以高昂有力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敬佩和赞扬之情。诵读,一边读,一边跟随文字,发挥想象,学生们不仅在脑海中描绘出了白杨“笔直”“挺立”“不折不挠”的形象,同时更加深刻体会了白杨的品质和象征意义,多读几遍相信背诵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由此可见,我们在实践诵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篇目,不只局限于朗朗上口的古文,也应包括《春》《白杨礼赞》《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情感充沛、适合诵读的现代文,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在诵读篇目的选择上应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教师范读,融入学生诵读

我们探讨诵读教学的重要性,希望引起老师们对于诵读教学的重视,鼓励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多分配时间来诵读,引导学生响亮、有感情地诵读,这些都是方法论,如果任由学生们在方法论的指导下自由发挥,也并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说到底,诵读不只是学生的事情,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诵读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甚至面对同一篇文章,怎样在不同阶段的诵读中体会不同的情感?这其中教师的示范性引导非常重要。简单说,哪里重读,哪里轻读,哪里读得快一点,哪里适合慢一点读……我们前面提到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但这对文章篇目和学生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学生做不到我们就放弃诵读这件事情吗?当然不是。其实,再精准的语言指导都比不上一次直接的示范,当然,这对教师的诵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诵读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诵读技巧,包括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情感的抑扬。唯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正确的、高水准的示范,给学生创造一个典雅舒适的文学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知能力。

当然,教师的范读能力也不是闭门造车或者与生俱来的,教师范读和学生的诵读不是割裂开来单独存在的。诵读教学可以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穿插进行,通过教师的范读给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父亲穿过月台去给“我”买橘子的段落是经典,很多教师包括我也尝试过让学生根据作者的动作描写把这个部分表演出来,感受父亲“不容易”的背后深沉的父爱。最近的一次课我放弃了这样的方法,只是带着学生们一遍一遍地去读,鼓励学生通过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去想象父亲穿过铁道去买橘子的场景,虽然我不能看到学生脑海中的画面,但从他们越来越慢的语速和若有所思的语调中我很高兴地看到学生在思考了,当然,诵读几遍之后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都很顺利,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观察这么仔细呢?如果不是细心观察,这些动作是想象的吗?显然不是。平常生活中你们什么时候才会这样认真仔细观察呢?”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开玩笑说作者无聊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个平常很内向的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道:“因为作者很关心年迈的父亲,关心刚刚经历了母亲去世、‘差使交卸的双重打击的父亲,所以不只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也有作为初长成年、开始理解父亲的作者对父亲的爱。”这段精彩的回答引得了全班的赞叹和掌声,我也给予了这个学生充分的肯定,平常不擅长表达的学生也能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到最深沉最独特的情感,果然应了那句老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鼓励和肯定学生,教师从学生一遍遍的诵读中感受学生的进步和情感的把握,正所谓教学相长,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诵读当中来,学生有了教师范读的引导,逐渐接受并喜爱上诵读,教师在学生的诵读中感受学生的进步,也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四、通过活动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

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课程设计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诵读教学过程中,创设“舞台”不失为一种好的实践和检验方法。老师们不要因为看到“舞台”二字就感到复杂、头疼,这里说的“舞台”,可以是一般意义上我们理解的学校甚至是更高级别的平台举办的诵读比赛、分享会等,相信平常热爱诵读、从诵读中感受到乐趣的学生在有条件有机会的情况下一定会积极参加,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其实生活处处是舞台呀!我们每天的课堂又何尝不是一种舞台呢?学期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找出教材中自己觉得比较适合诵读的篇目,课文教学的时候重点练习;学期结束再次带领学生回头去看,有没有不同的见解,向大家阐述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选择、自己练习、自己感受、自己决定,更加深刻体会诵读对不同文章学习的作用。针对刚刚接触诵读的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经典篇目进行诵读练习,熟练之后可以采用分小组比赛、自由组合比赛、单人赛、团队赛等各种形式,在自己的班级里诵读,互相指导,取长补短,这样既避免了大型比赛繁琐的准备过程,也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在班级诵读分享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甚至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诵读的习惯,随时、随地、任何情况,通过诵读,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如果这个过程中能引发学生的创作想法,诵读就成了“出口成章”的前奏,岂不妙哉。

由此可见,诵读是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又不仅仅是这样。诵读更是一种综合性的阅读方式,通过语速快慢、语调高低、情感轻重的调节,诵读的同时激发创造性思考和想象的能力,营造属于自己的文学画面和氛围,从内心里去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情感表达。

诵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教学手段,用好诵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可以提高學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我们语文教师应当立足长远,紧抓诵读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诵读串联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

希望我们语文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诵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把诵读教学合理安排、穿插进教学实践中,科学地进行诵读教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能力和信心,真正做到:诵读,读出文章中的人情冷暖、世事的兴盛衰亡,诵出韵味,诵出学生内心的情感体会。一起期待我们通过诵读,带学生感受语文最美好的样子。

猜你喜欢

课文情感语文
情感
台上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