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2022-04-13赖刘宁
赖刘宁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开展生活化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使他们意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他们在学习到数学问题的解题方式和多样的数学公式后,能将这些内容带到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解决,进而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有效提升,从而更深入地完善各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
在趣味盎然的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策略意味着与学生的互动更多,这是许多教师难以做到的。虽然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主观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他们仍然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最终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辩证性和应用性。但客观地说,在目前的小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很多教师会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基础知识点的教学上。在新旧教学理念的竞争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屡见不鲜,课堂教学缺乏新鲜血液。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参与主题讨论,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二)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尽管现代教育系统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角色,大量的教师认为,如果他们想要实现有效的思想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保持绝对权威,这显然是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悖。因此,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关系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学生过于依赖教师,不习惯独立思考。二是学生过于惧怕教师,师生关系的压抑使学生无法及时提出疑问,使学生失去了填补知识漏洞的良好机会,最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把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仍然很普遍。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会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甚至使用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可能会用文科生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忆数学公式甚至练习,他们不注意锻炼逻辑思维。
(三)课堂缺乏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解,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机会很少。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是基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提出疑问,并请教师解释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有效的互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真正的小学数学课堂上,面对更加严厉的数学教师,学生往往很胆小,很少有学生能在课堂上直接向教师提问。而这类数学教师有很强的教学风格,不喜欢也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而是要求学生课后提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就不能很有效地进行。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开展生活教学,提升数学导入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开展趣味性强、教学氛围良好的生活化教学,首先要从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的导入入手,引导本班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在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参与度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之后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数学在进行数学生活化导入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活跃班级氛围,使本班学生能有兴趣参与分享生活实际经验的过程,让他们能积极思考和探究自己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教师利用色彩鲜明的图片素材和声情并茂的视频内容进行展示时,可以结合问题教学引导本班学生表达自己在看到图片、视频时的所知所感,以此鼓励本班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的数学问题,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热情。
例如,数学教师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时、分、秒”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在导入的环节中添加能增强学生兴趣的辅助器具,如借助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时钟的各式各样动画素材,趣味引导学生辨认多媒体展示的时钟中的时针、分针、秒针,并以此为基础对生活中的实际表面进行认识学习,带领学生尝试结合动画分辨时间,以此有效活跃生活化教学的氛围,将数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有形的所见所想紧密连接,为后期更加深入的知识教学奠定基础。
(二)结合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问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活动内容之一,这一活动的采用能很好地发展本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水平,使他们能在独立的发散思维进行思考的同时,充分利用大脑中的数学知识储备,让他们将自己所学的数学公式和数学问题解题方法合理应用到问题教学活动中,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以此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相关要求。
教师在开展问题教学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备提前收集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实际应用问题,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和热情,同时保证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相似数学问题时,能积极结合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自主解决,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在高效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时能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对学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促进学生綜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均衡提升。例如,学科教师在对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本中的“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一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带领班级学生夯实知识基础,进一步把握本课中公顷、平方千米单位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的过程中,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多种有关土地面积的数学应用问题,确保每个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和随堂练习的过程中,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中所能运用的必备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保证学生独立思考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构建高质量生活化数学课堂。
(三)注重信息教学,保证生活教学科学先进
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设备和先进教学资源占比成分不断增大,教师也应深刻意识到信息技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及学科生活化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任课教师应在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过程中,稳步提升学科生活化教学水平,保证本班学生能接触到更加有趣的教学资源和内容,以此有效提升本班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活化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动画视频课程等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提升班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使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和发现数学知识,并能在开阔自身学习视野的前提下,挖掘微课视频中的创新成分,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思路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更加科学、先进。例如,数学教师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课本中的“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在向本班学生传授多边形计算面积的基本公式后带领他们共同观看微课视频,使他们通过视频记录和总结一些新颖、有效的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以此节约教学成本、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本班学生在多边形面积计算方面的知识储备,使他们能在生活中遇到有关计算各类多边形面积问题时能不慌不忙,保质保量地高效解决。
(四)开展小组教学,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质量
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活动来保证生活化教学的质量,使学生能更积极地参与解决数学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教师在组织本班数学小组开展数学活动时,应适当减少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干预,通过发挥自身的组织者作用来适当引导本班学生采取高质量的学习方法进行知识学习,同时让学生能在相互交流、利用教材知识的前提下对实际应用问题的题干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在相互帮助的情况下发现题干中的主要数学信息、明确数学问题的探究方向,以此有效提升数学小组的数学问题解决效率。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知识讲解为主,部分时间会让学生上台做题目,但是仅仅只是让学生做完题目后就回座位,教师再根据题目的对错情况继续进行知识讲解,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吸收到知识,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现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创意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且提前就将习题告诉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小组内一起讨论题目的解法和答案,在课堂上时可以让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为大家讲解自己组内的解题思路,讲解完成后还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此外,教师还应引导本班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积极打破自己的思维局限,将自己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解决数学问题,使他们能从实践应用入手对数学问题中的现实信息进行挖掘和深入探究。例如,数学教师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课本中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一课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先提出一个简单的植树问题让学生先进行个人思考,再将这一简单问题加深一些难度展开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日常解题经验共同解决这一问题,以此有效满足提升学生对数学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能力、落实生活化教学的相关要求,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利用数学广角知识解决较为常见的植树问题,保证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五)优化作业环节,发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通过优化作业环节、提升做作业内容中的实践占比成分来提升生活化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进行实际训练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运用能力,学会将数学知识准确应用实践生活,以此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为此,教师要适当减少作业环节中机械、重复的内容,减少单一数学理论知识的重复练习,特别是在对数学的计算与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贴近生活,用日常经验来巧妙总结计算问题,并引导他们利用在超市、商场等场所中所接触到的数学计算问题进行实际解决,以此有效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保证学生能将数学知识学有所用。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内容进行评价时,要综合他们的日常课堂表现和学习情况,对不同学生的数学知识实践水平进行较为客观、合理的分析和探究,进一步优化后的生活化数学教学。例如,数学教师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的“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向本班学生布置有关圆的周长知识的实践作业活动来提升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水平,以此保证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可以让本班学生在课间共同考察学校操场上的环形跑道,并思考“为什么环形跑道的800米比赛起跑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每个起跑点到终点的距离相等吗?为什么?”这些问题,以此提升学生对圆的周长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保证他们能认清圆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六)引导学生提问,拓宽数学问题获取途径
数学教师要想保证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要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日常所想,使他们能对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现象进行思考和反思,通过利用他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提升他们的注意力水平,使他们更加愿意参与生活化教学过程,从而提升数学知识的渗透效率。此外,教师利用学生在课上提出的数学问题能很好地集思广益、拓宽数学问题的获取途径,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合理利用课上生成性资源的相关要求,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利用本班学生的数学问题开展数学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或者协作思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合理运用,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他们在生活化数学教学课堂中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支持,进一步提升课堂学习体验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此外,教师在生活化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保障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时能对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适当的提醒和指点,但仍要使学生能利用自身智慧思考数学问题,使他们在思考时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例如,数学教师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课本中的“百分数(二)”这一课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有关百分数的数学问题,以此作为推动教学环节的教学资源、引导本班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以此提升学生对百分数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进一步保证生活化教学的落实。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对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还能使学生利用独立的思维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打破学校教育与生活实践间的壁垒,保证学生能获得多方面数学能力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他们对生活中的常见数学问题的认识,为其今后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