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中小企业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
2022-04-13张利娟
张利娟
中小企业被称为经济的“毛细血管”,是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主力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截至202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达到1.54亿户,其中企业4842.3万户,90%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破解等,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8%,但是许多小微企业还处在亏损与困难之中。2021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其中大型企业达到51.3%,在荣枯线之上,中小微企业只有46.5%,大大低于荣枯线。
《中国报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融资难融资贵、经营成本高、核心竞争力弱、向“专精特新”转型难等方面。
营商环境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近年来,我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和利好的政策,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显著改善了营商环境。
但全国政协委员丁佐宏发现,一些地方对优化营商环境的理解出现走样,在落地执行时出现偏差。比如,把优化营商环境简单理解为“创业时的便利化”,对于企业创建后遇到的困难,缺乏协助解决的动力和方法。此外,民营企业在经营中经常会面临维权困难的问题。
作为数字经济中的重要主力,中小企业不仅是产业链供应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创新与提升市场活力的重要动力。
2020年12月17日,在福建省德化县,税务工作人员向一家电商企业负责人(左三)宣传介绍疫情防控期间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处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关键阶段,加快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摆脱困难,顺应环境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说,虽然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了数字化升级转型的重要性,但因为自身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转型的程度远远低于大型企业的水平。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中小企业关键工序的数字化装备应用比例为45%、生产过程信息系统覆盖占比为 40%、设备联网率为35%,仅有5%的中小企业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生产制造环节提供优化建议和决策支持。
在贺强看来,高成本制约、技术水平不足和解决方案缺位是导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困难的主要原因。
“中小企业是稳定发展之基,应下大力气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刘振东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说。
“好政策就是信心之源。”刘振东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更加精准有力,重视发挥好地方专项债项目对民间资本的撬动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应突出“宽信用”,支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更好覆盖民营企业。同时,进一步增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区域政策的协同性,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加强政策解读和正面发声,释放权威、清晰、积极的政策信号,不断提振民营企业对增长前景的信心。
“我们应该把政策重点放在补短板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小微企业的货币政策力度,增加小微企业贷款,使资金直达小微企业,浇花浇到花根上。”贺强说,一方面,今年应该进一步增加支小再贷款的额度;另一方面,继续实行定向降准。此外,为了促进小微企业复苏,今年应该恢复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的操作,从而使小微企业得到更好的资金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姚劲波则建议中央有关主管部门牵头,对现有中小微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进行优化升级,扩大信息共享范围和权限,打破政府部门间、银行企业间的“数据壁垒”,进一步扩大“银税互动”“银商合作”范围,解决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孤岛”问题。同时借助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继续深化供应链金融和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形成“产业—科技—金融”的闭环。针对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固定资产少、资产变现率低等問题,拓宽担保方式和多元化保证渠道。
谈及如何系统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持续增强企业获得感,持续优化公平、诚信、透明的营商环境,丁佐宏建议,一是树立持续优化、全程服务的理念。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加强各类要素保障,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做好服务支持。二是持续打造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对于民营企业,要进一步放开竞争准入门槛,包括融资条件、享有的公共服务、税费负担等方面。三是营造风清气正的法治环境。
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力量中,中小企业是主力军,也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
贺强建议,一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及生态体系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建立政府、科研机构、大中小企业共同参与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等;二是以数字化采购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制定相应补贴政策,联动数字化采购平台,采取政府+平台补贴的方式,在缓解中小企业压力的同时,推动中小企业在采购领域率先推进数字化转型等;三是培育新型实体企业,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让这些新型实体企业在深入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过程中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在金融、税收等方面加大对新型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还要建立完善监管标准,提供良好政策环境,明确区分以流量为核心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和以深度参与生产和流通、为中小企业提供基础设施运营、数字科技服务的实体型平台,实施分类监管,区别指导,精准监督。”贺强说。
全国人大代表杨元庆建议,政府和相关协会应共同建立“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指数”,为评估中小企业发展水平提供科学依据,这样有利于相关部门更好地把准不同行业与区域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水平,更高效地帮助中小企业“补课”;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评估咨询、培训与资助方案,切实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会转、不敢转”的问题;科学精准制定帮扶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