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干预对策

2022-04-13张晓英

家长·中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小学生

张晓英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如何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的趋势越发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解决,学生心理障碍也会逐渐增大。为此,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进行调研,寻找出小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根源,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彻底杜绝心理健康问题再次出现,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心理健康方向发展,为学生学习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并从学生学习的实际任务和学习的心理负担着手,深入了解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上的具体表现。

第一,学生依赖心理。在小学生学习全新的知识时,学生依赖心理严重,无法进行自主学习,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長。

第二,学生恐惧心理。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会认为自身的学习天赋不足,无法突破学习的重点内容,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长期在这种学习心理下,学生注意力无法得到长时间集中,致使学生学习效果无法得到提升,也就难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学生恐惧心理的形成也与学习之外的很多因素有关,比如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等。校园环境不单指学习氛围,也包括交际圈,糟糕的同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而与此同时,若家庭教育无法给予学生有效帮助,学生恐惧心理便将越发严重,最终会集中体现在学习成绩上。

第三,学生厌学心理。在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学习时间和玩耍时间安排得不合理,导致学生学习成绩无法提升,学生对学习没有充足的兴趣,也就形成了厌学心理,无法长时间坚持正确的学习策略,学生也就难以合理处理学习中的问题,造成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学习能力与品质也就无法获得提升。

第四,学生自卑心理。埃里克森在八阶段理论中将6~12岁儿童心理特征总结为“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并认为,处于该时期下的儿童,当他们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优秀的能力品质便得以突出;而当自卑感大于勤奋感时,他们的学习效能便会被削弱,“奴隶”特征将显露无遗。获得勤奋感的唯一“捷径”便是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目标实现后的快感,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独立学习、工作、生活的信心。反观现在,我国很多小学生长期处于“受支配”地位,他们对待学习及其相关事物的态度并不是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自然无法真正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勤奋感也就无法提升。

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根源

(一)学习方面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众多,学生会感到学习压力逐渐增加。在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学生学习心态会变得消极,无法正确面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疲劳感,学生无法有效自行解决,学习压力的影响就会一直伴随着学生身边,严重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自身方面

学生之间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够拓宽学生自己的空间,也是学生寻求帮助的一种途径。学生在遇到内心苦闷时无法宣泄,容易造成情绪波动。如果学生缺乏有效的人际关系,接触的朋友越来越少,学生的交往能力呈现下降的趋势,会出现较强的心理落差,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学生会存在严重的挫败感,不能直接面对问题与疑惑,也无法自我寻求心理压力的释放,以此造成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受到限制。学生自身产生情绪障碍,也就形成了学生表面看上去是正常的,可心理问题已经潜伏了很久,也就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社会方面

社会环境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主要的因素存在不确定特性,而社会上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冲击较大。如: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关系、社会风尚、亲友关系等方面,随着社会环境不断的变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影响也越来越严重。首先,社会潮流会引导学生在潮流中展现自己,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攀比心理,自身的情感会难以受到控制。其次,社会尊重的需要体现,成为学生自我实践的途径,而低层次的要求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致使学生出现消极、不思进取的学习心理。

(四)家庭方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欠缺,是我国教学目前的主要弊端。由于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看管,老年人的文化水平又不高,在学习生活中就不能很好教育协助孩子。所以多种客观原因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旷课、讨厌课堂,甚至不想上学的心理,其辍学率远大于正常家庭。首先,因为孩子是隔辈老人看护,孩子与老人之间产生很大交流障碍,许多老人辅导孩子就是乱打一通,对孩子的身心还有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有的孩子自闭不合群,不愿意和其他孩子沟通交流,喜欢独自一个人。这种现象不仅使孩子养成叛逆自私的极端性格,更容易使其身心发展不健康。另外,在外打工的父母长期与孩子缺少交流,满足了孩子陪伴的精神要求,使孩子年幼时就没有父母的爱护和陪伴。时间长了,父母想对他们采用“物质+放任”方法来弥补,以物质上的满足来补救情感的伤痛,这种方法并不能减少对父母长时间没有陪伴在孩子身边所带来的精神和内心的伤痛。小学生最为常见心理问题根源之一,家庭教育在很多时候只是发挥着辅助性功能和作用。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家庭教育问题无非包括两种:一是由不正当教育行为和错误的家庭生活观念所造成教育问题;二是由家庭成员非“正当性”缺失所造成的教育问题,这种家庭就是通常所说的单亲家庭。对于前者,教师只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给予实际干预,家庭教育效果会逐渐转好;而对于后者,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彻底解决,很多时候需要借助“第三方力量”来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处理,比如社会性服务机构,但效果很难保证,毕竟,小学生在家时间要明显多于在校时间和在“外”时间。家庭教育缺失很容易使孩子缺乏安全感,从而直接导致他们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便会加重自卑心理。

(五)学校方面

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育决心毋庸置疑,但校园环境并不只有课堂、教材等元素所构成。校园环境建设需要照顾到每一个组成元素,最重要的就是,能够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资源和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6~12岁的孩子正值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那些未能在良好家庭环境下出生和成长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小学教育来重新构建健康的人格。当这些孩子步入初中甚至高中后,便能够在人格层面与其他学生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小学对学生人格成长并未给予足够关注,导致更多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有些学校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咨询服务,也设立了心理健康机构,但形式感较强,未能将其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挥出来。有些学校更是不敢直面问题,将全部责任都归咎于心理健康课效率不高上。事实上,若学校无法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即便心理健康教学如何高效,其意义和作用最终也只会局限在课堂。

三、小学生心理常见问题的有效干预措施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与生活环境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学习发展与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家庭也是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环境。父母作为孩子的引导教师,日常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还对学生今后的心理状态改变增加了难度。为此,教师应当同学生家长共同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各自努力为学生提供愉悦的学习氛围与生活环境,让学生不仅在学校能获得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家中还能依据父母的实际表现,认识到自身不足之处进行及时调整与改变,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铺垫好道路。例如,在学习氛围营造中,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就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灵活的呈现,让学生逐渐认可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营造到趣味性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还能改变错误的学习观点,提升学生学习的意识。而在家庭方面的生活环境创设中,家长在孩子面对学习的困难以及生活的困惑时,需要及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开导,并充分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其在学校内的情况进行耐心的心理辅导,促使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二)不断改进并完善教育方式

在小学教育方式的改进与完善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内容都是经由教师的讲解。为此,可以看出教师指导的作用,应当发挥出教师自身的有利条件,深层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的力度。因此,在整个学校教育力度加强的过程中,需要以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为起点,利用良好的校园环境熏陶学生情操,以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方式相互融合,不仅使学生在学习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还可以在人际交往中倡导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共同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开展得更加顺利。同时,对于留守儿童没人重视的弊端,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首先,建立留守个人信息档案。学校设有专门看管留守信息档案部门,及时收集、统计,随时更新档案,确保档案的时效性。其次,设立心理辅导项目,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隔三岔五教育学生远离危险的地方,传授生理健康内容,增强防范意识,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再次,留守儿童的学习主要取决于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的家长长期外出打工,使孩子缺少陪伴,逐渐变得冷漠孤独,对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家长应该勤与教师电话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让孩子知道家长在关心他,有了存在感和安全感才会健康发展。老人更要积极配合父母和教师,细心照顾孩子,将孩子的情况与父母和教师进行沟通。例如,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创设中,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让学生在主题讲座中学习到理论知识,并对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结合自己的心理问题,积极寻找教师的帮助,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干预意识,在学生遇到学习挫折、心理压力等问题时,能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发挥出教师自身的长处,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正确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实现干预措施有效运用的教学目标。

(三)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不仅需要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讲解,还需要定期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可放松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压力,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内容中展示自己。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就学生依旧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以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可以开展主题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等,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呈现,学生依据自身的喜好进行选择,不仅释放出学生的活力,还在有趣的活动中疏导自身的压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有效发展。

(四)社会关注与关心

这主要针对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而言。解决此类问题不能直接从心理层面进行干预,关键在于要纠正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弱化家庭成员缺失所带来的影响。因为很多单亲家庭孩子并未表现出明显心理问题,如果教师过分将他们与其他孩子区分来,反而会促使他们负面情绪和阴暗心理的生成。而对于那些具有心理问题的单亲家庭孩子来说,若要解决他们长期存在,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心理问题,比如缺乏安全感、自卑、胆怯、懦弱等,就必须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如社区服务资源,使其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必要时,当地政府须给予一定帮助和支持。建议社区、街道、居委会等组织机构为此类孩子创设丰富、健康的生活环境,从生活层面出发改善他们的态度,以及对事物的认识,同时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进而逐渐提升他们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

总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以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态为基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就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学习氛围进行改进与完善,时刻关注到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针对性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干预对策,从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本文为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干预对策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4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宋行军)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小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我是小学生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