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04-13韦量杨吉才徐枫
韦量 杨吉才 徐枫
【摘要】本文基于“1+X”证书制度背景下提升高职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分析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现状,从就业岗位分析、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内培外引方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等方面探索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1+X”证书制度 高职院校 大数据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3-0102-04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从国家层面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行决策部署,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简称“试点方案”),提出“有关院校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2020年9月30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正式公布,提出“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称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推行‘学歷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建设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级制度,支持证书和学历文凭同等效用,促进人才的流动,激活学习者积极性,提升国家竞争力,是“1+X”证书制度的重要出发点。“1+X”证书制度的实行旨在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模式改革,推动高职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破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用人需求脱节的难题。基于此,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根据“1+X”证书制度的相关政策方案,从就业岗位分析、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以期提升本校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一、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本文统称为“大数据技术专业”)是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高职高专新增专业。2021年3月,为了贯彻“职教20条”文件精神,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教育部对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修订,将高职高专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与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两个专业合并更名为大数据技术专业。根据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全国总计837所高职院校开设大数据技术专业。
大数据技术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没有成熟的专业建设经验可以借鉴,很多高职院校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调研发现,因大数据技术专业存在涉及知识面广、专业性强、技术新等特点,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大数据技术专业设置是在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上进行修改,对大数据行业及其就业岗位没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其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培养的学生大数据职业能力无法达到用人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
二、“1+X”证书制度下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两大核心要素。培养目标就是明确培养什么人,培养体系就是明确如何培养人。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于2017年成功申报大数据技术专业并于2018年9月首届招生,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中,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立足于服务北部湾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根据“1+X”制度的相关文件要求,并按照学校与系部发展规划,结合Web前端开发和大数据平台运维两种“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设定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一)高职大数据就业岗位分析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线上线下的调研分析,按岗位职责划分,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大数据运维岗位,这类岗位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大数据平台及其组件的安装、配置、规划、部署、实施、优化升级及其监控、管理、维护等;二是大数据技术服务岗位,这类岗位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大数据项目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方案讲解与演示、用户答疑、售前售后的技术服务咨询等;三是大数据应用开发岗位,这类岗位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业务需求对数据进行采集、清洗、转换、整合,同时在大数据平台上对数据进行计算、查询;四是大数据分析岗位,这类岗位的主要职责是对大数据处理结果进行深度、科学的分析、归纳并挖掘出其数据特征,以此创建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调优、评估,需要熟悉数据分析的常用方法,熟悉数据挖掘基本算法和数学模型。
据统计,大数据运维和大数据技术服务岗位占比超过大数据人才需求岗位的一半,这两类岗位比较适合作为高职学生的就业目标。同时为了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推动学生多元化就业,基于本校学生特有的学情,选择Web前端开发作为本校所有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技术路线,最终确定将大数据运维、大数据技术服务、大数据应用开发、Web前端开发等四类岗位作为本校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目标。
(二)培养目标定位
学校经过市场调研,分析大数据技术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发现其主要工作任务、职业(专业)能力要求情况如表1所示。
学校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大数据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专业论证,最终将本校大数据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本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从事大数据采集、清洗、分析、治理、挖掘工作,具备大数据系统搭建、大数据平台管理与运维、大数据技术服务、大数据处理与应用、大数据管理、Web前端开发等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学校经过市场调研,分析大数据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一步解析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最终明确大数据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如表2所示。
学校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面向专业就业岗位群所需知识、技能、素质,设置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见下页)。第一阶段为第一、二学期,开设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課。这一阶段的课程学习,主要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树立正确的“三观”,掌握大数据技术基本技能。第二阶段为第三、四学期,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即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面向大数据平台管理与运维、大数据技术服务、大数据处理与应用、大数据管理、Web前端开发等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6至8门,学校严格遵守专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在课程总体设置上符合高职学生特点,课程包含2至3个工作岗位,与相关的职业证书正好对应。据此,按照专业所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群,设置6门专业核心课程。第三阶段为第四、五、六学期,开设专业进阶课程,即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根据就业方向和个人发展需要选择对应的专业选修课程,并通过综合项目实训有针对性地集中强化学习,获取“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一步强化大数据的职业能力和提升职业素养,最后通过顶岗实习加深对就业岗位职责的理解。
学校以课证融通为抓手,积极推进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是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培养优秀大数据人才的重要保障。在大数据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将部分专业课程内容对接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大数据运维》课程为例,对接“1+X”大数据平台运维职业技能等级(初级)证书要求,从大数据运维岗位工作领域内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其职业技能要求角度规划课程内容,使之与“1+X”大数据平台运维职业技能等级(初级)证书考证内容相一致,实行以证代考,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大数据运维岗位具备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在规划专业课程内容时,要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思政教师一起探讨制订课程的思政建设方案,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以内培外引方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针对大数据技术专业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通过内培外引方式加强教师团队建设。首先要从制度上进行完善,激励校内专业教师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培训,考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不断提升自身的大数据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为了落实学校关于教师企业实践管理相关规定,校内专业教师需要不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参加实践工作,可以到合作企业参加真实大数据技术项目工作,积累大数据项目经验和教学案例。其次,通过外聘、引进等方式,从企业聘用一批实践动手能力强、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专家能手担任实践教学教师。通过内培外引方式建立起一支既有教学经验又有大数据实践动手能力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不仅有助于优化教师能力结构,而且是打造大数据技术专业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的重要举措。
自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职教20条”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到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国家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行层层决策部署,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推动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数据人才需求旺盛。高职大数据技术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该专业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得至关重要。在分析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专业现状后,学校大数据技术专业按照“1+X”制度的相关文件要求,立足于高职大数据就业岗位,通过分析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明确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设置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从岗位工作领域内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其职业技能要求角度规划课程内容,积极推进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并通过内培外引方式建设大数据技术专业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索,以期提升大数据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市场所需的大数据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19-05-13.
[2]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4/t20190415_378129.html,2019-05-13.
[3]吴南中,夏海鹰.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变革逻辑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0(8).
[4]刘清华.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大数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20,34(4).
[5]李丰.1+X证书制度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通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9(2).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1+X’证书的‘立体三螺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编号:GXGZJG2019B05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韦量(1982— ),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和大数据技术;杨吉才(1986— ),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徐枫(1979— ),广西贺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改革。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