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大学生壮语使用情况与语言态度调查研究
2022-04-13莫娜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广西部分高校壮族大学生壮语使用与语言态度进行调查,发现在壮族地区长大的壮族大学生绝大多数可以用壮语交流,他们热爱自己的语言;而在非壮族地区长大、在外地上学的壮族大学生,由于从小缺乏壮语环境,基本无法顺利用壮语交流;生活区域和教育区域影响壮族语言使用的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态度。基于此,提出壮语传承与保护的对策:重视壮族青少年语言态度培育,提高保护壮语的积极性;发挥儿童壮语自然习得的优势,重视壮语的家庭学习;深化壮语在民族地区的教学研究,提高壮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壮族大学生 语言使用 语言态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3-0059-05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群众主要聚居于广西,还有部分人分布于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中壮侗语族壮傣语分支,是壮族群众使用的语言,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壮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壮族祖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繁衍生息,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壮语是壮民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壮族独特文化的外壳,通过语言,壮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得以代代相传,锻造了壮民族与各民族和谐共存的民族个性。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民族文化的兴亡与语言的兴衰息息相关。从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语言态度、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可以揭示特定民族群体所使用的语言现象产生、存在以及变化的原因,对国家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制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特定群体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研究对该群体的文化保护提供可靠的数据。
壮族大学生是壮族群体中的高学历人才,是壮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传承人,对他们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将对壮族语言保护和语言传承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他们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直接影响到这个民族语言的生态。换而言之,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对壮语的传承关系到壮语的兴衰。因此,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壮语生态问题,关注壮族青年对壮语的使用情况和对壮语的语言态度。壮族青年在广西高校中是特殊群体,他们的壮语使用情况比较有代表性。笔者对广西部分高校壮族大学生壮语使用与语言态度进行调查,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等方法,分析他们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情况。在掌握第一手数据的情况下,通过对大学生这个知识群体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现状的分析,试图揭示壮语未来使用态势,为有关部门保护壮语提供可借鉴的数据,从而促进壮语的传承和壮族文化的繁荣。
一、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以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桂林生命与健康职业技术学院、百色学院等部分壮族大学生为对象,调查对象主要是本科层次的学生,也有少部分专科层次的学生。共发出调查问卷800份,收回800份,取得有效问卷752份,因为有48人虽然是壮族学生,却不是在壮族聚居区长大,日常交流中父母不说壮语,笔者没有把这部分学生纳入研究范围。其中,在定性分析中,受访谈学生约占有效问卷的10%。笔者对受调查大学生的壮语掌握程度、语言态度和动机数据进行分析。
(一)受调查大学生的壮语掌握程度
笔者把数据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小在家乡长大,且从小学起在家乡接受教育的调查对象;另一类是从小跟随父母在外地,且在外地接受教育的调查对象,对比分析他们的壮语掌握程度。
在有效问卷中,100%的调查对象来自壮语社区,邻里之间通常用壮语交流,其中男生151人,占20.08%,女生601人,占79.92%,年龄在18—23周岁之间。在这些调查对象中,从小跟爷爷奶奶在家乡且从小学起在家乡接受教育的共640人,占85.1%;从小跟随父母在外地且在外地接受教育的有112人,占14.9%。
1.受教育地不同影响壮族大学生的壮语熟练使用程度
尽管广西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地,但是,在广西不同地方,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不同的方言,但在正式场合,如学校、政府机关等,人们通常使用普通话,特别是在主要城市,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以普通话为主,在学校里,使用的语言也还是普通话。这样的大环境对壮族大学生的壮语使用有很大的影响,具体见表1。
表1 受教育地不同影响壮语使用熟练程度
从表1可以看出,从小在壮语环境长大的调查对象,因为他们生活在壮语社区环境中,从开口说话起,就跟着他们的长辈、同辈说壮语,壮语因此成为他们自然习得的语言。所以,几乎所有“在小学及之前在家乡接受教育”的调查对象都能熟练地使用壮语进行日常交流,没有壮语交流障碍,因为他们在家里使用壮语,在学校里,有的壮语社区学校使用壮语和普通话,日常管理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使用壮语,这样一来,调查对象都有说壮语的机会。而不在壮族语言环境长大的调查对象,每年只有节假日回到家乡,其余时间都在外地,对他们而言,壮语是一种陌生的语言,他们几乎不会说,听不懂,所以就谈不上熟练。
针对“从小跟父母在外地,在外乡接受教育”的调查对象,再通过定性分析,设计了几组问题,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受访者不能用壮语顺利交流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他们的居住地为壮、汉或其他民族杂居地,且壮语不是主流方言;二是在学校里,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日常管理也使用普通话,调查对象只有与同乡来的同学交流时,才使用壮语。也就是说,在学校里,他们使用壮语的频率很低。从上述数据中可知:调查对象的壮语熟练程度与受教育地不同有密切的关系,在壮语社区的教育地,学生使用壮语的频率较高,他們的壮语熟练程度也较高;反之,在非壮语社区的教育地,使用壮语频率越低,他们的壮语熟练程度就越低。
2.家庭因素影响壮族大学生使用壮语的情况
对儿童来说,家庭是语言习得的最直接、自然的语言生态环境。所以,壮族家庭是壮语使用频率最高的环境。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民族交往进一步加强,壮族群众与其他民族群众联姻的家庭越来越多,这些家庭成员的语言结构会影响调查对象的壮语使用程度,表2是考察家庭因素影响调查对象的壮语使用情况。
表2 家庭人员构成影响壮语使用情况
从表2可看出,家庭成员的语言结构差异极大地影响调查对象的壮语习得程度,在生活中接触壮语的机会越多,调查对象的壮语交流熟练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具体而言,上学前至上大学,如果全家都是壮族人且家庭成员之间都用壮语交流的调查对象100%会说壮语,且没有交流障碍。如果父母中只有一方是壮族人但爷爷奶奶是壮族人且在壮族社区长大的,100%会说壮语。但如果父母从小带他们一起外出工作,爷爷奶奶不在身边,且在外地上小学至中学的,几乎不会说壮语,也听不懂,或最多只能听懂一部分壮语,且不能正常地与祖辈用壮语交谈,这部分人约占9.1%。
关于壮语书面语使用情况,调查对象在被问及“您的壮文程度怎样?”时,回答“能读书看报”的有0人;回答“能看懂简单文章”的有0人;回答“能写文章或其他作品”的有0人;回答“能写一般文件或公文”的有0人。
在被问及“您是怎样学会壮语的?”时,回答“受家里人影响”的有752人;回答“学校学习”的有100人;回答“培训班学习”的有10人;回答“看电视(电影)、听广播”的有140人;回答“社会交往”的有100人;回答“在外地”的有0人。也就是说,壮语习得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途径还是家庭、社区语言习得。
在读写能力方面,所得的数据令人沮丧,几乎没有调查对象会用壮文写作,也看不懂壮文。主要原因在于,在古代,壮族先民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即古壮文,又称方块壮字,他们书写使用的是漢字,但用壮话读音,俗称“土俗字”。1955年,我国政府根据拉丁字母创制表音新壮文,并开始推广,一些壮族地区学校也开设壮语班,教授壮语,但效果不太理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表音新壮文“语”不同“文”,壮族作家的文学作品,民间书信、记事、民间的各种习俗都是用古壮文写的,老一辈的人不会新壮文,而年轻人也几乎没有学会新壮文,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听得懂、说得流利,但不会写的局面。
(二)壮语态度和动机情况
根据现代语言学的理论观点,一种语言,无论其自身的结构如何简单或复杂,对使用该语言的民族而言,只要可以满足其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需要,即是好的语言,语言不存在优劣问题。同样,对独具特色的壮语,我们不评价语言结构本身,而是依据社会标准,以考察调查对象的壮语态度和动机。因此,为了调查大学生对壮语的语言态度和动机,我们设计了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结果见表3。
表3 壮语态度和动机
壮语使用者对壮语的主观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对壮语的感情,但同时其态度和动机也受语言环境的影响。从表3可知,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对自己的语言是很认可的,这说明壮语在调查对象的心目中地位甚高。学习壮语的动机,除了交流,更多的是出于对壮民族的感情,是出于对壮族身份的认同,也是出于对壮族文化的认同。
但对于壮语的前景,他们中的不少人却没有明确的态度,虽然觉得应该保护,但应该如何保护?他们并没有具体的措施和想法。自从20世纪50年代壮文书面语改为拉丁字母后,由于种种原因,除了在专门机构工作的专业人士,会写会读的人比较少,绝大多数人无法阅读用拉丁字母书写的壮文,这可能直接导致调查对象对壮族文字的发展前景的模糊看法。
在被问及“您觉得说壮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时,回答“周围的人都不说”或“说的机会少”的有200人;回答“经常说壮语会影响汉语水平”的有140人;回答“说壮语不如说汉语方便”的有400人;觉得“经常说壮语怕外人看不起自己”的有20人,选择其他原因的有10人。
在脱离壮语环境后,研究对象的壮语程度会不会发生变化?在被问及“到大学后,您的壮语程度如何?”时,回答“提高了很多”的有0人;回答“有些提高”的有2人;回答“没有变化”的有599人;回答“有些下降”的有98人;回答“下降了很多”的有53人。这种情况跟原来对壮语的熟练程度有关,如果入学前,“完全能听懂,能熟练交谈”的,到大学后100%没有变化。换而言之,对那些已经把壮语内化为语言能力(听和说的能力)的调查对象,环境的变化不会影响壮语的使用。
从上述数据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大学生是知识群体,他们对语言传承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大学生又同时是造成壮族语言流失的群体,因为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很少回到壮族族群区工作、生活,他们的婚姻对象大多数不会是壮族族群内的,这造成了他们很少有机会说壮语,如果婚后有一方不说壮语,他们的后代也可能不会再说壮语,这部分人也将是壮语消失的人群。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处在不同的生活区域和教育区域,壮族语言结构分化明显,生活在非壮族社区或非完全壮语社区的大学生使用壮语的频率显著降低,有的甚至根本不使用壮语。
二、壮语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基于调查所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尽管壮语仍然是壮族聚居社区主要使用语言,但是,有一定比例的壮族大学生在壮语态度及语言使用、语言动机上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壮语的良性传承。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一)重视壮族青少年语言态度培育,提高保护壮语的积极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认为壮语“很好听,亲切”的占71.41%(见表3),但在“学壮语的目的”“壮族文字的发展前景”的问题上,表示“将来不再使用”的占17.69%(见表3),说明部分受试者对壮语的态度怀有一定的无所谓态度。
我们知道,壮语不只是本族之间交际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是壮族文化传承、民族认同感的媒介,是维系壮族成员情感的纽带,是壮族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壮族大学生的壮语使用、语言态度对保持和促进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语言纽带维系大学生对本民族价值认同,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因此,必须重视壮族青少年语言态度培育,提高保护壮语的积极性,家长应有本民族语言传承意识,把无意识的语言传承行为变成主动的语言传授行为,主动承担起语言传承的责任,不能把使用壮语作为无意识的行为,要有意识地使用壮语,言传身教,提高使用壮语的频率,改变子女的语言态度。学校、地方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比如,通过开发壮语的信息服务领域,提升壮语的语言地位,从而进一步强化壮族青年对壮语的情感认同感,激发他们学习、保护母语的积极性,从语言使用主体层面上提高壮族青年对壮语的功能与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应加强学生对壮语的认同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的手段,激发他们学习、保护母语的意愿,把壮语学习内化为积极的语言使用行为。
(二)发挥儿童壮语自然习得的优势,重视壮语的家庭学习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壮语,100%的大学生“能流利与长辈交谈,没有任何障碍”(见表2)。家庭成员之间使用壮语的机会越少,大学生的壮语能力越弱。如果家庭成员都使用壮语,几乎没有“听不懂,也不会说”的;相反,如果“父母有一方是壮族”,或“从小跟父母在外地,在外乡接受教育”的,“完全能听懂,能熟练交谈”的,只占8.04%(见表1);家庭成员之间不常使用壮语的,“听不懂,也不会说”的高达79.7%(见表2)。壮族大学生在家里壮语使用频率最高,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父母之间不使用壮语,他们的孩子也不太会说壮语,他们的壮语使用程度与家庭的语言环境是呈正比的。所以,从民族认同感、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建立角度出发,家庭成员应负起民族语言传承的责任,为后代创造使用壮语的环境。
(三)深化壮语在民族地区的教学研究,提高壮语教学水平
高校应重视壮语教学与研究,提高壮语教学水平。笔者以“壮语教育”“壮语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只有2条。以“壮语”为关键词,搜索结果有607条,除去无关项,90%是研究壮语语音、词汇、语法的,研究壮语教学的不到10%。我们认为,壮学研究应加大对壮族语言习得和学得的理论研究力度,并运用多学科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壮语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纵深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是探究良好教学方法的理论保证,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壮语教学水平。同时,各级科研机构应设壮语教学研究项目,鼓励专家、学者、广大壮语教学工作者开展壮语教学研究,提高壮语教学的效率。
此外,各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的语言政策,加大政策性投入,培养更多的壮语教学及研究的专业人员,创造更优质的环境,使之服务于壮语的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
从广西大学生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的调查,可以透视壮族语言的生态环境,折射壮语兴衰的原因,从一个特殊群体的语言态度的侧面揭示壮语的生存问题。大学生是民族群体的精英,是语言与文化的最佳传承者。壮族大学生也一样,他们是壮族语言与文化的传承人,与其他民族的年轻人一样,他们热爱自己的语言,并以会说壮语為荣,他们在新的环境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把壮语带到新的地方,促进了壮语的传承和发展。但是,由于壮语书面语的特殊性,作为表音文字,所谓“语”不同“文”,壮文字与口语之间的差别太大,加之他们从小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壮语书面语的教育,大学生对壮语如何保护和传承感到迷惘。从社会发展来说,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不再固守农村的一亩三分地,年轻人奔向全国各地,和其他民族一样,壮族社区的年轻人外出工作,不少也把自己的儿女带在身边,在普通话为主的工作地就地上学,他们所在的学校使用的语言也是普通话。这样一来,壮语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对壮族大学生而言,他们中绝大多数的人毕业后将到非壮语地区工作,除每年的节假日,他们很少回到壮语社区中,不再有说壮语环境。如果他们将来的配偶是非壮族的,他们使用壮语的机会将会更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壮语终将成为他们的回忆。
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形态、文化教育、民族心理等社会生态环境正日益影响着包括壮族在内的各民族,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也随之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并发生变化,语言价值认同的异质变化或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民族群体的语言态度、语言使用和动机,最终可能导致语言生态发生质的变化。同样,这些因素必然会对壮族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和语言功能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这一实际,有相应的语言规划意识,进行必要的政策疏导、干预,让语言使用的自然状态得到科学的政策引导,使民族语言得以传承,从而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促进各民族团结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莫运夏.广西壮学研究资料英译汇编研究(英文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2]邓杏华.壮、汉、英三语环境下的口语迁移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3).
[3]邬美丽.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7(3).
[4]卢天友.试析影响壮语文发展的几个因素[J].民族翻译,2015(2).
[5]莫幼政,甘芳明.壮族学生普通话学习的难点及应对策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5(3).
[6]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7]韦爱云.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壮语研究综述:壮语的计量研究系列之一[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2).
[8]韦兰明.论壮族地区民族文化课程的建构:基于壮汉双语教育模式创新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5(2).
注:本文系2019年广西空间信息与测绘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广西壮族人口变迁与壮族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研究”(编号:19-050-11-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莫娜(1988— ),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爱尔兰科克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语言文化研究。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