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转专业学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022-04-13郎晓娟蒋薇黄贝贝潘品贵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个案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

郎晓娟 蒋薇 黄贝贝 潘品贵

【摘要】本文以广西某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个案开展研究,分析当前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转专业学生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引导转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新集体生活、积极合理地排解课业压力、积极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主动调整学习方法;学校和学院加强对转专业学生的专业指导,明确管理和服务双职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转专业学生 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3-0047-04

高校的转专业政策为学生提供了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但转专业后,部分学生面临着某些适应性问题。为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转专业学生面临的困难,本研究以广西某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个案,对该校128名转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1名教学管理者和8名转专业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并针对转专业学生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应对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转专业学生总体适应性较好,但存在补修课业压力大、不太适应新的人际关系、难适应教与学方式以及转专业后期帮扶力度不足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

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高校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而后,许多高校开始出台转专业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学生高考“一考定终身”的遗憾,为他们提供了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但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学生转专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因而转专业后在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江海峰、张军,2016)。例如:冯伟光(2013)以北京师范大学全体转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从人际交往、学业成就及活动参与三方面考察了这一群体的适应性问题,发现转专业学生的人际关系适应状况较好,但转专业后,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时间显著减少,且大部分转专业学生存在学习成绩难提高的问题;方蓬(2014)从心理、学业和生活三个维度研究了安徽省某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两个年级全体转专业学生的适应性,发现他们普遍存在心理焦虑、学习效果不佳以及人际交往紧张的问题;闫南希(2017)以江苏某一地方高校的转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转专业初期及转专业一个学期后的适应性状况,发现73%的学生在转专业初期不适应,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适应性状况有很大的改善,但仍有16%的学生表示不适应。

已有的针对高校学生转专业的研究主要是在中东部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进行的,针对西南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专业学生的研究较少。相对来说,西南地区教育资源较中东部差,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设置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具有地方型、应用型的特点,以实训为主。因而,西南地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专业学生需要适应的方面可能与中东部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有所不同。鉴于此,本研究以西南地区(广西)某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个案,探究学生转专业后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应对措施。

二、研究的目的、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西南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专业学生学习和生活适应性状况,分析其转入新的专业后所面临的困难,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期为同类本科院校的转专业学生以及教学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提高学生转专业后的适应性。

(二)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西南地区(广西)某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转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6个二级学院128名转专业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并对其中8名学生进行了深度个人访谈。本次研究的参与者覆盖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代表不同的专业、家庭背景、性别,参与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此外,对1名教学管理者进行了个体访谈,从管理者的角度了解转专业学生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性情况。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个人访谈、文件分析相结合的质化个案研究法,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多源数据有利于保证数据的全面性、深入性及有效性。

1.问卷调查法

本问卷主要依据张海燕(2012)对南昌大学的转专业大学生专业适应性状况调查问卷,并根据本研究所选取的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设置而成。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8道题,主要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共17道题,主要针对学习适应状况、生活适应状况、转专业相关帮扶工作具体展开调查。问卷以线上无记名方式发给学生。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28份,有效问卷128份,占比85%。

2.个人访谈法

本研究在参与线上问卷调查的128名转专业学生中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了8名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个人访谈。所采用的半结构化访谈旨在深入探究这些学生转专业后面临的困境,了解造成这些困境的主要因素。访谈大多在周末进行,每次访谈持续50分钟左右,地点由受访者决定。为保护受访者的隐私,本研究中分别用A、B、C、D、E、F、G、H代替,均为匿名。

3.文件分析法

本研究查阅此高校出台的转专业工作管理文件、政策以及各学院的转专业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对校院两级的转专业的政策和文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以便了解学生转专业学习和生活的背景,为进一步分析学生的转专业适应性提供客观依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综合分析多源数据,本研究发现该学校大部分转专业学生在新专业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后,适应性状况逐渐改善,总体适应性良好,但在以下四个方面仍然感觉不太适应。

(一)补修课程繁多造成压力大

该学校的转专业文件《××××学院普通全日制学生转专业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在转专业后需补修新专业的全部课程。这意味着学生转入新专业后需要额外补修至少一个学期的全部专业课程。这一规定使他们转专业后的学习异常繁忙,学习的压力大。B同学所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补修了好幾门转专业前已经修过的课程,原本补修压力就大,这让我感到压力倍增,我基本上没有时间去预习、复习现阶段的专业课。”加之,大部分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衔接性和延续性,因此转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上与其他学生相比不仅要多付出时间上课,还要花更多的精力做好课程衔接学习。

此外,个别二级学院在课程设置、考试时间安排等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导致转专业学生与其他学生存在课程或者考试时间冲突的问题。受访的C同学表示:“三天连续七门的考试让我感觉压力很大,其他同学在安心准备下一科专业课考试时,我却在进行大一课程的考试,这也使我感到很焦虑,我没有时间准备现在的课程,非常担心会挂科。”这一问题在问卷调查中也较为突出,约80%的学生表示因为补修课程繁多,感到压力大(如表2所示)。访谈中,个别学生表示:在转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其他学生同等的情况下,由于补修课程与期末考试增多造成压力大,转专业学生的成绩难以提高甚至出现下降情况。事实上,补修课程繁多是转专业学生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与该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有直接关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前者重技术、重实践,课程设置较多。本课题组所研究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一个学期的课程基本上不少于12门,加之转专业学生需补修转专业前的课程至少有2~3门,因此,其面临的课业压力比普通本科转专业学生大得多。

(二)新的人际关系不尽如人意

本研究数据显示,转专业学生新的人际关系不尽如人意,转专业学生要融入新集体面临一定的困难。具体来说,28.91%的学生与新专业的同学相处困难;18.75%的学生与新班级的同学相处不融洽;25%的学生和新舍友相处不自在。众所周知,学生转专业后,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集体,需要在人际交往中重新适应(魏其艳,2014)。本研究中,由于在大部分的班集体里,学生比较热衷于与室友或者两两交好的同学、伙伴一起学习,而转专业开始的学期是在大一第二个学期(2019级的学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大二第一个学期才转入新班级),原班级里的学生大多有自己固定的好伙伴。因此,转专业学生要融入班级或寝室面临一定的困难。

此外,本次调研的这所高校出台的文件《××××学院普通全日制学生转专业暂行管理办法》规定,跨院转专业的学生需搬进新集体的宿舍,而学院内部转专业的学生不会更换宿舍,这使得部分转专业学生缺少了一个与新同学深入了解的机会。访谈中A同学表示:“我转专业后仍然住在原宿舍,除上课时间外,没有与新同学密切接触的机会,加上新集体的同学早已三两成团,我很难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新的社交圈,最多只能跟同样是转专业的同学接触。”这在访谈中得到了证实,这样的人际关系使转专业学生感觉不太舒服,影响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速度与程度。申磊、曲橙橙(2019)也提到,转专业学生需面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性问题,学生在转专业后需与新同学、新教师建立人际关系,增加了一定的心理负担。

(三)新的教与学方式难适应

本研究中部分转专业学生认为需要时间适应新的教与学方式。问卷调查显示,37.5%的学生转专业后的学习不受原专业学习的影响;62.5%的学生转专业后的学习受原专业学习的影响很大(详见表3)。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不同专业的授课教师在教学方式、培养方法、课程安排等方面各有特点,一些转专业的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后,不太适应新专业教师的授课方式。

正如H同学所言:“突然转入新的环境学习让我一时难以接受某些教师的授课方式,先前专业的学习方法不太适应目前专业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转专业后的学习受原专业的影响很大,存在学习方法难转变及适应新专业教师授课方式困难的问题。当问及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慢慢适应,很少有学生会主动与新专业教师就此进行沟通。事实上,不适应新的教与学方式对转专业学生的学业发展极为不利。研究表明:学生转入新专业后,如果无法适应新的教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容易被打击,并降低转入专业的满意度,进而影响自身的学习甚至影响自身的发展(吉久阳、皋春,2019)。

(四)二级学院帮扶工作不到位

虽然该学校的转专业政策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但是忽略了对转专业学生后期的指导与帮助,缺乏个性化的帮扶与指导。

本研究的问卷及调查数据显示,36.72%的学生认为教学管理者对转专业学生的服务工作不到位;32.03%的学生对学校的转专业政策感到不满意。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学生转专业后期的指导与帮助力度不足,导致他们对新专业的学习感到迷茫。学校对转专业学生的后续生活和学习关注度较低,学校对学生转专业后期缺乏个性化的指导。访谈时,F同学说:“相关通知常常没有落实到位,以至于我经常错过一些重要会议。其次,由于负责转专业事宜的专职教师工作繁忙,向其咨询得到的答复经常是含糊不清的。”因此F同学表示不知向谁寻求帮助,感到孤立无援、迷茫。这样的状态有可能引发转专业学生的逆反情绪,甚至使其产生厌学、不满的态度,不利于转专业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专业发展。

四、应对措施

高校转专业制度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在转专业制度实施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一些衔接问题需要进行完善(万杏,2016)。针对上述应用型本科院校转专业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对转专业学生个人及学校提出建议,以便促进学生转专业后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学习生活。

(一)对转专业学生个人的建议

1.积极主动地融入新集体生活

人对陌生的环境会产生焦虑和不安,适应一个全新环境需要时间,转专业学生应敞开心扉,尝试积极联系除室友外的同学并进行组队,共同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各级各类竞赛,如运动会接力赛、辩论赛等。在班集体中,转专业学生可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谊,更好地融入新的集体。

针对转专业后宿舍生活问题,已调换宿舍的学生应积极适应新宿舍環境,了解并尊重其他同学的生活作息习惯,配合室长管理宿舍,与新室友友好沟通,早日建立良好宿舍关系。未调换宿舍的学生在生活中也应积极寻找机会与班级同学多交流,宿舍间多走动,寻找志趣相投的小伙伴,有必要可向辅导员申请调换到新班级同学所在的宿舍。

2.积极合理地排解课业压力

面对繁多的补修课程,学生应合理安排每学期需要补修的课程,某些课程根据自身情况可延至大三或大四补修,以减少压力;面临巨大的补修压力难以自我排解时,学生应及时积极地向朋友、家人、教师反映以寻求慰藉舒缓压力,必要时可咨询专业人员;学生应摆正心态,压力大时,可培养自己某一兴趣爱好以疏解压力,如参加社团活动、每天运动10分钟等;针对补修课程多、期末考试压力大的问题,转专业学生应提早着手计划期末复习,若有需要可向教学管理者反映调整补修课程考试时间。

3.积极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主动调整学习方法

对知识欠缺部分,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向任课教师反映问题,寻求帮助,有必要时可借助网络学习资源,自学欠缺部分。在转专业后,有的学生出现既定学习思维难适用于新专业的学习,或难跟上新专业教师的授课节奏的情况。对此,学生应积极转变学习思维,多阅读有关新专业的书籍,也可向同专业同学或学长、学姐请教学习方法、借鉴上课笔记等,或直接向授课教师询问,根据教师反馈进行自我调整,积极适应新专业教师的授课方式,争取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新专业学习方法。同时,学生应及时调整自身学习状态,在明知自己与同班同学专业知识学习相差一个学年的前提下,学生更应勤奋地学习和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无论何时,学生都应保持谦虚的心态,遇到学业问题应虚心向教师、同学请教,或充分利用網络进行学习,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适应。

(二)对学校管理的建议

学校应高度重视转专业工作,针对本研究中转专业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建议学校加强对转专业学生的专业指导,明确管理和服务双职能。具体包括:在生活上,重新分配学生宿舍,尽可能让转专业学生与新班级同学同宿舍,这样有利于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的集体中;在学业上,根据转专业学生反映的具体情况,为转专业学生提供专门的补修课程指导,合理安排课程补修和考试时间。任一帆等学者(2021)也曾提及:“学校可以对转专业学生课程补修进行调整,转专业录取后调整学生培养计划,将补修课程分散化、提前化。”二级学院也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为其建立咨询机构,为转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和精准的咨询服务,以便转专业学生可以就转专业前和转专业后存在的问题进行咨询。总之,学校管理者应提高服务意识,提供个性化帮助与指导,完善制度管理,有效发挥其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尽可能帮助转专业学生提高转专业后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方蓬.转专业大学生适应性调查分析:以安庆师范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

[2]冯伟光,籍颖,朱倞.大学生转专业动机及适应性分析[J].高校辅导员,2013(2).

[3]吉久阳,皋春.高校本科生转专业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3).

[4]江海峰,张军.大学生转专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5]任一帆,吴建勇.不同学科背景转专业学生适应性探究:以A校转入L专业学生为例[J].现代交际,2021(2).

[6]申磊,曲橙橙.我国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高教学刊,2019(21).

[7]万杏.普通高校在校生转专业情况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3).

[8]魏其艳.浅析大学生转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4(67).

[9]闫南希,吴嘉怡,黄真真.高校转专业学生专业适应性状况调查: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研究,2017(29).

[10]张海燕.转专业大学生专业适应性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南昌大学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2.

注:本文系玉林师范学院2021年大学生国家级立项创新项目“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转专业学生的困境及应对措施:个案研究”(编号:202110606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郎晓娟(1974— ),辽宁丹东人,博士,玉林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教师教育与发展;蒋薇(2000— ),广西桂林人,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专业方向为师范英语;黄贝贝(2000— ),山东菏泽人,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专业方向为师范英语;潘品贵(2002— ),广西玉林人,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专业方向为师范英语。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个案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
安第斯高原卡哈马卡排箫个案研究
微课和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个案研究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ICF-CY在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个案研究
孤独症倾向儿童强化和示范作用的个案研究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