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步走”助推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扎实落地
2022-04-13阳海华
摘 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大而空”的现象,我们应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指导下,遵循“知—情—意—行”的品德发展规律,采取“外塑知识—内化情感—内生信念—外化行动”四步走行动,将爱国主义教育由“大而空”转变为“细而实”,使爱国主义真正入脑、入心、化行。
关键词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四步走”
作者简介 阳海华,广东省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高级教师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深情寄语青年,要涵养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然而,现实当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并不乐观,主要原因是很多教师对爱国主义及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思考,加之对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把握不足,因而在实施时普遍停留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号召上,使得爱国主义成为一个“大而空”的概念,难以落地,而忽略了爱国主义还是一种品德、一种行为,须遵循“知—情—意—行”的品德发展规律。对此,笔者认为,爱国主义教育要采取“外塑知识—内化情感—内生信念—外化行动”的四步走行动,一步也不能少,切实做到“细而实”,只有这样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入脑、入心,最终转化为具体行动。
一、第一步:外塑爱国主义的知识体系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是解决问题的一般逻辑。据此,教师要开展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就要为学生构建科学完整的爱国主义知识框架,使爱国主义教育一开始就行走在清晰的道路上。
1.讲清爱国主义“是什么”
教师要研透《纲要》,跟学生讲清讲透爱国主义的内涵及原因: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100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今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新时期下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因为当前我们面临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任,因此当下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着力点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学生践行爱国主义才能有清晰的主线和方向。
2.解释爱国主义“为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爱国?普通人能爱国吗?或者说,普通人爱国有用吗?不将这些问题解释清楚,学生就会觉得爱国离自己很远,爱国主义的种子就很难种下。教师要从国家、民族和个人三者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基本职责与使命,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只有国家繁荣昌盛,个体才更有前景、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认识到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认识到青年一代只有树立个人、家庭、国家共同体意识,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伟业中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充分认识到爱国的重要意义,特别是认识到国家与个体间的必然联系,学生践行爱国主义就有了强大的原动力。
3.明确爱国主义“做什么”
知道了是什么、为什么,那要做什么呢?教师只有将抽象的爱国主义要求转化为具象的、可操作的行为指引,学生有了具体的行动遵循,爱国主义教育才可能真正落地。根据《纲要》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学习任务,笔者认为,可以指导学生从这七个方面去践行爱国主义:爱党拥党;坚定“四个自信”;具备“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并付诸行动。有了这个具体的指引,学生就可以对标,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这样,爱国主义教育就可能从“大”变为“细”。
二、第二步:激发爱国主义的强烈情感
根据“知—情—意—行”品德发展规律,学生只有将爱国主义知识与个人体验结合,内化为强烈的爱国情感,才能为后面的信念产生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情感机制如何触发呢?根据情绪认知理论及学生的年龄、学习特点及认知规律,可从这几个方面做文章。
1.让学生在志士仁人的故事中被震动
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信仰,让人肃然起敬。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主渠道,为学生讲述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或是推荐优秀的红色影视剧,让学生在志士仁人不畏艰险、舍生取义的事迹中受到心灵的震撼。当听说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批先行者,为了让广大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毅然放弃个人优渥的生活,扛起拯救旧中国于水火的重任,甚至献出自己乃至亲人的生命,崇尚个性、自我及特别是一些深受讲究物质享受風气影响的学生震撼不已,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能为了别人生活得更好,可以亲手革除自己的阶级,放弃自己原本的幸福生活。尤其是《觉醒年代》里的陈乔年、陈延年的故事,由于和学生年龄相仿,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样的年龄,乔年、延年们心怀天下,在麻袋与馒头中奋力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而我们,却每天只在关心中午吃什么,抱怨饭堂的饭菜不好,学习压力大……”“最可爱的人啊,多想对你讲,如今山河无恙,如你所想;最可爱的人,我们不会遗忘,你那永远坚毅的模样。”这是学生看了《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后在朋友圈发出的感叹。正是这些志士仁人的故事,刷新了生活在和平时代富裕生活中“00后”学生们的认知:原来,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并非从天而降,而是无数人心怀家国、牺牲小我换来的。
2.让学生在新中国的伟大成就中被激动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因为身在其中,所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的、充满正能量的事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素材,采用多种手段,或通过课堂、新媒体,或参观纪念场馆、观看奥运会,或邀请大国工匠进校园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学生生动讲述和展示当代中国如何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基础上,通过一代又一代人持续不懈的努力,在短短70多年中取得的“两弹一星”“载人航空”“北斗卫星系统”“航母”“长江三峡水力发电站”“港珠澳大桥”“南水北调”“西电东送”“高铁自发展”“亚投行”“一带一路”“北京奥运会”“全面脱贫”等一桩桩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国防等各领域举世瞩目的成就,让学生在啧啧惊叹中滋生自豪感,从而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所在。
3.让学生在“以人民为中心”中被感动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教师要为学生分享在这一系列“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及在这些理念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各级政府、党员干部实施的“脱贫攻坚”“抗击新冠”“抗洪抢险”“地震救援”“两免一补”“医保改革”“双减”“共同富裕”等一个个温暖人心、振奋人心的大手笔、大工程、大项目,以及黄文秀、毛向林、张桂梅等一个个优秀共产党员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无惧危难、奉献青春甚至牺牲生命的故事,让学生在感动之余,深深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幸福,对中国共产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謀复兴“的初心使命,体会得更加深刻,从而更加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让学生在中外对比中被触动
没有对比,就没有高下。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灾难,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周密部署下,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治,人人平等,应收尽收,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打响了一场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与某些自诩民主、平等、博爱的西方国家区别对待病患、拔呼吸机、各自为政、应对疫情蔓延无力等怠政懒政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教师要用好“抗疫”这本生动的教科书,引导学生在中外对比中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人民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优良品质,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树立“五个认同”。
三、第三步:笃定爱国主义的坚定信念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情感具有短时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之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沉淀、梳理、提炼,将情感转化为稳定的价值观,进而升华为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那么,如何做呢?
1.读原著、悟原理,初建信念
学史可明理,学史能增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四史”,无疑是最好的教材。笔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国共产党简史》《新中国70年》《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思考》《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等书,让学生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认识到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主动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系统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如何经受住一个又一个考验,带领全国人民将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傲立世界的第二大经济实体,让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逐增,从而逐渐明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如此,爱国主义的基本信念就建立了。
2.写感想、书情怀,巩固信念
心理学上有个“自我兑现”原理,人们会对自己说过的话更愿意负责。因此,当学生有了基本的信念后,教师可以趁势引导学生笔书胸臆,撰写感想,用以巩固信念。比如,我的学生纷纷写道,“读完《红船精神》,我不禁感慨,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红船’,只有牢记和践行这种‘红船精神’,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担负起为民族复兴而学习的责任,勇做时代新青年。”“在《新中国70年》里,我看到了革命先辈和伟人们用生命和情怀讲述的中国故事,体会到了他们对祖国雄起的信心,于是我也默默思考,我又可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我是新时代青年的一员,愿以先辈为榜样和楷模,助力祖国繁荣昌盛。”……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感悟编辑成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分发给其他学生,既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又能发挥同伴效应,以学生影响学生。
3.拍视频、抒壮志,夯实信念
习总书记说,要让有信仰的人来讲信仰。当学生心中有信仰后,教师要积极创设平台,如利用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主题论坛、专题沙龙等机会,让学生通过演讲、辩论、主题发言等形式在公开场合开讲,进一步夯实学生理论学习的成果,营造浓厚的拥党爱国氛围。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录制一些微视频演讲,从学生视角开辟“四史”知识普及小课堂,用学生的语言来讲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行,抒发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通过班级公众号、视频号、朋友圈发布,既能夯实学生自己的信仰,又能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面。更重要的是,根据身份认同效应,当担任了“爱国主义推广者”这个角色后,学生会自觉运用这个角色进一步要求自己,进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状态。如此,爱国主义就能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初具雏形。
四、第四步:外化爱国主义的具体行动
“知、情、意”都到位了,知道“怎么行”就是临门一脚。爱国无高下,贡献有大小。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境遇不同,报国之行自然有所差别,教师要引导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基础版或升级版来行动。
1、基础版:履行好自己的角色
和平年代,每一个中国人如何践行爱国?笔者非常赞同任正非说的这句话,“一个人这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经很不简单了,更何况我们中国有14亿人。我们华为负责磨出好豆腐,其他企业种豆子、发豆芽、做豆饼、打豆浆,只要我们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我们就是伟大强盛的祖国”。爱国,是每一个国人的义务,也是荣耀,每一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爱国。爱国的行为很高尚,爱国的方式可以很简单,就是履行好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职责。具体到学生身上,就是做好人、读好书、练好技;有命运共同体意识,把自己的个人目标与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不发布对国家和社会有负面影响的言论,警惕一切反党及分裂国家的势力与舆论,积极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听党话,跟党走,在班级做一个积极向上的好少年,在学校做一个遵规守纪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遵德守法的好公民。大部分学生能做到基础版爱国,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如此,爱国主义教育也就能从“空”转为“实”。
2.升级版:成为高精尖人才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说:“一个人对自己民族的爱,首先是尊重、信赖和喜爱自己的民族,对自己来自这个民族感到自豪,其次是为自己的民族行动、效力和献身。”众所周知,中国近几十年来虽然以蓬勃的姿态昂首阔步向前迈进,但还存在原始性、基础性创新不足,核心技术、底层技术受制于人的尴尬。当前,我国战略科学家和高精尖人才匮乏,在国际科技界、文化界、产业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世界级大家大师明显偏少,能够把握、规划和推动关键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并带领我国占据世界科技创新制高点的战略科学家、科技战略家极为稀缺。因此,“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建设一支与世界强国相匹配的高精尖人才队伍。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同时也是培育高精尖人才的摇篮,教师要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发现学生才能,积极创造平台,引领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目标,树立力争成为高精尖人才的宏伟目标,并付诸行动,争做“升级版”的爱国者。
“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所以,习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施者,每一位教师都要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出发,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帮助学生走正、走好、走实当代青年长征路,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爱国有志人才,用扎实的行动努力践行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