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人大转型与数字赋能

2022-04-13钱振华

人大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数字信息化工作

钱振华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也让人大工作步入了全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适应“互联网+”发展态势,实现互联网与人大工作的深度融合,通过数字赋能促进人大工作转型、提升人大履职质效,已成为各级人大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人大信息化建设代表着一种新治理模式和服务典范的变迁,不是简单地应用数字技术,而是再造人大工作流程和代表履职模式,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本身需要科学的规划与管理。

坚持系统集成,重塑整体架构。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一个近、中、长期规划,要设定一个总目标,研究制定新时代人大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构建统一部署、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工作格局。要坚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安全可控”的原则,建成一个以应用、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场景丰富、形式活泼、履职精准、实用性强的操作系统,使人大系统上下贯通、左右联接、运转协调、便捷高效。在具体工作中,既要自下而上的首创探索,也要自上而下规划指导,更需要兄弟单位间的互学吸收,以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统一规范的人大信息化实施方案,使各系统运转达到功能和效益最大化。

把握法定职能,丰富应用场景。数字赋能不是万能,只有融入人大工作实际才有执行能力。人大工作法律性、程序性、规范性较强,必须在法律框架下守正創新。要紧密贴合人大法定职能、运行规律与工作实际,用法治的思维来谋划,用数字化改革的路径去执行,以“小切口”实现“大突破”,精密设计全面推进。比如,在数字赋能监督工作的模块设计中,可围绕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视察、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特色应用场景,紧扣民生实事票决制工作、预算监督流程再造等方面创造性开展数字化改革,开发应用场景,推动工作由“桌上”走向“掌上”,充分发挥人大信息系统对于人大工作的“放大效应”“联动效应”。

强化开放共享,扩大群众参与。一个开放的、参与的数字人大,将在中国民主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信息化平台除了内部交流保障,还要实现跟社会公众、人民群众在平台上的互动交流,最终要搭建起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真正呼应人大工作的本质要求。要将人大工作的传统优势与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机融合起来,用线上活动促进线下管理,实现线上线下统筹推进、良性互动,打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健全制度体系,形成整体合力。要以信息化技术手段撬动人大改革,形成“制度保障+数字引领+制度重塑”的良性循环。要加快打通人大与“一府一委两院”、上下级人大、人大机关各委室之间的业务壁垒,着力打破“信息孤岛”,推进数据资源整合,统一技术标准,协同工作步调,形成整体合力。要对“一府一委两院”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项目分组监督、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回头看”等进行提档升级,通过数字化载体打造“立体式”跟踪监督新格局。要与公检法司等部门加强对接、协作共建,通过数据共享、综合集成,谋划打造“两官”绩效评估和人民陪审员述职评议等多款应用场景,持续以数字赋能推动人大工作蝶变跃升。

建强机构队伍,提升实操素养。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必须打造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人大工作的专业化、复合型机构队伍。要有计划、分层次对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加强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特别是“互联网+人大工作”方面技术知识和操作系统的教育培训,着力解决一些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不敢用网、不会用网、不善用网的问题,不断增强其数字意识、数字思维和数字能力。要强化工作保障,各级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资金、技术、数据等方面对人大信息系统建设给予大力支持,确保信息系统有序运行,提升其安全可控水平。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猜你喜欢

数字信息化工作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成双成对
信息化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