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北瑶族盘王节的活态传承研究
——以全州县东山瑶族乡为例

2022-04-12唐小琳

关键词:师公盘王活态

唐小琳

(广西师范大学 漓江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全球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强力冲击下,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断被消解,全球化、一体化进程正在逐渐影响着文化的建构与发展。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彰显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传播媒介,其传承与延续极具紧迫性与重要性。”[1]盘王节是瑶族说“勉”语各大支系区域流传范围最广、仪式活动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凝聚了瑶族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维系着瑶族人民群众的民族情感,已于2006 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运用科学方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盘王节在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创新,并得以传承和发展,既是一个亟待解答的学术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与发展的环境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 “活态传承”理念源于21 世纪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扩充与衍生,成为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与热门理念①。“活态文化”与“活态传承”关系密切。乔晓光认为:“活态文化不是狭义的文化观,它是由生活体现、慰藉精神与心灵的整体的生存文化形态。”[2]他的系列研究促进了活态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关系的深化。 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入,“活态文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目前,学界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理论和实践开展了系列研究,并有了一定的积累。 孙发成在其论文中就当前学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属性的确认与活态保护路径进行了梳理。 他认为,“活态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核心属性得到了学界的确认,活态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得以显现,但在如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保护层面并未达成共识[3]。杨一以贵州黔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传承的典型案例,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面对急剧变迁的社会现状下,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调适和自我革新,方能获得持续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4]。 潘君瑶从社会建构的视角探讨了我国遗产话语共时性的中西方平等对话、遗产历时性的文化符号表征与文化记忆的形成,提出了“遗产社会建构框架”与“遗产共建共享,以及文化‘活态化’传承的社会实践路径”[5]。吕慧敏提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采用古典文献资料、口述史资料和活态表现形式调查相结合的“三重证据”法,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特征的重要性,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事象在当下表现形式中既包括历史存在的烙印,更包括传承主体在当下语境中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6]。此外,诸多学者还运用“活态传承”理念对手工技艺的传承、传统村落的保护、民族特色乐器以及地方小戏、民间文学的保护与发展开展了个案研究。

综上所述,学界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多关注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的个案研究方面,多围绕手工技艺、传统村落、民间文学与传统戏曲的传承进行研究,对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比重极大的传统节日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缺乏关注。 因此,相关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在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位于桂北地区的东山瑶族乡人民群众具有悠久的盘王(盘古王)信仰传统,盛行举办盘王节。 近年来,当地瑶族村寨每年轮流举行盘王节节庆仪式,村民们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盘王节的筹备,从而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盘王节得到了活态传承与良性发展。 笔者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东山瑶族乡盘王节活态传承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探讨,试图分析总结出其活态传承的可行路径,拓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专题研究。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东山瑶族乡以及盘王节发展现状

东山瑶族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东部的都庞岭上,东北接湖南省道县桥头乡、双牌县何家洞乡、零陵区大庆坪乡,南连灌阳县文市镇,西邻白宝乡、两河镇,总面积约420平方千米,距全州县城约37 千米。 该乡下辖清水村、上塘村、竹坞村、小禾坪村、石枧坪村、锦荣村等16 个行政村,共183 个自然村,乡政府驻清水村。 东山瑶族乡是桂中南地区最早成立的民族乡,也是广西52 个瑶族乡中瑶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瑶族乡。 截至2017 年末,该乡瑶族人口共计2.86 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81.71%。 东山地区的瑶族人口来源呈多元化,“元末明初,从千家峒迁居江西又迁到全州县的瑶民,初时多数居住在县城附近的丘陵地区,由于封建统治者制造民族歧视采取镇压驱赶瑶民的手段,瑶民被迫陆续逃进位于都庞山脉东北端的东山地区”[7]。东山瑶人自称“标敏”,信奉“盘王(盘古王)”历史悠久,可归属于瑶族四大支系的勉瑶支系。

“以前,凡有瑶民的地方,就建有盘王庙,东山瑶区有42 座盘王庙。 ”[8]189当地流传着一年三次“敬盘王”的独特习俗②。 届时由各村寨内部民主选举“头人”,负责主持一年一度的敬奉盘王、还盘王愿等诸多事务。 在每年三次的祭祀盘王习俗中,首推农历十月十六庆祝三皇盘古生日最为隆重、庄严。 具体仪式有如下记载:

是日由族长备置香、烛、猪、羊、鸡等供品,请师公七至九名主持祭典,酬谢盘王和众神对瑶家的庇佑。每户派一人参加祀典。庙堂用金竹纸花扎立鸿门大殿,师公主祭从启鼓、开坛、奏科、请圣、下马、架桥、造楼等仪式依次作法事三十六套,唱盘王出世和开天辟地的盘王歌,跳盘王舞,前后共调换三十六具傩面,时间长达三昼夜……[9]

在庆盘王时由师公吟唱的祭典歌内容繁多,集中反映了东山瑶族人民群众“一个祖宗共盘王”的精神信仰。 以具有代表性的《还愿歌》为例,最为重要的是唱盘王的由来。 例如:

且说盘王原出世,盘王出世有根源。 先天原是甲寅岁,十月十六阳气生;脚踩东海扶桑国,脚踏西天古佛前;左右两眼为日月,毛为百草骨为山;口为书囊出一颗,肚为湖海在一江;大治元年无天地,五星六曜不分明,元始母婆为第一,四象造化向前人;混沌初开天无地,也无天地也无人,无天无地沉沉暗,是我盘王为第一……[8]858

此外,每逢农历十月十六日这一天,当地还流传有向盘王“报丁”祈福的习俗,即在本年添丁的人家都要提上酒和公鸡一只,到盘王庙祭拜始祖。 这一习俗显示了当地瑶族人民群众期望盘王能够对新添的家族成员给予庇佑,也表达了对盘王的敬意。

经过长期发展并受“国家在场”时代语境的影响,当地自成体系的“庆盘王”习俗在20 世纪80 年代后逐渐定型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举办瑶族统一节日——盘王节[10]。21 世纪以来,随着东山瑶族人民群众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和当地政府相关民族文化政策的实施,瑶族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较好的保护,盘王节及其相关文化得到了整体性传承。 如今,近十年东山瑶族乡已经多次成功举办盘王节, 节日内容从最初单一的盘王祭祀发展成为融合盘王祭祀、瑶族特色文艺会演、斗鸟会、书法展演以及土特产展销为一体的复合型节日。 伴随着东山瑶族乡盘王节节日内容的不断丰富、节日影响范围的日益扩大,盘王节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创造了新的契机。

三、东山瑶族乡盘王节活态传承之路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时代背景下,东山瑶族乡盘王节及其相关文化得到了较为完整的活态传承, 成为桂北地区盘王节传承与保护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 对东山瑶族乡盘王节活态传承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可知其传承有赖于基层社区的广泛参与、地方精英的勇于承担以及当地瑶族民间文化生态空间的良好发展。 此外,当地政府科学、有效的政策引导也为盘王节的活态传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基层社区广泛参与盘王节传承实践

“社区参与遗产实践有助于遗产的活化利用,使文化遗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某种僵死的、只属于过去的历史。 ”[11]东山瑶族乡正是通过不同村寨轮流举办盘王节、各地歌舞文艺队自主参与节目演出以及当地人民群众积极捐款捐物的方式来实现盘王节的顺利举办。 可以说,东山瑶族乡基层社区自主广泛参与盘王节的筹备与节庆,是当地盘王节活态传承的关键所在。

1.不同村寨轮流举办节日

田野调查资料显示,东山瑶族乡近十年来陆续举办过8 次盘王节,其中最初的两届盘王节主要由乡政府主办。 随着东山瑶族乡各村委瑶族人民群众对盘王节参与热情的提升,2013年之后当地盘王节改为由不同村委的瑶族村寨轮流举办,并且通过民间捐赠的方式解决了举办节日所需的大部分经费。 据笔者调查,当地盘王节主要在上塘村委的上塘村、竹坞村委的土溪村和清水村委的清水村轮流举办,并且之后还会继续在不同的瑶族文化氛围浓郁的瑶族村寨举办。

表1 东山瑶族乡近年“盘王节”举办地点和资金来源一览表

2.各地文艺队自主参与节目会演

当前,随着东山瑶族乡盘王节内容的多元化发展,瑶族特色文艺节目表演成为盘王节节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否组织当地各村屯的文艺队伍积极参与盘王节节目会演,成为盘王节能否顺利传承的关键原因。 在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当地各自然村大部分组织有人数不等的文艺队伍,成员主要以25~50 岁之间的妇女为主。 文艺队成员之间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且感情深厚,她们通常在农闲时节和傍晚空余时间相聚进行瑶族歌舞练习。 成员们普遍以能够登上盘王节节庆表演舞台为荣,自发为盘王节节目汇演进行准备。 在对东山瑶族乡知名的瑶族舞蹈编排人王祥青的访谈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当地文艺队成员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时态度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我们从前都是比较害羞的,不太喜欢抛头露面,以前叫她们上台(参加表演)还不情愿。现在表演节目都想要站在前排,站在后面观众看不到(自己)还觉得不光彩!③

以参与东山瑶族乡2020 年盘王节文艺会演的节目为例,来自当地16 个村委的文艺队共选报超过30 个节目,经过三次选拔,最终有15 个节目在盘王节现场参演。 这些节目主要有上塘村文艺队的《瑶家敬酒歌》《釆茶敬茶》《大地飞歌》和瑶族服饰走秀,大友头村文艺队的《铁姑娘建家园》《一束红花照碧海》,白竹村委文艺队的《这山这水这么美》《我的瑶乡我的家》,雷公岩村委文艺队的《山歌对唱》《竹竿舞》,以及清水街文艺队的《大瑶山放歌》《我爱大瑶山》等。 此外,还有上塘村文艺队的情景剧《瑶韵》和东山民族初中学生表演的快板《夸夸我的东山》。 整场节庆节目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精彩。 当天的盘王节庆典吸引了东山瑶族乡本地人民群众和全州县各乡镇民众以及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3.人民群众积极捐赠节庆善款

从盘王节祭祀仪式的筹备到文艺节目的排演, 从各方宾客的邀请到节日当天的宴席招待,盘王节期间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 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毕竟有限,各方积极赞助以及村民们的慷慨捐赠成为节庆经费的重要来源。 东山瑶族乡各瑶族村寨人民群众积极踊跃为盘王节捐赠善款和必要物资,保障了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为盘王节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当地瑶族人民群众以能够举办“我们的节日”为荣,抱着“为我们东山争光”的热情,慷慨捐赠节庆所需的善款和物资,突显了盘王信仰的强大凝聚力和认同感。 根据笔者田野调查的访谈资料,2020 年在上塘村举办的东山瑶族盘王节花费超过30 000 元,筹得社会各界捐赠善款总计13 300 元以及节庆所需物资,加之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举办盘王节的各项经费和物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东山瑶族乡人民群众以不同瑶寨轮流举办节日、各村文艺队参加节目会演以及捐赠节日善款等多种方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王节的举办,是基层社区广泛参与盘王节传承与保护实践的体现,对盘王节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东山瑶族乡基层社区广泛参与盘王节的传承有利于当地人民群众了解当地悠久的地域文化, 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发展;其次,基层社区的参与有利于促进各村寨之间的交融沟通,消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再次,基层社区的深入参与能够强化盘王节与当地瑶族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联系,唤醒盘王节的生命力,提升盘王节的影响力。

表2 2020 年东山瑶族乡盘王节社会爱心人士捐款情况一览表

(二)代表性传承人促进盘王节活态传承

“非遗传承人的杰出代表以德、艺、业三位一体的卓越品格塑造乡风,在道德谱系、技能谱系和制度谱系三维系统中发挥着文化英雄的引领功能,继承传统,凝聚人心,建构本乡本土的知识体系和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 ”[12]毋庸置疑,掌握了地方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核心。 在东山瑶族乡盘王节文化的传承链条上,当地有较高知名度、号召力和技艺的瑶族文化传承人是盘王节传承与保护实现“活态性”的关键,是能够保障盘王节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中坚力量。

1.东山“歌王”奉建英

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常具备较高的才智和灵性,掌握着地方民间文化的精湛技艺。 奉建英是东山瑶族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她因瑶族山歌演唱技能精湛,且曾在全州县乃至桂林市举办的山歌擂台赛中多次夺冠,被东山当地人称赞为“歌王”④。 因为有卓越的歌唱技能和刺绣技艺,奉建英在东山瑶族盘王节的成功举办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积极影响。 东山瑶族盘王节举办过程的迎宾宴客、节目会演环节离不开瑶族山歌的演唱,瑶族刺绣展示与盘瑶服饰的展演皆要刺绣技艺的支持。 奉建英对东山瑶族乡山歌传承、瑶族刺绣推广以及民间文化传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把瑶族山歌传承给年轻一代,奉建英倾尽心力。她从2013 年开始坚持在东山瑶族乡中心小学和民族初中给中小学生兴趣班教授瑶族山歌,还创建了东山山歌学习交流微信群,自主编写山歌教程,四年来坚持每周日晚在微信群教唱山歌。每逢年节都会在群里组织山歌比赛,自费给获得第一名的山歌学唱者微信红包奖励。如今,在她的微信群里学唱山歌的年轻人已经有80 人。 奉建英对传承瑶族山歌的重要性也有自己的思考:

我们人人都爱唱山歌,我从小跟家里大人学唱山歌,对山歌很有感情。 我觉得传唱山歌是传承我们瑶族文化的重要方法。 之前有老板想来我们上塘古村落投资搞旅游,那就必须以瑶族文化带动旅游。现在办盘王节,必不可少的节目就是瑶族山歌表演。我们这一代会的人再不教唱山歌,年轻人就不懂得了,山歌也传不下去了……盘王节不唱瑶族山歌就不成节了……

可以说,瑶族山歌的演唱是盘王节最具特色的环节,盘王节的活态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山歌传唱人。 正是以奉建英为代表的东山瑶族山歌传承人的倾情投入,培养了一批批擅长唱瑶歌的年轻人,使得瑶族山歌演唱后继有人,促进了东山山歌文化的创新发展,在根本上保障了盘王节的薪火相传。

2.东山“舞王”王祥青

因擅长瑶族舞蹈的表演与编排,王祥青被东山瑶族乡人赞誉为“舞王”。 作为清水民族初中的数学老师,王祥青在担任繁重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还受到乡政府的聘请,承担着当地中小学生民族舞蹈的培训任务。 东山乡举办盘王节以及学校开展文艺活动的瑶族舞蹈,也都需要邀请她协助组织和编排节目。 在她近十余年的倾力培育下,东山瑶族乡走出了一批又一批擅长本民族舞蹈的青少年。

在近年来的盘王节文艺会演中,经王祥青编排的瑶族舞蹈数量可观,其中最受观众欢迎的有《千年瑶寨》《我爱大瑶山》和《上梁舞》等。 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王老师正在着手编排盘王祭祀的主题舞蹈《师公舞》。 因为盘王祭祀的神圣性和特殊性,相关主题舞蹈的编排需要她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如果能够成功编排并演出,必将能够增强当地盘王节舞蹈节目的原创性和丰富性。

3.师公PG

师公是瑶族盘王信仰文化最核心的传承者。 他们“严格遵守盘王祭祀的程序与禁忌,在盘王祭祀仪式中承担了不可替代的职责”[13]。 师公技艺及其文化信仰能否顺利传承是东山盘王节活态传承的关键因素之一。 师公传承主要包括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两大途径。 东山瑶族乡师公谱系的延续主要是通过家族传承的途径, 当地颇有名望的师公PG 就是通过家族传承习得师公技能的⑤。 他是东山瑶族地区不多的掌握了“上刀山”“下火海”绝技的师公,曾于1995年至2000 年期间赴金秀瑶族自治县原始森林度假村工作,专职从事“上刀山”“下火海”节目演出。 2020 年,东山瑶族乡盘王节盘王祭祀的主祭师公就是PG。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当地师公传承谱系的特征:

我从十二三岁就跟到爷爷学(师公)这一套。我爸是做老师的没有学。隔代传承,我们有个讲法,就是一个家里面每代都学这个(师公技艺)不太好……我儿子没学,孙子还小,不过之后很有可能继承这一套。⑥

作为典型的祭祀型节日,盘王节举办过程中的盘王祭祀仪式是瑶族盘瓠神话与渡海神话神圣誓约的当代展演,是传承瑶族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

东山瑶族师公传承谱系采用隔代传承的方法来维持师公传承的平衡和稳定,这确保了师公技能传承的延续性和完整性,较好地保证了盘王信仰以及相关文化的发展。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师公们主持的盘王祭祀仪式,盘王节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盘王节”。以PG 为代表的瑶族盘王祭祀文化的实践人和坚守者,在根本上保障了盘王节活态传承的原真性。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关键和元点应该是构建以传承人为主体和载体的活态空间,以传承人为纽带链接遗产存在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肯定传承人基于身体而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艺、信俗……不断扩大传承人群规模,增强遗产生命力。 ”[14]正是在代表性传承人言传身教的带动下,东山瑶族乡年轻一代瑶族山歌、舞蹈以及师公传承人成长起来。 他们将成为继承和发扬盘王节文化的新生力量,在盘王节的活态传承的长路上接力前行。 依靠山歌、舞蹈、师公等盘王节传承人等中坚力量,有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王节在当地人民群众中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瑶族文化生态空间的整体性发展

文化生态空间是指人类生存发展的文化环境状态,与自然生态空间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生态范畴。 它包括物质文化生态空间和非物质文化生态空间,两者相依相存、相互交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在于“保人”和“保生态”[15]。 东山瑶族乡盘王节的活态传承离不开传承人的推动,同样有赖于地方文化生态空间的整体性和谐发展。 东山瑶族文化生态空间的和谐发展得益于当地瑶族古村落的完好保存、瑶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与当地团结和睦乡风的延续。

1.瑶族古村落的完好保存

黄永林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出发,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文化生态相对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16]。 东山瑶族乡瑶族风俗浓郁的古村落的完好保存,为盘王节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是瑶族文化生态空间整体性发展的物质组成部分。 当地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数量颇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塘村和清水村。 这两个瑶族古村落都在2020 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东山瑶族乡上塘村距乡政府约6 千米,距全州县城约43 千米,交通便利,聚居着瑶族人民群众约4 400 人。 上塘村古民居具有鲜明的瑶族特色,设计巧妙、做工精细,始建于明清时期。 上塘村古民居虽然经过数百年沧桑岁月,仍保持着其民族特色。 古民居为木瓦结构,砌墙用的砖、盖房用的瓦都是用本地泥土烧制的青砖和青瓦。 梁、柱、门框、门扇、窗均取材于本地的石料或木料,并雕刻有精美的花草纹或动物图案,部分古民居檐上有雕花或彩绘。 上塘村古村落有盘、奉二姓,村内瑶族歌谣、服饰制作和师公文化传承完整,有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超过150 座、民国私塾建筑华塘母校1 座、清代古水井1 口、青石板古驿道2 163 米,是东山地区瑶族文化和历史传统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村落。

东山瑶族乡清水村坐落在雷公岭古石寨东麓,距县城约37 千米,聚居着包、盘、李三姓瑶族人民群众近千人。 据史料记载,最早定居于清水村的瑶族为包姓,于宋代初从宅篮移居而来。 盘姓在元末明初期间从江西迁徙而来。 李姓于明代宣德元年由零陵移居至清水。 包、盘、李三姓瑶族人民群众聚集于清水古村,经世耕耘,取石筑屋,铺砖建巷,把清水村营造成为具有“瓦屋层层路一弯”的独特风貌的村落。 清水村于2016 年以石料房屋建筑和浓郁的瑶族风情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

2.瑶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

东山瑶族人民群众的歌咏习俗传承不息。 当地人在逢年过节以及农闲之时盛行对歌赛歌,很早以前就有著名的插排岭、割草岭和塘底坳三大歌场,瑶族传统文化延续完整。 如今,村民在传承传统的瑶族歌谣、服饰制作和师公文化的同时自发组织开展包括盘王节在内的各种节庆活动,使得瑶族传统文化得到活态传承。 例如,一年一度的“采茶节(三月三)”“端午节”“年味节”“闹元宵”“斗鸟节”等促使瑶族传统文化不断得到创新与发展。 瑶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为盘王节的活态传承创造了良好的共生民俗文化生态环境。

3.团结和睦乡风的延续

东山瑶族人民群众因为维系有“一个盘王共祖宗”的强烈情感认同,各村寨之间以及村寨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格外亲密、和谐。 当地人秉持“我们是兄弟姐妹”的信念,团结进取、和睦友善的乡风在一代又一代的东山人之间延续。 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地人团结一心、和睦进取的精神风貌,就不可能有多方人民群众全力投入盘王节的举办,也不可能实现盘王节一年又一年的活态传承。 在访谈中,奉建英向我说明了近年来她所在的上塘村是如何成功筹款举办盘王节和年会节的:

我老公、大哥大嫂都很支持我(传承人)的工作,在家的都主动参加盘王节的筹备和演出。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听说今年村里办盘王节,都积极捐款捐物……大家应该都认为是自家的事情都愿意支持。 这主要是亲情的感召吧!⑦

盘王节只有依赖瑶族原生文化生态空间的和谐稳定,才能保持传承的持续性与活态性。 东山瑶族文化生态空间的整体性发展对当地盘王节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脱离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空间,盘王节“传承的文化活水便会成为无源的一潭死水”[17]。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王节的保护与传承也将变得不切实际。 东山瑶族文化生态空间的整体性发展有赖于瑶族古村落的完好保存、传统民俗文化的持续性发展以及文明乡风的发扬。 这为盘王节的传承创造了良性的“生态链”和“生态场”,为节日及其知识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活水[18]。

四、结语

盘王节是一种“表达某种感情的、精密的传统形式”的庆典,包括仪式、表演和其他公开性的集体行为。 由于经济消费高、师公技艺失传等原因,还盘王愿在大部分瑶族地区一度中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下,瑶族地区传统文化生态逐渐得以重构,盘王节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各地盘王节的举办,极大地激发了瑶族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在重现认知记忆和习惯记忆的“体化实践”操演中,瑶族人民群众以现在的举止重演着过去,使盘王节成为集体情感归属与家园遗产,彰显出传承瑶族文化、保护传统技艺、延续宗教礼俗和契约精神、促进乡村经济繁荣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国家与地方、政府与民间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互动中,如何避免让盘王节成为“上层文化淡而无味的翻版”,从根本上激发瑶族盘王节的活态传承以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是当前的重要课题[19]。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王节的活态传承的探索,体现了对其重要存在价值和客观传承规律的尊重。 通过对东山瑶族乡盘王节传承路径的探析, 我们认识到当地盘王节的活态传承离不开基层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代表性传承人的倾心投入以及瑶族传统文化生态空间的良性发展。因此,瑶族盘王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从政府主导的“有形之手”到民间实践的“无形之手”的转变[20]。只有善于吸收社会各方的力量,释放基层人民群众的热情,重视瑶族村落内生文化动力的涵育,瑶族优秀传统节庆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创新与发展,乡村振兴之路才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 2003 年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总则”第2条中特别指出要“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② 流传于东山瑶聚居的各村寨,分别为三月初三敬上皇盘古生日、六月初六敬中皇盘古生日和十月十六敬三皇盘古生辰。

③ 王祥青,东山瑶族乡清水村人,清水民族初中教师,42 岁,瑶族,擅长瑶族舞蹈的表演和编排,被当地人称为“舞王”。 被访谈时间以及地点:2020 年8 月13 日于东山瑶族乡中心小学舞蹈排练室。

④ 奉建英,49 岁,瑶族,东山瑶族乡上塘村人,上塘村幼儿园教师,积极投身本土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因其对东山瑶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于2011 年获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⑤ PG(隐去姓名),68 岁,瑶族,东山瑶族乡竹坞村委豹子岭村人,通过家族传承习得师公技能,其祖父为当地有名师公。 他通晓盘王祭祀各项程序和礼仪,曾主持2014 年东山瑶族乡盘王节祭祀仪式。

⑥ 访谈时间以及地点:2020 年11 月30 日于上塘村文化广场盘王节举办现场。

⑦ 奉建英当时担任了东山瑶族乡上塘村委的妇女主任, 能力出众的她负责了盘王节举办的多方面工作,她也是笔者田野调查期间的房东。 访谈时间以及地点:2020 年11 月28 日晚于上塘村奉建英家中。

猜你喜欢

师公盘王活态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广西大瑶山盘王舞文化解读
千古盘王情 相遇在马练
仫佬族师公调音乐的现状及传承
盘王大歌:响彻瑶寨的千年史歌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石头记
非遗语境下南宁平话师公戏传承问题考辨
浅析江华瑶族民歌《盘王大歌》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