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从“地摊”到“店铺”?
——贫困地区非正规创业正规化转型的扎根分析

2022-04-12龙海军谢丹丹

关键词:范畴特质创业者

龙海军, 谢丹丹

(1.吉首大学 商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99;2.吉首大学 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 吉首 416099)

一、引言

李克强总理有关“地摊经济是人间烟火,是中国生机”的阐述让“地摊经济”这一非正规创业形态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也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非正规创业在解决低收入群体就业、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 1973 年,剑桥大学经济、人类学家Hart Keith[1]首次提出非正规经济(Informal Economy)概念,Castells 等[2]进一步把非正规经济定义为“发生在正式制度边界以外、非正式制度边界以内的经济活动”。 而非正规创业是指在非正规经济中实施的创业活动[3],因有助于解决低收入群体就业[4],提高农民收入[5],对缓解区域贫困具有重要作用。 但同时,非正规创业亦会带来一系列破坏性问题,如造成不公平竞争[6]、带来税收损失[7]、阻碍企业创新能力提高[8]、增加区域环境污染[9]等,导致贫困地区陷入低水平发展陷阱。 因此,激励贫困地区非正规创业适时正规化转型又是贫困地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现实需求。 加之,相较于正规创业,非正规创业合法性不足,无法签订合法的正式合同导致难以获取标准资源[10],由于偷税漏税易受到税务征收机构处罚[11],常因损害员工权益、污染环境等受政府机构处罚[12],难以获取标准化资源,导致无力或不愿进行技术创新[13],影响非正规创业可持续发展。 非正规创业的适时正规化转型成为贫困地区非正规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相关研究聚焦于非正规创业的创业识别、创业绩效和创业动机等主题,对非正规创业的正规化转型鲜有涉足,缺乏对正规化转型的系统研究,非正规创业者为何从“地摊”到“店铺”进行正规化转型的理论“黑箱”尚未揭开。 为揭示正规化转型理论“黑箱”,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首倡地的武陵山片区,通过12 位非正规创业者的深度访谈,提炼出创业者个人特质、创业情境、制度压力等影响正规化转型的因素,进而构建起正规化转型的一般模型。 理论上是对正规化转型的探索,可深化国内非正规创业研究内容;实践上则是对正规化转型理论指导的回应,有助于为相关部门推进正规化转型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促进贫困地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二、非正规创业正规化转型相关研究及影响因素

非正规创业是指在非正规经济中实施的创业活动[3,10],常见表现形式为流动摊贩、私人包工队以及未登记注册的家庭手工作坊或工厂,判断标准多以是否在国家相关机构进行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为依据。 伴随我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兴起,非正规创业活动也不断兴起。但反观国内非正规创业理论研究成果缺乏。 截至2020 年5 月15 日,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非正规创业”为篇名进行检索,检索结果仅有12 篇文献,尚未有直接、系统研究正规化转型影响因素、转型机理方面的成果。 正规化转型研究散见于非正规创业动机、创业机会识别及创业绩效等领域研究中。

从创业动机视角来看,经济利益权衡是创业者创业形式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而创业成本或收益主要受正式制度及其执行严厉程度影响。 相较于非正规创业,正规创业会承受更多的税费、管理、市场等方面的成本[10,14-15]。 非正规创业具有进入门槛低、见效快的特点,降低成本是创业者选择非正规创业的主要动机[16]。 进而可知,如果非正规创业成本远低于正规创业,不进行正规化转型就成为创业者的理性选择。 同理,由于合法性不足,非正规创业者无法与他人签订受到法律保护的合同, 创业者只能依托亲缘关系和社会网络与他人建立合作关系[10],导致其资源获取和市场开拓受限。 合法性不足给非正规创业带来的利益损失则会激发创业者正规化转型动机。 但同时,如果法律制度不能切实保障正规创业者的收益,创业者便会选择非正规创业[14],不愿实施正规化转型。

机会识别是创业者创业活动的起点。 制度理论认为,相较于正式制度,社会规范、价值观等非正式制度短期内变动幅度较小。 正式制度决定创业活动的“合法”性,而非正式制度定义创业活动“合理”与否。 作为正式制度以外的创业活动,非正规创业机会识别起源于创业者对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紧张程度的认知。 因此,非正规创业机会大小一方面来自于正式制度本身变化导致的“合法”与“合理”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创业者生存环境变化导致的“合法”认知的不同[10]。也就是说,正式制度制定越多,非正规创业机会越多;正式制度变动越频繁,非正规创业空间越大。秘鲁、博茨瓦纳等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伴随烦琐的法律条文和臃肿的官僚机构,以上地区的非正规创业活动兴起[17]。这也说明随着正式制度减少带来政府管制减少,创业者对创业活动“合法”与“合理”之间的认知冲突减缓,有助于促进正规化转型。

创业结果是创业者调整创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具体到正规化转型而言,非正规创业绩效对其正规化转型与否有重要影响。 微观层面上,非正规创业者受教育水平是创业绩效的主要决定因素[18],且相较于正规创业,非正规创业者是否接受过大学教育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13]。 中观层面上,与正规创业类似,创业者关系网络对创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19]。 宏观层面,区域资源不足是抑制创业绩效提升的主要障碍[13],且创业者所在地区商业资源和生活资源丰富程度对创业绩效有显著影响[20]。 综上可知,创业者人力资本、关系网络、区域资源禀赋等因素对正规化转型有影响。

嵌入理论指出,个体行为深刻嵌入其生活的社会背景中[21],故创业活动必受创业者所处创业情境影响。 相较于其他地区,贫困地区创业常面临较严重的资源约束问题,故家庭常成为贫困地区创业所需资源的主要供给者,并充当起治理新创企业的主力军,为非正规创业团队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22]。 同时,贫困地区的价值链往往不完整,缺乏分销商、供应商和相关的支持服务商,企业只有通过与其他市场参与者合作才能弥补这一不完整[23],故中介机构在鼓励和促进贫困地区正规化转型上能够发挥促进作用[24]。

综上所述,创业情境影响非正规创业者行为,正规化转型影响因素及其行为机理有其特殊性。 正规化转型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研究零碎。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可能影响贫困地区正规化转型的因素如表1 所示。

表1 贫困地区正规化转型可能影响因素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定量研究通过概率统计、问卷调查、数学建模来构建理论假设,其不足在于边界虚构[25],即不考虑不同“情境”,导致研究结论出现“以偏概全”。 扎根理论扎根于现实存在的经验世界,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构建对社会现象深入透彻的理解[26-27],得出真正扎根中国实际的理论成果[28]。 通过收集资料、分析提炼概念和寻找概念间的联系,即使缺乏实证数据,运用扎根理论也足以构建起非正规创业的正规化转型理论模型。

(一)案例来源

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 我国“绝对贫困”主要存在于“老、少、边、远”贫困山区,而“相对贫困”则可能存在于任何地区[26]。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我国贫困地区主要集中于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武陵山片区地处湘、鄂、渝、黔四省边区,是典型的“老、少、边、远”贫困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区和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 故以武陵山片区作为案例来源地。 依托实际情况以及前述非正规创业内涵界定,选择12 个非正规创业案例作为研究案例,包括7 个已完成正规化转型和5 个尚未完成正规化转型的案例。 访谈过程按照访谈提纲进行,但又不完全拘泥于访谈提纲,访谈提纲主要内容如表2 所示。

表2 访谈提纲的主要内容

(二)编码过程

根据研究设计, 研究小组于2019 年6 月至9 月对12 位非正规创业者进行了深度访谈。整个访谈过程充分尊重受访者的意愿,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或做好记录,并整理出超过3 万字的访谈记录。 依据扎根理论构建流程,经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三个步骤,首先对7 个已完成正规化转型的案例进行编码。

1.开放式编码

依托访谈资料,小组成员首先各自独立进行案例自主编码,然后再经过组内不断讨论、修改和调整原有概念,以保证编码的合理性。 最终提炼出“成本低”等142 个概念和“风险承担能力”等12 个副范畴,具体如表3 所示。

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将开放编码中被分割的资料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在相关范畴之间建立关联。通过对已有范畴的分析并辅以更多的原始资料挖掘和对比,研究小组对副范畴进行了三级编码,将“风险承担能力”等12 个副范畴整合为3 个主范畴:“个人特质”“创业情境”和“制度压力”,具体类属关系如表3 所示。

表3 编码表

(1)创业者个人特质对正规化转型的影响

年龄、受教育程度、风险承担能力、先前经验、个人精神、个人认知等6 个副范畴可整合为“个人特质”主范畴,如图1 所示。 “个人特质”主范畴依托各副范畴对正规化转型的影响机理如下:

图1 主范畴一“个人特质获得正规化转型条件”

首先,贫困地区部分创业者年龄大、学历低,他们出于生存目的开展非正规创业,对他们而言正规化经营意味着更高成本更低收入,并未想过进行正规化经营。 一些年纪较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创业者,有敢尝试、敢拼搏、喜欢迎难而上的品质,在具有一定抗风险能力时,愿意正规化转型经营。 其次,由于经济条件差,竞争能力弱,大多数非正规创业者往往选择进入成本低、见效快的非正规创业领域进行创业。 以薄利多销的方式进入市场,销售质优价廉的商品,在获得客户信任后再扩大市场、积累资金和人脉,为正规化经营创造条件。 另外,多数非正规创业者在获得与执业能力相当的社会网络关系后,创业前积累的工作经验、资金和人脉提高了其风险承担能力,拓宽了眼界,从而为其正规化经营创造条件。 最后,贫困地区的居民淳朴、遵纪守法,但因受教育水平低导致正规化经营意识弱,缺乏工商登记注册和税收政策认知,限制了其正规化转型。

续表

续表

(2)创业情境对正规化转型的影响

资源情境、社会情境和制度情境等3 个副范畴可整合为“创业情境”主范畴,如图2 所示。创业情境在个人特质对正规化转型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图2 主范畴二“创业情境的调节作用”

首先,“资源情境”在创业者个人特质对正规化转型影响中有负向调节作用。 相比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地理条件恶劣,人流量较小,交通不便,缺乏大型工厂,资源稀缺性更加明显。 大多数非正规创业者受教育程度低,时间空闲,为减轻家庭负担,多选择进入成本低、大众易接受且自己擅长的非正规领域进行创业。 更为稀缺的资源情境加大了正规化经营所需资源的获取成本,削弱了创业者风险承担能力。 因为市场小、缺少稳定的上下游供应链以及社会关系网络较弱,正规化经营无法获取足够的收益,却需要付出高昂的租金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税负成本,创业者即使拥有一定的资金、技术和风险承担能力也不愿开展正规化转型。

其次,“社会情境”在创业者个人特质对正规化转型影响中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较于发达地区,贫困地区社区具有较强的传统连接(血缘、信仰或者种族)[29]。 创业初期创业者利用家庭和社会网络关系,获得资金和人力资源,利用市场机会开展非正规创业。 并以“薄利多销”方式进入市场,获得顾客和供应商认可后,慢慢扩大市场份额,积累资金。 为获得长远发展,创业者萌生开店经营或注册成立公司等正规化经营想法。 借助创业者家庭和社会网络,非正规创业者能获得正规化转型所需资金、协助完成纳税等帮助,进而促进其正规化转型。 这表明,贫困地区更为紧密的传统人际关系有助于改善创业者对正规化经营的认知,提高创业者风险承担能力,进而正向调节创业者个人特质对正规化转型的影响。

最后,“制度情境”在创业者个人特质对正规化转型影响中有负向调节作用。 贫困地区多存在制度执行缺位的现象,正规化经营激励政策和培训机制落实不力,使得创业者认为正规化经营需付出高昂租金成本和税收成本,使得正规化经营收入增加低于非正规经营的成本节约。 加之管理的缺位现象,导致创业者继续从事非正规经营也不会承受额外成本。 因此,即使个人具备一定品质,拥有一定资金、技术和风险承担能力,仍然选择成本低、见效快的非正规领域开始创业,且在积累了正规化转型资源后仍不进行正规化转型。 例如,访谈中的理发店老板(ZSW),先前工作经验使其拥有了一定资金、技术和风险承担能力,但当地制度执行的缺位,致使其创业初始就租店面经营,却一直未申请工商税务登记。

(3)制度压力对正规化转型的影响

管制压力、模仿压力、规范压力等3 个副范畴整合为“制度压力”主范畴,如图3 所示。 制度压力在个人特质对正规化转型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图3 主范畴三“制度压力的调节作用”

首先,“管制压力”在创业者个人特质对正规化转型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贫困地区居民具有性格淳朴、遵纪守法的性格特点。 一些敢尝试敢拼搏的非正规创业者,在其拥有一定资金和抵御风险能力时,为了规避政府的管制和打压,往往愿意进行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完成正规化转型。 例如,访谈中的麻辣烫老板(XYL)在正规化经营前,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只能选择非正规经营。 在拥有一定资金和客源后,为不被查处,选择进行门面经营,申请工商税务登记。

其次,“模仿压力”在创业者个人特质对正规化转型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正规经营文化具有溢出效应,当整个区域都进行正规化经营时,正规经营意识较弱的创业者迫于其他正规经营者的压力,会模仿其他正规经营者,办理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完成正规化转型。

最后,“规范压力”在创业者个人特质对正规化转型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拥有一定资金、技术和抗风险能力的非正规创业者,伴随创业时间的增长,认识到正规化经营对外有利于获取顾客和供应商的信任支持,对内有利于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因此转向正规化经营。

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通过整合和凝练核心范畴,并与其他范畴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各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构建一般理论模型,如图4 所示。 由此可见,“个人特质”“创业情境”和“制度压力”3 个主范畴可以反映影响正规化转型的不同维度,具有理论一致性,故将“贫困地区非正规创业正规化转型”作为核心范畴。围绕这一核心范畴可以描述其“故事线”。贫困地区非正规创业者多具有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踏实肯干、遵纪守法的个性。 创业前大多做过店员或当过学徒,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资金和人脉,提升了应对风险、承担压力的能力,这为其正规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同时,贫困地区较为严重的资源约束和制度不完善,正规就业机会少。 基于生存目的,在家人、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创业者多选择那些门槛低、投入少但见效快的非正规领域开始创业。 在创业初期,为节省成本,多以摆地摊等形式开始经营,获得一定资金和顾客后,受当地正规化经营文化影响,萌生开店或注册成立公司的想法,办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 另外,获得一定市场和资金后,创业者为获取“合法性”,规避政府查处,模仿其他正规经营者做法,完成登记注册,实现正规化转型。

图4 贫困地区非正规创业正规化转型一般模型

4.理论饱和度检验

研究小组除对7 个已完成正规化转型的案例进行深度访谈外,还对5 个未完成正规化转型的案例进行了深度访谈。 主要询问创业者为什么不进行正规化转型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愿意转型。通过逆向思维收集相关资料,并根据新获取的资料进行再次编码。新编码过程中未出现新的范畴和关系,编码结果与已经提炼出的贫困地区正规化转型模型相吻合,说明本研究已达到理论饱和。

四、结论与启示

为揭示贫困地区非正规创业正规化转型的“黑箱”,基于武陵山片区12 位非正规创业案例的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了正规化转型的一般模型。 研究发现:

(1)创业者个人特质是正规化转型的逻辑起点和行动导向。 创业者先前工作经验,为其积累了一定资金和人脉,提高了其应对风险的能力,当行政处罚成本远高于非正规经营收益时,创业者往往愿意选择正规经营,完成正规化转型。 这一结论验证了年龄、受教育程度、先前经验等个人特质对创业者创业决策的影响[30-31],还发现创业者风险承担能力对正规化转型的影响,搭建起正规创业与非正规创业研究沟通的桥梁。 由此可见,一方面,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强化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 帮助创业者更好地认识非正规创业和正规创业的成本、收益,提高对正规化经营收益的认知,激发正规化转型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非正规创业者自身也应与时俱进,创新创业资金等关键资源获取渠道,不断开发产品服务,提升风险承受能力,适时推进正规化转型。

(2)创业情境在创业者个人特质对正规化转型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 首先,资源情境在创业者个人特质对正规化转型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相比发达地区,贫困地区资源稀缺更加明显,因市场小、缺少稳定的上下游供应链以及创业者社会关系网络弱,即使拥有一定的技艺和客源,创业者也不愿进行正规化经营。 其次,社会情境在创业者个人特质对正规化转型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受正规经营文化的影响,具备一定个人特质的创业者在拥有一定资金和人脉后,为获得更好发展机会,愿意申请工商税务登记,实现非正规经营向正规经营的转变。 最后,制度情境在创业者个人特质对正规化转型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贫困地区制度不完善,正规经营的税收成本和寻租成本较高,导致贫困地区创业者即使具备开展正规化转型经营的个人特质,仍然不愿意进行正规化转型。 以往研究注重从创业情境与组织合法性方面探索贫困地区的创业行为[29,32-33],本文有关创业情境正规化转型中调节作用的研究,丰富了创业情境对创业行为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 由此推之,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应通过强化市场基础条件建设、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完整价值链, 突破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僻等带来的资源稀缺、市场狭小的市场困境,营造激励正规化转型的良好资源环境。 同时,树立正规化经营模范,强化正规化经营文化氛围,激发正规化转型内在动力。 最后,进一步推进“放管服”和“反腐败”工作,提升贫困地区营商环境质量,让正规创业者轻装上阵。

(3)制度压力在创业者个人特质对正规化转型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创业法律法规具有行政强制力。创业者认知到创业环境有利,且自身具有一定风险承担能力后,为规避政府管制和处罚,会模仿其他正规经营者,按照规章制度办理营业执照,进行正规化经营,完成正规化转型。 因此,贫困地区政府一方面可适度开展对辖区经营者相关证照办理的巡查,要求符合正规经营条件的创业者在合理期限内进行登记注册,未在合理期限内进行登记注册的将不准予营业,并将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罚款,营造正规化转型的政策压力。 另一方面,强化服务意识,为完成正规化转型的经营户提供定额免息信贷等经济帮扶,发挥正规化转型的示范效应。

猜你喜欢

范畴特质创业者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互联网创业者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