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

2022-04-12蒋和平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韧性高质量农业

蒋 辉,张 驰,蒋和平

(1.吉首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湖南 吉首 416000;2.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一、引 言

当前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所处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幻莫测(樊建锋等,2020),人们不仅要适应经济持续下行的新常态,更要正视各类黑天鹅事件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持续性冲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深刻变化,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强韧性、高质量的农业发展不仅为中国经济快速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我国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面对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和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实,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有效实现农业强韧性、高质量发展。韧性衍生于逆境,增强农业经济发展韧性,意味着更加强调农业经济系统快速识别、有效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更加注重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路径实现持续增长,其实质就是农业经济体系能凭借内生机制趋利避害、化危为安、借机成势,进而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

在世界局势错综复杂,贸易摩擦频繁,自然灾害频发的当下,经济韧性的概念正变得日益重要,受到各界广泛关注。所谓韧性,简言之就是抵御冲击和破坏的能力(Foster,2007),Martin(2012)认为经济韧性是一个经济体应对外部环境干扰、抵御经济冲击、并调整自身发展路径与模式的能力,根据Folke(2006)的理论,农业韧性可被解释为农业系统在诸如自然灾害、政策导向和市场变化等客观存在的外界干扰下,保证其原有特征不被抹除和关键功能不会丧失的能力。我国对经济韧性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对经济韧性的理解尚未形成共识。学术界主要在宏观经济韧性、区域发展韧性、城市发展韧性以及小微企业发展韧性上进行相应探索(齐昕等,2019;程翔等,2020),多从应对经济冲击的抵抗力、恢复力、维持性等方面来构建指标以测度经济韧性水平(谭俊涛等,2020)。而有关农业经济维度的韧性研究方面,部分学者从生态系统脆弱性层面研究农业发展韧性,有学者结合西北五省区农业发展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以“敏感性—适应性”为准则,以生态系统为研究方向,构建关于农业生产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马贝等,2020),也有学者采用多指标加权平均方法对中亚农业水资源脆弱性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于水等,2021)。

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和居民食物结构、营养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问题。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含义与范畴来看,多位学者虽表述各异,但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好、农民素质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等方面受到普遍认同。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农业生产经营,具体包括高标准要求的农产品、高生产效益的农业产业、高效完备的生产经营体系和高品质的国际竞争力(钟钰,2018)。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为产业体系完备、市场竞争力增强、资源配置趋优、产能结构合理、各类主体活力十足(张务锋,2018)。从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难来看,产业融合不够、资源要素趋紧、现代科技水平和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不高以及不完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是主要困难和问题(潘建成,2018)。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建议来看,很多学者研究认为推进产业融合、严格生产管控、加强执法监管、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农业与科技的结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是重要方向和措施。如宋洪远(2018)指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寇建平(2018)认为要对农产品产地的环境质量把关和管控,同时要对农产品全产业链的生产过程规范化、标准化,对于产生的废弃物进一步回收加工、二次利用,加强生产经营全程监管,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夏显力等(2019)提出“数字乡村”战略可以带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生产体系高质量发展。

现有研究中,一方面,有关农业韧性的研究多强调生产层面或生态层面,缺乏整体经济韧性方面的宏观拓展和把握,使理论张力受限,相应指标的评价体系需在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上进行适应性优化。另一方面,在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互动关系上,缺少影响效应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专门研究。深入探究以上问题,既可保证我国农业发展稳定健康,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又可在地域层面改善我国农业发展格局起到推动作用。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的面板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耦合协调度表征两者的特征规律和协同强度,采用多种回归模型探寻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以及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两者间的作用路径。研究试图测度评价我国省级行政区划近十年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演变特征,检验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并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视角进行经济解释,以期为我国农业在新形势下育新机、开新局提供科学参考。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PSR模型中针对所评价对象压力—状态—响应的指标构建模式(冯苑等,2020),本文从农业经济韧性的抵御风险恢复能力、适应组织调节能力、转型创新能力3方面构建农业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抵御风险恢复能力(P)表现为突发干扰、破坏性事件对农业经济系统的外部作用,选取第一产业占比、农村消费能力、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粮食产量、有效灌溉率、亩均农机总动力、农村路网通达性和农村信息化水平8个具体表征指标;适应调节能力(S)指在干扰和破坏的一定时间阶段,农业经济系统面对压力干扰过程中经济、社会、农民生活的一系列状态变化,选取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3个具体表征指标;转型创新能力为政府、社会、企业或者农户所采取的减缓、维持或修复农业经济体系的补救措施,选取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农力度、农业人力资本存量和农村用电量4个具体表征指标(见表1)。

表1 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农业经济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借鉴相关研究(孙炜琳等,2017;石涛,2020),基于环境、产业、经营三方面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绿色农业环境包括森林覆盖率、环境治理水平和单位农业产值化肥消耗量3个具体表征指标;高效农业产业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土地产出率2个具体表征指标;完备生产经营体系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龙头企业数量和第一产业比较生产率3个具体表征指标(见表2)。

表2 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因子分析法

在对不同量纲大小的原始数据进行极差标准化处理后,通过主成分的降维原理,提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子,将具有相同特征的变量归入公共因子,从而使复杂的问题客观化和简单化。采用方差贡献率的比重计算各指标权重值,权重的大小与比重大小成正比。公式如下。

式中,gi为主成分公式的系数,rij为因素对应的载荷值,pi为主成分的特征根值,wi为评价因素的权重。

(三)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来源于物理学中“容量耦合”概念,主要用于分析两种以上的系统间相互作用、协调协同的强弱程度。C为耦合度,度量系统协同作用大小;T为两者以上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D为耦合协调度,反映整体系统的协调发展的水平。

式中α、β为待定系数,Y1、Y2分别是农业经济韧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考虑到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故设定α=β=0.5。参照已有研究(张明斗等,2020),对耦合协调度进行等级划分(见表3)。

表3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四)回归模型设定

在经济领域,随着全球化的推进,1985~2016年各国经济曾多次遭遇金融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价值链锁定等各类黑天鹅事件,在此背景下,随着经济学家们对经济主体应考虑采取何种策略摆脱此类困境的探索,经济韧性走入经济学研究范畴。经济韧性是决定一国经济在遭受外部冲击之后是“成功复苏并重新实现经济稳步增长”、还是“从此难以摆脱经济下行轨道”的关键所在,其实质是维持经济健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可保障一个经济体在遭遇冲击时能快速做出适应性调整,并推动新一轮更有成效的高质量经济增长(王永贵等,2020)。基于以上理论,本文假设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平台。要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而农村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叶敬忠等,2021)。我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对农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亟需推动农业由传统转向现代,由粗放转向集约,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迅速增强(苏时鹏等,2011)。在此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假设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可以调节和传导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利用上述因子分析法算出权重,进而求得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数,结合前人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与评价等方面的指标体系研究(李洪文,2014),设计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见表4。同时,参考相关研究(胡平波等,2019;夏莲等,2013),回归模型中各变量的设置及简要说明见表5。

表4 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表5 变量简要说明

主要应用最小二乘法、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系统GMM进行回归分析。基准回归模型如下: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如下: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节效应检验模型如下:

(五)数据来源及说明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与可靠性,本文选取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不含港澳台)在2010~2019年共计10年考察期内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粮食年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鉴。个别数据进行综合计算整理,并采用插值法、均值法补齐缺失值。

三、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与机制

从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特征分析、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三个角度展开实证结果分析。

(一)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特征分析

通过计算中国省级行政区划10年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从时序趋势和空间演化视角探讨其演变特征与规律,将各省份在2010~2019年经济韧性与经济高质量的综合评价值作为参考对照,以此更好地评价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韧性与质量,结果见表6。

表6 2010~2019年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及排序

第一,综合来看,全国各省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上升趋势大致相同。农业经济韧性方面,各省排名均比较稳定,波动不大;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一定区间内波动,但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一致,有农业经济韧性落后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情况,如福建省在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全国第一,但农业经济韧性方面只是中等水平;也有农业高质量发展落后于农业经济韧性的情况,如山东省在农业经济韧性方面全国第一,但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却不突出。

第二,分区域来看,七大行政地理分区中,西南与西北地区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普遍较为落后,其他分区内部差异明显,如华东,江苏与浙江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均位居全国第一梯队,但与浙江相邻的江西,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只是中等水平,排名并不靠前。

第三,分省份来看,我国10年来农业经济韧性综合水平排名前五的依次是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和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排名前五的依次是福建、海南、浙江、广东和北京。2010年农业经济韧性综合水平排名前五依次为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2019年前五名依次变化为山东、江苏、河南、湖南和四川。

2010年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前五依次为福建、海南、浙江、广东和北京,2019年前五名依旧为福建、海南、浙江、广东和北京。可见,从排名次序变化来看,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并不固定,但总体变化与波动不大,而农业高质量发展10年间排名几乎没有变化。根据名次平均值来看,农业经济韧性程度较好的省份有山东、江苏和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较好的省份有福建、海南和浙江,这些地区均分布于中东部以及沿海地区,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东部以及沿海地区的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质量优于我国其他地区。

第四,根据表7结果,我国十年来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系数总体上呈稳步上升态势,二者关系强度呈收敛性增长,表明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一致性趋好,但西南与西北的多数地区,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相比而言,西部地区各省间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系数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同我国其他地区的相对差距也逐渐显现。耦合协调度在东部与西部的区域空间分布上相对分散且差异较大,2014年以后,华东、华中、华南的大多数地区开始进入协调发展阶段,其中协调度发展程度较好的省份,如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到2018年逐步发展为良好协调型,但一直到2019年,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如西藏、青海和宁夏还停留在过渡协调阶段。

(二)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

第一,整体回归分析。由于经济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果关系,分别采用最小二乘法(OLS)、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个体固定效应(FE)以及系统GMM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8。

OLS、2SLS及系统GMM回归结果显示,模型R方值均在0.4以上,且P值均为0.000,小于1%,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三个模型得出的农业经济韧性综合评价值的回归系数值在0.49左右。此外,固定效应模型(FE)回归结果显示,核心解释变量农业经济韧性显著正向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对控制变量而言,在OLS、2SLS及系统GMM模型中,乡村人口比重和工业化水平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人均水资源量显著为正;在固定效应模型中,乡村人口比重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工业化水平不显著,人均水资源用量显著为正,但均不影响主要解释变量系数估计的正负号及显著性。

第二,稳健性检验。为验证结果稳健性,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一般常见的稳健性检验方法主要有三种:替换核心变量、变换回归分析方法和数据分组回归。因此,主要进行以下三种方式的稳健性检验:(1)采用熵权法重新计算农业经济韧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并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模型1所示;(2)将各省份在2010~2019年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的综合评价值分为2010~2014年和2015~2019年两个均等时间段,分别进行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模型2和模型3结果进一步说明实证研究具备稳健性;(3)使用不同方法对采用熵权法测算所得的核心解释变量分别进行2SLS和GMM回归分析,模型4和模型5分别对应回归结果(见表9),可以看出,面板回归模型的实证结果较为稳健。

(三)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

第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传导路径。在农业发展停滞不前,无法突破现状的情况下,农业经济韧性能否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生产能力、组织结构与科技含量提高、转型与升级的方式,推动农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为避免外生性问题,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由表10回归模型1、2可知,核心解释变量与调节变量中心化后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t统计量为-0.21,不显著,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不具有调节作用。

由表10回归模型1、3、4可知,逐步回归后,在不控制中介变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情况下,农业经济韧性的回归系数为0.829(见表10模型1);在控制中介变量ASIA的情况下,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回归系数降至0.544(见表10模型3);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见表10模型4)。说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即农业经济韧性通过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见图1)。

图1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作用中的中介作用

表10 农业经济韧性对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结果

第二,稳健性检验。为验证结果稳健性,对中介效应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采用熵权法重新计算农业经济韧性指数、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及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指数并进行固定效应逐步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11所示。核心解释变量均值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中介效应回归的实证结果较为稳健。

表11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中介作用的稳健性检验结果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上升趋势大致相同,西南与西北地区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普遍较为落后,其他分区内部差异明显;在农业经济韧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可作为农业经济韧性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中介传导路径,但调节效应不明显。

(二)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边远欠发达地区农业政策支撑。首先,结合当地环境与文化特色,发展特色种植、园艺、畜牧、水产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以高产量、高质量、高附加值为导向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同时,加强龙头企业培养,实现“龙头跟着市场走、基地跟着龙头走、农户跟着基地走”的结合紧密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其次,注意政策倾斜,针对特色项目加大支持力度,着力推进边远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校企结合、注重农业产业相关学术性和实践性人才培养、开展东、中、西农业产业链跨区域对接、农业技术跨国合作交流共享等帮扶工作。再次,支持边远省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农业产业园、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重点产业带建设各级公路、高速公路,加速资源流动,实现互联互通,同时加快以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主的干旱地区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最后,加大支持边远地区高标准农田、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特色农业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水平。

第二,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提高农业经济韧性。首先,利用好五年过渡期,将脱贫攻坚时期的工作队伍、规划方案、管理机制等方面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理清工作脉络。其次,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让小农户完全参与现代化进程,充分享受现代化成果。推动小农户在家庭经营基础上获得规模效益,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和营销增效的目标。再次,改变人才资源从乡村单向流入城市现状,鼓励引导人才资源向农业农村回流,真正激发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为乡村企业尤其是就业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减负,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弥补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激发蕴藏在供需两侧的农业经济发展韧性。

第三,创新机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首先,设立绿色农业发展特区。根据所设立的绿色农业发展特区内的资源基础,制定高起点、高标准的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确定发展核心,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其次,逐步建立与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根据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在资源要素层面、产业层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层面等逐步建立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增加有利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供给,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最后,强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推动绿色生产,保证农业生产资料品质和加工环节安全,同时倒逼食品加工企业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绿色农业生产效率。

第四,鼓励现代科技发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首先,加强农科教结合。依靠政府引导,统筹安排,综合利用企业、高校、研究所等各部门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力,将农业产业发展同现代技术紧密结合,逐步实现“科教兴农”。其次,进一步提高农业相关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加大农业用水、土壤提质、资源循环等基础性项目科研经费投入。创新竞争机制,提高农业科技企业与农业相关高校、研究所的技术创新水平。再次,切实进行农业科技企业制度变革。通过产权制度的创新,广泛筹集资金,扩大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逐步解决研发和转化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最后,强化先进农业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资源,在应用上要实现因地制宜且可持续,在本土化基础上创新理念与方法,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科技飞跃性变革,充分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韧性高质量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稳住农业基本盘 增强发展“韧性”
数字孪生技术打造韧性城市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