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EI指数的河南省干旱特征及与环流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2022-04-12路金强左其亭
路金强,甘 容,杨 峰,左其亭
(1.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郑州450001;2.河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修复重点实验室,郑州450001;3.河南省出山店水库建设管理局,河南信阳46404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水文极值事件时常发生,导致气象灾害日益严重,对全球各地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失[1]。其中,干旱作为众多水文极值事件之一,具有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对农业生产威胁较大等特点[2],全球每年由于干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60~80 亿美元,远超其他自然灾害[3]。有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受旱灾影响的区域不断扩大,并有从干旱区向半湿润、湿润地区逐渐扩张的趋势[4],因此,研究干旱的发生规律和变化特征,对于各地区适应气候变化以及防灾减灾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干旱指数是定量研究分析干旱的基础。不同地区由于气象、水文和下垫面条件的不同造成了干旱成因的复杂性,故不同区域和不同特征的干旱情况难以用一种特定干旱指数描述[5,6]。目前,常用于干旱研究的指数主要有Dai[7]提出的PDSI(帕尔默干旱指数),Mckee[8]等提出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以及Vicent-Serrano[9]等提出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等。其中SPEI指数不仅综合考虑了对降水和蒸散发的响应,还可以从多时间尺度进行计算,因此适用性较好。例如曹永强[10]等利用SPEI研究了1989-2018年辽宁省旱涝变化特征,发现近30年来辽宁省经历涝-旱-涝的演化过程,辽西干旱趋势显著,辽中辽北变涝趋势显著;张璐[11]等利用SPEI 研究了1960-2018年锡林河流域的干旱变化特性,发现近60年来,SPEI 值表现出显著减小趋势,上游减小趋势最明显,中下游段为干旱多发地带,下游西北部是最易发生干旱地区;冉鹏羽等[12]利用SPEI 研究了1960-2017年汉江流域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发现汉江流域SPEI数值具有3~4年的主周期,表现为干湿交替的状态,年尺度下,轻旱和中旱发生频率在5%~24%,且西部地区较高。
对于干旱的影响因素方面,以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针对气温、降水等进行分析,现今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大气环流指数(北大西洋涛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等)对干旱的影响。例如邢广君[13]等基于SPEI 指数研究了贵州省干旱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发现SPEI 与NAO(北大西洋涛动)、AO(北极振荡)之间呈滞后的正相关关系,整体上,MEI(多元ENSO 综合指数)、PDO(太平洋十年涛动)和AO 主要影响贵州省干旱年际周期变化,而NAO 的影响较小;王佳瑞[14]等基于SPI 和SPEI指数研究了近57年来黄土高原干旱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发现SPEI 指数对环流指数的变化更敏感。AMO(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对区域各干旱指标的影响较小,ENSO、WPI(西太平洋指数)对SPI-6、SPEI-6有显著的响应,而PNA(太平洋北美指数)对SPI-6、SPEI-6 影响较小,对SPI-12、SPEI-12 影响较大。
河南省位于华北平原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河南省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降水减少导致该地干旱现象频发,对全省的经济特别是农业方面[15]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目前现有研究缺少河南省干旱与环流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鉴于此,本文选取了4 种大气环流指数,即表征ENSO 事件的南方涛动指数(SOI)、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北极涛动指数(AO)以及太平洋十年涛动指数(PDO)。同时基于1970-2019年河南省17 个气象台站数据,通过计算不同时间尺度SPEI 指数,分析河南省多尺度气象干旱时空变化特征,为河南省干旱以及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平原,东部与安徽、山东省衔接,北边紧靠河北、山西等省,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地势西高东低。省内地形丰富包括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境内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由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0.5~16.7 ℃,年均降水量407.7~1 295.8 mm,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 285.7~2 292.9 h,全年无霜期201~285 d,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河南省下辖17 个地级市,1 个省直辖县级市,20个县级市,82个县,54个市辖区。具体分布见图1。
图1 研究区及气象站点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1.2 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河南省1970-2019年气象站点数据,包括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经纬度等资料,气象数据均来自于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data.cma.cn)。为保证数据的指标完整性、时间连续性和空间代表性,剔除数据不完整站点,最后选用记录完整的河南省17 个气象站点资料。各站点较均匀分布在全省,区域代表性较好,站点分布如图1所示。大气环流指数数据均来自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https://www.noaa.gov)。
1.3 研究方法
1.3.1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目前,国内外提出了很多表征旱涝状况的指数[16],其中,应用相对广泛的是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原理是利用蒸散量与降水量之间的差异大小来代表地区干旱情况[17]。该指标不仅考虑了干旱对降水和蒸散的响应,还具有可以反映不同时间尺度及计算简便的优点。气候变暖背景下,应用SPEI指数对气象干旱评价较为合理。具体步骤如下:
计算潜在蒸散量(PET),采用Thornthwaite[18]方法:
式中:A是常量;H是年热量指数;Ti是30 d的平均气温。
常量A和年热量指数H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计算逐月降水量与蒸散量的差值,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Di为降水量与蒸散量的差值;Pi为月降水量;PETi为月蒸散量。
Di数据序列正态化。采用log-logistic 概率分布F(X)对Di进行拟合,计算每个Di数值对应的SPEI值。
计算过程中,当累计概率P≤0.5时,采用式(7)计算SPEI。
当P>0.5时,采用式(8)计算SPEI。
式中:C0=2.515 517;C1=0.802 853;C2=0.010 328;d1=0.432 788;d2=0.189 269;d3=0.001 308。
SPEI具有多时间尺度特征,年时间尺度(记作SPEI-12)可以较为清晰地反映干旱过程的总体变化趋势,季时间尺度(记作SPEI-3)则可以反映季节的干旱发生情况,月时间尺度(记作SPEI-1)反映了干旱过程的细微变化[19]。因此本文主要采用SPEI-12 和SPEI-3 两个时间尺度来反映研究区域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SPEI-1来进行环流相关性分析。其中干旱空间分布特征采用IDW插值法[20,21]。
根据国家气象局制定的《气象干旱等级》[22],将SPEI指数划分为不同的干旱等级,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SPEI的干旱等级划分标准Tab.1 Drought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based on SPEI
本文分别计算了SPEI-12、SPEI-3、SPEI-1 的值,其中用4月份的SPEI-3 值表征春季,7月份的SPEI-3 值表征夏季,10月份的SPEI-3值表征秋季,12月份的SPEI-3值表征冬季。
1.3.2 M-K检验
在时间序列趋势分析中,Mann-Kendall[23]检验法是广泛使用的非参数检验方法。M-K 检验对样本分布没有特定要求,也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干扰,对水文、气象等非正态分布的时间序列非常适用,并且计算简单,在干旱研究中有着普遍的适用[24]。原理如下:
通过构造一秩序列:
式中:
定义统计变量:
式中:UF1= 0,E(SK)和Var(s)是累计数SK的均值和方差,可由下式算出。
1.3.3 Pearson相关系数和交叉小波(XWT)
利用SPSS 软件中的pearson 相关性分析功能,分别计算各个站点的SPEI-1值与环流指数的相关系数及显著性。
交叉小波[25]变换结合小波变换与交叉谱分析,能够分析时频域中两序列多时间尺度相关关系。连续小波变换只是单独对一个因子进行时频特征分析,交叉小波可以对两个变量间周期特征的相似性进行分析,在相关性分析上有着广泛的应用[26]。
假设两时间序列分别为X={xi|i= 1,2,…,n}与Y={yi|i=1,2,…,n},连续小波变换分别为和,则交叉小波谱定义为:
2 结果分析
2.1 SPEI-12指数变化特征
2.1.1 时间变化特征
从年际变化看,河南省年平均SPEI-12 指数呈现明显的波动震荡,旱涝交替频繁,变化趋势显著,整体以0.131/10 a 的速率下降(图2),说明50年来河南省干旱逐渐加强。同时,SPEI-12 指数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1978年、1986年、1997年、2001年和2013年指数出现明显转折,呈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近50年河南省干旱时期主要集中在1978-1981年,1997-2001年,2013-2014年,其中1997年和2013年干旱强度较大,SPEI指数达到-1.41 和-1.56,表现为中旱和重旱;相对湿润期主要集中在1982-1990年,2002-2010年,其中1984年和2003年SPEI-12 指数分别达到1.33 和1.77。1970-2019年期间轻旱、中旱、重旱、特旱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52%,12.11%,5.53%,0.94%,随着干旱等级的加重,其对应的干旱事件比例也逐渐减少。总的来说,近50年河南省干旱有增强趋势,并且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自2010年之后,河南省进入较为干旱的时期。
图2 1970-2019年SPEI-12年际变化特征Fig.2 Interannu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PEI-12 from 1970 to 2019
2.1.2 空间变化特征
为分析河南省干旱状况的空间变化规律,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将各站点SPEI-12 值的倾向率进行插值,如图3所示。由于河南省各气象要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使其干旱状况也相应复杂化,除少数站点外,河南省整体呈现西部、北部、中部部分地区变旱,东部和南部较湿润的趋势,所有站点SPEI-12 值的倾向率在-0.28/10 a~0.07/10 a 之间。豫中地区的开封、郑州变旱趋势显著,许昌相对比较湿润,三者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8/10 a、-0.26/10 a、0.05/10 a,并且开封在所有地区里面变旱趋势最为显著;豫北的新乡干旱趋势较为显著,气候倾向率为-0.22/10 a;豫西地区相较于豫南地区更为干旱;豫东地区表现为相对湿润,其中商丘相对湿润程度最大,气候倾向率为0.07/10 a。据张志高[27]等人研究,河南省降水量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东南地区降水多且分散,西北地区降水少且集中。这说明河南省干旱状况的空间分布与其降水空间格局有着紧密联系。
图3 1970-2019年SPEI-12趋势系数的空间分布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terannual trend coefficients of SPEI-12 from 1970 to 2019
2.2 SPEI-3指数变化特征
2.2.1 时间变化特征
从季节变化特征来看,四季平均SPEI-3 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别为0.227/10 a、0.11/10 a、0.058/10 a、0.075/10 a(图4)。其中春季SPEI-3 指数在1998年、2003年之后呈现出明显变旱趋势,干旱时期主要集中在1998-2010年之间;夏季SPEI-3 指数下降趋势与年际变化趋势较为相似,在2006年、2016年之后表现为变旱趋势,干旱时期主要集中在2008-2016年之间;秋季和冬季SPEI-3 指数下降速率相对较低,秋季SPEI-3 指数在2002年达到最小值,紧接着在2004年又达到最大值;而冬季SPEI-3指数在1998年达到最小值后,在2004年达到最大值。这说明秋冬两季SPEI-3指数整体变化较小,但是干湿波动较大。
图4 1970-2019年SPEI-3季节变化特征Fig.4 Seas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PEI-3 from 1970 to 2019
2.2.2 空间变化特征
图5为河南省四季SPEI-3倾向率空间分布。从图5中可以看出四季SPEI-3值都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整体上春、夏、冬都表现为西部、北部变旱,其余地区相对湿润,与年际分布特征相似,而秋季主要表现为东南部较干旱。春季SPEI-3指数倾向率在河南省中西部地区普遍偏低,特别是在郑州、南阳等地区。除少数站点外,春季整体比较干旱,线性倾向率介于-0.32/10 a~-0.07/10 a 之间;夏季倾向率介于-0.27/10 a~-0.02/10 a之间,主要在郑州、开封、新乡等地区表现为较干旱;秋季倾向率介于-0.14/10 a~-0.08/10 a 之间,在河南省由北向南中部地区较为干旱;冬季倾向率介于-0.18/10 a~0.03 之间,在河南省北部干旱最为明显。
图5 1970-2019年SPEI-3趋势系数的空间分布Fig.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EI-3 trend coefficients from 1970 to 2019
总体而言,四季中干旱化最明显的为春夏两季,秋冬两季相比之下较为湿润。年及季节干旱变化空间分布规律基本相一致,西北部地区干旱化显著,特别是郑州、开封、安阳等地区,东部地区如商丘和南部地区信阳等地区相对湿润,这是由于两地降水常年降水量在1 000 mm[28]以上的原因。
2.3 M-K检验
为判断年尺度SPEI-12 指数的持续性变化及突变时间,对各站点SPEI-12指数进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如图6所示。统计量UF值若大于0,表明序列呈上升趋势,反之则呈下降趋势,若UF和UB两条曲线出现交点,且交点位于检验线之间,那么交点对应的时间则为突变开始的时间。由UF线可知,其变化基本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近50年来河南省气候逐渐干旱化。其中UF值在1970-1993年(除1976年、1978年)为正值,这表明SPEI-12指数在此期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该时期为相对湿润期;1994年之后,UF值均小于0,特别是在2019年UF值(-2.08)超出α=0.05 的置信区间,说明SPEI-12 指数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该时期为相对干旱期。在置信检验线范围内,还出现了3 次突变点,分别为2008年,2015年和2017年。根据资料记载2014年7月,河南遭遇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夏旱”,河南省多地供水告急。主要是由于2014年汛期以来,高温、少雨、干旱天气持续发展等原因,造成河南省中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区发生较为严重的旱情。
图6 1970-2019年河南省年平均SPEI-12序列M-K检验Fig.6 M-K test of the annual mean SPEI-12 sequence in Henan Province from 1970 to 2019
3 环流相关性分析
3.1 Pearso相关系数法
本文选择Pearson 相关方法,将各个站点月尺度的SPEI-1指数与同期AO、NAO、PDO、SOI这4 个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大气环流指数与同期SPEI-1相关性表Tab.2 Correlation betwee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dex and SPEI-1 in the same period
从表2中可以看出3月NAO(即NAO-3)、6月NAO(即NAO-6)与大部分站点同期SPEI-1 呈显著性正相关。其中,桐柏站3月相关系数最大,为0.427;商丘站6月相关系数最大,为0.413。在10月,AO与绝大部分站点同期SPEI-1 呈显著性正相关,商丘站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506。在11月,SOI与半数站点呈显著性负相关,平顶山相关系数绝对值最高达到0.378。
从整体来看,NAO主要影响河南省春季和夏季干旱,并且对春旱的影响涉及到河南省绝大部分地区,而对夏旱的影响主要为豫北及豫东地区;AO和SOI指数主要影响河南省秋季干旱,其中AO对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的秋旱有着密切关系,而SOI主要对豫北地区的秋旱有着较强影响。PDO在月尺度上对于河南省干旱呈现较低的相关性。
3.2 交叉小波分析
结合上面的研究,本文用交叉小波变换在年际上进一步分析了SPEI-1指数与4个环流指数的关系。
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由图7(a)可知SPEI-1与NAO存在两个共振周期,SPEI-1 与NAO在2000-2017年和2014-2019年分别表现出周期为12~15 a的负位相共振关系和0.5~2 a的共振关系,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两者的相关性在周期内较弱;由图7(b)可知SPEI-1 与AO存在一个共振周期,在2004-2012年呈现出周期为5~7 a 的共振关系,两者在周期内相关程度一般;由图7(c)可知SPEI-1 与SOI间存在两个相对较短的显著共振周期,分别在1980-1983表现出周期为4~5 a的显著的负相位共振关系和1998-2006年和表现出周期为4~5 a 的正相位显著共振关系,并且通过显著性检验。两者在周期内相关程度较好;由图7(d)可知SPEI-1 与PDO存在两个显著的共振周期,分别在1980-1982年呈现出4~4.5 a的共振关系和1999-2008年呈现出周期为3~5 a 的显著共振关系,两者在周期内相关程度较好。
图7 不同环流指数与SPEI-1的交叉小波功率谱Fig.7 Cross wavelet power spectra of different circulation index and SPEI-1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近50年来,SPEI-12 和SPEI-3 值显示河南省1970年以来,干旱趋势增强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西北干旱显著,东南相对湿润。M-K 检验表明在置信检验线内,2008年、2015年和2017年为突变点,且在突变点附近年份均出现了干旱事件,这些与前人研究[29]和实际情况较为一致,说明此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季节干旱上河南省春夏两季较为严重,秋冬季较弱,符合SPEI-3指数春夏两季变化相似,秋冬两季变化相似的特征。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和粮食生产基地,需水量较大,但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而且分布不均匀,降水量不丰;商东耀[30]等人发现我国北方地区(包括河南全境)春季干旱范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加上春季降雨量较少且年际变化大,因此河南省春夏两季干旱较为严重。再加上全球气候日益变暖,导致中国大范围气温偏高,气温高使土壤水分蒸发加快,进一步加快了旱情的发展。
本研究关于大气环流指数对河南省的干旱形成方面做了相关分析,在月尺度上NAO、AO对河南省春夏干旱呈显著性正相关,SOI对河南省秋旱呈显著性负相关;在年尺度上,SOI和PDO对河南省干旱有着较强相关性。这与姚蕊[31]等人的研究成果较为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与以往大部分研究类似,本文计算的相关性系数并不高[32],但大部分站点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于相关系数不高的原因有如下解释:①环流指数对干旱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的影响,且相关系数表现为年际和年代际的相位转换特征[33]。②环流指数内部相互作用,共同对干旱产生影响,这种共同作用下导致的干旱与任何单一因子的相关性不高。③环流指数对气候的影响有很多方面,例如气压、温度、湿度等,而本文的SPEI是综合降水与蒸散发的指数,因此只用它反映干旱和环流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不足之处。本文仅研究了河南省干旱与环流指数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干旱的影响因素还有下垫面条件、水利工程等,未来还需要更进一步分析。
4.2 结论
基于1970-2019年河南省17 个气象台站的数据资料,利用SPEI指数、M-K 检验等方法,从年和季节尺度上分析了河南省的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Pearson和交叉小波相关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干旱与环流指数的关系,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从SPEI值时间变化上看,近50年来河南省气候逐渐变得干旱,SPEI-12 指数和SPEI-3 指数呈现出下降的状态,且春夏两季干旱较严重,秋冬两季较弱;在空间变化上,年及春、夏、冬季节都表现为西北干旱显著,东南相对湿润。
(2)从M-K 检验分析来看,UF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明河南省气候由湿润逐渐转为干旱。在置信检验线范围内,还出现了3 次突变点,分别为2008年,2015年和2018年,并且在突变点附近年份出现了重大干旱事件。
(3)从环流指数相关性来看,月尺度上NAO、AO与河南省春旱、夏旱呈正相关关系,SOI与河南省秋旱呈负相关关系。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际上,SOI与PDO对河南省干旱有着较强的相关性,而NAO和AO相关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