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2-04-12李宝芝
摘 要:随着当前新课改的稳步推進,教育界也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社会也对其引起高度重视,对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法和构建高效教学课堂等,在各个教学环节合理融入核心素养训练,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整体的提升,进而得到健康成长。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为例,深入阐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指出在素质教育日益普及的现状下,教育工作者应更加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正处于思想意识形成阶段的初中生,正在初步建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才会不受错误意识和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1 引言
在中学阶段德育工作所占较大比例,是学生形成正确道德和法治观念的基础。随着当前教育部门不断深入推广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核心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既要合理融入相关知识,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且我国还把教学实践纳入道德与法治教材,也表明在教育中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因此教育部门应该从初中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明确教学方向,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
2 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2.1 是对教育改革要求的进一步落实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通过较长时间的改革,在此过程中始终秉承“摸着石子过河”的理念,且在当前不断加剧的国际竞争形势的影响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朝着塑造人格、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发展。尤其是当前实现民族复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压力下,培养初中生勇于实践探索积极健康向上的性格有重要的意义[1]。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对学生加强学科素养培养,也是我国教育改革有效落实的关键。
2.2 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本质分析,它明确了学校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人才,使其能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学生人格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培养其优良的思想观念和品质,通过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使初中生在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成长为服务社会的有用之才。
2.3 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重要条件
当前教育界在积极倡导教育者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学生必备品格和能力得到提升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逐步提升的基础。核心素养教育既是教育学改革的方向,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条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重要的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明辨是非的学科,想要达到该课程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就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把课程中涉及的相关内容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初中生能从思想上潜移默化的认可与提升,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科学精神,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责任感[2]。以此为基础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进一步提升该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3 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3.1 在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主,课堂教学模式通常为“一言堂”模式,在课堂上初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低,无法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而且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当前新时期学生的发展需求也显得格格不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兴趣,其中许多概念性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都较难,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知识造成不利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该综合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转变和优化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通过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贯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均是其学科综合素养提升的基础。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要以课程目标为准,把生活化元素适时融入教学中,逐步增强和提升学生的法律情感和道德修养[3]。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和学生加强沟通,详细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以便根据教学内容为其制定针对性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相关知识的欲望及热情,并能自主进行学习。
例如,在“遵守规则”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观看《今日说法》等栏目,以其中的事例为切入点对学生讲解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知识。播放视频的形式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列举现实案例并对其中的道德和法律知识进行直观剖析。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学生不仅能及时掌握社会发展动态,还能深入体会现实生活中蕴藏的道德与法律知识,提高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还可以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整体素养[4]。
3.2 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体验
想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提倡师生共同参与。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从心理、情感、适应性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培育学生的素质,以此逐步强化学生的课程体验。如果教师以学生熟悉的场景设置问题情境,就会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提高交互性。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教学模式则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之间无法就相关问题实现交互,因此也达不到预期课程效果。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走近老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基于拉近师生距离为目的,设置师生共同参与的素质拓展教育板块,组织学生开展真心话游戏,把课桌围成一个圆圈,教师坐在圆圈中央,然后根据游戏规则向某位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程度认真回答,然后学生再对老师提出相关问题,此时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如偶像、生活习惯等问题,这种看似简单的板块设计,可使师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了解,拉近距离。在该游戏中学生成为主导,可能在游戏刚开始时学生会表现得比较拘谨,但是几轮游戏下来这种状态就会逐渐改变,并能与教师“打成一片”。在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看到的教师形象都是比较严肃的为完成教学目的而设定的形象,在游戏教学环节学生可以了解教师真实的状态,并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以此增强实际情感体验[5]。如果这种教学模式能进一步落实,师生关系也会更加和谐,也是培养初中生正确师生情感观念的必备条件。从某种角度分析,还可以把该教学板块称为情感教育,也是培养核心素养教育的基础,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3.3 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法治意识和素养,是初中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可选择适宜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即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科学的案例,保证学生可以结合案例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并能感受到其在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公民的权利”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设置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假如李华的父母在当地城市中的工资收入处于中等水平,爷爷奶奶已经退休,每个月可按时领取相应额度的退休金,最近李华的爸爸被当选为区域的人大代表。吃过早餐后,一家人照例开始了各自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安排,爷爷奶奶跟往常一样去公园遛弯,爸爸妈妈准点出门去上班,李华按时坐公交车到学校上学。学生了解了该案例情境后,教师指导学生对该情境中的每个人物的权力进行阐述,学生通过分析该案例的实际情况发现,人物的角色不同拥有的权利也不尽相同。爷爷奶奶退休了可根据规定拿到一部分养老金,具有享受社会给予的福利的权利;爸爸妈妈去上班享有劳动的权利;爸爸作为人大代表同时享有被选举的权利;作为一名学生,李华则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材中提到的受宪法保护的公民的权利一般指的是宏观方面的意义,知识内容都比较抽象,但是通过设置案例情境,学生便能轻松细化出相应的权利,而且这种联系实际生活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通过利用上述案例,学生可深刻认识公民权利相关知识,并进一步了解生活中自身权利都是受法律保护的,培养学生树立相应的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去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结束课程后,教师可借用名句“人人有权,其国必兴,人人无权,其国必废”,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对该句话的内涵进行讨论,并阐述自己理解的法治意义。学生在这种课堂总结过程中会意识到每个人所拥有的权利。从该案例中可知,以案例为基础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可引导学生思考法治的重要意义,进而培养起正确的法治观[6]。
3.4 构建培育核心素养的平台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社会有密切关系,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为其提供学习服务平台,使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逐步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积极探索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并学会从法律角度审视和评价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达到真正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还应该综合学生兴趣和教学主题,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并通过对多媒体的充分利用努力为学生创设多种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促使学生通过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提高应用水平。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调查问卷和与学生交谈等方式,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法治意识,根据教学目的设置相应的情境。教师还可在教学全过程中根据教学方向合理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促使其实现教学目标[7]。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扮演相关角色,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赋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无限活力。
例如,在“学习伴成长”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回忆从幼儿园开始到当前的学习情景,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在班级分享,为课堂增添乐趣。同时教师还可在班级上播放学生成长时期的照片,引导大家感受成长的过程。创设这种学习情境会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学们可积极讨论并讲述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有趣事情及困惑,并体味哪些事件涉及到道德与法治知识,以此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该学科知识的兴趣。
3.5 通过有效评价引导学生发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评估体系比较单一,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也无法根据学生表现及时改变教学模式,所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多层次学习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评价的应用价值,避免过于重视考试结果,还应在期末考核中纳入学生实践成绩等,从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等方面保证评估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促使这种评价机制的教学效果得到更充分的体现,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达到培养和提高核心素养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基于学生主体地位制定相应的评估规则,指导学生在评估过程中积极参与,保证学生各方面表现均能得到准确评价和衡量。教师要重视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便对其学习状态和表现作出整体评估。而且健全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教师详细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发展状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争取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提供个性化指导。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性格逐步完善的关键时期,情绪比较敏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用鼓励方法,指导其树立学习的信心,通过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的提升为培养学科素养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该综合班级学生的不同差异,采取多种教学模式,以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下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此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情感,提高道德素质和水平。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还为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创造了有效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可看到并学习其他同学的方法,进而提高自身道德与法治认知。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以此增进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了解,并适时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做出评价和指导,通过充分利用评估机制,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相关法律知识的意识,以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4 结语
总之,初中教师要明确,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长期坚持的项目。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合理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促使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得到顺利开展。另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矛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其积极思考探究相关问题,并能从实际生活场景出发,引导学生挖掘道德与法治知识,使其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勵其积极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逐步培养健康的学习方法和模式,也是其学科核心素养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长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分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9(01):32-33.
[2] 季洁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青年与社会,2020(18):54-55.
[3] 李振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1(27):76-77.
[4] 郭琼瑜.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33):127-128.
[5] 张鸿盼.扬素养之帆,促教学发展--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2021(38):277.
[6] 吴致能.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20(10):101.
[7] 黄梨英.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9(95):116-117.
作者简介:
李宝芝:(1970.10—),女,汉族,河北衡水人,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主管学校全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