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赴一场爱的约定

2022-04-12潘彩霞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燕京大学报国病魔

2000年3月4日,物理学家谢希德因癌症去世。临终前,她留下遗嘱:“把我的遗体捐给中国医疗事业。”这是她和已故丈夫生物化学家曹天钦的约定。尽管被誉为“中国半导体之母”,荣誉无数、著作等身,然而,谢希德却说:“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是拥有相濡以沫的丈夫和美满温馨的家庭。”

相遇相知,一起科学报国

谢希德生于福建泉州,幼年丧母,她跟随父亲到了北京。父亲谢玉铭留美归来,在燕京大学任教。

上小学后,谢希德的成绩稳居年级第一,直到1932年,她考入燕京大学附中后,年级第一的地位才受到“威胁”。对方叫曹天钦,父亲是燕京大学化学系老师,父辈是同事,两个“竞争对手”很自然地走近了。

抗战全面爆发后,谢希德告别曹天钦,随父亲辗转逃难,颠沛流离中,不幸患上了股关节结核。谢希德无奈办了休学,卧病贵阳。读书成为治病良方,而让生命燃起火焰的,是曹天钦的来信,那时,他已考入燕京大学。在书信往来中,二人更加情投意合。靠着顽强的毅力和爱情的力量,与病魔斗争4年后,谢希德终于走下病榻,靠自学考入厦门大学物理系。遗憾的是,因股关节损坏,右腿落下了终身残疾。

战火中,爱情瓜熟蒂落。1946年,曹天钦赴英深造,临行前,他正式向谢希德求婚。分别时,两人相约:她争取赴美学习,将来一起科学报国。

大学毕业后,谢希德如愿考入美国史密斯女子文理学院。1949年,谢希德获得硕士学位后,顺利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这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她无比振奋,在一张校园独身照背后兴奋地写下:“在校园等谁?”她在等曹天钦,在等他们共同完成学业。新生的祖国急需人才,报效祖国,他们义不容辞。1951年,谢希德和曹天钦双双获得博士学位,放弃美国的高薪职位,他们把回国计划提上日程。

报国的激情难以自抑,可是回国路却意外受阻。随着抗美援朝的声势越来越大,杜鲁門政府宣布,在美攻读理工科的中国学生一律不准回国。谢希德决定“曲线回国”,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谢希德以赴英结婚为由,拿到了特别“旅行证”。到英国后,她和曹天钦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之后,于1952年8月登上回国的轮船。

相互扶持,走过艰难又灿烂的一生

回国后,曹天钦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谢希德则在复旦大学物理系任教。每天晚上,夫妇俩隔着书桌相对而坐,埋头看书。

1956年,小家庭迎来新生命。儿子5个月时,谢希德被派往北京,参与筹建半导体联合专业组。北京两年,谢希德与物理学家黄昆合著的《半导体物理学》问世,引起国际科学界高度重视。

回到复旦后,谢希德继续在物理学前沿不断拓展,曹天钦也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正当他们埋首科研时,不幸悄然来临。1966年,谢希德被确诊为乳腺癌。那段时间,曹天钦每天带着儿子去医院看她,因为离家远,一路上要换乘三四次公共汽车。幸运的是,癌症没有转移,手术后她恢复得很好。可是不久,更大的灾难降临,一夜之间,夫妻俩都变成了“美英特务”。曹天钦被关进“牛棚”,谢希德也被隔离审查。在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之下,谢希德的癌症复发了。靠着信念的力量,谢希德承受着化疗的痛苦,再次战胜病魔。

两年后,曹天钦终于回来了。虽然远离了实验室和讲台,但爱是最好的提神剂。他们白天一起去书店,晚上共用一张办公桌,灯光下的世界温暖又幸福。正是那段时间,谢希德揭开了表面物理的神秘面纱。1976年,两人终于恢复工作。谢希德在复旦筹建了以表面物理为研究重点的现代物理所,开启了复旦大学与国际学术界交流的帷幕。1983年,她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首位女大学校长。

就在此时,生活又迎来重击,因长期为中国生物化学事业呕心沥血,曹天钦在国外参加会议时突然倒下,不幸瘫痪在床,连话也说不清了。这一次,换她来照顾他。而她自己,因病情复发,也在化疗中。这一照顾,就是8年。1995年,谢希德失去了一生的挚爱。在命运面前从不妥协的她,忍不住失声痛哭。

1998年,癌症再次侵袭,可是这一次,奇迹没有发生,病魔占了上风。79岁时,谢希德走完了艰难而又灿烂的一生,去了另一个世界,赴一场爱的约定。   (摘自《做人与处世》 潘彩霞/文)

猜你喜欢

燕京大学报国病魔
张容诚:游子绵薄力 报国寸草心
顾诵芬:志在蓝天航空报国
向往春天
同心战病魔
不想再见了
新中国成立前后燕京大学外籍教师的去留抉择
中国化、世俗化与世界化:司徒雷登的大学教育观
燕京大学社会教育述评
五月红
航空报国岁月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