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双新”工作模式

2022-04-11徐德明

天津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新普通高中新教材

■本刊记者 徐德明

今年1月,本刊记者围绕如何从全局的站位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如何从专业的视角持续深化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如何从更高的层面来认识区域开展“双新”工作等,采访了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一级巡视员孙惠玲、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剑萍和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明建平。

从“育分”转向“育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记者:天津市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中取得了哪些成果?

孙惠玲:我市作为全国首批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省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工作思路,精心组织,夯实责任,统筹规划,从全市深化高中课改工作的顶层设计、相关配套文件的研制与发布、课改专题培训到启动“双新”实验与实施,各项工作都得以平稳落地,有力推进。目前,天津市已构建起项目推动、立足学校、分层推进、完善机制的“双新”工作模式。一是项目推动。先后实施了特色高中建设、普通高中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建设和品牌高中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形成一个促进学校发展的链条。二是立足学校。在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既注重科学的顶层设计,制定好指导性纲领,同时又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并尊重基层学校的创新性实施,因校制宜地推进改革,实现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三是分层推进。在建设好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的基础上,同步实施了市级实验区(10个区)和实验校(37所学校)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全市所有普通高中高质量实施好新课程新教材。四是完善机制。行政、教研“双轮驱动”,依托和平区建立“天津市双新实验教研协作中心”,强化市区校三级教研联动,指导教师不断提升新课程新教材的驾驭能力。

记者:为什么天津如此重视实施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工作?

孙惠玲: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任务,最终都需要通过课程教材落实到学校中、落实到课堂中、落实到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上。这就要求各学校必须发挥好教育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课程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统领作用,强化思想引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因此,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各普通高中学校都要扎实做好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水平,切实转变办学观念与育人模式,为实现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从“育分”全面转向“育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记者: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在强化组织保障上如何体现“天津作为”?

孙惠玲: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管理与指导,对重大改革举措要给予政策支持,积极推动解决制约深化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特别要对本区域高中学校的各类软硬件情况进行摸底,做到心中有数,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切实加大经费投入,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做好条件保障。二要强化教研指导。市、区两级教研部门要创新教研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区域联合教研、校际联合教研和网络联合教研等教研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教研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发挥好教研工作对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作用。要坚持重心下移、贴近一线,真正深入到学校、课堂、教师、学生之中,紧密联系高中教育教学实际开展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加强校本教研,及时解决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三要切实提升教师队伍实施课程教学的专业能力。教师是教育之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造就一批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当前,尤其要强化教师精准培训,着力提高在职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专业素养。各普通高中学校要大力开展校本培训,结合学校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对课程的驾驭和实施能力。

超前谋划,齐心协力,做好“双新”工作

记者:做好“双新”工作,如何对标国家要求,高质量强化,逐项落实?

李剑萍:经过前期努力,我市国家级“双新”示范区、示范校建设以及市级实验区、实验校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根据教育部明年要评估“首批双新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的要求,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15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0〕19号)精神和任务清单,逐一梳理,逐项落实;市级“双新”实验区和实验校以及全市各区、各普通高中学校也要参照国家文件要求,逐一对照落实。各学校尤其要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考试评价等关键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在优质课程建设、推进选课走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健全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和完善办学质量评价等重点环节实现突破,创新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取得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天津经验和成果,在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促进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记者:聚焦“双新”实施关键问题,普通高中应如何转变育人方式?

李剑萍:普通高中面临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同步推进,必须加大统筹力度。一是要强化课程建设,不断增强高中课程的选择性。普通高中学校要深刻把握好教育的本质,要紧紧围绕怎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关键问题,加强对学校课程体系的持续优化,更加注重教育如何直接作用于人,挖掘人的潜能,着力培育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指导普通高中根据办学思想、学校特色和培养目标,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不断建设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努力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不断增强高中课程的选择性,在保证学生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丰富、有选择的优质课程,让学校课程建设服务于学校特色办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要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确保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如何实现“课堂由传授知识转为学科育人、由教学过程转为学习过程、由精英教育转为精准教育”三大转变,这需要我们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推动教、学、评变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探究式、体验式等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加强项目化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学习方式的研究;建立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服务新模式,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掌握学情及个体差异,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为此,各学校应积极开展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形成符合教学规律、实效性强的教学改革实践模型。三要深入推进评价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要探索实施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以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评价工具,全面评估学校育人方式改革进展及其成效,以评促改,进一步驱动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和办学水平提升。要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常态化实施,完善学生发展指导机制,不断提高学生指导的实效性。

记者:如何辐射带动薄弱高中和农村高中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李剑萍: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过程中,各示范区(校)及实验区(校)要不断反思,及时总结有效经验,并在专家指导下,从理论的层面进行概括提升,体现实践探索的理论性,努力形成可学习、可借鉴和可推广的经验,并发挥好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0〕19号)明确提出示范校要加大对薄弱高中和农村学校的对口帮扶力度。因此,各示范校、实验校要通过市教委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工程”、天津市品牌高中建设项目和市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的“手拉手帮扶行动”三个项目,建立相应的对口帮扶机制,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选课走班、学生发展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对口帮扶,不断提升薄弱高中和农村高中的办学质量。

创建国家示范区,推进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

记者:建设优质、丰富、可选择的新课程,和平区如何实现重点突破?

明建平:和平区坚持面向未来、问题导向,确立了“加强顶层设计,整体协同推进,强化研究指导,实现重点突破,发扬首创精神,注重示范引领,坚持以评促建,宣传创建”的工作思路。一是形成区域高中课程新样态。以“智慧教育 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核心理念为引领,整体构建并完善“围绕核心素养、指向未来能力、内容生本多元、区域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发挥区劳技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全面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形成“全区统筹—区校联动—分级实施—集约建设—整体发展”的劳动教育和平模式。二是着力推进课程落地落实。通过深度研究、“点校”推进等举措,各学校落实课程自主权,立足办学定位,构建生本、多样、丰富、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三是课程实施突出“五育”融合。依托市、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实践基地,发挥场馆课程、志愿服务、综合实践等育人功能。统筹推进大、中、小、幼思政工作一体化,与全市13所高校合作共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强大合力。探索“小场地、大体育”,连年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面向全体学生,扎实推进高质量艺术教学发展项目和美育提升行动。将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时代特征、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和平区获评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记者:坚持素养本位,如何实施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学?

明建平: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要把课程目标锁定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组织管理、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动力。一是改进教学组织管理。优化完善选课走班制度和实施策略。落实基于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师配置标准和办学成本核定办法。实施个性化学程和学分制管理。二是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把学生发展指导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融入学生日常教育活动,实施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专项行动,提高学生在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自主选择能力。组建学生发展指导共同体,强化区域教师统筹管理、校际合作,挖掘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建设学生发展指导示范学校,搭建学生发展指导平台,准确把握学生成长需求。三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完善“符合认知规律、融合信息技术、自主灵活高效、激发个性潜能”的教学模式。以高中学科特色课程建设项目为切入点,大规模开展基于学习过程数据的个性化教与学实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整合教材内容,探索跨学科教学。结合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形成多种教学模式,从“一校一模”到“一科多模”,再到“一模多法”,有效催生了高效课堂和精品课。

记者:强化育人导向,和平区探索了哪些基于育人导向的新评价?

明建平:教育评价是明镜、是引擎,具有诊断、激励和导向作用。一是整体构建区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拟定出台《和平区学校内部聘任管理办法》《和平区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导意见》等37个文件,同时引导学校建立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二是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坚持用“多把尺子”作为工具,加强过程性评价,注重多元综合评价,注重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增强评价的“增值”功能。融合信息技术,通过学生行为数据伴随式采集,深入开展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三是强化教、学、评一体化。开展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考试研究,创新试题形式。研发指向核心素养的《和平区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和平区学校作业管理评价指标》,鼓励将表现性评价等新型评价方式融入课堂教学,支持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深入开展,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进阶。

猜你喜欢

双新普通高中新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双新”视阈下福州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实施情况及思考
“双新”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新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双新”视野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